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可持续经济福利测度及阈值效应研究

来源 :统计与信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tcq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GDP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提高居民福利水平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对该模式在增进经济福利和提高经济可持续性方面的质疑越来越大.通过构建中国可持续经济福利水平测度框架体系,测算各省区可持续经济福利水平,并运用脱钩—耦合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份可持续经济福利与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水平在2000—2017年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09年之后,各区域可持续经济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增加,并且区域差异性逐渐增大;整体上看中国可持续经济福利与经济增长之间尚未出现阈值效应,但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后各地区的耦合指数都呈现下降趋势,出现了相对阈值效应.
其他文献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测算了非正规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讨论了影响效应在异质性情况下的组群差异;系统阐述了非正规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促进效应的运作机理.结果表明:非正规金融能显著提高农户家庭总消费,其中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影响最大,其影响净效应分别为17.3%、23.5% 和30.0%.另外,非正规金融对户主年龄为30~40岁、户主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地处中国西部的户主家庭消费水平影响最大.最后,机制分析发现非正规金融是通过影响居民家庭总
数字金融作为中国金融发展的新型模式,对推动中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工业企业专利匹配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工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缓解融资约束进而助推传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且上述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普惠性价值,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在民营企业和发展落后地区企业中更显著.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离不开有效的金融监管,在金融监管较强的地区,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最后
自然保护地社区农户是当地生态环境的亲密接触者与直接受益者,也是政府与基层组织之外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社区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户参与公共事物治理的重要因素,而现有文献关于自然保护地社区社会资本能否促进农户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较少.基于秦岭国家公园腹心地带自然保护地8个县(区)513份微观调研数据,通过建立双栏模型,分析自然保护地社区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样本区94.5% 的农户愿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程度(支付金额)为99.79元/年;自然保护地社区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承载近代以来我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我国第一次革命遗址普查,辽宁共登记各类革命遗址855处,其实证了辽宁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的艰苦斗争历程,结构性特征显著.以855处革命遗址为基础数据,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辽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空间结构特征、时间结构特征和类型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对辽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有针对性地提出结构性保护建议,实现其保护从历史到现代、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从宏观到微观等多层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