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标准研究新视角:“善译”伦理阐释

来源 :外国语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研究聚焦其规范性,但这并非其全部属性,翻译标准也有描述性的一面。从伦理视角考查翻译标准,正是规范与描写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善”既有对本体的规范属性,也含主体的描述属性,正与翻译标准的伦理属性对应。本文借马建忠之“善译”说,以“善”之伦理思想观为中心,探讨翻译标准问题,从“本体”、“主体”、和“客体”三个维度探讨了“善译”翻译标准之伦理关系。
  关键词:翻译标准;“善译”;伦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规范性与描述性
  Abstract: Translation Criteria is a key issue in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ditional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prescriptive element of criteria. However, criteria shows its descriptive side. Discussing the issue from ethics perspective is an attempt to combine its prescriptivity and descriptivity. Ma Jianzhong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Shan Y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Shan” reveals both the ontological prescriptive nature of the being and the descriptive nature of the subject, corresponding to the ethical nature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goodness to address the ethics of “Shan Yi” in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its ethical relations are also reveal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i.e. the ontological,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ides.
  Key words: translation criteria; “Shan Yi”; ethics;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prescriptivity and descriptivity
  引言
  倫理是对人际关系的社会规约,“既包括人际关系应该如何,又包括人际关系事实如何”(王大智,《翻译与翻译伦理》 5)。应该如何具有规范性,是对人们应该行事的标准约束,事实如何又具描述性,是对人们实际行事的描写。翻译活动涉及人的行为关系,也存在伦理关系,可谓翻译伦理。翻译中的伦理就是“翻译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以及翻译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王大智,“翻译伦理”概念试析 63),其研究内容也就既包括规律的规范研究,也涉及对规律与现象的伦理描述研究。传统翻译研究着眼于翻译规律规范,当下的文化派又过于注重翻译现象描述,二者皆有偏颇,有待在规范与描述之间寻找平衡,伦理的规范与描述属性也许能提供启发。伦理维度的翻译研究在翻译学界已有探讨,但翻译标准的伦理探索目前还罕见,这为翻译标准的伦理维度考查提供了研究空间。翻译活动同人类其它活动一样,受社会伦理道德约束与评判。传统的“信”、“忠实”等翻译标准其实就含社会伦理道德意识,只差未明确提出翻译标准之伦理概念。本文拟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善”出发探讨翻译标准伦理关系问题。
  一、翻译研究中的“善译”说
  1.马建忠之“善译”说
  1894年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提出“善译”说。此文开篇指出: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屈推究,务审其声音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覆,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罗新璋 126)。
  马建忠此文不仅首提“善译”说,还直指当时的翻译弊病,提出“窃谓中国急宜创设翻译书院”(127),并详细论了其翻译书院创立设想。马建忠此文意在呼吁培养译才以救国图存,而非专论“善译”之翻译标准,但其篇首对翻译标准的论述富有见地,与后世之对等、等效等翻译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善译”标准包含了内容与意义、文体与风格、译文效果等方面,此乃现代翻译标准研究所论之内容。该文还从译者角度论述了“善译”之前提,译笔之前须对原语与译语深入理解和对比,方能“振笔而书”。如果说前者是“善译”标准的本体维度,后者则属主体维度,或是伦理维度,从译者的职业伦理方面阐述“善译”。
  2.他家之“善译”说
  “善译”说虽明确于马建忠,但并非只见于马建忠,其他学者之译论中亦有“善译”之身影。“善”在翻译论述中最早见于佛经翻译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传经者,当令易晓,务失厥义,是则为善”(22)。支谦此处之“善”道出其佛经“善译”之标准,即通俗易懂,不失佛义,从译语语言表达与所译内容两方面阐述了“善译”。道安在《鞞婆沙序》中阐述佛经翻译也曾使用“善”字,“赵郎谓译人曰……文质是时,幸勿易之……众咸称善”(26)。法云在《翻译名义集自序》中也说,“译之言易也……今通四言而云译者……而译官兼善西语故”(51)。法云在此谈到翻译之定义,即用目的语表达原语内容,也指出翻译人员在不同地区的称呼,“善”在此从译者角度说明翻译需精通所涉语言,也就是“善译”的译者条件。梁启超在《论译书》中也使用了“善”字,“翻译之事,莫先于内典;翻译之术,亦莫善于内典”(130)。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时也使用了“善”之字眼,“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136)。王国维在《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中也提到“善”,“要之辜氏此书如为解释《中庸》之书则吾闲然……若视为翻译之书,而以辜氏之言即子思之言,则未敢信以为善本也”(195)。王国维此处之“善本”类似于马建忠之“善译”,可以理解为“善译”之译本。此处究竟何为“善本”,王国维并未阐明,其“善本”的“善”之标准未像马建忠有所界定。
其他文献
简要介绍沧州市黄骅港疏港公路软基处理中土工布的设计要求及施工工艺。
不是每一个事件的运用和借势都能保证企业传播的成功,但像世界杯这样的机会并不是每年都有一个。 Not every application and occasion of the event can guarantee the suc
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掀起了一场滑雪热潮,滑雪场的数量迅速增加,滑雪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上日程。我国正处于滑雪运动的发展阶段,滑雪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证我国滑雪运动长久不衰的保障。本文进行大量资料研究,整合关于滑雪资源以及滑雪场建设的相关研究,将滑雪资源分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口密集程度、交通状况、滑雪场的雪道设计、滑雪场所在地区经济状况六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东北三省滑雪
目的:研究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植骨手术中采取护理干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2月-2019年2月收治颈椎骨折脱位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复位减压植骨手术,根据
<正>江苏海门是全国新教育实验中一个县级的实验区,10多年来,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引领下,深度卷入、积极推进新教育实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新教育实
本刊对直接从编辑部订阅《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的用户实行优惠。每册杂志定价15元,全年180元,从编辑部直接订阅全年杂志的读者享受优惠价150元/年(本优惠不适用于邮局订阅读者
文章介绍了甘肃省陇西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代绿釉熊形陶灯,并从灯的源头豆开始说起,赏析了这件陶灯的艺术魅力。重点阐述了熊形特征,收集了部分关于熊形器物出土的实例,并就
内容摘要:《教务杂志》通过刊载大量儒学研究论文及儒学典籍的英译文,深入探讨儒家文化及孔子思想。连载于《教务杂志》的赫真信英译《孔子家语》系英语世界最早的英译文,通过学术性序言、阐释性注释以及显性化译文等翻译策略凸显了孔子的伦理道德典型、博学多才的智者以及循循善诱的师者形象,向西方世界展示了儒家文化和孔子形象,不僅对儒家文化和孔子形象建构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西方世界读者认知中国早期社会文化历史
目的:分析术后放疗联合局部加压治疗耳部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选择于笔者医院行手术治疗126例耳部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加压组、放疗组与放疗+加压组各42例,加压组拆线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