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诗的寻根情结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wh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玥潼(1992.3-),女,汉,河南省郑州市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2
  故乡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人们对于故乡那深深的爱是一种美好情感和优良美德。怀乡诗中由衷感叹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其中尤以诗歌最为集中、鲜活;而在诗歌中则尤以唐诗最为突出。人们大都把唐诗发展历程分为初盛中晚,这四个时期怀乡诗的思想内容、情感蘊涵和艺术特点等方面的状态、特点和成就,也体现唐代人及唐代社会的整体风貌。
  一、初唐诗人的怀乡情结
  初唐怀乡诗的背景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有很大关系。唐朝自建国后,便很快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国家的政治局也有了新的开端。为了国家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采纳了一系列养精蓄锐的政策。当很多文人因政治的发展不得不远离家乡,出外寻求出路时,最是想家,这便有了怀乡诗。唐朝初期的怀乡诗便在此思乡情结中产生。
  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皆成就于初唐时期,初唐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鼓舞着他们,“其有发挥新题,孤飞百代之前,开凿古人,独步九流之上,自我作古,粤在此乎!”(卢照邻《乐府杂诗序言》),“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带着决绝,自古豪情,他们怀着憧憬离开自己的故乡,在途中乡思之情越来越浓烈,而仕途的失败促使他们想家,而怀乡诗就是他们表达思乡心情的方式,他们“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的仕宦经历充实了怀乡诗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他们抒写凄惨的背景,仕途的失意,都深深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就“四杰”怀乡诗的创作实践来看,每个人也不相同,王勃与骆宾王创作的怀乡诗较多,卢照邻其次,杨炯的创作最少;在形式上,王勃以近体为主,骆宾王以古体为主;在艺术表现上,王勃更侧重于融情于景,借景物抒发乡情。
  二、盛唐诗人的怀乡情结
  怀乡诗在盛唐时期达到了整个唐代的创作高峰,它主要以近体创作为主。首先盛唐的文人墨客纷纷开始写怀乡诗,基本每个文人都会去写怀乡诗,朝廷要臣在这些诗人中占大多数,如张九龄、张说,许多学士文人也占大部分,如孟浩然、贺知章、王昌龄、储光羲、王维、高适、岑参、李颀,当然,大诗人李白的怀乡诗也非常多(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后期写了许多怀乡诗,就不在此提及);盛唐时期的怀乡诗在整体基调和表达浓浓的思乡心情时有了很大变化,虽然怀乡诗中都以离别的愁绪和仕途的不如意为主要方向,但整体充满正能量,没有负面的失望,消沉,都有积极的斗志。这种豁达开朗、高昂激烈的主题贯穿在每一首怀乡诗中,被称作后世的经典。
  盛唐人充满自信和激情的。他们这种自信和豪情是源于盛唐的鼎盛,但是,人对故乡的思恋是与日俱增的,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和眷恋是我们情感的主导。更何况身在异乡,生活往往并不顺心如意。但他们心中对故乡的眷恋,无法遏制他们踏向异乡的前行脚步;虽然寻求功业中的不顺利带来的种种挫折使人思乡,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打击,因为挫折而一蹶不振,他们永远的高昂,积极。所以明朗的态度与积极的主题是盛唐怀乡诗主要表达的,这在许多诗人的诗作中也纷纷体现出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抒写了游子的故乡之思,首先透露出明朗的基调。与其前的怀乡者一样,诗人虽然离开家乡不久便思家,但却毫无前人的悲伤和苦痛: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除夕的夜应是最美好的,是家人欢声笑语的日子,诗人却只能自己漂泊在外独自在船上看孤独的星星。在这最能触动离人愁思的日子里,诗人也是有乡梦和客愁的,所以才给洛阳的家人寄去书信。
  情由景生,借景生情,寓情于景是盛唐诗歌的特点,这在盛唐怀乡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虽然盛唐之前的怀乡诗也有这一特点,但他们抒写的并不成熟,不成体系。与之不同,盛唐怀乡诗的景物描写服务于乡情的抒发,诗歌呈现出一种玲珑凑泊之美。如王昌龄的《万岁楼》: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这是一首怀古兼及思乡的诗篇,颈联的写景寓意深刻,表面是写登万岁楼所望到的景物:岭上的猿猴和洲中的鸬鹚,但实际上诗人却不露痕迹地借这些不离本土的动物写出人不及动物的感慨:猿不离岭、鸬鹚依然泛于寒洲,而自己却不能固守家乡而流寓在外。
  总之,盛唐诗人对故乡的缱绻深情都以诗作的形式展现。他们满怀对家乡的热情,以昂扬、明朗的感情基调写离愁别绪、思家怀亲的种种。
  三、中唐诗人的怀乡情结
  创作怀乡诗的文人在中唐时期明显增多,怀乡诗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但是中唐时期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诗人们创作怀乡诗也有了很大冲击和改变,所以在诗作中的主题,词句,情境也都有了很大改变。这一时期,怀乡诗根据具体的心境体会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杜甫和当时诗人为代表,时代的动乱检验了他们诗作情境的写作范围,后期以贞元诗人为代表。此期怀乡诗更加真实,客观,更多地描写当时背景给作者带来的感受,时代感更强,以及在此时代下如何产生思乡之情的,这些在中唐以前的诗作中是没有的。大历时期的诗人迷恋于繁华的盛世,也沉沦在乱世的悲痛中,更有不知如何面对乱后时期的无措。此期的怀乡诗中诗人既想回归故乡但又因现实无奈而哀叹,还抒发了途穷之悲的哀叹。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是中唐后期写怀乡诗的代表,尽管后来复兴,但以往的激涌向前也不复存在,他们更多在寻求小我和遭遇逆境中,主要抒发了对故里神驰的渴望。
  总之,中唐怀乡诗紧扣时期的脉搏,抒写了“江河日下”时期中的故乡之思。在政治、经济不断翻新中,他们对参政怀有极大热情,但也正是政治、经济的不稳定也慢慢消磨了他们自身的激情,这时故乡是他们内心里停靠的港湾,温暖着他们的灵魂,中唐虽不如盛唐时的自信与昂扬,但它有别具风味的感慨、悲痛却又异常浓厚。
  四、晚唐诗人的怀乡情结
  怀乡诗在晚唐时期冲上高峰,无论是诗人还是作品数量都达到了三个时期最多的。它依然延续了中唐时期真实的创作风格。虽然唐王朝日益衰败,但李商隐作为晚唐前期怀乡诗人的代表,这并不影响他抱负满满,立志干成一番事业的决心,“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他激流勇进,积极入世;“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则大有李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风范。
  五、唐代怀乡诗的精神风貌
  唐代怀乡诗在精神层面表现为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与追寻。通过蕴含于唐代怀乡诗中的丰富思想内涵,我们看到“故乡”不仅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实有之乡,它以具体的地理处所——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为依托,又超越之,它温馨、安全、宁静、恬美,从意义上说,故乡是人的精神归依之所,是人的精神家园。人们怀念故乡,不仅仅是怀念那个地理上的所在,更是对和谐、安宁、幸福的生存氛围和浓重的亲情的向往与追求,对理想的情感归宿的渴慕。
  首先,家园往往与官场、名利场相对立,是可以摆脱世俗纷扰的理想之地、精神憩园。其次,家园是处于黑暗政治环境下的唐人逃避人世风雨和磨难、挫折的港湾。唐代社会在总体上一派繁荣鼎盛,这在初唐尤其是盛唐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安史之乱后,尤其是晚唐时期社会政局则发生了巨大变化,朝廷内部党派之争严重,加之宦官专权,使得唐王朝政治日益腐败;在朝廷之外各个藩镇拥兵自重,更有频频爆发的农民起义,这些都严重威胁着唐王朝的统治。再次,当外族侵凌、山河破碎之时,家园和国运联系在一起,家园之思与国家之思融而为一。
  总之,唐代怀乡诗以“美”作为构建生命终极关怀的心灵故土和精神家园,恰恰是通过对故乡之美的情有独钟显露出了怀乡者对生存于其中的异乡的不适应、不满甚至是厌恨,因此可以说,唐代怀乡诗的终极关怀即是对精神家园的呼唤和寻觅。
其他文献
有效的采购与供应管理是现代成功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活动。在正确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恰当的数量、和良好的质量采购企业生产和经营所需要的原材料、服务和设备,是企业
“饥饿”叙事在苏童的长篇《米》中已经显现,但在他的短篇《两个厨子》中更加突出——这里脱离了单纯对食物的“迷恋”,而是转变成“执迷”,但这样的“执迷”带来的一系列冲
红楼一梦千古绝响,从大观园到传统社会,从宝黛的爱情悲剧到世家大族的没落,从千娇百媚到万艳同悲。红楼梦体现的不仅是爱情和命运的悲剧结局,不仅是钟鸣鼎食之家的悲剧结局,
1844年,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指出:“我们彼此进行交谈时所用的唯一可以了解的语言,是我们彼此发生关系的物品。我们不懂得人的语言了,而且它已经无效了;它被一方看成并理解為请求、哀诉,从而被看成屈辱,所以使用它时就带有羞耻和被唾弃的感情:它被另一方理解为不知羞耻或神经错乱,从而遭到驳斥。我们彼此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本质的直接语言在我们看来成了对人
期刊
“大众”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对文学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的分析具有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着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大众”范畴进
作为“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韩寒真正进入公众视线是从在学生时代的《杯中窥人》在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开始的。之后,因为他本人受到社会关注,所以他的退学行为饱受
本文从文学史编撰的历史沿革入手,阐述了历代文学史著述的特点以及对它们造成影响的文学史观,后通过阐释龚鹏程《中国文学史》对现有史观的批驳与重塑以及其对文学本身发展的
摘 要:“采莲”活动是江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农事活动,经过文人的加工创作,“采莲”成为中国诗歌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唐宋文人大量创作采莲诗词,采莲女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千情万愫。由于创作主体不同、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唐代和宋代文人在刻画采莲女形象时选用色彩词、表现采莲人情调和写作视角上表现出差异性。  关键词:唐宋诗词;采莲女形象;差异性  作者简介:蒋娟(1987.10-),女,汉,四川南充人,助教,硕士
当前随着WTO的加入、经济全球化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刻。面对外资银行和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经营理念,着手
以“状元之妇”为题材的戏剧受中国广大戏迷的喜欢,其中赵五娘和秦香莲最有代表性。本文将对二者的悲剧和形象作对比研究。大多数人认为秦香莲和赵五娘都是受封建伦理观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