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构建和谐校园活动中,学校工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优势,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服务好学校发展大局,以和谐为基准,使校园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工会和谐校园 学习型组织
学校工会是党政联系群众的纽带,是教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构建和谐校园,特别是激发校园活力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一、团结动员教职工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
充分利用工会的组织优势、阵地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优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从服务于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动员全体教职工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积极投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学献计献策,建功立业。
积极动员教职工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协助党委和行政做好改革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提高广大教职工对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配合党政组织做好改革中的教职工思想工作,引导教职工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学校利益、部门利益和教职工个人利益的关系,让广大教职工都能理解、支持和参与改革。
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改革方案的制定,使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在改革方案中得到体现。在改革过程中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建立健全学校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积极参与教职工劳动争议的协调处理工作,协助做好落聘教职工的下岗、转岗、分流和培训、再就业工作,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二、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创新型教师”活动。
学习型组织是全员参与的,具有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的组织;创新型教师是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队伍。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学习正在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因此高校工会不仅要从福利型向活动型转变,而且要实现从活动型向学习型转变的飞跃,工会的工作要着眼于使每一位工会干部和教职工确立学习、创新的理念,以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创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树立“学习为本”的理念。“学习为本”的理念把学习视为一种生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可以在这种学习中得到调整和提高,这种学习更能以一种文化的力量作用于人们的个体和群体,使之迸发出新的向往和行为。高校建设学习型组织,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发挥高校的优势,改革工会的管理,优化工会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学习和工作的心理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激发人的潜能和学习的动力。
创建学习型组织,还要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核心理念。 团队学习通过信息共享和学习互动,将个人力量的有效整合融化成强大的组织力量,将个人卓越有效的发挥成为组织的卓越。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只是个体的学习,更应该是团体的学习,强调个人学习基础上的组织学习,通过线织的学习与交流,集思广益,运用集体知识,有组织、有目标、有要求、有成效的开展学习,开发优质的学习资源,完善科学的信息体系。高校教师群体由于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团队学习力的发挥,如何使教职工的个人知识储备变为有效的社会知识资本,这正是新时期建设高校工会面临的新的课题。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教师,因此高校工会应该从各方面优化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环境。首先,学校领导要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作热忱主动,不受常规所限制,善于听取教师的新观点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努力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工作所需要的条件。其次,学校的管理应该允许、鼓励和帮助教师进行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为教师提供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对教师的创新性表现给予积极的强化,利用一切条件,为教师提供教学科研信息,组织参观学习、讨论交流,使教师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再次,完善学校评估体系,注重教师创新能力考查,形成人人勤奮创新的文化氛围。
三、通过“三育人”工作,培养奋发进取的学风
学风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态度、方法和风格的总体反映,学生是学风的主要体现者,但是学生主体更多地受到来自施教者的施政者的影响,学风好坏很大程度上受施教者和施政者的影响,因此,教师和管理者在学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教师、管理干部三者在学风建设中都有着至关重要而不可互相替代的作用。
美国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学家阿特巴赫说过“教授们既从事教学活动,又搞科研,……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和大学的风气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教授们的影响非常大,贯穿在教学和科研之中,波及教室以外。”教师作为学风的主体之一,是主要的信息传送渠道,包括知识、能力、做人的风范等等,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显性和隐性影响。教师通过授课、与学生的交流,以自己的学识水平、教学方法、授课能力、治学态度等直接影响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处世之道、个人魅力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隐性影响。
管理者是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治学、成才的榜样。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政策的制定者为学风建设营造制度环境,是一种硬环境的创造者。制度对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行为具有显性影响,对他们的行为提供约束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因而,施政者行为的结果即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对教师和学生以及管理者本身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合理的机制能起到促进作用,不合理的机制可能适得其反。同时,施政者的施政理念、执政艺术、执政形象对学风建设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工会要发挥自身优势,把各方面的力量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育人的整体,充分发挥育人整体的作用。首先协助学校大力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积极倡导以德立教,以身立教,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严于律己、严谨治学、严格执教、严格要求的作风,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大力宣传学校先进教师、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强化教育效果,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以良好的师德塑造高尚的 “ 师魂 ” ,以先进人物提高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其次,与行政管理部门相协调,加强管理,通过严格而明确的管理制度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同时,在大学生中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统招统分”的就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全面面向市场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过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已不复存在,大学生要想在未来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主动,就必须在大学学习期间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使自己既具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高等学校应注意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励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群体竞争,使学生在竞争中取长补短、优化品格,使学生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奋发进取的学风。
此外,工会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生气勃勃的文化氛围,培养团结进取,努力拼搏精神风貌。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为学校工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学校工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优势,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服务好学校发展大局,以和谐为基准,使校园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
1、孙翠霞:女,1964年生,河北河间人,本科,石家庄学院资环系教师,政工师。
2、马杰:男,1967年9月生,河北河间人,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 工会和谐校园 学习型组织
学校工会是党政联系群众的纽带,是教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构建和谐校园,特别是激发校园活力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一、团结动员教职工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
充分利用工会的组织优势、阵地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优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从服务于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动员全体教职工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积极投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学献计献策,建功立业。
积极动员教职工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协助党委和行政做好改革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提高广大教职工对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配合党政组织做好改革中的教职工思想工作,引导教职工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学校利益、部门利益和教职工个人利益的关系,让广大教职工都能理解、支持和参与改革。
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改革方案的制定,使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在改革方案中得到体现。在改革过程中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建立健全学校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积极参与教职工劳动争议的协调处理工作,协助做好落聘教职工的下岗、转岗、分流和培训、再就业工作,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二、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创新型教师”活动。
学习型组织是全员参与的,具有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的组织;创新型教师是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队伍。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学习正在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因此高校工会不仅要从福利型向活动型转变,而且要实现从活动型向学习型转变的飞跃,工会的工作要着眼于使每一位工会干部和教职工确立学习、创新的理念,以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创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树立“学习为本”的理念。“学习为本”的理念把学习视为一种生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可以在这种学习中得到调整和提高,这种学习更能以一种文化的力量作用于人们的个体和群体,使之迸发出新的向往和行为。高校建设学习型组织,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发挥高校的优势,改革工会的管理,优化工会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学习和工作的心理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激发人的潜能和学习的动力。
创建学习型组织,还要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核心理念。 团队学习通过信息共享和学习互动,将个人力量的有效整合融化成强大的组织力量,将个人卓越有效的发挥成为组织的卓越。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只是个体的学习,更应该是团体的学习,强调个人学习基础上的组织学习,通过线织的学习与交流,集思广益,运用集体知识,有组织、有目标、有要求、有成效的开展学习,开发优质的学习资源,完善科学的信息体系。高校教师群体由于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团队学习力的发挥,如何使教职工的个人知识储备变为有效的社会知识资本,这正是新时期建设高校工会面临的新的课题。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教师,因此高校工会应该从各方面优化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环境。首先,学校领导要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作热忱主动,不受常规所限制,善于听取教师的新观点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努力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工作所需要的条件。其次,学校的管理应该允许、鼓励和帮助教师进行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为教师提供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对教师的创新性表现给予积极的强化,利用一切条件,为教师提供教学科研信息,组织参观学习、讨论交流,使教师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再次,完善学校评估体系,注重教师创新能力考查,形成人人勤奮创新的文化氛围。
三、通过“三育人”工作,培养奋发进取的学风
学风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态度、方法和风格的总体反映,学生是学风的主要体现者,但是学生主体更多地受到来自施教者的施政者的影响,学风好坏很大程度上受施教者和施政者的影响,因此,教师和管理者在学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教师、管理干部三者在学风建设中都有着至关重要而不可互相替代的作用。
美国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学家阿特巴赫说过“教授们既从事教学活动,又搞科研,……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和大学的风气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教授们的影响非常大,贯穿在教学和科研之中,波及教室以外。”教师作为学风的主体之一,是主要的信息传送渠道,包括知识、能力、做人的风范等等,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显性和隐性影响。教师通过授课、与学生的交流,以自己的学识水平、教学方法、授课能力、治学态度等直接影响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处世之道、个人魅力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隐性影响。
管理者是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治学、成才的榜样。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政策的制定者为学风建设营造制度环境,是一种硬环境的创造者。制度对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行为具有显性影响,对他们的行为提供约束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因而,施政者行为的结果即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对教师和学生以及管理者本身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合理的机制能起到促进作用,不合理的机制可能适得其反。同时,施政者的施政理念、执政艺术、执政形象对学风建设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工会要发挥自身优势,把各方面的力量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育人的整体,充分发挥育人整体的作用。首先协助学校大力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积极倡导以德立教,以身立教,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严于律己、严谨治学、严格执教、严格要求的作风,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大力宣传学校先进教师、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强化教育效果,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以良好的师德塑造高尚的 “ 师魂 ” ,以先进人物提高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其次,与行政管理部门相协调,加强管理,通过严格而明确的管理制度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同时,在大学生中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统招统分”的就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全面面向市场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过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已不复存在,大学生要想在未来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主动,就必须在大学学习期间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使自己既具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高等学校应注意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励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群体竞争,使学生在竞争中取长补短、优化品格,使学生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奋发进取的学风。
此外,工会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生气勃勃的文化氛围,培养团结进取,努力拼搏精神风貌。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为学校工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学校工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优势,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服务好学校发展大局,以和谐为基准,使校园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
1、孙翠霞:女,1964年生,河北河间人,本科,石家庄学院资环系教师,政工师。
2、马杰:男,1967年9月生,河北河间人,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