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已故回族诗人马雁是新世纪以来被我国诗坛严重忽视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她以敬畏语言的谨慎姿态和勇于探索的创作精神,不但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极具女性化抒情气质和思想倾向的诗歌文本,而且在诗歌创作理念中,也提出了构筑“语言新秩序”的建设性观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故回族诗人马雁是新世纪以来被我国诗坛严重忽视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她以敬畏语言的谨慎姿态和勇于探索的创作精神,不但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极具女性化抒情气质和思想倾向的诗歌文本,而且在诗歌创作理念中,也提出了构筑“语言新秩序”的建设性观点。
其他文献
彝族创世史诗是彝族先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所建构的一种集体记忆和历史表述,它是族群为了强化其认同,增强族群内部凝聚力,进而对本族群历史进行的创造与建构。他们以集体记忆内容的重构,不断强化对本族群的族源认同、族群身份认同和族群自我认同。
2013年1月25日,《民族文学研究》编委会议在北京宁夏大厦举行。新一届学术顾问白庚胜、包明德、关纪新,编委阿扎提·苏里坦、乌日斯嘎拉、王锋、徐新建、刘俐俐、董晓萍、陈泳超、钟进文、朝戈金、汤晓青、尹虎彬以及编辑部成员参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主持。
2013年1月25日,《民族文学研究》编委会会议在北京宁夏大厦举行。新一届学术顾问、编委以及编辑部成员共18人与会。会议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主持。汤晓青首先介绍了《民族文学研究》新任学术顾问、编委人员情况。介绍了刊物发展简况,《民族文学研究》今年迎来创刊30周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并介绍了编辑队伍、作者队伍情况。请学术顾问、编委对刊物的发展提出建议。
本文主要以《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的第二章为中心,对巴·布林贝赫所提出的以宇宙模式论为主线的诗学问题作了学术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即从核心问题和观念史的联结点出发,把《史诗诗学》的宇宙模式论置于蒙古史诗学的学术史语境,通过具体的诗学考察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西方哲学的宇宙体系论和本土文化的知识体系的结合视角不仅是《史诗诗学》的宇宙模式论的观念基石,而且也是它的本土化诗论的主要突破口。《史诗诗学》的宇宙模式论、诗性地理学和方位问题研究,作为当今蒙古史诗学相关核心课题之鲜明对照,它主要从艺术哲学和本体诗学的结合
本文主要探寻《玛纳斯》史诗当中的人伦关系规范和自我认同。《玛纳斯》史诗的人伦关系规范:一是为君则博大宽容;二是为臣(勇士、汗王)则忠;三是为父则慈、为子则孝;四是为兄弟则爱敬;五是为朋友则道合。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通过讲述一个北京回族家族故事展示了中国穆斯林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作家霍达以独特的性别视角指向回族女性在民族叙事中遭遇的种种身份认同问题,故事的悲剧性或日“寻根”的失败隐喻着书写者对民族历史和集体记忆的深刻反思。
通过重新考查《儿女英雄传》中署名“观鉴我斋甫”和“东海吾了翁”的两篇旧序,综合分析全书各部分真伪文献,及仅存钞本的异文,对真伪文献间的承继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
抗战文学是由中华多民族作家共同构建的文学景观。东北满族作家文学凭借着卓然不凡的“抗战担当”在抗战文学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率先吹响反帝抗战的号角、揭开抗战文学的大幕;还借助战争契机深刻批判反思国民性沉疴、高扬民族伟力振奋抗战斗志;并象征性地艺术复现了东北。多民族协力抗战的历史景象,凝聚起各民族的“抗战向心力”,充分诠释了“中华全民抗战”的多民族参与性。
在持续遭遇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的侵蚀中,回族以继承与调适的理性姿态,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回族文学由于植根于伊斯兰文化之中,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长期的相互借鉴、影响与融合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学特质。月亮美学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经历了儒、伊文化交融后的意义重组,回族月亮美学形成了以信仰之月为主导,兼有自然之月、德性之月等方面的审美特质。由此,月亮美学集阴柔与刚毅于一身,调和了儒家文化中月亮的情感本位和伊斯兰文化中月亮的意志本位,体现出中庸合度的优雅和严格自律的精神向度。
回族文学中的受难与救赎原型主要表现为受苦意识与坚忍精神,二者对立统一于两世吉庆的审美理想。中和、崇高和君子品格是坚忍审美精神的主要方面,与受苦意识共同构成了回族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