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摄影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z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宁军,以下简称宁):老师,学摄影为什么还要学电影?
  宋(宋刚明,以下简称宋):电影在我这儿是必修课,因为电影摄影投资太大,不可能随便找个人拍,一定是很专业的。学会欣赏,可以从电影画面学到许多摄影知识。在大学上课,有个班,我就讲了三部电影,学生的照片就拍得很好了。我当初学摄影,也是从长春电影制片厂学的,主要是听摄影师分析内参片。1970年代后期,多数只能看到前苏联的电影,如《复活》、《风》等,不像现在,什么电影都可以看到。不过前苏联的电影摄影真棒,不比好莱坞差,甚至我觉得更好,因为俄罗斯的文学功力更深厚,电影蒙太奇理论就是前苏联总结的。
  关(关继南,以下简称关):常听人说起电影蒙太奇,准确的说是指什么?
  宋:蒙太奇是建筑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是从法语montage音译来的,后来被电影借用,指电影的剪辑和组接。爱森斯坦(谢尔盖·爱森斯坦,1898.1~1948.7,犹
  太人,前苏联著名导演、电影理论家,电影蒙太奇理论奠基人之一,其导演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为这一理论的代表作—编者注)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他是第一个将蒙太奇上升到理论,并进行实践的人,他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号》(前苏联历史战争影片,1925年12月24日上映,讲述沙皇海军《波将金号》战舰的水兵因不堪忍受虐待而起义的故事)是蒙太奇的经典,他在电影中将肉食上的蛆的镜头,与将士仰望桅杆、觉醒的石狮组合在一起,这些不相干的镜头放在一起,被人们用大脑串起来,形成了新的含义。
  电影大师都是蒙太奇大师,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普
  多夫金,1893.2~1953.6,前苏联著名演员、理论家、电影导演。蒙太奇理论的创始者之一,代表作有《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后代》等—编者注)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都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意境。
  《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位于乌克兰敖德萨州首府敖德萨,始建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共有192级,自上而下逐级加宽,通向敖德萨港—编者注)一段是整片的高潮,是蒙太奇经典中的经典,所有电影敎科书都会引述这一段。在短短的六分钟内,爱森斯坦却用150多个平均三秒的镜头组接而成。敖德萨阶梯上全副武装的军队从阶梯走下的镜头与人们惊慌逃跑镜头不断切换,加强了画面的紧张感和屠杀的严酷,特别是一个婴儿车从阶梯上滑落,穿插士兵射击、人们奔跑、死亡的场面,将紧张悲壮的情绪不断重复渲染,新生与死亡,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陈(陈丽,以下简称陈):学蒙太奇对摄影有什么用?
  宋:蒙太奇就是视觉逻辑。你拍一组照片,需要注意前后顺序;单幅画面,也有视觉组合问题。比如一个时尚画面与一个乞丐画面组合在一起,和与一辆豪车画面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是电影的蒙太奇是流动的,照片的蒙太奇是静态的。
  而且,现在相机的视频功能那么强大,不懂蒙太奇如何拍好视频?
  孙(孙东敏,以下简称孙):老师,你把摄影人必看的50部电影清单给我,我找齐了拷给大家。
  陈:为什么是50部,不是100部?
  宋:我主要从摄影的角度选的。这50部里,能精通5部就够了。
  陈:原来看电影就是糊里糊涂地看,看个表演而已。听了电影课后再看电影,可以看出那么多东西,剪辑、镜头运用、光线,好有趣。
  孙:老师,什么是“穿帮”?常听人说,但搞不清说的什么事。
  宋:“穿帮”原指鞋帮穿了,露出了脚,是华中、华东的方言。引申到影视剧中,是指在制作中出现的错误。比如摇镜头摇过了,把影棚的灯架摇出来了;秦朝的故事,群众演员中却有个人穿着西装等。很多经典作品都有“穿帮”,比如常在百部经典电影排行榜名列第一的《公民凯恩》,有三四次穿帮。
  李(李巧,以下简称李):听说电影学院有个老师看了50遍《美国往事》?
  宋:我都看了十来遍,这是一部很奇特的电影,每次看都会发现不同的细节。就像读《红楼梦》,每次看都不一样。这个导演叫赛尔乔·莱翁内,意大利人,是个被低估的电影艺术大师。《美国往事》从筹备到
  拍摄,花了13年,剧本来自一个叫哈里·格雷的囚犯写的真实故事,电影大纲就超过了400页。编剧方面,请了5个顶尖高手,最后一个也没用,导演将5个剧本综合起来重写。
  这部电影如同《红楼梦》,有多个版本。刚开始,导演剪了9个小时,后来剪成了6个小时,公演电影公司对此不甚满意,又请人把电影缩减到只有1个多小时,很失败,因为很多细节没有了。这个电影太复杂,看一遍根本不行。后来有了2个多小时的
  版本,还有3个多小时的版本。我以为看3个多小时的版本比较好。
  这部电影有点像弗兰克的《美国人》在摄影中的地位,其手法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电影人。影片剪辑干净利落,比如开场黑帮枪杀男主角的女友,创造了电影剪辑的“三一法”。转场自然流畅,比如那重复了13次的电话铃声,一响起,时空就转換了;比如厕所里偷窥的洞,眼睛的特写一变,几十年过去了,妙不可言,《红高梁》中也有类似的
  镜头。
  孙:黑泽明的《罗生门》(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导演的悬疑影片,1950年8月上映—编者注)刚看觉得不好看,老师一讲就觉很有趣了。
  宋:黑泽明的《罗生门》属哲理电影,它要说的是:现实中,真相是不存在的。这本来就很绕人,电影不停地重复同一场景,还讲出不同的故事情节,就更绕人了。凡扯到哲理的东西都不太好懂,所以《罗生门》在日本公演时惨败,后来在西方得到认可,才大红大紫起来。我们衡量一张照片好不好,常常用卖了多少钱衡量,这很不靠谱。历史上好的艺术作品,当初都不太卖钱,比如凡高的画,巴赫的音乐,弗兰克的
  摄影作品。
  李:只觉得《罗生门》的摄影非常有力。
  宋:黑泽明的电影在摄影上都有这个特点:凌厉。《罗生门》大概是被复刻最多的
  电影,前些时看了一部电影叫《鬼门关》,应该是泰国的,完全照搬《罗生门》,只是把地点改在了泰国,那个破庙改成了山洞。中国的《英雄》也应该是向《罗生门》致敬的作品。
  李:觉得电影画面的构图要比图片简单些。
  宋:是的,图片要求结构精确,电影要求运动流畅;图片讲究瞬间性,电影讲
  推、拉、摇、移;图片摄影要求在一幅画面里把事情讲清楚,而电影摄影是用一组镜头将事情讲清楚;图片更像诗,适合片段描写;电影更像小说,重要的是讲故事。电影不看到结尾,很难知道结局,图片则要求一眼就把事情交待清楚。电影很少反复看,就像小说,知道结果就不愿再看了。图片如同诗,可以反复吟咏。
  宁:现在公演的好几部国产电影,都是名人拍的,很火。
  宋:将来拍电影不是件不得了的事,现在相机就可以拍视频,而且成本不高。就像认字的人多了,写小说也不是件不得了的事。我们国家电影摄影师多是从电影学院毕业的,但国外电影摄影师多从好的图片摄影师转行,像布列松、弗兰克后来都拍过电影。现在许多音乐人、作家开始拍电影,很多人惊呼不专业,其实拍《公民凯恩》的奥森·韦尔斯、拍《罗生门》的黑泽明、还有电影天才卓别林这些大师都没进过电影学院。
  关:视频将来会不会取代图片摄影?
  宋:将来视频可能成为主要的描述
  手段,单一的静态功能相机可能会消失,照相机的功能可能会颠倒过来,拍视频为主,拍照片成了辅助功能。多数图片是高清视频截图,拍照变得很简单,无需苦练抓取瞬间,对着主题一阵狂扫,回来选一个瞬间就得了。
  关:这样照片会不会消失?
  宋:照片不会消失,视频需要一个装置看,如显示器、投影仪等;一个时间段看,知道结果,很少愿意再看;而且再好的电影,如果不是搞研究,谁会连看三遍?而照片抬头就可以看,可以反复看,常看常新,许多照片我们可能看过几百遍,但再看,还不会生厌。照片默默地挂在那里,不说教,不强加,日常中不经意的一眼,都会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对暗弱光线的追逐和拍摄环境较为复杂,星野摄影必须要在器材上做好充分准备。合理利用各种器材,可以使我们的拍摄事半功倍。  相机及拍摄器材  数码技术突破了银盐时代感光度的制约,尽管胶片相机在风光摄影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星野摄影领域早已被数码相机一统天下。  1.数码单反相机  星野摄影要求相机具有高感光度下的优秀画质和良好的实时取景能力,因此全画幅单反相机是首选。 
期刊
摄影是个奇特的东西。在《摄影圣典》的前言中有段话:伟大的摄影作品因为它的双面性而意味无穷。它既反映现实又表现虚构,既日期确切又超越时间,既明析确凿又神秘莫测,既令人难以忘怀又无法完全留存在脑海,既让我们看到表象却又阻止我们了解真相。  语言的思想宛如照片的内容,语言的句式也像照片的构图。这两者无法割裂,让我们同时受益。比如,我们在感叹前人精妙的总结之后,可以按着上述的句式接龙,创作出新的语句:摄影
期刊
谁是莉布娜(Libuna)?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名字可能与其他普通人名字一样没什么区别。但莉布娜因为一个人的持续关注,而有了意义。  从1974年起,瑞士摄影师伊恩·施黛莉(Iren Stehli)开始拿起相机记录一位身居布拉格的吉普赛少女莉布娜的日常生活,时间跨度长达35年之久,并留下数目令人惊叹的八万多张照片。35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似乎并不短暂;啼哭的婴儿或将成为家庭支柱,青年才俊或将两鬓
期刊
法国艺术家卡罗琳·哈雷·冯滕(Caroline Halley des Fontaines)出生于1971年,非艺术科班出身,却在职业生涯中选择了学院派艺术家的发展路径。卡罗琳的大学专业是国际法律,毕业后,她在多个国际组织中担任过人权事务官员,曾在肯尼亚、埃及、越南、尼泊尔和印度等不同国家工作。在和越南北部少数民族一同工作的时侯,卡罗琳开始拍摄肖像,这成为她开始摄影生涯的第一步。2000年,卡罗琳举
期刊
十余只海狮依偎在泛着黄褐色、蓝绿色和灰色的冰面,不远处的另一对海狮趴在摇摇欲坠的一小块浮冰上,消瘦的北极熊跃入海水中,大型轮渡的航行前进无需借助破冰船……这是镜头中夏季的北极。  镜头背后的摄影师,名叫张安华。他是华能集团高级经济师,也是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还创作广播剧、话剧,并获得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污染、融雪、饥饿,是我极地摄影的主题。经由镜头表达,读者可被直接带到环
期刊
很偶然,收到冬子寄来的照片。看稿正累,于是先点开“拍摄花絮”文件夹。第一张便是一个短发女摄影师的背影。天色阴霾,细雨如丝,她一手举着蓝格雨伞,一手持着相机,而她的对面,站着一位衣服不怎么整洁,羞涩微笑的少数民族老人。  这是在拍摄“我们在一起”这个项目时,冬子被其他人抓拍的一张照片。2012年,冬子和她的朋友通过众筹及基金会奖金支持等方式(2014年后项目由“创业成长互助联盟”支持)用两年时间,走
期刊
我是英国摄影师保罗·弗特里格·弗雷特维尔(Paul Footleg Fretwell),从事溶洞摄影已经有25年。在这期间,我一直在研究如何在溶洞中采光、布光。  溶洞摄影充满未知,黑暗的洞穴、阴湿的环境对摄影器材是很大考验。拍摄时,摄影师要历经数小时上上下下的奔波,踏过泥泞土地,跨过地下水流,有时在攀爬岩壁的过程中还不得不生拉硬拽,保护好摄影包。参与这种探险活动的摄影师较少,想要拍出好照片就更难
期刊
每周一到周五,邱奕坚都会呆在高雄。周末一到,他会坐上高铁,花上一个多小时,回到台北。  对邱奕坚来讲,他每周在两个城市之间的切换,其实是一种身份的切换。  在高雄,他是大学老师;在台北,他是画廊老板。  18岁的决定  作为全台湾第一个摄影本科系所的开创者,他将对摄影教育的热情,完全投入到高雄市的东方设计学院;周末他回到台北,或处理画廊的日常事务,或张罗新展的开幕以及相关讲座。这个名为“1839当
期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放下沉重的单反相机,将注意力转向轻便却拥有同样高画质的无反相机。尽管市面上的无反相机多种多样,但索尼的微单相机却算得上是其中的“领头羊”。除微单?外,索尼的QX系列镜头相机、酷拍系列录像机等影像产品都带来不错的市场反响,那么未来索尼的影像产业将如何发展,又有哪些计划?  带着这些问题,恰逢索尼EXPO 2014在上海举办,我们对索尼相关产品负责人进行专访。在长达1小时的
期刊
1966年出生,今年48岁的王庆松早已是中国当代摄影的代表人物。回顾他的职业之路,从王庆松身上总能看到一种刻意保持的“距离”,这也是我此次访谈后最深的体会。  在参加1996年的“艳装生活”当代艺术展之后的几年,王庆松一直是“艳俗艺术家群体”的一员。而到2000年的第一个个展,他开始更多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而此时,他第一次在展览中把自己的身份从当代艺术家界定为“摄影家”。  为什么把自己界定为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