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电化教学研究十几年,笔者目睹电教设备的变化与发展,亲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真切体会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感受电教媒体的有效运用不仅优化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而且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激情与活力。
如何从小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教学素材恰当整合并精心设计成实用、有效的教学课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针对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谈几点体会如下:
一、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教学情境导入,可以在上课开始就深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接受新知识。
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笔者利用课件,首先播放了同学们熟悉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那生动、鲜活的情境极富感染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学生中不时发出“哇”“啊”的赞美声。这时,我适时地点拨:这个美丽的舞蹈是一个奇迹,由一群残疾姑娘跳出这样美的舞蹈更是一个奇迹。有一个盲女孩她也创造了一个奇迹,就让我们跟随她一起去触摸春天,享受奇迹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这样有情有理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巧用电教媒体加深阅读感受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电教媒体的参与,学生对需要阅读的文字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战争的了解,笔者特意精选了一组战争的图片,让学生的心灵随着图片的内容而跳动,并与之产生共鸣。要求学生边看图片边思考看完图片有什么感受。学生虽还没有详细学习课文,但是理解了小作者的感情。
教学《葡萄沟》一文时,考虑到学生远离新疆,对“葡萄干的晾晒过程”没有生活经验,对其所需的用具更是十分陌生,笔者提前准备了葡萄干晾晒过程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学生通过课件的演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巧用电教媒体拓宽学习渠道
语文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解放心灵、发展个性的舞台,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主动探究。《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笔者为学生用课件展现了花园美丽的四季,学生一下被眼前美景吸引住了,产生了一种了解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提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了解什么?你从画面里发现了什么?”学生:“我想了解巨人的花园里春天不到来的原因,我想知道究竟是谁让花园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师:“下面你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阅读后,解决了一些基本问题,但同时又对进一步探究“春天是怎样又回到巨人花园的”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协作小组,选择学习主题。《巨人的花园》这一课主要围绕着这样的线索:巨人、孩子带给花园的变化。协作小组根据选定的主题、小组内分工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导。媒体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结合,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上《一夜的工作》一课时,笔者让同学们收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同学们便自主上网去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周总理的详细资料,然后大家相互交流自己搜寻的结论。每个同学都有选择的权利,是为自己而学习,是内心的需求,学习起来就特别带劲,学习是主动的,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
四、巧用电教媒体开拓阅读空间
课改中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就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平时的阅读只限于书本,偶尔到图书室去查找资料,这样一来,不但阅读面狭窄,也难以提高阅读效率,阅读的量也达不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然而整个网络世界的信息存储量比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的存储量还大,也就是说,利用计算机能增加很大的阅读量,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恰当而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对学生视觉造成的冲击优势,就能把学生带入更加有趣的学习中。如果说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草坪,那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新蕊,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适当的图像、声音、视频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强化了学生的观察、想象、审美情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学习、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优化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效果,提高了素质教育下的新课堂的教学质量。
如何从小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教学素材恰当整合并精心设计成实用、有效的教学课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针对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谈几点体会如下:
一、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教学情境导入,可以在上课开始就深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接受新知识。
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笔者利用课件,首先播放了同学们熟悉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那生动、鲜活的情境极富感染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学生中不时发出“哇”“啊”的赞美声。这时,我适时地点拨:这个美丽的舞蹈是一个奇迹,由一群残疾姑娘跳出这样美的舞蹈更是一个奇迹。有一个盲女孩她也创造了一个奇迹,就让我们跟随她一起去触摸春天,享受奇迹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这样有情有理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巧用电教媒体加深阅读感受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电教媒体的参与,学生对需要阅读的文字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战争的了解,笔者特意精选了一组战争的图片,让学生的心灵随着图片的内容而跳动,并与之产生共鸣。要求学生边看图片边思考看完图片有什么感受。学生虽还没有详细学习课文,但是理解了小作者的感情。
教学《葡萄沟》一文时,考虑到学生远离新疆,对“葡萄干的晾晒过程”没有生活经验,对其所需的用具更是十分陌生,笔者提前准备了葡萄干晾晒过程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学生通过课件的演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巧用电教媒体拓宽学习渠道
语文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解放心灵、发展个性的舞台,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主动探究。《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笔者为学生用课件展现了花园美丽的四季,学生一下被眼前美景吸引住了,产生了一种了解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提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了解什么?你从画面里发现了什么?”学生:“我想了解巨人的花园里春天不到来的原因,我想知道究竟是谁让花园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师:“下面你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阅读后,解决了一些基本问题,但同时又对进一步探究“春天是怎样又回到巨人花园的”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协作小组,选择学习主题。《巨人的花园》这一课主要围绕着这样的线索:巨人、孩子带给花园的变化。协作小组根据选定的主题、小组内分工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导。媒体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结合,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上《一夜的工作》一课时,笔者让同学们收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同学们便自主上网去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周总理的详细资料,然后大家相互交流自己搜寻的结论。每个同学都有选择的权利,是为自己而学习,是内心的需求,学习起来就特别带劲,学习是主动的,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
四、巧用电教媒体开拓阅读空间
课改中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就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平时的阅读只限于书本,偶尔到图书室去查找资料,这样一来,不但阅读面狭窄,也难以提高阅读效率,阅读的量也达不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然而整个网络世界的信息存储量比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的存储量还大,也就是说,利用计算机能增加很大的阅读量,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恰当而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对学生视觉造成的冲击优势,就能把学生带入更加有趣的学习中。如果说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草坪,那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新蕊,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适当的图像、声音、视频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强化了学生的观察、想象、审美情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学习、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优化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效果,提高了素质教育下的新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