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常的外汇储备继续由外汇管理局来管理和运营,另外组建一个由国务院领导的,而不是财政部领导的外汇投资公司。”
据了解,新设立的投资公司将发行相当于2000亿到2500亿美元的人民币债券,然后向央行购买相应额度的外汇进行投资。这一数字是目前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20%左右 ,此后的外汇管理额度还将逐步扩大。
“怎么样把这笔宝贵的财富管理好、运营好,确实是一件大事。”财长金人庆曾表示。而为这样一个超级公司挑选合格的掌舵者,似乎并不容易,但楼继伟的登场并没有让业内感到意外。
“中央选择楼继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楼继伟的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一位接近楼继伟的人如此评价,“不能说楼继伟是技术型官员,而应该说是专家型官员,是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57岁的楼继伟履历可圈可点。从20世纪80年代初担任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副组长至今,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几乎亲身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长期保持着对宏观经济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关注。
“楼对财税改革可谓轻车熟路,对国内外资本市场都非常熟悉。对投资管理、风险控制也相当了解。”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他英语也很好,可以和外国人直接对话。”
既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又有长期的财经系统工作经历,同时又在中央和地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任过职。可以说,中国官员中能够像楼继伟这样涉猎过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和经济职能部门的学者型官员并不多。或许这正是中国外汇投资公司尚在“传说”之中时,楼继伟就被外界看好的原因。
楼继伟是谁
1977年岁末,楼继伟和整个国家一样,迎来了重要的转折。这一年,中国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楼继伟和500多万追梦者参加了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当时他是首钢总控室、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工人,此前他曾在南海舰队服役。
楼继伟成功地挤过了“独木桥”,他考入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这个系曾经在1964年成功研制了中国核反应堆的控制系统,是中国最尖端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机构之一。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楼继伟进入中国著名的政府智囊团及教育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数量经济学的硕士学位。
“他的头脑非常清晰,经济学功底很扎实。”了解楼继伟的《证券日报》一位高层人士评价说,楼一直参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一直参与,对新旧体制的转轨比较清楚。
“他是个市场派,对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立场坚定。”这位人士介绍说。在中国的经济学界,以吴敬琏为代表的被称为“吴市场”、“市场派”,他们坚定地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而楼继伟和现任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以及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树清,都曾是“市场派”的核心人物。
1984年,楼继伟从社科院毕业后,即进入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财金组任主任科员、副组长。这期间,他被“伯乐”朱镕基所发现。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央提出“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的前提下,实行分税制”,搞“财政包干”,而这项改革必须有完善的市场经济配套。一位知情人士介绍,当时的上海市长朱镕基请吴敬琏去上海设计改革方案,吴敬琏带上了楼继伟。在上海,“楼很得朱镕基赏识”。1988年,楼继伟去了上海,担任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楼继伟赴京担任国家体改委宏观调控体制司司长。期间,他参与设计了影响深远的1994年税制改革。他还是当时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牵头人,改革成果得到当时的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的充分肯定。
1998年春,当70岁的朱镕基组建新一届政府时,楼继伟从贵州回京任财政部副部长,继续主持财政税收改革。此前,他在贵州担任了三年的副省长。
熟悉楼继伟的人评价楼继伟说,“他为人正派,工作认真,办事不拖拉。”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同时声明,自己并不是夸他,而是事实的确如此。“他还是个典型的工作狂。”
楼继伟的这一次工作变动,恰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领导干部大换班,中央党校的党史专家叶笃初曾经如此点评这批官员:“时代已经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烙印,这批官员在今后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要面临着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的任务。他们要做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不然就有违使命。”

据了解,新设立的投资公司将发行相当于2000亿到2500亿美元的人民币债券,然后向央行购买相应额度的外汇进行投资。这一数字是目前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20%左右 ,此后的外汇管理额度还将逐步扩大。
“怎么样把这笔宝贵的财富管理好、运营好,确实是一件大事。”财长金人庆曾表示。而为这样一个超级公司挑选合格的掌舵者,似乎并不容易,但楼继伟的登场并没有让业内感到意外。
“中央选择楼继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楼继伟的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一位接近楼继伟的人如此评价,“不能说楼继伟是技术型官员,而应该说是专家型官员,是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57岁的楼继伟履历可圈可点。从20世纪80年代初担任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副组长至今,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几乎亲身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长期保持着对宏观经济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关注。
“楼对财税改革可谓轻车熟路,对国内外资本市场都非常熟悉。对投资管理、风险控制也相当了解。”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他英语也很好,可以和外国人直接对话。”
既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又有长期的财经系统工作经历,同时又在中央和地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任过职。可以说,中国官员中能够像楼继伟这样涉猎过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和经济职能部门的学者型官员并不多。或许这正是中国外汇投资公司尚在“传说”之中时,楼继伟就被外界看好的原因。
楼继伟是谁
1977年岁末,楼继伟和整个国家一样,迎来了重要的转折。这一年,中国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楼继伟和500多万追梦者参加了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当时他是首钢总控室、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工人,此前他曾在南海舰队服役。
楼继伟成功地挤过了“独木桥”,他考入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这个系曾经在1964年成功研制了中国核反应堆的控制系统,是中国最尖端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机构之一。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楼继伟进入中国著名的政府智囊团及教育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数量经济学的硕士学位。
“他的头脑非常清晰,经济学功底很扎实。”了解楼继伟的《证券日报》一位高层人士评价说,楼一直参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一直参与,对新旧体制的转轨比较清楚。
“他是个市场派,对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立场坚定。”这位人士介绍说。在中国的经济学界,以吴敬琏为代表的被称为“吴市场”、“市场派”,他们坚定地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而楼继伟和现任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以及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树清,都曾是“市场派”的核心人物。
1984年,楼继伟从社科院毕业后,即进入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财金组任主任科员、副组长。这期间,他被“伯乐”朱镕基所发现。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央提出“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的前提下,实行分税制”,搞“财政包干”,而这项改革必须有完善的市场经济配套。一位知情人士介绍,当时的上海市长朱镕基请吴敬琏去上海设计改革方案,吴敬琏带上了楼继伟。在上海,“楼很得朱镕基赏识”。1988年,楼继伟去了上海,担任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楼继伟赴京担任国家体改委宏观调控体制司司长。期间,他参与设计了影响深远的1994年税制改革。他还是当时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牵头人,改革成果得到当时的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的充分肯定。
1998年春,当70岁的朱镕基组建新一届政府时,楼继伟从贵州回京任财政部副部长,继续主持财政税收改革。此前,他在贵州担任了三年的副省长。
熟悉楼继伟的人评价楼继伟说,“他为人正派,工作认真,办事不拖拉。”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同时声明,自己并不是夸他,而是事实的确如此。“他还是个典型的工作狂。”
楼继伟的这一次工作变动,恰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领导干部大换班,中央党校的党史专家叶笃初曾经如此点评这批官员:“时代已经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烙印,这批官员在今后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要面临着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的任务。他们要做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不然就有违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