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设计创作中民间文学元素的挖掘及应用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u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天神“厄莎”出自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拉祜族的一部长篇创世神话史诗《牡帕密帕》,其人物形象饱满,极具感染力,对拉祜族精神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影响深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视角下,挖掘天神“厄莎”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内涵,并创新性地应用于设计创作之中,探索创新设计的更多表现形式及途径,对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非遗”传承;设计创作;文学元素;拉祜文化;牡帕密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保山学院校级科研项目(YKZX201901);2019年度保山学院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XSKY068)阶段性成果。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文化中的一颗耀眼之星,它蕴含着拉祜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及精神信仰,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牡帕密帕》是拉祜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作业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随着时代演变、经济发展,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内涵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更为普遍的关注。从“非遗”视角来看,各级政府为了有效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的要求,从人、对象、方式三个层面来开展工作,但这样的方式只能满足保护和传承,对于发展、创新是不够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底要怎样转化,又该如何创新性发展,对于《牡帕密帕》来说是一次新挑战。基于时代创新性转变是关键,可融合文化、旅游、互联网构建其品牌形象,使其充分体现民族内涵、地域特色,这或许会是一种新的发展途径。要加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的开发与生产,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一、《牡帕密帕》传承现状
  岁月变迁、时代更迭,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各民族都有记述寰宇构成、万物起源、历史文化、迁徙战争、生产生活、英雄事迹的文字作品。这种被称为民族史诗的传统口头文学形式,与民族发展同生共长,而拉祜族史詩《牡帕密帕》也以这样的形式见证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
  (一)概述
  拉祜族神话史诗《牡帕密帕》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形式精美。目前,全诗已整理共计2000多行,12000余字,分为“造天地”“造万物”“人怎样生活下来”三个版块、15个方面的内容(见表1)。
  从表中内容可以看出《牡帕密帕》是一本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生态于一体的拉祜文化“百科全书”,体现了共建、共享的生态理念。如在生态环境方面,《牡帕密帕》中描写了自然界中动物和人虽然生活习性不同,却能在一个生态空间中互帮互助地生存下去,所以,拉祜族吟唱《牡帕密帕》、信仰天神“厄莎”,归根结底是敬大自然、护大自然、爱大自然的体现。从《牡帕密帕》的内容中可看出,该史诗所体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我国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二)传承形式与特点
  在对《牡帕密帕》的传承研究中发现,仪式传承是拉祜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也是对史诗《牡帕密帕》的主要传承形式。在相关节日盛典及风俗活动中,拉祜族人都会跟着会唱诗的人(嘎木科)和宗教活动主持者(魔巴)吟唱《牡帕密帕》的内容,一般在村子的空地上男人们会跳起芦笙舞,女人们会跳起摆舞。《牡帕密帕》就是通过这样的传承形式让族人知晓民族来源、传承民族文化、敬重历史文明、懂得感恩造物者。
  《牡帕密帕》有两个传承特征。第一,从一而终的原始精神信仰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传承。如在澜沧县老达保乡形成一种传唱《牡帕密帕》的新形式,即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弹吉他传唱《牡帕密帕》的内容。因为拉祜族是一个包容的民族,他们会将接触到的元素、文化融合成为拉祜文化的一部分。吉他出现在传唱之中,也纯属偶然。拉祜族人看到别人弹吉他,心中喜爱就买来吉他学习,并吸引了其他拉祜族人的目光,长此以往就普及开来。这足以证明该族群没有因为佛教、基督教或外来文化的传入而发生改变,特别是对《牡帕密帕》里塑造的天神“厄莎”的敬畏。第二,拉祜族全族共同信仰天神“厄莎”,因为天神“厄莎”在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中是一个创世天神,她主宰并支配着一切。拉祜族人认为只有在天神“厄莎”的保佑之下,来年的生活才能够平安顺利,这样的信仰崇拜、敬畏心理在逢年过节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在春节时拉祜族人定要吟唱一遍全诗内容,体现了族人对祖先的缅怀、敬畏、崇拜之情,这样高度统一的思想意识是《牡帕密帕》传承的优势所在。
  (三)传承与发展困境
  1.传承人不稳定
  从目前《牡帕密帕》传承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完整吟唱《牡帕密帕》的传承人屈指可数,且年纪较大。《牡帕密帕》口授心传的形式随时面临着“人亡技绝”的危险。为了让史诗一直延续下去,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逐渐向年轻人传授,培育新一代的传承群体。
  2.完善史诗的困难
  在对史诗内容进行整理和完善的过程中,了解到后辈继承者对史诗整理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以澜沧县为例,常住人口50万余人,有乡镇20多个、村委会160个,自然村落1942个、自然小组2603个。该县98%的人口在山中,其中拉祜族的分布相对较广,其史诗整理的工作量非常大,同时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其一。其二,在记录口头表述的过程中,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能够完整表述拉祜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拉祜语的翻译变得更加困难。如族群内的后辈继承人及外族的专家学者是听不全拉祜语的,而该研究偏偏需要熟练掌握拉祜语言、通晓拉祜文学、具备文学素养的人才。因时代发展,周边的环境瞬息万变,现在只能先使用现代技术设备对口头文学进行影像、声音的保存,为今后的研究做好准备。
  3.缺乏价值认识
  从当前的传承及发展形势上看,老一辈拉祜族人依然保持传统观念,年轻人受当下环境的影响,很多观念与老一辈人都存在一定的分歧。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每周一次的民族文化课内容较浅,传承者只是向他们传授一些民族传统文化。而在新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拉祜族年轻群体,获取的知识丰富,途径多元,《牡帕密帕》在这样的环境中,传承形式逐渐发生变化。其唯一性及权威性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厄莎”的神灵形象也不再具有唯一性。   综上所述,为使史诗《牡帕密帕》得以传承与发展,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年轻人知晓《牡帕密帕》,以此来扩大影响面,增强文化品牌形象;二是用新形式传递其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理念及优良品质,即从古至今一直都在指引、规范着族群的行为规范,使其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深入人心;三是开发跨界运用,创新表现形式与途径,让现代人能够接纳并喜爱它。
  二、地方产品现状分析
  在拉祜族的日常民俗生活中,葫芦笙、挎包和火药枪是拉祜族的三件宝物。葫芦笙在拉祜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传承形式、制作工艺都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挎包的形成是不同民族之间互学、互鉴的结果。近邻傣族的文化、生产技术较为先进,于是拉祜族向傣族学习编织工艺和挎包制作技艺,长期发展后形成了独特的挎包风格。火药枪则是因拉祜族早期居住环境野兽较多,族群里的人畜经常受到野兽袭击,为使伤害减少,所以会配备火药枪。拉祜族在发展过程中因伐树开荒、森林减少、野兽远离,所以对火药枪的依赖锐减,同时国家法律也明确规定私人不能拥有、使用枪支弹药,火药枪也就慢慢地淡出拉祜族的生活。这些物品都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且只在当地普及、流传,不具备发展条件,需要通过创新产品、找准定位、推广运营、市场开发的途径去发展。
  (一)用途单一、创新性弱
  拉祜族传统手工艺人同时兼顾设计和制作,更多时候是为了满足本民族的生活需要而生产制作。这种特点,一是导致制作出来的传统手工艺品地域特色突出、消费群体单一、审美形式固化,完全不能融入外界环境,从而不能引起外界的青睐和共鸣。一味地传承传统文化、不变革创新,会使民众慢慢失去新鲜感。二是传统民族手工艺品无法达到机械生产的精细度,会掺杂着不确定的因素,留下人为痕迹。但是这些个性及特色却是流水线制造的产品所无法比拟的,里面倾注了手工艺人的汗水与心血。但由于数量较少、用途单一,致使传统民族手工艺品无法与市面上批量生产的产品竞争。
  (二)与现代生活不协调
  拉祜族傳统手工艺品种类繁多、制作手法独特,其竹尖刀、扁担、篾刀、抓耙等竹制品,虽然是相对粗糙的农具,但处处体现着拉祜族创造生活、适应自然的生活智慧。在金属加工方面,有十字斧、斧头、锄头、长刀、短刀、尖刀、火镰等铁制工具。铁器加工在拉祜族日常生活中意义重大,一般由铁匠(铁章利)完成,“章利”在战时也制作标枪、叉,同时兼制金银首饰。银饰是拉祜族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主要有戒指、项圈、手镯、耳环、纽扣、银泡、大银牌、银坠等。其中银泡、银牌、银纽扣、银坠子都是拉祜族服装上的特色装饰,是拉祜族文化生活的教科书。拉祜族的手工艺品大多融合了拉祜族在具体生产生活中的劳动智慧,其产生、发展、传播、消失都受到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等因素影响,间接反映了拉祜族人逐渐形成的文化观念及审美情趣。但对其他族群来讲,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与日常生活非常不搭调,且不能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需求,他们只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造型、色彩、材质感兴趣,也只能作为纪念品、装饰品使用。
  三、文学人物形象特征及精神内涵分析
  拉祜族分布在滇西南山区,因地理位置偏远,外界对该民族知道甚少,挖掘其文化元素时须采用各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明晰传承拉祜族传统文化的重点任务。拉祜族文化形成发展过程有着较多优良品格,而影响族人价值观最大的是《牡帕密帕》中的创世天神“厄莎”。天神“厄莎”是拉祜族先民理想化人格的代表,对拉祜族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较强的引导力。
  (一)《牡帕密帕》体现出的人物形象特征
  天神“厄莎”是拉祜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她的身上有人性的脆弱,也有神性的光辉。首先,拉祜族认为,“厄莎”是创世天神,是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源头。其次,人的生命、地位、尊严、祸福都掌握在“厄莎”手中。天神“厄莎”形象在塑造之初,就集齐了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就刻上了拉祜族社会历史、文明发展的烙印,成为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这样饱满的人物形象,更好地指引着拉祜族群一步一步地往更美好的生活迈进。
  (二)“厄莎”反映出的精神内涵
  “厄莎”作为拉祜族的灵魂与精神支柱,也是拉祜族人民心中仁慈善良、和蔼可亲、勤劳智慧等美好品质的映射,这正是代代传承的拉祜族所信奉的价值准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拉祜族群的行为准则,而天神“厄莎”的精神内涵、优良品质在现代人中,因私心、利益、生存等原因正在逐渐流失。
  天神“厄莎”是拉祜传统文化的产物,是民族之神。在“厄莎”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将“厄莎”的人物影响力扩散到拉祜族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生产生活当中都刻有“厄莎”的烙印。《牡帕密帕》中所塑造的天神“厄莎”形象,虽然保留着较为浓厚的拉祜族传统文化特点,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承群体都会根据不同时代所需不断地在“厄莎”身上进行补充,使其形象、品格不断得到完善。拉祜族人还把自身的印记刻在“厄莎”的一切行为之中。拉祜族始终相信“厄莎”是社会传统之神,即原始社会传统意义上的创世天神。一旦脱离了作为载体的拉祜族本土的传统文化及社会背景,天神“厄莎”既不会出现,也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四、“厄莎”形象元素在设计创作中的挖掘
  市场上常见的工艺品多数是装饰品或陈设品,用于装饰在墙上或陈设于家中。因此研究者认为可以挖掘天神“厄莎”的人物形象及内涵,创新性地应用于现代设计与制作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助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操作时可将拉祜族文化中天神“厄莎”形象元素整理归纳,并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加以研究,让作品呈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挖掘形象特征
  审美取向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可从作品的造型、色彩、载体、内涵等题材、形式来突出多元化创意设计。在不破坏天神“厄莎”原本的民族形象特征下,可以在创作中加入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元素,如在挖掘天神“厄莎”人物形象时,从史诗《牡帕密帕》中提取一些现代人能接受的形象特征及场景来创作,并用现代设计作品的形式来表达。在作品色彩表现上,可根据形象特征、品牌调性来提取不同色彩进行搭配设计。   (二)挖掘精神内涵
  可在挖掘过程中将作品按需求分类,细化需求层次、找准定位,从而达到精准传承、传播民族文化的目的:如挖掘利用天神“厄莎”所体现的优良品质、精神内涵时,天神“厄莎”身上的每一种优良品质、精神内涵都可以作为一个构图单元加以表现,创作时可根据背后的故事划分主次关系,较为适合于现代社会环境的可按照系列形式进行挖掘创作,次要的就作为单一的形式进行挖掘。天神“厄莎”身上不仅是天神的形象,也间接地反映出了拉祜族独有的价值观念、文化特色,拉祜族精神内涵与现代创作设计的结合会让更多人了解拉祜族文化。
  (三)挖掘传统材料
  可运用综合材料进行表达,也可将传统材料与新工艺结合,整个制作过程将装饰形式分层次、分色调、分材料、分技艺来表现。如在表现天神“厄莎”头饰时,为传递出拉祜族特有的民族头饰文化,就需要用不同材料制作。但是为了不影响脸部的视觉效果,则需要在表达过程中强化视觉层次,将头饰特征区分开来。新材料与传统工艺共融互补,综合材料的复合运用及多元的表现手法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更加饱满的形态。
  五、“厄莎”形象元素在设计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艺术创作是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段去完成作品,而所创作的作品不管最终呈现什么样的形式,都需要表达创作者的观点及传递信息,这些信息及观点从不同层面展现了我们的文化、思想、品行及观念,艺术作品也因此而产生价值。对于拉祜族来讲,《牡帕密帕》是一部拥有丰富历史内涵的文学作品,不但记录着拉祜族的发展演变,记载着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也是拉祜族的文化瑰宝,为今后拉祜族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设计的意义在于服务于生活,展望艺术设计的未来,设计应该不断创新与发展。将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满足现代人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产生的精神需求,符合当代多元化、个性化的审美趋势,并从设计的新角度帮助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一)元素选取
  对拉祜族传统神话体系中天神“厄莎”形象特征及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选取“厄莎”形象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进行创作构思,提炼“厄莎”优秀的精神内涵、优良品德、形象特征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并对图案、材质、形状提炼、概括后再创作,制作出适合现代审美情趣的作品,使其融入现代生活之中。如:对《牡帕密帕》中描述天神“厄莎”精神内涵、优良品德的画面进行场景性构图,不同构图方式体现不同的品德。在描绘天神“厄莎”为了人类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品质时,可以描绘天神“厄莎”为了创造世界万物,因为天没有骨头会塌陷,不惜抽出自己身上的手骨作为天骨;因为地没有骨头是软的,不惜抽出自己的脚骨作为地骨;还用左眼做成太阳,右眼做成月亮,但是由于它们都不会发光所以把头发当作金针、银针分别插在太阳、月亮上。这样描绘天神“厄莎”一系列献身行为的画面,表达了她为造天造地付出的巨大牺牲。在设计表达时,还需要注意人们的接受能力,根据接受能力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将一些较恐怖的画面婉转地表达出来。
  (二)造型特征
  要强调设计理念与形象元素的表达保持一致性。在描绘天神“厄莎”形象时,须结合拉祜族民族特色,对头饰、面部、服饰等处的特征绘制时要符合拉祜族的形象。如服饰上有大量拉祜族特有的几何纹样、头饰上要带有流苏,面部特征要像拉祜族那样是黑皮肤、高鼻梁、大眼睛等。通过表达拉祜族天神“厄莎”人物形象中的优秀品德来体现拉祜族精神文化内涵,最大程度上把拉祜族天神“厄莎”的形象展现在设计作品中。将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融入作品中,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三)色彩搭配
  色彩搭配是现代设计作品中最有感染力的手段之一,在综合感官刺激中,人们对色彩的感知最为迅速。要使现代设计作品更具魅力,自然离不开恰如其分的色彩提取。众所周知,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气候温暖,自然风光秀丽、植物多样,拉祜族刺绣以及传统服饰均受此影响,多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除黑、白色外,常使用红、黄、蓝、绿等艳丽色彩。黄色代表太阳,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植物。拉祜族崇尚自然舒适的生活状态,张扬的色彩搭配从侧面体现出他们对幸福的向往。描绘天神“厄莎”的精神品质时,在其服饰上除了加入拉祜族传统服饰搭配的色彩外,整体还要考虑色彩设计的调性符不符合创作要求。在创作中为了更好地展现创作题材,要根据具体的设计作品,区分不同的色调,使得作品整体中尽显个性变化。
  (四)工艺运用
  首先,拉祜族图案是文化内涵最鲜明的展现,把这些形状各异独具民族特色的图案进行分解重组,让这些寓意美好的拉祜族图案与天神“厄莎”的形象融合,并赋予新的象征意义,通过这样的“图案构造法”能够更好地将元素运用于作品的设计制作中。设计制作时,不仅要注重传统图案的整体利用,还要对其形状与应用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使其表意特征充分地传递出来。其次,创作时可先把提取好的人物形象根據不同场景、不同构图来表现精神内涵。色调搭配设计时须考虑材质呈现出的色彩、肌理、质感,而设计制作时,需要注意天神“厄莎”的头饰特征、面部特征、服饰特征。头饰上的处理需要结合拉祜族自身的民族特色,银饰部分可以用一些银色的其他材质或者宝石进行点缀;面部塑造时为了表现出较为精准的形象,可采用手绘的形式表现;服饰部分按照拉祜族自身的服装特色来进行创作。最后,整体图形需要进行层次划分,如头饰上的点缀层次,服饰上的装饰层次及画面中其他元素的结构层次(动植物、建筑结构)等,这样既可强化视觉层次,增加画面效果,也能赋予人物新的生命。
  六、结语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诸多优秀的民族和地方传统文化。此次研究从设计创作角度去挖掘民族和地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元素,并通过设计作品提升消费者的文化素养、人文情怀、道德品质,以达到促进“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消费者认同感与自豪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强.拉祜族厄莎神的演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46-48.
  [2]罗承松.试论《牡帕密帕》中的天神厄莎[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39-41.
  [3]熊开万.《牡帕密帕》的叙事主题与拉祜族文化的创新性发展[J].昆明学院学报,2019(1):90-96.
  [4]晓根.拉祜族传统道德的特点[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3-46.
  [5]晓根.拉祜族厄莎神的形象塑造[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41-45.
  [6]胡雪.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的传承与发展[J].黑河学院学报,2017(3):212-214.
  作者简介:熊梦,保山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研究方向:工艺美术和民族元素创新研究;
  戚松,保山学院工艺美术师,工艺品雕刻工(二级技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和视觉传达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催生出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大的历史变迁而名垂青史的城市,这些城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频繁渗透、交融,中国丰富的地域文化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因缺乏清醒的自我认知而深陷同质化的困境。各区域不同的文化决定了地域人之间思维、行为及地域发展的差异,文化基因作为文化系统的遗传因子,对其深入研究将大有裨益于当前的城市文化传承。城市规划领
期刊
摘 要:会话是一种联合行动。在这一联合行动中,参与主体间不断对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进行协调,意义也作为主体间互动和协调的结果而产生。会话参与者间的共同点、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动性的发挥都制约着主体间意义协调的效果。而主体间由于不同社会文化结构体系所造成的文化断层势必影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便是以适应英语文化结构体系为目标,不仅仅要求学习者学习并熟悉英语语言的意义表达模式,而且还要调整并适应英语社会文化
期刊
摘 要:海报的重要功能是传播信息,是广告宣传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海报设计师通过对图形、色彩、字体的设计,抓住目标受众人群的眼球,以生动的方式传递信息给受众人群。本文分析了认知心理学对海报设计的影响,探讨记忆与海报设计的关系,海报中的构成元素与记忆规律的关系。  关键词:海报设计;记忆效应;认知心理学;色彩;文字;图形  一、认知心理学与海报设计  (一)认知心理学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探索
期刊
摘 要:云浮石文化是地方文化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云浮石文化的发展中,石雕艺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云浮石雕艺术品不仅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广东地域深厚的文化内涵。将地方文化与地方高校相关专业结合,不仅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云浮石文化通过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有效地保护了地方文化,使石文化在理论中深化、升华,使艺术设计专业
期刊
摘 要:基于当下服装个性定制的风潮,探寻“鹿定制”的创始人之一湖南青年设计家刘璐如何创立湖南服装定制第一品牌的心路历程;运用人物访谈、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方法,剖析刘璐服装定制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品牌运营模式;从中得出“精准品牌定位、注重品牌宣传”“以客户为中心、至真至诚服务”“洞察市场行情、促进人才成长”等刘璐经营“鹿定制”品牌的管理理念。刘璐设计思维的前瞻性和坚实的专业能力让她在长沙乃至全国的西装
期刊
摘 要:核雕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并且在一代代工匠艺人的传承之下,日益繁荣。现如今,核雕艺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经过了巧妙的融合,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在能工巧匠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核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含义深远,对于这项代表性的中国工艺,当代人唯有传承和创新,才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核雕;手工艺;价值;创新  中国的核雕艺术历史悠久,之所以能够成
期刊
摘 要:“非遗”技艺的设计转化,是向文化创意产品转换的桥梁,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结合刺绣技法与花丝工艺,对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吉祥图符进行再设计,把创新设计与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相结合,探索刺绣与花丝工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型,使刺绣与花丝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创新,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颜。  关键词:“非遗”技艺;花丝;刺绣;设计转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期刊
摘 要:如今的文化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通过分析城市发展中历史街区的现状,探索历史街区的文化保护与设计意义。以南宋御街为实例,进行景观、建筑的探索与分析。要想对历史街区的文化进行保护以及更新,须结合城市历史文脉以及街区现有资源进行重新规划梳理,才能最大限度对文化进行保护与更新。  关键词: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城市更新;南宋御街  一、历史街区商业街发展导向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
期刊
“泫沄”系列作品,是陈兆云耗时一年的时间完成的,观自然形态水的外象,以大漆为媒介,将水的外象形态与漆器相结合,在漆艺的语境里,将流逝的时间与流动之物定型,作品带有浓厚的自然气息、简约大气,回归艺术创作最本真的状态。  陈兆云“泫沄”漆艺系列作品用福州当地的传统工艺——“脱胎”进行创作。脱胎漆器这一传统工艺,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
期刊
摘 要:艺术化与符号化是设计表达的重要手段。通过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符号样式,融入景观环境的服务设施设计中,可以提升和优化公共空间的品质,让人们在游憩中感受到景观片区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创意。以贾鲁河滨水景观为例,重点讨论和展示在现代滨水景观中公共服务设施的艺术化设计,为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案例。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艺术化设计;滨水景观;文化意象;符号提取  一、研究背景  公共空间作为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