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主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所谓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教育、心理方面的关系。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真理的占有者。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而有些教师在电脑操作、网上学习、畅销书阅读方面已落在了学生的后面。在信息时代,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喜欢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有些与他们很少沟通、甚至已落伍的教师不会那么百依百顺、言听计从。此时如果教师仍坚持旧的观念,不与学生交流,不能“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那么其“师道尊严”维护之艰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冲击,旧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已变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一、积极互动,营造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的重要条件。”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的、良好的、丰富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建立一种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此,我深有体会: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时,一部分学生在水的后面写上了气体符号,我没有责骂,而是问他们:你们每天喝的、洗脸等用的都是气体的水吗?学生听了哈哈大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化学知识。又如:在讲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位元素(氧、硅、铝、铁)时,我利用谐音记忆法——“养闺女”贴,学生听完后笑弯了腰,在笑声中轻轻松松就记住了。课堂上的这种师生互动形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苦学转为乐学。在教学中,我还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来说说这道题的解法?”“谁还有不同的解法?”等等。同时,在课内,学生答错的允许重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地方允许随时质疑,我错了允许学生批评……因此,课上我常常能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不同意××同学的解法,因为……”“我想再补充一点……”“老师,我觉得你的方法不够简便……”等等,这样,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气氛更活跃,师生在教学中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二、巧妙引导,重视情感交流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是连接师生的纽带。教师的爱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敬佩感,学生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其所教的学科上来,并努力去学好它,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苏霍姆林斯基把珍惜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形象地比喻为“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此我在课堂上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的表扬、鼓励和引导成为我课堂上常用的手段。我相信,我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三、分层教学,获得成功体验
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同样,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不同的学习风格。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让我想起了卡森·麦克勒所说的一句话:“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如果对每一个学生都提出整齐划一的要求,就会增加他们的焦虑感,使他们对学习目标望而生畏,这样就容易形成拔苗助长的情况,欲速则不达。因此,我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采取了认同和宽容的态度。一般地讲,教师容易重优生轻“差生”。孰不知,越是“差生”越需要关心、爱护和帮助,更渴望得到教师母亲般的温情。“差生”也有优点,教师要细心观察并加以帮助。因此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四、选择作业,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考虑比较多的是教材的内容和大纲的要求,虽然也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但同一个班的学生基本是学习教师指定的相同内容,对学生个性关注得不够。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我逐渐认识到,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自主性,就必须让他们有对课堂作业、课后作业的选择权。如教师布置的作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决定做与不做,或做多与做少,让他们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不仅在作业上可以选择,而且在考试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A、B卷,以真正达到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实践证明,让学生有选择地作业和考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越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互为主客体,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学生的行为影响着教师。学生都把遇到好老师看作人生的一大幸事,教师也应该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现在的学生涉猎广泛,学习速度远远超过教师,教师就应该谦虚地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教师不如学生的地方并不少,只是因为“闻道在先”,才多了经验和方法。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不断充电,积极探索,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但教师毕竟不是万能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要完全了解掌握不断更新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就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与他们共同学习。教师会发现学生自身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也是学习的参与者,真正做到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师生朋友关系的最好体现。
总之,在现在的教学中,教与学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只要我们多给学生以关注、热爱、鼓励和肯定,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坚持贯彻以表扬为主的原则,就一定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师生、生生都能平等交流、和谐共处,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不断提高。
一、积极互动,营造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的重要条件。”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的、良好的、丰富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建立一种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此,我深有体会: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时,一部分学生在水的后面写上了气体符号,我没有责骂,而是问他们:你们每天喝的、洗脸等用的都是气体的水吗?学生听了哈哈大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化学知识。又如:在讲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位元素(氧、硅、铝、铁)时,我利用谐音记忆法——“养闺女”贴,学生听完后笑弯了腰,在笑声中轻轻松松就记住了。课堂上的这种师生互动形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苦学转为乐学。在教学中,我还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来说说这道题的解法?”“谁还有不同的解法?”等等。同时,在课内,学生答错的允许重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地方允许随时质疑,我错了允许学生批评……因此,课上我常常能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不同意××同学的解法,因为……”“我想再补充一点……”“老师,我觉得你的方法不够简便……”等等,这样,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气氛更活跃,师生在教学中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二、巧妙引导,重视情感交流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是连接师生的纽带。教师的爱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敬佩感,学生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其所教的学科上来,并努力去学好它,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苏霍姆林斯基把珍惜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形象地比喻为“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此我在课堂上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的表扬、鼓励和引导成为我课堂上常用的手段。我相信,我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三、分层教学,获得成功体验
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同样,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不同的学习风格。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让我想起了卡森·麦克勒所说的一句话:“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如果对每一个学生都提出整齐划一的要求,就会增加他们的焦虑感,使他们对学习目标望而生畏,这样就容易形成拔苗助长的情况,欲速则不达。因此,我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采取了认同和宽容的态度。一般地讲,教师容易重优生轻“差生”。孰不知,越是“差生”越需要关心、爱护和帮助,更渴望得到教师母亲般的温情。“差生”也有优点,教师要细心观察并加以帮助。因此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四、选择作业,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考虑比较多的是教材的内容和大纲的要求,虽然也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但同一个班的学生基本是学习教师指定的相同内容,对学生个性关注得不够。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我逐渐认识到,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自主性,就必须让他们有对课堂作业、课后作业的选择权。如教师布置的作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决定做与不做,或做多与做少,让他们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不仅在作业上可以选择,而且在考试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A、B卷,以真正达到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实践证明,让学生有选择地作业和考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越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互为主客体,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学生的行为影响着教师。学生都把遇到好老师看作人生的一大幸事,教师也应该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现在的学生涉猎广泛,学习速度远远超过教师,教师就应该谦虚地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教师不如学生的地方并不少,只是因为“闻道在先”,才多了经验和方法。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不断充电,积极探索,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但教师毕竟不是万能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要完全了解掌握不断更新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就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与他们共同学习。教师会发现学生自身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也是学习的参与者,真正做到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师生朋友关系的最好体现。
总之,在现在的教学中,教与学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只要我们多给学生以关注、热爱、鼓励和肯定,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坚持贯彻以表扬为主的原则,就一定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师生、生生都能平等交流、和谐共处,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