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福建华光摄影学院院长、《大众摄影》编委的杨恩璞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起,曾多次出任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我们特约杨恩璞先生通过对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回顾,重温30年来中国社会变化的侧影,以及中国摄影艺术不断演进的脚步。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摄影界也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以下简称“国展”)的评选工作需要“老中青三结合”,历史的机遇把我推上评委的岗位,和石少华、吴印咸、徐肖冰、陈复礼、陈勃、袁毅平等前辈一起工作。当时我四十多岁,水平有限,实在是赶着鸭子上架。面临国家转型改革,如何把国展办好,对老同志来说也是新问题,而我更是没有经验,确实有些诚惶诚恐。
1979年冬,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向文联第四届代表大会致贺词。我虽在大会上亲耳聆听这个讲话,明确了拨乱反正,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但如何结合摄影界的具体情况来贯彻,还是有许多认识跟不上形势。那时,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中国如何改革开放?前无古人,我们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回顾全国影展30年的历程,我们就是摸着石头走过来的,即: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评审实践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增长才干。
与80年代前的中国摄影情况相比,应该说国展基本完成了第四届文代会提出的改革方向。由于篇幅有限,我就粗线条地说说亲历。
80年代
冲破僵化的摄影模式
在1978年之前,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 片面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 我国摄影展览陷入了僵化的模式,第一部分是领袖风范和中央会议照片,第二部分是工农业和军队建设大好形势,第三部分是革命文艺成果(如剧团下乡演出),第四部分有少量风景、花卉和静物图片点缀。在“文革”狂热高潮时,第三部分就只报道样板戏演出,第四部分的风景照片,主要是展示领袖战斗过和视察过的革命根据地。那时的影展题材和样式极其狭窄,偏重于急功近利的政治形式,忽视摄影本体的艺术规律,再加上“四人帮”主管文艺,把摄影创作推上了主题先行,“文艺为‘文革’”服务的绝路。所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展肩负的主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冲破极“左”思潮的禁锢,按艺术规律来评审和推荐作品。我们斗胆打破了原来多年的展览模式,调整文艺和政治的辩证关系,从广大人民喜闻乐见出发,坚持摄影真实反映社会,坚持题材和风格百花齐放,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文革”时期,文艺创作追求美、讲究抒情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甚至拍摄田园风光都被批判为“小资情调”,摄影创作只允许拍摄高举红旗的英雄事迹,广大群众爱美之心和对人性、人道的向往都受到压抑。所以政策一开放,当国展上那些表现普通百姓生活、祖国美丽河山、以及时尚的靓女帅哥、人体艺术的图片和反映重大题材的作品平等展出时,理所当然得到了处于审美饥渴境地的广大群众欢迎。今天,年轻人看国展肯定感到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的“愤青”式批评家认为沙龙味重,但我作为亲历者要说,改革并不是那么简单,克服了一种倾向可能会导致另一种偏差,但我们不是诸葛亮,总要容许有个认识和实践过程。
第15届国展 金牌太阳与人易水生 摄1988年
90年代
多样化唱响主旋律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展面临新的考验是:如何理解和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如何继续改革开放,摆正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毋庸回避,90年代初摄影界曾有场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前段开放过头,对摄影提倡“多元并进”和借鉴西方纪实摄影理论存有疑虑,这样也就牵涉到国展评选导向和价值判断。在此时刻,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帮助我们更科学、全面地理解了时代精神主旋律。主旋律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不要片面认为只是重大政治题材,它可以,也应该由各种题材和样式来体现,关键是“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国展评委会进一步领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方向,在继续改革开放的精神下提高了展览的质量,用多样化的题材和样式唱响主旋律,避免了左右摇摆,对全国摄影创作繁荣发挥了引导作用。
第22届国展 青年作品类 银牌心境周志春 摄2007年
第22届国展 艺术类银牌沐黄楚中 摄 2007年
期望国展更加兴旺
回顾多次参与国展的工作,我作为评委常感到自己修养有限,力不从心。20多年来各种思潮和主张潮起潮落,各种风格和流派争艳斗俏,迫使我不得不结合创作现象学习和思考。同时,在评选工作中我也从其他评委身上看到他们的睿智和才华,让我更辩证地懂得中国摄影应该走什么路,如何防止极左或右的错误思潮的干扰。
老汉我年近古稀,现今很少参加国展评选,但我还很关注每次国展,欣喜地看到新一代评选开展得有声有色,国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各地摄影大赛很多,出现空前的热潮,但作为国展更多地应该冷思考:如何保持自己的高品位?
如果要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话,就是希望加强评选的科学性和学术性。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关注参与国展的摄影者越来越多,参展作品数量激增,给作品的整理及评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应研究更科学的评审办法。此外,评选的总结不要局限在谁是金牌得主、哪个省拿奖牌最多,还要开展学术探讨。不要以胜败论英雄,有的落选作品也会有说头,应该从理论上总结经验,反思得失,让全国摄影同仁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摄影界也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以下简称“国展”)的评选工作需要“老中青三结合”,历史的机遇把我推上评委的岗位,和石少华、吴印咸、徐肖冰、陈复礼、陈勃、袁毅平等前辈一起工作。当时我四十多岁,水平有限,实在是赶着鸭子上架。面临国家转型改革,如何把国展办好,对老同志来说也是新问题,而我更是没有经验,确实有些诚惶诚恐。
1979年冬,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向文联第四届代表大会致贺词。我虽在大会上亲耳聆听这个讲话,明确了拨乱反正,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但如何结合摄影界的具体情况来贯彻,还是有许多认识跟不上形势。那时,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中国如何改革开放?前无古人,我们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回顾全国影展30年的历程,我们就是摸着石头走过来的,即: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评审实践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增长才干。
与80年代前的中国摄影情况相比,应该说国展基本完成了第四届文代会提出的改革方向。由于篇幅有限,我就粗线条地说说亲历。
80年代
冲破僵化的摄影模式
在1978年之前,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 片面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 我国摄影展览陷入了僵化的模式,第一部分是领袖风范和中央会议照片,第二部分是工农业和军队建设大好形势,第三部分是革命文艺成果(如剧团下乡演出),第四部分有少量风景、花卉和静物图片点缀。在“文革”狂热高潮时,第三部分就只报道样板戏演出,第四部分的风景照片,主要是展示领袖战斗过和视察过的革命根据地。那时的影展题材和样式极其狭窄,偏重于急功近利的政治形式,忽视摄影本体的艺术规律,再加上“四人帮”主管文艺,把摄影创作推上了主题先行,“文艺为‘文革’”服务的绝路。所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展肩负的主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冲破极“左”思潮的禁锢,按艺术规律来评审和推荐作品。我们斗胆打破了原来多年的展览模式,调整文艺和政治的辩证关系,从广大人民喜闻乐见出发,坚持摄影真实反映社会,坚持题材和风格百花齐放,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文革”时期,文艺创作追求美、讲究抒情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甚至拍摄田园风光都被批判为“小资情调”,摄影创作只允许拍摄高举红旗的英雄事迹,广大群众爱美之心和对人性、人道的向往都受到压抑。所以政策一开放,当国展上那些表现普通百姓生活、祖国美丽河山、以及时尚的靓女帅哥、人体艺术的图片和反映重大题材的作品平等展出时,理所当然得到了处于审美饥渴境地的广大群众欢迎。今天,年轻人看国展肯定感到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的“愤青”式批评家认为沙龙味重,但我作为亲历者要说,改革并不是那么简单,克服了一种倾向可能会导致另一种偏差,但我们不是诸葛亮,总要容许有个认识和实践过程。
第15届国展 金牌太阳与人易水生 摄1988年
90年代
多样化唱响主旋律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展面临新的考验是:如何理解和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如何继续改革开放,摆正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毋庸回避,90年代初摄影界曾有场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前段开放过头,对摄影提倡“多元并进”和借鉴西方纪实摄影理论存有疑虑,这样也就牵涉到国展评选导向和价值判断。在此时刻,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帮助我们更科学、全面地理解了时代精神主旋律。主旋律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不要片面认为只是重大政治题材,它可以,也应该由各种题材和样式来体现,关键是“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国展评委会进一步领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方向,在继续改革开放的精神下提高了展览的质量,用多样化的题材和样式唱响主旋律,避免了左右摇摆,对全国摄影创作繁荣发挥了引导作用。
第22届国展 青年作品类 银牌心境周志春 摄2007年
第22届国展 艺术类银牌沐黄楚中 摄 2007年
期望国展更加兴旺
回顾多次参与国展的工作,我作为评委常感到自己修养有限,力不从心。20多年来各种思潮和主张潮起潮落,各种风格和流派争艳斗俏,迫使我不得不结合创作现象学习和思考。同时,在评选工作中我也从其他评委身上看到他们的睿智和才华,让我更辩证地懂得中国摄影应该走什么路,如何防止极左或右的错误思潮的干扰。
老汉我年近古稀,现今很少参加国展评选,但我还很关注每次国展,欣喜地看到新一代评选开展得有声有色,国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各地摄影大赛很多,出现空前的热潮,但作为国展更多地应该冷思考:如何保持自己的高品位?
如果要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话,就是希望加强评选的科学性和学术性。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关注参与国展的摄影者越来越多,参展作品数量激增,给作品的整理及评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应研究更科学的评审办法。此外,评选的总结不要局限在谁是金牌得主、哪个省拿奖牌最多,还要开展学术探讨。不要以胜败论英雄,有的落选作品也会有说头,应该从理论上总结经验,反思得失,让全国摄影同仁都能从中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