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莉:香江“阿诗玛”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lot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来自祖国大西南的边陲,“阿诗玛”是她的气概;她拚搏于香港,服务于社会,“阿诗玛”是她的风采。“在香港,如果你看到‘阿诗玛云南风味轩’的名字,千万不要以为它是专营‘米线’的店;如果你没到过‘阿诗玛云南风味轩’,那么你的确没吃过真正的云南菜。”她如是说。
  阿诗玛,神秘而优美的名字,因其美丽的传说,让它成为善良、纯美、勤劳的象征。而香港的阿诗玛就是阿诗玛文化基金会主席李晓莉女士,一个俨然已成为香港餐饮花圃里一朵奇葩的云南女子。
  
  投身餐饮 商海多风波
  
  


  李晓莉女士投身饮食行业,并非完全出于商业目的,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自己的云南文化情结。本是政府注册化验师的她曾想让两个弟弟通过技术移民法国,准备让他们选择厨师。然而,“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带着云南特色厨艺回到香港的两个弟弟并没有如愿踏上法国的征程,却给她注入了发展思路:别人不能从心里接受云南特色膳食,何不自己开辟一片后花园独自耕耘呢?开一家具有云南特色的餐厅,不仅能给弟弟提供用武之地,还能实现弘扬云南特色文化的心愿。她相信,凭着云南的特色菜品,一定能在香港这个美食海洋扬起属于自己的风帆。
  定了发展方向后,李晓莉女士筹备到足够资金,经过多番审慎联络考察后,她在香港的第一家云南风味菜馆——“云南风味轩”在元朗正式开张。由于独具古色调的装修、特色的菜品,“风味轩”一上市就深受欢迎。为了做出地域特色,李晓莉女士店内的材料全部是直接从云南空运过来的,保持菜品的原始生态,同时还推出了极具云南特色的小菜及特产——过桥米线,然而她又不拘于传统形式的约束,仅特色小菜就推出了十五个品种,其中米线类就有十几款,独具风味的云南小吃吸引了很多香港市民。同时,她还要求服务员在上班时必须身着云南特色服装。“风味轩”不仅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一些社会高层人士也对特色云南菜锺爱有加。
  餐厅营业的红火让李晓莉女士信心倍增,正是“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她决定全心投入到餐厅的运营当中。于是不久,她便辞去了政府化验所的工作。
  但世事难料,成功之路往往非坦途,令她没想到的是,严峻的考验正在等待着她。就在她踌躇满志准备扩大经营的时候,却碰到了事业的低谷。借助元朗“风味轩“的良好发展势头,李晓莉女士在九龙佐敦道开始了她的扩张计划。“天时不如地利”,初涉商海的她忽略了投资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地理区位。而她所选择的地段不仅正在进行整修改造,而且是一般人都很少问津的地方。辛苦经营起来的店面,开张后却是冷落的门庭。从九龙佐敦道撤回之后,李晓莉女士安守在元朗的店面,不服输的她暗暗发誓,何处失败摔跟头就要在何处成功翻筋斗,一定要偕带着她的云南菜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藉“阿诗玛” 风雨方彩虹
  
  经过挫折后,李晓莉女士仍然在继续实施着她的扩张计划,但她不再是盲目地扩张,而是因地制宜,带着策略性,发展着她的事业,经营着她的人生。为了弥补管理经验的匮乏,她参加了香港稻苗饮食业管理人才培训,提升了自己的管理能力;为了满足专业化的管理需求,她决定聘请专业职业经理人参与管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01年,李晓莉女士巧藉“阿诗玛”这个神秘的东风,把让人心驰神往的“阿诗玛”运用在了她的餐饮文化当中。“阿诗玛”之风一起,旋即引起广大食客的猎奇与追捧。此时的李晓莉女士也变得更加务实,她已清醒地认识到,要在香港这块享有“美食之都”之称的餐饮圣地立于不败,靠的不只是表面光彩的特色,不只是把云南菜简单地搬上桌面就行,还需要智慧和创意,不仅要延续云南菜的特色风味,还要融入现代饮食的元素,推陈出新。
  


  于是,一根普通的青瓜,在李晓莉女士的手里就成了一个创意的模板。具有云南泥土气息的青瓜经过“阿诗玛”简单、创意的加工,就成了一道中西合璧的“处女小青瓜”,这是香港美食家唯灵在品尝了这道特色菜之后,有感而发所命名。它以青瓜为原料,以西红柿酱等为佐料,在继承云南传统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的现代饮食元素,以清淡爽脆的口感,清新亮丽的外形满足了广大食客的审美和饮食习惯。“处女小青瓜”是“阿诗玛”把中西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更彰显了“阿诗玛”对饮食文化的美的追求。
  为了让顾客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云南风味,李晓莉女士在云南成立了专门的采购队伍,采购新鲜、特色、原味的蔬菜原料空运到香港。在“阿诗玛”中,有70%的原材料都是采自云南,保证了原料的本土化;在“阿诗玛”中,不仅汇聚着云南十大菌类品种,还汇聚着世界四大菌类品种,各类菜色包罗万象。她不只是追求种类的繁多,还追求着品质的卓越。她曾为了满足顾客要一种在香港没有见过的瓜的需求,亲自飞往云南,经过一百多公里的山路跋涉后,找到了这种罕见的瓜。她就是以这样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予顾客最大限度的周到服务。
  为了让顾客体验极具特色的云南民族风情,在店面装饰上,李晓莉女士特意采用云南本土化的饰品和色调,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她又不是纯粹地模仿,不只是简单地把云南的装饰风格复制到“阿诗玛”。她知道,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再是追求简单的复古,这只能暂时地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吸引人的氛围,让顾客在体味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能让他们获得审美的享受,这才能留住顾客的心。本着这样的理念,“阿诗玛”的装饰风格在民族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的元素,在众多的餐饮店面之中,犹如一只出类拔萃的孔雀傲然而立。
  凭着这样的认真和执着,“阿诗玛”不再是一个花瓶式的招牌,她已经成为香港餐饮的一个代表,成为香港云南风味餐饮的领军人物。她以务实、严谨的态度,以姿态翩然的女性形象吸引着众多媒体的关注。凭着独具风味的云南菜式,凭着对云南菜独到的理解,凭着对香港餐饮界的杰出贡献,李晓莉与她的“阿诗玛”成为了媒体的宠儿,曾被誉为“云南菜的典范”、“云南菜地培训基地”、“香港餐饮界女杰”。“阿诗玛”还以惊人的翻新速度,推出花样叠新的菜式,成为了众多饮食栏目追捧的目标,为他们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
  如今的阿诗玛已经不同于昔日的“风味轩”,不仅因为她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还在于她有了一种积淀,一种文化的蕴涵,这种文化不是纯粹的饮食文化,还体现着一种人文素养,这只会让“阿诗玛”的路越走越宽广,越来越平坦。凭着这种厚重的积淀,李晓莉女士的愿望是将云南菜打造成一个健康饮食的品牌。
  
  反哺社会推广滇文化
  
  对于云南文化,除了在自己的餐饮中加入,李晓莉女士一直在多方面进行推广。自2002年加入餐饮协会以来,她以高票当选了协会副主席之职,令人信服的不仅是她在餐饮业取得的成就,还有她率真、热情、乐观的秉性。有“开心果”之称的李晓莉女士不仅给会员们带来专业的饮食文化理念,还有那爽朗、真诚的笑声,总是感染着人们,增添无限的乐趣。这在无形中也显示了她超强的交际能力。由此,协会的外交、公关活动更是少不了她的参与。
  


  为了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李晓莉女士每年都会与协会到国内外交流访问,大陆的餐饮团体到协会参观访问,她也会热情接待。这对她来说,不仅是实力的显示,能够加深与内地乡亲的感情,才是最有意义的收获。她坦言,虽然自己居港多年,但跟内地的朋友交流的时候,仍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亲切感,这是藏在骨子里的乡情。
  多年来,李晓莉女士从没有忘记是云南的土地养育了她,是祖国的土地培养了她。李晓莉女士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她以实际行动报答着故土的养育之恩。
  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几年,且以香港为事业命脉的李晓莉女士自然把目光投向了云南。多年来,她一直本着与家乡共同繁荣的原则,从这里采购原材料。在跟乡亲们的交易当中,她总是嘱咐采购人员不能压制乡亲的利益,而且要给予一定的照顾。这也保证了她总是能得到最好、最新的菜品材料。她还利用在香港的人脉资源,把有意义的投资项目介绍到云南去,向各类投资商人推介云南的地理、人文优势,拉动了云南的经济增长。她还开拓了一个投资平台——万宝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为加大云南的投资项目提供更专业、更权威的引导。
  此外,李晓莉女士还以更直接的行动对云南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她深感于经济要发展还得依靠教育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落后的状况。为此,在李晓莉女士担任湾仔区狮子会会长时,该会在云南德宏州梁河县捐资建设了一所小学,并先后引进、推介其它慈善团体在云南捐资建立了十所小学,她为家乡所做的这些贡献都鲜有向人提及,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
  李晓莉女士对大陆的关注还不只停留于云南,还把目光投向了广东四会市。多年来,她把商家带到了四会,她把资源引向了四会。四会市人民政府为了感谢她做出的贡献,授予她“荣誉市民”的称号,并委任她为四会市政协委员。而在她看来,这些荣誉并不重要,只是她会更尽心地投身社会工作,不辜负政府和群众对她的期望和厚爱。为了更好地履行为社会贡献的职能,她还成立了“阿诗玛文化基金会”,不仅提供了一个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为餐饮业注入更多的活力,还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了云南和其它地方。
  现在,李晓莉女士除了从容信步在餐饮的芳洲外,还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弘扬云南独特的文化上。“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丽动人的“阿诗玛”传说已镶嵌在人们的心间,李晓莉女士所上演的香江“阿诗玛”正当进行时。
  
  【人物简介】
  李晓莉女士,祖籍云南,金星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万宝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同时担任阿诗玛文化基金会主席、香港餐饮联业协会副主席、香港湾仔狮子会会长、香港云南同乡会副会长、广东四会市政协委员、法国厨王会荣誉会长、肇庆市工商联合会名誉会长、北京工商大学客座教授等职。
其他文献
有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首诗,原本是一曲对山水田园风光的咏叹调,可是在笔者看来,它描绘的不仅是一幅空灵的山水画境,更是一种崇高的人生意境;尤其是在采访了声名卓著的“亚洲电动车之父”陈清泉院士之后,这种感悟尤为强烈。  品味陈清泉院士的人生,仿佛品味一场又一场电影大片——如一场写满“奋进”的励志片,让我们血液里都奔腾着一种激动昂扬的情绪,情不自禁地升起上进的
期刊
【本刊综合报道】 4月17日至19日,以“经济危机与亚洲:挑战和展望”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1600多名中外政要、工商界人士和专家学者齐聚中国海南,谋划亚洲新兴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之策。  “信心”和“希望”,是这次年会上提及度最高的两个关键词。“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给各国、各企业和世界人民照亮方向。让我们坚定信心,满怀希望,携手合作,共同开创亚洲更加美好的未来!”开幕式上温家宝
期刊
陈东博士在香港尤其是深水埗区可谓大名鼎鼎。走进深水埗区议会、政务处、地区团体、学校,以至许多大厦、商铺之间,不少人都会告诉你,陈东博士热心社区、为商家居民争取权益,以及为社会公益默默奉献的许多事迹。陈东博士虽然为人低调,奉献时却是热情似火,深受区内居民的尊敬与爱戴,拥有着坚实的街坊基础。因而在2008年,他获选为深水埗区议会主席可谓顺理成章、众望所归。担此重任,陈东博士直言压在肩头的担子更重了,但
期刊
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19日在海南博鳌闭幕。以下是部分外国政要嘉宾的精彩观点集纳。   美国前总统布什:   ——世界各国应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全球金融体系应实施改革,从而使之更具透明性,此外还应建立预警系统,以对风险进行预估。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   ——推进东亚以及整个亚洲地区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要推进和加深东亚首脑会议、日中韩等双边和多边的
期刊
何谓人生价值?如何才能实现正确的人生价值?立于社会大舞台中,几乎每个人都在思考着,寻找着。探寻道途中,有人找到了答案,并在人生拾阶中努力实践着;但有些人却迷失在生活浪潮中,身陷漩涡而无法自拔。其实,对于这类深远命题的答案,我们不能像解答数学题那样要求的标准而统一,但是你不妨读一下那些成功人士的人生之途,也许,从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当面对刘志强博士,与他一起回顾着他的生活之径时,笔者感悟,他是
期刊
他是大家公认的一级校长。在担任校长的17年里,他的教育理念,他的管理方式,他的远景规划,都是以追求提升学生质素为先。  他是整个大埔区议会里唯一一个校长。作为一个心系教育的区议员,一来受同仁所托,二来自己也担负了一份责任,因而他忙碌于文化、体育、艺术、教育、青少年等方方面面的工作。  他也是香港第一个把足球运动推展到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校长,在世界上也当属罕有。他从自己的青年足球员身上,证明了
期刊
天已破晓,晨熹渐露,一轮旭日冉冉升起,和煦的阳光无私地朗照乾坤,令苍茫大地、远山近水都披上千万道七彩斑斓的光芒,使人精神振奋……  暮色四合,晚霞满天,明月开始吐露光辉,月光如水水如天,似有无限深情,天地之间洒满皎皎银辉,那份素洁、那份明净同样令人神清气爽……    其实,这并非笔者眼中实景,而是在走近香港菱电发展有限公司主席胡晓明太平绅士,并对其进行专访,再结合社会各界对他的评价后,所生发的感想
期刊
“人,可以是天生富有、天生漂亮,但没有人是天生成功。“一位名人如此说过。因为成功并非只是简单的物质意义上的富足,它包含了高尚道德品格的培育、人生经验的累积和回馈社群的热心。它或许需要人们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地努力、磨练以至最终得到别人的认同。  如此,岑永生先生无疑是成功的。他的奋斗精神坚定不移,一路走来,难免历经磨难,但是,他坚持、勤奋,抓住机遇,踏平坎坷终成大道。在他的赤子之心中,永远不缺
期刊
初见洪为民先生的名片,很有点精神为之一震的感觉。名片上,放着他的相片,根根直竖的短发,略带微笑的神情,抬手间,让人觉得精气神十足。而名片的一行——2008年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则表明他是位有故事、有内涵的人。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是一种荣誉。在这个荣誉后面,是洪为民先生对社会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他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热忱;是他于个人事业及公众服务方面锐意进取的精神体现。  从22岁开始,他就走上了服务社会
期刊
在经济低迷之时,他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周密计划,迅速行动进军内地市场,不气馁于首战遇挫,等到竞争对手知难而退,他却迎难而上,成功进驻上海地产市场;他将管与理相结合,无为而治而无不治,带领当年只有三人的小公司壮大为拥有多家子公司的企业集团;同时,他参与香港医疗辅助队、荃湾扶轮社等社会服务团体,为社会和谐与发展贡献着力量。他就是香港忠诚集团主席梁颂明先生。  何谓忠诚?之于己身,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于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