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农村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改善,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同时要看到,对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設还面临不少挑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农村环境治理面临巨大压力、农村社会风气有待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等。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突破口,从党和政府角度论述如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方式方法,切实有效地解决如上问题,从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对策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顺应农民期盼、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对于亿万农民实现全面小康,享受美的环境、养成良好美德、过上美好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扮靓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努力使乡风民风美起来
1.培育新型农民。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美丽乡村。当前,我国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尤为重要。要深入宣传中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等重要举措,把党和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讲清楚。要密切围绕土地流转、农产品价格、农民工权益、征地拆迁、合作医疗等农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增强信心、凝聚共识。要广泛开展科学知识、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群众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提高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
2.培育优良家风。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典故世代相传、流芳千古。要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在亲情中升华。文明户是文明村镇创建的基础,要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评选活动,激发农民荣誉感上进心,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
3.培育文明乡风。广泛发动村民按照核心价值观要求,制定完善乡规民约,鲜明正确价值导向,使农民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广泛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促进移风易俗,用民间舆论的力量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培育文明乡风,既需要正面引导,也需要依法治理。要下力气整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问题,打击黑恶势力和涉农犯罪,激浊扬清、抑恶扬善,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新风正气树起来。
二、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努力使人居环境美起来
1.坚持规划先行,让田园风光、农家情趣永驻乡间。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规划先行,从各地的实际出发,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切实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村落规划水平和民居设计水平,避免把村庄建成“夹皮沟”,把村落建成“军营式”,把民居建成“火柴盒”。规划建设村庄,要依山就势、傍河就景、错落有致,与自然山水融為一体,体现生态田园风光。民居的外在风貌要有地域和民族特色,彰显农村蓬勃生机,内部功能要现代实用,有利于群众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农村规划建设要做到“产村相融”,与产业发展相配套,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民居功能设计等方面,都要有利于发展生产,提高农村的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2.整治脏乱差,建干净整洁、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乡村,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治理环境,整治脏乱差、建设洁齐美。要大力开展乡村清洁工程,从垃圾治理抓起,因地制宜建立和推广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模式,建立村庄保洁队伍,推进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努力消除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秸秆乱烧等现象。要深入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厨、改圈、改厕等工作,引导农民摒弃落后习俗,养成科学健康生活方式,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要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电子商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为农民群众营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笑意写在脸上、幸福发自内心,有更多获得感。
3.加强环境保护,还农村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在一些地方的农村,环境污染久治不愈,致使生态越来越脆弱。在广大农村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治理污染和节约资源活动,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要将环境治理落实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农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大力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努力使文化生活美起来
1.在有用、适用、综合、配套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办好几件实事。一是建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项目整合起来,这样一综合,人气就会旺,利用率就会高,效益就会好,避免浪费和空转。二是利用国家彩票公益金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农村孩子搭建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平台。三是开展文化扶贫,采取“反弹琵琶”的办法,与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略结合起来,推动资金、项目、政策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
2.在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大农民群众热切期盼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创作更多反映基层群众生活、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开展更多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探索运用政府购买、市场机制、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增加农村文化资源总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增强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发现培养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建设农民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
3.在传承乡村文明、乡土文化上下功夫,留住乡韵、记住乡愁。乡韵乡愁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是抹不去的成长记忆。建设美丽乡村,要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保留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守护住我们的文化根脉,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实际上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古镇、古村落、古民居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要保护历史风貌,避免大拆大建,大力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要加强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传承独特的风格样式,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参考文献:
刘奇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对策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顺应农民期盼、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对于亿万农民实现全面小康,享受美的环境、养成良好美德、过上美好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扮靓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努力使乡风民风美起来
1.培育新型农民。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美丽乡村。当前,我国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尤为重要。要深入宣传中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等重要举措,把党和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讲清楚。要密切围绕土地流转、农产品价格、农民工权益、征地拆迁、合作医疗等农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增强信心、凝聚共识。要广泛开展科学知识、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群众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提高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
2.培育优良家风。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典故世代相传、流芳千古。要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在亲情中升华。文明户是文明村镇创建的基础,要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评选活动,激发农民荣誉感上进心,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
3.培育文明乡风。广泛发动村民按照核心价值观要求,制定完善乡规民约,鲜明正确价值导向,使农民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广泛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促进移风易俗,用民间舆论的力量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培育文明乡风,既需要正面引导,也需要依法治理。要下力气整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问题,打击黑恶势力和涉农犯罪,激浊扬清、抑恶扬善,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新风正气树起来。
二、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努力使人居环境美起来
1.坚持规划先行,让田园风光、农家情趣永驻乡间。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规划先行,从各地的实际出发,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切实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村落规划水平和民居设计水平,避免把村庄建成“夹皮沟”,把村落建成“军营式”,把民居建成“火柴盒”。规划建设村庄,要依山就势、傍河就景、错落有致,与自然山水融為一体,体现生态田园风光。民居的外在风貌要有地域和民族特色,彰显农村蓬勃生机,内部功能要现代实用,有利于群众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农村规划建设要做到“产村相融”,与产业发展相配套,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民居功能设计等方面,都要有利于发展生产,提高农村的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2.整治脏乱差,建干净整洁、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乡村,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治理环境,整治脏乱差、建设洁齐美。要大力开展乡村清洁工程,从垃圾治理抓起,因地制宜建立和推广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模式,建立村庄保洁队伍,推进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努力消除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秸秆乱烧等现象。要深入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厨、改圈、改厕等工作,引导农民摒弃落后习俗,养成科学健康生活方式,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要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电子商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为农民群众营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笑意写在脸上、幸福发自内心,有更多获得感。
3.加强环境保护,还农村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在一些地方的农村,环境污染久治不愈,致使生态越来越脆弱。在广大农村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治理污染和节约资源活动,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要将环境治理落实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农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大力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努力使文化生活美起来
1.在有用、适用、综合、配套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办好几件实事。一是建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项目整合起来,这样一综合,人气就会旺,利用率就会高,效益就会好,避免浪费和空转。二是利用国家彩票公益金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农村孩子搭建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平台。三是开展文化扶贫,采取“反弹琵琶”的办法,与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略结合起来,推动资金、项目、政策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
2.在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大农民群众热切期盼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创作更多反映基层群众生活、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开展更多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探索运用政府购买、市场机制、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增加农村文化资源总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增强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发现培养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建设农民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
3.在传承乡村文明、乡土文化上下功夫,留住乡韵、记住乡愁。乡韵乡愁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是抹不去的成长记忆。建设美丽乡村,要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保留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守护住我们的文化根脉,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实际上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古镇、古村落、古民居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要保护历史风貌,避免大拆大建,大力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要加强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传承独特的风格样式,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参考文献:
刘奇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