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渗透德育有不可推卸的职责。新课标历史教材比较系统化,也更生活化,社会化。教师要能准确把握教材,选准切入点,抓住时机,巧妙渗透,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德育教育 教学策略
1 从补救学生的忧患意识开始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走入学生心灵,引导其学会在生活中看待历史。以平淡之心讲述历史上的辉煌,以浓墨重彩展示昔日的耻辱,使忧患警钟长鸣。例如:讲明清史时,指引学生放眼世界,指出封建统治者所持的曾经先进的制度已经落后、腐化、失去生机,守旧不革新就被时代淘汰。讲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时,一方面要痛斥列强的罪恶,另一方面与学生进行讨论,认识失败的结果和不平等条约的出现都是国力、制度的巨大差异所致,理解强盛国力是雪耻、振兴的根本所在。讲共和国史时,有意识地引导并和学生共同讨论三大改造及全面建设时期的成败得失以及对当今和以后的启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重视社会隐患,善于发现问题和联系现实的学习品质,最终形成正确的忧患意识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完善学生人格,适应社会发展,继而推动社会和民族进步。
2 和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紧密联系实际
例如:《劫难中的抗争》一课,近代沙俄趁火打劫,割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联系现在所说的中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比较,让学生知道由于中国近代清政府的极端腐败无能,被迫割让大片领土,并建议学生拿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图和鸦片战争前清朝的疆域图进行比较,很明显地发现,蒙古和库页岛、黑龙江以北地区、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乌孜别里山口以西地区等领土不在今天的疆域范围内。然后运用尖锐的语言对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进行深刻反思,分析中国落后的深刻历史根源,并作及时启发。列强的强大与领土的扩张是建立在侵略和掠夺当时落后腐败的清政府的基础上的。我们现在还处在发展中的阶段,陆地和海洋边界的局部纠纷仍然存在,我们要保住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和保持疆域稳定,必须从近代落后而招致的耻辱中吸取教训:国家的强大是维护民族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武器。
3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历史教学德育的第一媒体
教师上课是教育艺术的创造,因此不能用书面语平铺直叙,而应该是投入感情和充满激情,或褒或贬,都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既能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知识,探索历史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历史崇高的精神和道德之美的感化,逐渐成为情趣高雅,热情向上的人,促使学生自我道德品格的再创造。如:中古史中的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的崇高献身精神的典范。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就是靠这种精神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光照日月,永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高亢激越的整体主义颂歌。”这种中华民族为国为民的整体主义精神仍有不衰的现实意义,学生们听得振奋激动。这样就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有血有肉、灵活生动、富于生活气息,更多地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功能,而不是纯粹的政治说教。
4 介绍时代和社会背景
历史教学中常会涉及到大量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知识面极为广阔。此时面对大量的背景材料,教师找出其中的关键点,有所侧重地进行德育教育。如“张骞通西域”一子目教学中,就要强调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使生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张骞为何出使西域要做较为细致的分析,其最初出使是以寻找盟友夹击匈奴为目的,因为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同时伴随着同年卫青、霍去病在军事上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的政治交往和联系的目的(从出使的规模可见)。此后汉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此外通过张骞和班超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的分析和强调,强化学生的爱国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5 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的精神
勤俭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史书上不乏勤俭廉洁的例子,如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勤俭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马钧发明的翻车,李春建造赵州桥,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的生动例子。墨子、隋文帝、王安石、范仲淹、明成祖、曾国藩等均是节俭的名人。而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节俭的模范。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凡不为私利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生保持廉洁、清正情操的历史人物都为后代所敬仰和学习。
总之,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精神,奋发向上精神,革故鼎新精神,勤学好问精神,尊老爱幼精神,勤俭廉洁精神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国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去粗取精,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润物细无声般慢慢地渗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德育教育 教学策略
1 从补救学生的忧患意识开始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走入学生心灵,引导其学会在生活中看待历史。以平淡之心讲述历史上的辉煌,以浓墨重彩展示昔日的耻辱,使忧患警钟长鸣。例如:讲明清史时,指引学生放眼世界,指出封建统治者所持的曾经先进的制度已经落后、腐化、失去生机,守旧不革新就被时代淘汰。讲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时,一方面要痛斥列强的罪恶,另一方面与学生进行讨论,认识失败的结果和不平等条约的出现都是国力、制度的巨大差异所致,理解强盛国力是雪耻、振兴的根本所在。讲共和国史时,有意识地引导并和学生共同讨论三大改造及全面建设时期的成败得失以及对当今和以后的启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重视社会隐患,善于发现问题和联系现实的学习品质,最终形成正确的忧患意识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完善学生人格,适应社会发展,继而推动社会和民族进步。
2 和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紧密联系实际
例如:《劫难中的抗争》一课,近代沙俄趁火打劫,割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联系现在所说的中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比较,让学生知道由于中国近代清政府的极端腐败无能,被迫割让大片领土,并建议学生拿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图和鸦片战争前清朝的疆域图进行比较,很明显地发现,蒙古和库页岛、黑龙江以北地区、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乌孜别里山口以西地区等领土不在今天的疆域范围内。然后运用尖锐的语言对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进行深刻反思,分析中国落后的深刻历史根源,并作及时启发。列强的强大与领土的扩张是建立在侵略和掠夺当时落后腐败的清政府的基础上的。我们现在还处在发展中的阶段,陆地和海洋边界的局部纠纷仍然存在,我们要保住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和保持疆域稳定,必须从近代落后而招致的耻辱中吸取教训:国家的强大是维护民族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武器。
3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历史教学德育的第一媒体
教师上课是教育艺术的创造,因此不能用书面语平铺直叙,而应该是投入感情和充满激情,或褒或贬,都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既能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知识,探索历史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历史崇高的精神和道德之美的感化,逐渐成为情趣高雅,热情向上的人,促使学生自我道德品格的再创造。如:中古史中的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的崇高献身精神的典范。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就是靠这种精神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光照日月,永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高亢激越的整体主义颂歌。”这种中华民族为国为民的整体主义精神仍有不衰的现实意义,学生们听得振奋激动。这样就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有血有肉、灵活生动、富于生活气息,更多地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功能,而不是纯粹的政治说教。
4 介绍时代和社会背景
历史教学中常会涉及到大量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知识面极为广阔。此时面对大量的背景材料,教师找出其中的关键点,有所侧重地进行德育教育。如“张骞通西域”一子目教学中,就要强调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使生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张骞为何出使西域要做较为细致的分析,其最初出使是以寻找盟友夹击匈奴为目的,因为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同时伴随着同年卫青、霍去病在军事上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的政治交往和联系的目的(从出使的规模可见)。此后汉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此外通过张骞和班超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的分析和强调,强化学生的爱国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5 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的精神
勤俭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史书上不乏勤俭廉洁的例子,如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勤俭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马钧发明的翻车,李春建造赵州桥,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的生动例子。墨子、隋文帝、王安石、范仲淹、明成祖、曾国藩等均是节俭的名人。而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节俭的模范。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凡不为私利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生保持廉洁、清正情操的历史人物都为后代所敬仰和学习。
总之,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精神,奋发向上精神,革故鼎新精神,勤学好问精神,尊老爱幼精神,勤俭廉洁精神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国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去粗取精,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润物细无声般慢慢地渗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