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3月,有媒体在报道中描绘出一张“中国文物造假地图”。安徽蚌埠、河南石佛寺及南石山村等地均被提及。其中,安徽蚌埠被标上玉文物造假的符号,因仿制战汉时期玉文物闻名的安徽蚌埠幸福村更被一些人视为“造假重灾区”。
11月2日早上8点,幸福村街巷边玉器作坊的卷帘门已陆续打开,几乎处处都传出切割玉器的刺耳声音。25岁的作坊主张乐(化名),在这样的声音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除了切割玉器的声音,张乐的作坊内还充斥着震耳欲聋的美国流行音乐。二者混合的噪声中,他身着一件医生工作服样式的白大褂,主要负责玉雕设计和接待客人。
眼下,幸福村俨然更像当地人口中的“北工地”。这里的房屋大多是两层小楼,少有幸福村的村民在此居住。村民们将这里出租做了玉器加工坊。通常一楼是作坊和门店,二楼是工匠及其家人的住所。
逝去的“黄金岁月”
聚集玉器作坊的幸福村,像是蚌埠仿古玉器行业的一面镜子。
蚌埠市文物管理处处长、蚌埠市博物馆馆长辛礼学介绍,目前,蚌埠有近5000家从事玉器生产、经营的商家,直接从业人员约6万人。这组“最新统计数据”与之前相比,已经大大缩水。2012年,蚌埠至少四分之一的仿古作坊、企业陆续倒闭。
蚌埠市玉文化促进会会长马友峰称, 2012年,蚌埠一整年玉料交易市场卖出的玉料,也没有往年3月份一个月卖出的多。
2010年,张乐的玉器作坊开张。最初,他也曾做过仿古玉器。但后来由于工序环节多,风险较大,最后还是撤去了做旧部分,回到玉雕的老本行。在张乐的作坊中,有为数不多的几件仿古玉器。其中,一个“龙龟”造型的做旧玉器,要价1000多元,可以还价到700元左右。在张乐看来,尽管是做旧的玉器,但也是使用的真正玉料,所以,这算是一件工艺品。
“如果你要把他卖出去,就要看你把它当工艺品卖,还是当古件卖了。这是一件仿汉代的作品,如果按古件卖,定价多少就在你了。”他意味深长地说。
仿古玉器的定价潜规则,当地人多少知道一些。一位出租车司机说,一些蚌埠的仿古玉经营者,甚至可以“卖一件吃三年”。
眼下,这样的“黄金岁月”已然不再。在北工地和蚌埠光彩玉器市场等地走访时发现,大多卖仿古件的店铺的货品囤积严重,甚至有人改行做了汽车维修。
“幸亏这里是我们自己买的房子,第一层是店面,第二层是住家。不然,光一个门面都要消耗太多的成本。哎,现在的市场,太不好做了……”一名看店人叹息道。
产业链模式下的仿古玉器
现在,张乐的作坊里主要生产仿古件的半成品。即刚刚雕刻完成,还未经做旧、打磨、抛光、上蜡的器件。这些大多是仿造战国、汉朝时期的古件。
张乐指着一个未雕刻的椭圆玉石的一个切面说道,这个切面上的白点就是比较软的,玉质不好的地方,本地话叫“囊”,这种地方要留着做旧,容易上色。在推拉门后的加工作坊里,摆着4台淡绿色的玉器加工设备。
张乐的店里雇了3位工匠,另外两位请假不在店中。对此,张乐解释道:“我这边比较松散,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规定工作八个半小时,没有双休日,但是可以请假。像这位师傅,手艺不错,会有6000元的月工资。手艺更好的,工资也会更多。”
在这条玉雕街上,与张乐作坊相似的半成品加工作坊,一家挨着一家,分布在街的两侧。这些作坊大多没有门牌,只是在店外的墙上写着几个“玉”字。
张乐做仿古玉雕近十年,却并没有见过真正的古件,也不会参照样品进行雕刻。“除非,有极少的情况,要成批生产某种玉器时,会有样品模型,样品模型也不会是古件。”“仿古”线条的设计,大多是参照书上的纹样。有时候,玉雕师傅还会根据朝代风格,自创图案。
“玉都是真玉,只是用了仿古的工艺,这并不是造假,而就是在仿古。”张乐强调说。张乐说,虽然蚌埠并不产玉,但是会有来自新疆、青海等地的玉料商来这里卖玉,也会有蚌埠本地人在那里倒玉料。而那些玉料就是众多小作坊的原材料。
显而易见,从玉料买卖,到仿古玉雕半成品,到做旧、打磨、抛光,北工地已经形成了一条仿古玉器的产业链。
在萧条中坚守
“曾经,每周一到周三,会有全国各地的商贩,来我们这里提货。很多地摊上的文物,都来自于我们这里。现在,来的人少,而且大多也只是看不买。”张姓老板说道。尽管很难熬,但是大多仿古店铺仍然在苦苦支撑着。
“玉器行业的行情有起伏是很正常的,但是不景气的行情还从来没有持续这么久过。”一位从业20多年的玉商说,“上世纪90年代,玉器市场好的时候,早上刚刚选来料子,运到店里,就被一大早等在店里的玉商把料子分干净了。”
蚌埠市玉文化促进会会长马友峰也直言:“蚌埠的仿古玉行业受媒体的曝光影响很大。以前除了来提货的全国各地的玉商,还会有特地来蚌埠玉器市场“捡漏”的大老板——古玉爱好者、收藏者。”“这些大老板之前并不知道蚌埠的玉器都是仿古的,现在媒体曝光以后,他们也都不会来了。”他进一步解释。
蚌埠的玉器及包装上并未标明“仿古玉”的相关字样。不过,尽管如此,常跑蚌埠的玉商都很了解当地的玉器情况。真假古玉,考的是爱好者的眼光,这也是玩文物古董需要承担的风险。在行内人看来,如果看走眼,买到假古玉之后,就只有当“交了学费”了。
在这里,还有一种声音:蚌埠的仿古玉行业的名声,是被来自全国各地的玉商搞臭的——明知是仿古件,还按照老东西的价格卖。文物管理处处长辛礼学把目前仿古行业的现状看成是市场自然淘汰的必然结果。
“蚌埠的仿古行业正面临重新洗牌。”辛礼学处长认为,蚌埠玉器仿古特点鲜明,且常被不法商人冒充文物销售,导致名声不好。再加上玉器制作高成本、低利润,蚌埠的仿古玉器行业正在经历转型过程中的市场自然淘汰,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的小作坊必然会被淘汰掉。 “蚌埠的玉器仿古行业将转型向工艺化、艺术化方向努力,需要好玉料配上好工艺。”辛礼学说,在蚌埠,已经有玉器公司步入正轨,经营状况不错。
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古玉鉴定专家杨震华认为:“仿古是我国从宋朝就有的传统,也是中国古老工艺的传承。仿古行业肯定不会消失,也不会走向没落。”
仿古并不等同于造假
在杨震华看来,仿古玉并不等同于造假玉。他认为,仿古玉可以简单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我国自宋代就已有的工艺传承,用的是好玉和好工艺,这样的仿古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另一种是具有欺诈性质的“仿古”,用的材料不是玉,或玉材不好,甚至用强酸等化工原料浸泡,这种造假是应该被严厉打击的。
在蚌埠的调查中了解到,北工地的小作坊中,仿古中的重要一环“做旧”的最简单的处理措施,是用酸水和颜料浸泡。
杨震华认为,做旧上色工艺有两种,如果是用植物油浸泡的,对人的身体无害,如果是使用酸等化工颜料浸泡过的,就不能近身把玩,对身体是绝对有害的。
而在辛礼学看来,在蚌埠的玉器仿古行业,真正的技艺达到高水平的不超过5个人。“他们的仿古工艺品和真正的工艺品能有95%的相似度,而且,他们都是极为诚信的人。没有人模仿古件可以达到100%的相似度。这既有技术层面也有诚信方面的原因,没有仿造品是真正可以‘以假乱真’的。我认为,他们不是在造假,他们是真正领悟了文物、文化的精髓,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辛礼学表示。
但是,在北工地,大部分做旧作坊并没有经营许可证。对此,辛礼学说:“尽管大部分没有经营许可证。但是从我们文物管理处的角度来说,他们不违法。”
“为此,蚌埠市文物局专门做过调研,他们没有一家是进行原样仿制的。我们会跟他们讲明,如果进行原样仿制,将会涉嫌违法,所以他们应该很清楚。”辛礼学说。依据有关法规,文物复制有明确的“门槛”。不同等级的文物复制须经国家或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倘若违反此规定,将会受到相应查处。
不过,国家文物局研究员李晓东曾表示,我国对于文物仿制品的管理法规还很不完善。为了监督作坊是否进行“文物原样仿制”,文物局管理处成立了执法大队。每周执法大队会对相关作坊进行巡逻和监管,如果发现有进行原样仿制的,会立即查处。
辛礼学说,目前,在蚌埠市政府的意见指导下,对当地仿古玉器产业采取“放水养鱼”的扶持策略,不能限制得太死。
11月2日早上8点,幸福村街巷边玉器作坊的卷帘门已陆续打开,几乎处处都传出切割玉器的刺耳声音。25岁的作坊主张乐(化名),在这样的声音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除了切割玉器的声音,张乐的作坊内还充斥着震耳欲聋的美国流行音乐。二者混合的噪声中,他身着一件医生工作服样式的白大褂,主要负责玉雕设计和接待客人。
眼下,幸福村俨然更像当地人口中的“北工地”。这里的房屋大多是两层小楼,少有幸福村的村民在此居住。村民们将这里出租做了玉器加工坊。通常一楼是作坊和门店,二楼是工匠及其家人的住所。
逝去的“黄金岁月”
聚集玉器作坊的幸福村,像是蚌埠仿古玉器行业的一面镜子。
蚌埠市文物管理处处长、蚌埠市博物馆馆长辛礼学介绍,目前,蚌埠有近5000家从事玉器生产、经营的商家,直接从业人员约6万人。这组“最新统计数据”与之前相比,已经大大缩水。2012年,蚌埠至少四分之一的仿古作坊、企业陆续倒闭。
蚌埠市玉文化促进会会长马友峰称, 2012年,蚌埠一整年玉料交易市场卖出的玉料,也没有往年3月份一个月卖出的多。
2010年,张乐的玉器作坊开张。最初,他也曾做过仿古玉器。但后来由于工序环节多,风险较大,最后还是撤去了做旧部分,回到玉雕的老本行。在张乐的作坊中,有为数不多的几件仿古玉器。其中,一个“龙龟”造型的做旧玉器,要价1000多元,可以还价到700元左右。在张乐看来,尽管是做旧的玉器,但也是使用的真正玉料,所以,这算是一件工艺品。
“如果你要把他卖出去,就要看你把它当工艺品卖,还是当古件卖了。这是一件仿汉代的作品,如果按古件卖,定价多少就在你了。”他意味深长地说。
仿古玉器的定价潜规则,当地人多少知道一些。一位出租车司机说,一些蚌埠的仿古玉经营者,甚至可以“卖一件吃三年”。
眼下,这样的“黄金岁月”已然不再。在北工地和蚌埠光彩玉器市场等地走访时发现,大多卖仿古件的店铺的货品囤积严重,甚至有人改行做了汽车维修。
“幸亏这里是我们自己买的房子,第一层是店面,第二层是住家。不然,光一个门面都要消耗太多的成本。哎,现在的市场,太不好做了……”一名看店人叹息道。
产业链模式下的仿古玉器
现在,张乐的作坊里主要生产仿古件的半成品。即刚刚雕刻完成,还未经做旧、打磨、抛光、上蜡的器件。这些大多是仿造战国、汉朝时期的古件。
张乐指着一个未雕刻的椭圆玉石的一个切面说道,这个切面上的白点就是比较软的,玉质不好的地方,本地话叫“囊”,这种地方要留着做旧,容易上色。在推拉门后的加工作坊里,摆着4台淡绿色的玉器加工设备。
张乐的店里雇了3位工匠,另外两位请假不在店中。对此,张乐解释道:“我这边比较松散,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规定工作八个半小时,没有双休日,但是可以请假。像这位师傅,手艺不错,会有6000元的月工资。手艺更好的,工资也会更多。”
在这条玉雕街上,与张乐作坊相似的半成品加工作坊,一家挨着一家,分布在街的两侧。这些作坊大多没有门牌,只是在店外的墙上写着几个“玉”字。
张乐做仿古玉雕近十年,却并没有见过真正的古件,也不会参照样品进行雕刻。“除非,有极少的情况,要成批生产某种玉器时,会有样品模型,样品模型也不会是古件。”“仿古”线条的设计,大多是参照书上的纹样。有时候,玉雕师傅还会根据朝代风格,自创图案。
“玉都是真玉,只是用了仿古的工艺,这并不是造假,而就是在仿古。”张乐强调说。张乐说,虽然蚌埠并不产玉,但是会有来自新疆、青海等地的玉料商来这里卖玉,也会有蚌埠本地人在那里倒玉料。而那些玉料就是众多小作坊的原材料。
显而易见,从玉料买卖,到仿古玉雕半成品,到做旧、打磨、抛光,北工地已经形成了一条仿古玉器的产业链。
在萧条中坚守
“曾经,每周一到周三,会有全国各地的商贩,来我们这里提货。很多地摊上的文物,都来自于我们这里。现在,来的人少,而且大多也只是看不买。”张姓老板说道。尽管很难熬,但是大多仿古店铺仍然在苦苦支撑着。
“玉器行业的行情有起伏是很正常的,但是不景气的行情还从来没有持续这么久过。”一位从业20多年的玉商说,“上世纪90年代,玉器市场好的时候,早上刚刚选来料子,运到店里,就被一大早等在店里的玉商把料子分干净了。”
蚌埠市玉文化促进会会长马友峰也直言:“蚌埠的仿古玉行业受媒体的曝光影响很大。以前除了来提货的全国各地的玉商,还会有特地来蚌埠玉器市场“捡漏”的大老板——古玉爱好者、收藏者。”“这些大老板之前并不知道蚌埠的玉器都是仿古的,现在媒体曝光以后,他们也都不会来了。”他进一步解释。
蚌埠的玉器及包装上并未标明“仿古玉”的相关字样。不过,尽管如此,常跑蚌埠的玉商都很了解当地的玉器情况。真假古玉,考的是爱好者的眼光,这也是玩文物古董需要承担的风险。在行内人看来,如果看走眼,买到假古玉之后,就只有当“交了学费”了。
在这里,还有一种声音:蚌埠的仿古玉行业的名声,是被来自全国各地的玉商搞臭的——明知是仿古件,还按照老东西的价格卖。文物管理处处长辛礼学把目前仿古行业的现状看成是市场自然淘汰的必然结果。
“蚌埠的仿古行业正面临重新洗牌。”辛礼学处长认为,蚌埠玉器仿古特点鲜明,且常被不法商人冒充文物销售,导致名声不好。再加上玉器制作高成本、低利润,蚌埠的仿古玉器行业正在经历转型过程中的市场自然淘汰,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的小作坊必然会被淘汰掉。 “蚌埠的玉器仿古行业将转型向工艺化、艺术化方向努力,需要好玉料配上好工艺。”辛礼学说,在蚌埠,已经有玉器公司步入正轨,经营状况不错。
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古玉鉴定专家杨震华认为:“仿古是我国从宋朝就有的传统,也是中国古老工艺的传承。仿古行业肯定不会消失,也不会走向没落。”
仿古并不等同于造假
在杨震华看来,仿古玉并不等同于造假玉。他认为,仿古玉可以简单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我国自宋代就已有的工艺传承,用的是好玉和好工艺,这样的仿古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另一种是具有欺诈性质的“仿古”,用的材料不是玉,或玉材不好,甚至用强酸等化工原料浸泡,这种造假是应该被严厉打击的。
在蚌埠的调查中了解到,北工地的小作坊中,仿古中的重要一环“做旧”的最简单的处理措施,是用酸水和颜料浸泡。
杨震华认为,做旧上色工艺有两种,如果是用植物油浸泡的,对人的身体无害,如果是使用酸等化工颜料浸泡过的,就不能近身把玩,对身体是绝对有害的。
而在辛礼学看来,在蚌埠的玉器仿古行业,真正的技艺达到高水平的不超过5个人。“他们的仿古工艺品和真正的工艺品能有95%的相似度,而且,他们都是极为诚信的人。没有人模仿古件可以达到100%的相似度。这既有技术层面也有诚信方面的原因,没有仿造品是真正可以‘以假乱真’的。我认为,他们不是在造假,他们是真正领悟了文物、文化的精髓,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辛礼学表示。
但是,在北工地,大部分做旧作坊并没有经营许可证。对此,辛礼学说:“尽管大部分没有经营许可证。但是从我们文物管理处的角度来说,他们不违法。”
“为此,蚌埠市文物局专门做过调研,他们没有一家是进行原样仿制的。我们会跟他们讲明,如果进行原样仿制,将会涉嫌违法,所以他们应该很清楚。”辛礼学说。依据有关法规,文物复制有明确的“门槛”。不同等级的文物复制须经国家或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倘若违反此规定,将会受到相应查处。
不过,国家文物局研究员李晓东曾表示,我国对于文物仿制品的管理法规还很不完善。为了监督作坊是否进行“文物原样仿制”,文物局管理处成立了执法大队。每周执法大队会对相关作坊进行巡逻和监管,如果发现有进行原样仿制的,会立即查处。
辛礼学说,目前,在蚌埠市政府的意见指导下,对当地仿古玉器产业采取“放水养鱼”的扶持策略,不能限制得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