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的设计理念要求让学生在体验、参与、探究这样一种过程中去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聋校的教师也应该对原来的讲解方法和技巧进行一些适当的改变与调整。参与式教学在聋校语文教学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参与中,聋生不但可以获取课本的知识,还可以身体力行的得到直观的社会经验;所以,探寻参与式教学运用的规律,是构建聋校民主、开放课堂的有力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是保证聋生回归社会主流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 新课程 ; 参与式教学 ; 聋生
一、参与式教学在聋校语文课程中运用的必要性
目前,聋校使用的语文教材大体上仍延续10~20年前的老教材,课程设置比普通学校孩子使用的教材内容简单得多,直接把聋生与普校学生隔离开来;更为糟糕的是课文大多是十几年甚至近三十年的内 容,很难调动起聋生的学习兴趣,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极不协调。 随着普通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已经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双重性左右着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和形式,正确把握两者的统一关系至关重要,在聋校现行教育状况下,一方面必须加强对课程的改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就要探索研究能够激发聋生学习兴趣,创设人性化课堂的方式方法。而参与式教学均是有利于聋生的语文课堂情景的创设,能够让更多的聋生主动地加入学习思考,提供给他们一个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开阔自己的眼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尝试了构建我校自己的校本教材,把课本中一些过于陈旧的文字改换成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的美文。在教学中不断采用参与式教学的融合,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不民主,聋生缺乏主动表现,被动听讲、发展片面的情况。鼓励聋生的主体参与,积极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让每一个聋生都能找到表现自己的舞台。新课标中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想把聋生推向社会,被社会认可,从课程上、从教育方法上就必须迈出成功的一步,参与式教学把聋生不再当一个认知体,而是一个生命体,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这无疑是当前教学改革实质性的进步,无疑是聋校语文教学法最好的选择。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让聋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在参与中完成各项任务,从而不断提高,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参与式教学在聋生语文学习中运用的可行性
聋生由于受自身听力残疾的影响,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特殊性,观察能力强,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弱。一般来说,对直观的教学容易理解,如图片、实物、视频等。
参与式教学方式是“以儿童为主体的参与式活动方式”的一种新型课堂放学及活动方式,在聋校教育课程改革中引入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意味着聋校语文教学理念的转变,更彰显了聋校语文教学方式的变化,参与式教学有着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及独特的实施原则。通过笔者的探究,参与式教学和聋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是相吻合的。参与式教学十分强调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不再是教学方法层面上的接受者和执行者,他们在参与式教学中所出任的角色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参与式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主观意识控制下,大胆的对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取舍和整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强调以教师为主导,我们的教学很少考虑聋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内在心理需求,没有真正做到以聋生为中心。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强调“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聋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在教学领域中,聋生这一弱势群体的主体地位是很难落实的。而参与式教学十分强调了解聋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内在心理需求。充分利用好校本教材在课堂中深入开展参与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放大直观教具的作用,把教学的效果作进一步的提升。
三、参与式教学适合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参与式教学就是聋生主导自己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把学科的学习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并运用于实践。它要求聋生必须重视具体的学习方法,知道自己该怎样学习,能够把知识活学活用并用来解决问题而并主动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 向老师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从而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参与 式教学还要求聋生能与他人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其价值在于 优化课堂教学,促进聋生主体性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以知识、能力、智力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由教师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的,而是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即使最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将知识直接“注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需要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动手操作、积极发言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不断地内化教学内容。离开了他们的主动参与,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可想而知的。聋生的能力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亲自动手解决一定难度的学习问题,是无法形成任何能力的。所以,参与是聋生能力形成的关键,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使聋生大脑积极思考的氛围,聋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智力才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主体的参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外发的行为方式与内生的情绪体验得到统一,直接影响着参与人的心向、意态聋生主动参与教学就可实现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主体的学习激情会被激发起来,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的表现欲、发展欲得到满足,课堂就会充满聋生的热情,而不光是教师自己的热情,教学就会具有丰富的人情味,师生双方便会体会到教学是一种人生的良好享受,在这种活动中,他们的生命会富有朝气与活力,使聋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作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掌握新知识,形成自己的智力活动,对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得到差异发展。一节课之内的教学内容在难度上具有差异性,不同的聋生在学习时倾斜度是不同的,传统教学中,聋生很难对教学进度的快慢、教学时间的多少提出意见。新课程树立教学应成为师生和谐共创、实现教学发展目标的新理念,聋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就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进度,从而增强聋生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他们在与教师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设计教学方法等活动中会感受到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及对他们无私的爱,从而增强对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所以,教师的一切活动应落实到调动聋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上,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与帮助下具备独立的能力,最终,不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还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 四、参与式教学促进聋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与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注重培养聋生思维的独创性。
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什么?是创造。当前聋校语文教学最致命的欠缺是什么?也是创造。因此要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聋生思维的独创性,而培养聋生思维的独创性,必须打破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和陈旧的教学模式,走出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知识传授型的语文教学误区,改变“作者与时代背景--生字、生词--分析课文--概括中心与写作特点”这一课文分析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参与式教学来优化教学过程,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启发聋生的学习兴趣,给聋生以较多的独立的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以促进聋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充分调动聋生的参与意识,鼓励聋生发问和争辩,教师由以提问为主,转变为以解答聋生质疑为主。聋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的问答双方错位现象严重。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聋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问者理应也是聋生。但事实却相反,教师总是提出问题的主角,聋生要按照教师设计的提问来学习,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来学习。
教师应注重角色的转变,要变“知识传授”为“探求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聋生。在教《我要的是葫芦》时,课文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给聋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我让聋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受给故事编结尾,培养了聋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促进聋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千方百计地激发聋生发问的兴趣,从而养成并巩固聋生提问意识,就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但提问题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树立信心,允许聋生有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事实证明,聋生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将更加活跃。他们会和老师一起主动参与到理解教材的活动中来。聋生的主体作用就会真正得到发挥。
运用课堂争议,激活聋生的思维。
在聋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进一步激活聋生的思维,把聋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我有时会灵活运用参与式教学,用争议激活聋生的思维。可以故意“犯错误”,让“错误”激发聋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再“欲擒故纵”加深聋生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创新,正所谓“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课堂争论激发了聋生参与的兴趣,积极进行思考,聋生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手段来辨别别人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不仅使聋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而且使学生懂得考虑问题要全面,条理要清楚,从而提高了聋生思维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记》中也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以说,这些先贤们的言论中早已有了参与式教学的观念。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社会化,因此,教学的任务之一应当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聋生在参与式教学中频繁与人交流、相处,与人合作,其交往技能会得到提高,必将有利于聋生回归社会主流。
参考文献
[1]康纳尔:《20世纪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聋童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3]刘杰,姚晓华:《参与式语文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4]谢泽慧:《参与式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关键词】 新课程 ; 参与式教学 ; 聋生
一、参与式教学在聋校语文课程中运用的必要性
目前,聋校使用的语文教材大体上仍延续10~20年前的老教材,课程设置比普通学校孩子使用的教材内容简单得多,直接把聋生与普校学生隔离开来;更为糟糕的是课文大多是十几年甚至近三十年的内 容,很难调动起聋生的学习兴趣,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极不协调。 随着普通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已经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双重性左右着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和形式,正确把握两者的统一关系至关重要,在聋校现行教育状况下,一方面必须加强对课程的改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就要探索研究能够激发聋生学习兴趣,创设人性化课堂的方式方法。而参与式教学均是有利于聋生的语文课堂情景的创设,能够让更多的聋生主动地加入学习思考,提供给他们一个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开阔自己的眼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尝试了构建我校自己的校本教材,把课本中一些过于陈旧的文字改换成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的美文。在教学中不断采用参与式教学的融合,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不民主,聋生缺乏主动表现,被动听讲、发展片面的情况。鼓励聋生的主体参与,积极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让每一个聋生都能找到表现自己的舞台。新课标中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想把聋生推向社会,被社会认可,从课程上、从教育方法上就必须迈出成功的一步,参与式教学把聋生不再当一个认知体,而是一个生命体,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这无疑是当前教学改革实质性的进步,无疑是聋校语文教学法最好的选择。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让聋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在参与中完成各项任务,从而不断提高,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参与式教学在聋生语文学习中运用的可行性
聋生由于受自身听力残疾的影响,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特殊性,观察能力强,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弱。一般来说,对直观的教学容易理解,如图片、实物、视频等。
参与式教学方式是“以儿童为主体的参与式活动方式”的一种新型课堂放学及活动方式,在聋校教育课程改革中引入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意味着聋校语文教学理念的转变,更彰显了聋校语文教学方式的变化,参与式教学有着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及独特的实施原则。通过笔者的探究,参与式教学和聋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是相吻合的。参与式教学十分强调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不再是教学方法层面上的接受者和执行者,他们在参与式教学中所出任的角色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参与式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主观意识控制下,大胆的对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取舍和整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强调以教师为主导,我们的教学很少考虑聋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内在心理需求,没有真正做到以聋生为中心。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强调“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聋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在教学领域中,聋生这一弱势群体的主体地位是很难落实的。而参与式教学十分强调了解聋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内在心理需求。充分利用好校本教材在课堂中深入开展参与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放大直观教具的作用,把教学的效果作进一步的提升。
三、参与式教学适合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参与式教学就是聋生主导自己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把学科的学习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并运用于实践。它要求聋生必须重视具体的学习方法,知道自己该怎样学习,能够把知识活学活用并用来解决问题而并主动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 向老师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从而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参与 式教学还要求聋生能与他人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其价值在于 优化课堂教学,促进聋生主体性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以知识、能力、智力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由教师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的,而是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即使最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将知识直接“注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需要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动手操作、积极发言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不断地内化教学内容。离开了他们的主动参与,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可想而知的。聋生的能力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亲自动手解决一定难度的学习问题,是无法形成任何能力的。所以,参与是聋生能力形成的关键,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使聋生大脑积极思考的氛围,聋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智力才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主体的参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外发的行为方式与内生的情绪体验得到统一,直接影响着参与人的心向、意态聋生主动参与教学就可实现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主体的学习激情会被激发起来,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的表现欲、发展欲得到满足,课堂就会充满聋生的热情,而不光是教师自己的热情,教学就会具有丰富的人情味,师生双方便会体会到教学是一种人生的良好享受,在这种活动中,他们的生命会富有朝气与活力,使聋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作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掌握新知识,形成自己的智力活动,对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得到差异发展。一节课之内的教学内容在难度上具有差异性,不同的聋生在学习时倾斜度是不同的,传统教学中,聋生很难对教学进度的快慢、教学时间的多少提出意见。新课程树立教学应成为师生和谐共创、实现教学发展目标的新理念,聋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就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进度,从而增强聋生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他们在与教师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设计教学方法等活动中会感受到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及对他们无私的爱,从而增强对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所以,教师的一切活动应落实到调动聋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上,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与帮助下具备独立的能力,最终,不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还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 四、参与式教学促进聋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与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注重培养聋生思维的独创性。
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什么?是创造。当前聋校语文教学最致命的欠缺是什么?也是创造。因此要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聋生思维的独创性,而培养聋生思维的独创性,必须打破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和陈旧的教学模式,走出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知识传授型的语文教学误区,改变“作者与时代背景--生字、生词--分析课文--概括中心与写作特点”这一课文分析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参与式教学来优化教学过程,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启发聋生的学习兴趣,给聋生以较多的独立的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以促进聋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充分调动聋生的参与意识,鼓励聋生发问和争辩,教师由以提问为主,转变为以解答聋生质疑为主。聋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的问答双方错位现象严重。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聋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问者理应也是聋生。但事实却相反,教师总是提出问题的主角,聋生要按照教师设计的提问来学习,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来学习。
教师应注重角色的转变,要变“知识传授”为“探求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聋生。在教《我要的是葫芦》时,课文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给聋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我让聋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受给故事编结尾,培养了聋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促进聋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千方百计地激发聋生发问的兴趣,从而养成并巩固聋生提问意识,就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但提问题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树立信心,允许聋生有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事实证明,聋生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将更加活跃。他们会和老师一起主动参与到理解教材的活动中来。聋生的主体作用就会真正得到发挥。
运用课堂争议,激活聋生的思维。
在聋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进一步激活聋生的思维,把聋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我有时会灵活运用参与式教学,用争议激活聋生的思维。可以故意“犯错误”,让“错误”激发聋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再“欲擒故纵”加深聋生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创新,正所谓“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课堂争论激发了聋生参与的兴趣,积极进行思考,聋生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手段来辨别别人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不仅使聋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而且使学生懂得考虑问题要全面,条理要清楚,从而提高了聋生思维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记》中也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以说,这些先贤们的言论中早已有了参与式教学的观念。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社会化,因此,教学的任务之一应当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聋生在参与式教学中频繁与人交流、相处,与人合作,其交往技能会得到提高,必将有利于聋生回归社会主流。
参考文献
[1]康纳尔:《20世纪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聋童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3]刘杰,姚晓华:《参与式语文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4]谢泽慧:《参与式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