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故事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so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72年1月21日,余光中在台北厦门街的家里,写了《乡愁》,只用了20分钟。20分钟的脑力劳动,影响持续了30多年,遍及四海五湖,感动了亿万炎黄子孙,近年则引起了一些评议。
  《乡愁》发表后,最早予以好评的,应是陈鼎环。陈在《台湾时报》1972年3月29日和30日发表《诗的四重奏——从余光中的〈乡愁〉谈起》,说它唱的是“自古至今中国人的繁茂幽深、激荡微妙的乡愁”。陈氏喜爱此诗,并把它译为古体诗(这使人想起余光中的组诗《三生石》1991年秋发表后,小说家高阳把它译写为四首七绝)。1975年6月,余光中在台北参加“民谣演唱会”,同年杨弦谱曲的《中国现代民歌集》唱片出版,内有《乡愁》等诗。这应是《乡愁》首次被谱曲成歌。
  《乡愁》面世近十年后,于1980年代初登上大陆,迅速传播,而且是热播。香港作家刘济昆说他把余光中等台湾地区诗人的诗集,寄给诗人流沙河,流沙河把《乡愁》等诗交给大陆的报刊发表。长沙的诗评家李元洛偶然读到报纸上登载的《乡愁》,又读到余氏的另一首诗《乡愁四韵》,于是撰写《海外游子的恋歌》一文,赏析此二诗。此文刊于大陆的《名作欣赏》1982年第6期,翌年香港的《当代文艺》转载。
  笔者于1984年夏天在北京拜访钱锺书先生,钱氏说,他曾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乡愁》。当时我忘记了问是何年何月的事。袁可嘉1998年在纽约写的《奇异的光中》一文说,在余氏《腊梅》《呼唤》《乡愁》诸诗中,他最爱《乡愁》,“此诗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已是家喻户晓”。袁文没有说明何时播出,我相信是距袁文写作很多年前的事了。《人民日报》刊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此诗广泛被人民目睹耳闻,不必多說。使《乡愁》更家喻户晓的,应是“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每年农历除夕,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有数小时的艺术节目表演,观众以数亿计。《乡愁》上“春晚”,据说在1992年。它也上过端午节、中秋节等“夏晚”“秋晚”和弦歌悠扬的其他晚会。入乐的《乡愁》,有多个版本。大陆的语文教材选入了《乡愁》,更使它深入少儿易感之心。此外,大陆学者、批评家撰文赏析《乡愁》及余氏相同主题的其他诗,篇数之多,难以统计。
  二
  《乡愁》的“愁”,有两种:(1) 与亲人生离死别后的愁怀,即此诗首三节所写的;(2) 离开故乡后的愁怀,即此诗末节所写的。余光中自己曾把《乡愁》译为英文,题目定为Nostalgia。
  Nostalgia在英文中有两个意义:(a)怀念过去的人、事、物;(b)怀念亲人、故乡。人有怀旧之情,譬如在电气化火车时代,怀念喷烟的火车;在冷气机时代,怀念摇着扇子在天井乘凉的日子;在周杰伦风行的年代,怀念周璇的旧歌。这怀旧的意义,包含在nostalgia的(a)之内。余光中的《乡愁》,其意义和nostalgia一词并不全同。相同之处为:怀念亲人、故乡。不同之处为:《乡愁》没有“怀”念“旧”时事物之意;《乡愁》之“乡”明显带有家国之思。《乡愁》在大陆唱遍大江南北,余光中的另一首诗《民歌》所希望做到的——从黄河至长江,从高原到平原,从青海到黄海,鱼也听见,龙也听见,梦也听见,醒也听见——《乡愁》做到了。此外,此诗属歌谣体,意象鲜明,晓畅易诵,诗意乘着音乐的翅膀,就更容易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温家宝2003年12月访问美国,在多个场合宣示两岸和平统一的主张和政策。12月8日,他在纽约与侨界代表晤谈时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我们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乡愁》已是名诗,余光中已是名诗人,温家宝这一席话,把诗和诗人的名向上推得更高,一夕间名满天下。
  (节选自黄维梁于2006年5月20日在台湾地区举行的《台湾文化论述——1990年以后之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Poetry and Politics: Receptions of Yu Guangzhong?蒺s ‘Nos-talgia’”,本刊有删改)
其他文献
期刊
如果你问我财富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书籍”。我们五彩缤纷的童年,离不开书,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说起书,很多人都能想到它的好处。读书可以让你懂得更多的知识。当你不开心时,就翻翻书吧!书可以让你忘记所有的烦恼、忧愁。总之一句话,书的好处多得数不清!在我的脑海中,总有一片无边无际的书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的视线,诱惑着我的灵魂,丰富着我的知识,激发着我的智慧,提高着我的内涵。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著名作家秦牧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征。虽然“形散而神不散”对散文的概括不免单薄和模式化,我们在写作散文时,大可不必以此为圭臬,但是这一理论对于指导我们写作散文却有着积极的意义。  散文的“散”,首先表现在选材的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
没有构思好目的地是不会开始度假的,没有设想好吃些什么,也不会开始一天或一周的生活。当然,并不是说要计划好每一口吃什么,但现在确有许多随处可见的不利健康的选择,如在驾车中会经过一些快餐连锁店,在买晨报时,眼光盯上了甜甜圈。所以,提前做好餐饮安排,并将其写下,并坚持下去,是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  一、周日留些时间安排好下周菜单 参考一下烹调书籍、菜谱或最新一期的健康烹调杂志,选择出总热量合理的7套有利
名师简介  王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优秀辅导员,江苏省教育学会“读写名师”,苏州市中考语文命题专家。发表文章100余篇,多篇专业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现任教于苏州市吴江区南麻中学。  李华萍,苏州市吴江区教学能手,多次在市、区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参编教辅用书4部。现任教于苏州市吴江区南麻中学。  陈瑜,苏州市吴江区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一位年輕朋友问我,何谓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  我开玩笑,打比方说:  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  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  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在艺术中,深
亲切的第一人称  《百合花》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首先,这种写法使文章具有了非常亲切、真实、细致的特点。其次,“我”作为第三者,对作品的主要人物起着陪衬作用,对作品的结构起着纽带作用,这样一来,就能把文章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自然而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例如去包扎所的路途上,通过“我”的观察和小通讯员的对比,不仅介绍了小战士的外貌和身世,而且还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至于对故乡竹海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