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z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电化教学研究十几年,笔者目睹电教设备的变化与发展,亲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真切体会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感受电教媒体的有效运用不仅优化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而且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激情与活力。
  如何从小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教学素材恰当整合并精心设计成实用、有效的教学课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针对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谈几点体会如下:
  一、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教学情境导入,可以在上课开始就深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接受新知识。
  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笔者利用课件,首先播放了同学们熟悉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那生动、鲜活的情境极富感染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学生中不时发出“哇”“啊”的赞美声。这时,我适时地点拨:这个美丽的舞蹈是一个奇迹,由一群残疾姑娘跳出这样美的舞蹈更是一个奇迹。有一个盲女孩她也创造了一个奇迹,就让我们跟随她一起去触摸春天,享受奇迹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这样有情有理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巧用电教媒体加深阅读感受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电教媒体的参与,学生对需要阅读的文字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战争的了解,笔者特意精选了一组战争的图片,让学生的心灵随着图片的内容而跳动,并与之产生共鸣。要求学生边看图片边思考看完图片有什么感受。学生虽还没有详细学习课文,但是理解了小作者的感情。
  教学《葡萄沟》一文时,考虑到学生远离新疆,对“葡萄干的晾晒过程”没有生活经验,对其所需的用具更是十分陌生,笔者提前准备了葡萄干晾晒过程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学生通过课件的演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巧用电教媒体拓宽学习渠道
  语文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解放心灵、发展个性的舞台,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主动探究。《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笔者为学生用课件展现了花园美丽的四季,学生一下被眼前美景吸引住了,产生了一种了解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提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了解什么?你从画面里发现了什么?”学生:“我想了解巨人的花园里春天不到来的原因,我想知道究竟是谁让花园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师:“下面你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阅读后,解决了一些基本问题,但同时又对进一步探究“春天是怎样又回到巨人花园的”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协作小组,选择学习主题。《巨人的花园》这一课主要围绕着这样的线索:巨人、孩子带给花园的变化。协作小组根据选定的主题、小组内分工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导。媒体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结合,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上《一夜的工作》一课时,笔者让同学们收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同学们便自主上网去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周总理的详细资料,然后大家相互交流自己搜寻的结论。每个同学都有选择的权利,是为自己而学习,是内心的需求,学习起来就特别带劲,学习是主动的,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
  四、巧用电教媒体开拓阅读空间
  课改中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就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平时的阅读只限于书本,偶尔到图书室去查找资料,这样一来,不但阅读面狭窄,也难以提高阅读效率,阅读的量也达不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然而整个网络世界的信息存储量比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的存储量还大,也就是说,利用计算机能增加很大的阅读量,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恰当而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对学生视觉造成的冲击优势,就能把学生带入更加有趣的学习中。如果说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草坪,那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新蕊,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适当的图像、声音、视频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强化了学生的观察、想象、审美情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学习、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优化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效果,提高了素质教育下的新课堂的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教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积极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中来,学校也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而在具体教学研究中,应该努力选取那些贴近教学一线实际,对教师和学生教学、学习确实有效可行的研究内容。  具体说来,就是要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以及教学中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选取那些学生常易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先进行小范围有针对性的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一种自觉而普遍的选择。但在信息化教学的具体运用中,笔者根据长期调研结果认为还需要合理准确使用,避免出现盲目极端化现象。  一、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充分揭
期刊
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理清四个问题:1.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回答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2.经过需求评估、确定培养目标和组织实施这三步来回答开设校本课程的流程是什么;3.基于校本课程的层次论来解决开设什么样的课程的问题;4.利用计算机教学评估系统来实现监管校本课程的质量。    从校本课程的概念来看:它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开设学校本位的课程,由教
期刊
一、教学研究要与教育教学各方面紧密联系,互相结合、互相渗透。新课改要求各学科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目的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兴趣。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虽不同,但各有千秋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互相借鉴的价值很大。因此不同学科的教研活动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彼此借鉴,要比单线发展合力大。同时,还要加强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教学研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  二、从实际出发,搞好校本教研。研究
期刊
一直以来,我校都积极鼓励一线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研文章,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交一份教研论文。但是这项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部分老师就在互联网上用“复制、剪切、粘贴”的办法“裁剪”出一篇论文交来。甚至出现过论文“撞车”的现象,即两位老师居然抄袭了同一篇文章!  这种虚假的教研论文必须杜绝!怎样引导教师写出真实、有效的教研文章呢?我校给出的答案是撰写教育叙事。学校组织教师全面学
期刊
谷氨酰胺(Glutamine,Gln)作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对人体细胞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1,2]。过度运动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加入外源Gln可明显改善肠道结构和功能完整性[3],但关于Gln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4]。本实验采用模拟过度训练大鼠模型,应用形态学手段结合免疫组化和放射免疫技术,观测了Gln对过度训练状态下肠道形态、Ⅱ型磷脂酶A2(Ⅱ型PLA2)和溶菌
期刊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问”之得法,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巧妙有趣的“问点”,能启迪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取得成效。现结合本人一堂教学实践课《图表的分析与运用》,谈谈在本课中运用的几种“提问点”设计。  1.抓住兴趣点提问。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情境诱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
期刊
2006年3月,笔者向中央电教馆申报了电教课题《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2006年8月,此课题被中央电教馆立项为国家级青年课题,课题立项号:062730358。自课题立项后,作为课题主持人的笔者便带领课题组全体成员制订课题实施方案、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的一系列工作。经过近四年的努力,我们课题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在中期评估的报告会上,我们的课题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怎样用好多媒体课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程,在形象崇高的同时,枯燥和苍白也悄然而至。多媒体教学可以给课堂许多方便,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若运用不当,或过于华丽反而会起到不良的作用。   制作课件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避免多媒体课件制作华而不实、技术至上的误区。课件制作应具有通用性。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
期刊
对于教科研,教师褒贬不一。确实,时下的教科研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因为急功近利,很多学校搞科研只是因为学校的面子问题,搞形式主义,无果而终,致使不少教师对科研产生怀疑。  教师要想不沦为教书匠,应作为一名研究者,教学研究应伴随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所谓教学研究,我们会联想到课题研究。每人都承担一个课题,太不现实,即使是一所学校,要想承担一个课题,扎扎实实地研究出成果也非易事。但是,再大的课题研究也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