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有何不好?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vehe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 平 编译
  在上次全球气候变暖期间,地球上曾发生了许多美好的事情。
  气候极端化会引发气象的混乱——杀死成亿人的飓风。罕见持久创记录的热浪。以及导致非洲和印度次大陆大规模饥荒的旱灾等都会出现。
  ——乔治·米切尔《燃烧中的地球》(1991)
  
  我们都读过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骇人故事。虽然有些科学家坚持认为这种惊慌是有理由的,但是,证据表明却并非如此。全球变暖可能即将来临,但即便如此,其极端化也无必然性。实际上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是对环境的一次恩赐。
  当米切尔议员介绍他的世界末日计划时,不完善的计算机气候模式预测未来的气温比现在要增加2~3倍,而今天的研究者说在下个世纪全球可能变暖约1.67℃。
  这听起来似乎很高,其实不然。在不太遥远的过去,全球就曾经增温那么多,而且当时的人们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好。据俄勒冈科学药物学院记载,在公元900~1300年间,全球变暖了约1.67℃。学者们把那段时间称为中世纪气候最佳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时期之一。
  许多科学家都相信,在那段时间,由于冬天变得温和,植物生长期变长,农作物产量大增,主要农业区几乎没有遭遇到水灾旱灾(降水更多,但蒸发也更快)。很多地方的人口死亡率降低了。这一部分是由于饥饿人数的减少,另一部分是由于人们不用挤在容易传染肺结核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潮湿不透气的茅屋里了。
  大自然的繁荣也激励了人们在建筑业、艺术和实用发明等领域创造力的发挥。在欧洲,工匠们建造了高耸入云的大教堂,即使在今天,旅游者仍然为其美丽的外表和优质的工程所倾倒。在东南亚,柬埔寨人在吴哥建起了巨大的寺庙群,缅甸人在首都蒲甘(仰光)筑成了成千上万个佛塔。新的炼铁技术使人们能生产出更好的工具,风车磨坊和纺车也进入了日常生活。
  贸易的繁荣部分归因于海上风暴的减少。在公元950年前后,北欧海盗发现了格陵兰(意译为“绿色的土地”),那里气候非常暖和,当时的殖民者只需在如今的冻原上牧牛就足以维持生计。
  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俄罗斯、日本,农作物的种植带继续北移。英格兰也暖和得足以发展酿酒业。
  对于当时北美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但我们的确知道,大草原、密西西比峡谷的上游以及美国西南部的降水明显比现在多,阿纳萨奇人种植了大量的灌溉作物。但当中世纪最佳气候结束并且降水减少时,阿纳萨奇文明也就从此消失了。在北非,有证据表明撒哈拉沙漠的面积随降水的增多而减少。
  当然,全球气候变暖也带来了某些不利因素。比如,亚洲的大草原和加利福尼亚的部分地区曾遭受过干旱。但总的说来,中世纪时全球气候变暖后的经历应该让我们很放心。
  许多科学家说,最新的证据可以支持这种乐观态度。人们预计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增加白昼和夏季的温度,而只是减轻夜晚的低温和冬季的寒冷。因此,它不会给植物、树木或人类增加压力。
  矿物燃料的燃烧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增多,这是意料之中的,但这种增多可能会再现“植物天堂”,因为二氧化碳犹如植物的肥料。在29个国家进行的1000多次农作物实验表明:全球二氧化碳的倍增将会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50%。而且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多,全球的森林应该更加茂盛,从而养育更多的野生动物。
  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大肆宣扬,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冰盖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纽约市、孟加拉国等地将被淹没,估计人类将遭受几万亿美元的损失。有的科学家说,这种骇人听闻的预报是不真实的。实际上,在常年干冷的两极地区,适当的增温将意味着极地冰的增加,而不是减少。这听起来似乎自相矛盾,仔细分析一下也不无道理。如果气温增高几度,那么空气中的湿度也将增高,从而降雪增多,极地冰也就增多。
  对全球气候变暖进行危言惑众的人还声称,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更多灾害性的天气。这也是不可能的。弗吉尼亚大学环境科学系客座教授弗雷德·辛格说,由于赤道和两极的温度梯度变小,恶劣天气出现的情况会减少。
  换句话说,北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小,气候就越温和。如果出现气候变暖,那也主要是在两极附近,赤道附近几乎不增温。因此,产生大风暴的温差就很少出现。历史和气候学家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害怕的应是造谣者自己。21世纪的全球气候变暖应该是适中的。它将把人类和野生动物重新带回到他们曾经享受过的最美好最多产的环境中去。
其他文献
清朝九旬老翁中进士  王新民    清代文人谢启祚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老寿星。他生于雍正年间,逝于嘉庆年间。寿命近120岁。如此高寿古今极为罕见。  俗话说人生70古来稀,而谢启祚在80多岁时仍然身体健壮,精力充沛。曾多次以诸生身份应乡试,只是屡试不中。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丙午年乡试时,此老竟一举考中举人。其时,谢启祚已达90岁高龄。  按照清朝的惯例,谢启祚完全可以因年龄方面的原因,不必参试
期刊
防病巧用拔火罐    拔火罐的方法主要有4种。一种投火法:将燃着的酒精棉球或小纸团投进罐子,然后将罐子迅速扣在要拔的部位。二是闪火法:一手拿罐子,一手拿燃着的纸卷或用镊子夹着酒精棉球点燃,将火在罐里晃一下就拿出来,马上扣在要拔的部位。三是贴棉法:将蘸过酒精的棉球贴放在罐里,用火柴点燃后,迅速扣到选定的部位。四是瓶盖法:在小瓶盖内放一个酒精棉球,放在要拔的部位,然后用火柴点着酒精棉球,迅速将火罐扣上
期刊
可旋转的“向阳楼”    德国的建筑师最近设计建造了一座可以旋转的“向阳楼”,房屋能随主人的意愿任意转动。冬天,他们转动房屋,使窗户朝向太阳;炎热的夏天,再转动房屋,背离太阳。在房屋的顶部还安装着太阳能电池,永远朝向太阳。一年中“向阳楼”能产生生活需要量5倍以上的电能,用户甚至还可把多余的电能输入当地街区的电网中去,以供他人使用。    可减少停电事故的电线    俄罗斯一家公司最近开发出了一种带
期刊
六七十年代被称为“小人书”的连环画,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日本、港台卡通画对我国连环画市场的占领及连环画大师们的洗手改行,已经慢慢地退出了当年火红的舞台。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一度不被人们重视的小人书却一下子成了收藏界的新宠。收藏界人士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争相收藏小人书,真乃“连藏花开别样红”。    连藏活动高潮起 再版精品受欢迎    1997年8月20日及8月24日,中央电视台
期刊
科学解酒    科学的解酒方法是:多饮水或吃些水果,以利酒精从尿中排出。此外,还有一些妙方:  1.凡轻度醉者,可用盐汤解酒,或用豆豉油冲汤亦可。  2.一切碱性食物,如咸橄榄、话梅等也能醒酒,这仅限于轻度酒醉。  3.饮多了米酒而醉者,可饮一盅白梨汁或葡萄汁、橙汁。  4.饮绍兴酒而醉者,可到中药铺购葛花二钱煲水服。  5.饮高粱酒等烈酒而醉者,可饮荸荠汁一大杯。  6.饮烈性洋酒而醉者,轻者可
期刊
北汉 编译    海上浮尸    1943年,为了让阿道夫·希特勒确信盟军准备进攻的地点是萨迪尼亚和希腊的伯罗奔尼撒,而不是真正要进攻的西西里,英军制定出了一个巧妙的计划,那就是在海上漂一具尸体,口袋内装入与进攻计划有关的假信件。  他们把这项计划的实施地点选在了西班牙海岸,因为那儿的德国人活动频繁。如果一切都进展顺利,尸体就会被敌人发现,那么假情报也就会使他们受骗上当。所有的细枝末节都经过了策划
期刊
尝遍百果能成仙  徐传宏    半个世纪之前,我还是一个天真的孩童。记得我的祖母经常食用红枣大米粥。当时,我和堂兄弟妹们曾为祖母给每人吃一颗红枣而感到兴高采烈。祖母还喜欢随着时令的变化,吃各种新鲜的瓜果。当然我们这些孙辈小儿也会跟着尝尝鲜的。  我的祖母是20世纪50年代初辞世的,享年86岁。在当时人均寿命尚不到50岁的年代里,她算是长寿的了。这得益于她生前喜食各种瓜果和性格爽朗的缘故。这也印证了
期刊
“古人也有冷暖饮水机”    饮水机作为普通家电,如今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其实,类似的构思和器物,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在清代就有造型原理同当代饮水机如出一辙、堪称饮水机鼻祖的茶壶箱。  该箱由箱座、箱体、箱盖、铜壶和炭灰盆构成,箱座下设一抽屉,炭火盆置于屉中,箱中通空无底,横搁铁栅两根,铜壶便架在铁栅上。隆冬,炭灰余热直透铜壶,贮茗可品;酷暑,除去炭灰,麦茶清沁、冷暖两宜。箱体前面刻有镂雕卷草大
期刊
红军智取遵义城  高士振    1935年1月3日,中央红这军某部红4团在江界突破乌江防线,即奉上级命令迅速前进,直取遵义城。  第二天早上,中央直属纵队刘伯承司令员来到红4团,同团长朱水秋商量夺取遵义的计划。经过对敌情的分析,决定发行量智取,减少伤亡。刘伯承还要求他们对离遵义15公里处据点的敌人,必须予对全歼,勿使其漏网和走漏风声。当日下午,红4团立即出发,兵分两路,于3时乌黑了敌人的据点。敌人
期刊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套军服  刘 勇    1929年3月,红四军攻占长汀。在长汀休整时,军长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政治部主任陈毅亲自审定了由红军被服厂赶制出的军服。新军服为灰蓝色、布质。上衣为中山装式,两个下口袋,领口处佩缀红领章,领上绣一圈黑边;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军帽为八角形,缀红五星帽徽。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套军服。毛泽东在官兵们换上统一制作的军服的当天对部队发表讲话:领口上的红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