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得到重视。但是由于各个企业规模不同、盈利能力存在差异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等因素导致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披露内容多为定性信息、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企业自身缺乏主动意识等。尤其是一些重污染企业,为了逃避企业自身的环境责任,忽视环境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结构改革、加强公司治理等方法使企业肩负起自己的环境社会责任。
一、前言
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为了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党和政府开始对环境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要求各个公司重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采矿业属于重污染行业,在生产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如果不注重生产活动中的环保措施,就会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要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就必须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通过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规范企业行为,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根据我国发布的《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政策,鼓励上市公司积极披露环境信息。2015年12月,国家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重污染企业和单位要积极披露环境信息,履行各自的环境责任。我国很多公司在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问题不加重视,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环境保护的热潮随着人们的重视逐渐掀起,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在将环境会计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开始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由于我国的坏境会计起步较晚,披露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及时响应党中央关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号召,工业企业积极应对,节能减排,截止2017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3年实现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上市公司通过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使企业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取得双赢的效果。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都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相关研究。董淑兰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即企业将其与环境相关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信息主动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由于缺乏相应环境会计准则的指导,企业会计与环境保护难以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迫在眉睫。王唯聪,于善波认为政府应充分发挥监督和主导作用,建设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专用系统。同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能使企业价值提升,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能源行业本身属于重污染行业,更需要以专业的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内容要具体有针对性。张兆磊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通过独立报告和补充报告,目前没有哪一种占绝对优势,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应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采矿业上市公司
本文选取的样本为采矿业所有上市公司,收集了总共89家上市公司,同时剔除了近三年间ST的公司、中小板块以及其他板块以及2019年刚刚上市的公司。最后选取了60家公司作为样本数据。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和比例分析
我国采矿业上市公司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大部分都体现在年度报告中的重要事项部分,通过披露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来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部分企业将环境会计信息在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本文通过对采矿业6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对比2017年和2018年两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统计数据如下:
通过表2-1可以看出,对比两年的数据,2018年相比较于2017年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司呈增长趋势。80%以上的公司都在重要事项中披露了有关环境信息,主要涉及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所应披露的内容,如排污信息等,多为定性信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多为定量信息,主要披露为环境治理所付出的必要的有关环境费用。独立报告披露以社会责任报告为主,披露的比例由2017年的20%上升为2018年的43.33%。其他类型的报告本质上与社会责任报告内容一致,仅命名有所区别。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分析
我国采矿业上市公司主要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为重要事项中所包含的信息以及排污环保费等。现将各个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容进行整理并计算其比例,具体内容如表2-2、2-3所示。
资料来源:以上数据均通过巨潮资讯网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各公司年报数据整理得出。
根据上表2-2、2-3所示,采矿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以排污信息为主,2018年占比81.67%,其次为环保项目设备投资,2018年占比80%。2018年与 2017年相比,披露相关内容的公司均有所增加。可见越来越多的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开始重视起来。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采矿业60家上市公司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倾向于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与此同时在披露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企业自身缺乏主动意识。通过对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分析,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業很少,大部分企业仅仅是由于国家要求披露才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说明企业自身并没有积极主动向社会各界传达本公司的环境信息。因此,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自身对环境问题是否重视。只有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加重视环境工作。
其次,披露内容多是定性信息。在重要事项中披露的环境信息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信息主要是定性信息,只有在报表附注中才有少许的定量信息。这就说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在我国仍存在缺陷,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
最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大部分企业只是在重要事项中提到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其中用一段话表达对环境问题的处理,没有详细说明企业是如何履行其应有的环境责任。部分企业仅在管理费用中列出本年发生的排污费或者绿化费等,并没有具体说明费用如何使用。
四、采矿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第一,相关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制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规。根据研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方式,采矿业不同公司披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使各个公司能够依据法规进行披露。
第二,对采矿业上市公司进行结构调整。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调整结构,对采矿业上市公司进行重组,使公司规模扩大,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有助于企业进行自我管理,同时规范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第三,加强公司结构治理。我国大部分公司已经实行公司制改革,实现两权分离。但是在实际执行中权利仍然集中在一个职权的手中,这就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应加强对董事会的治理,真正实现两权分离,监督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状况,使企业能够真正披露对外界对公司负责任的环境信息。
第四,加强对采矿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管。相关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监管的规章制度,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对于披露内容不全面或者违反规定的企业,建议出台明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对于首次不按规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予以警告责令限期修改。对于屡次告诫依然不改的企业,要求暂时停止经营,给予罚款惩罚,整顿完毕后再决定是否继续经营。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在社会上的信誉度,上市公司作为我国企业中的“标杆”,理当带好头,及时响应国家号召,明确其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地位,引导企业的外部相关者关注环境信息,为政府、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绿色信息,助力绿色投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继续进步。(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商学院)
一、前言
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为了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党和政府开始对环境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要求各个公司重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采矿业属于重污染行业,在生产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如果不注重生产活动中的环保措施,就会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要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就必须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通过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规范企业行为,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根据我国发布的《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政策,鼓励上市公司积极披露环境信息。2015年12月,国家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重污染企业和单位要积极披露环境信息,履行各自的环境责任。我国很多公司在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问题不加重视,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环境保护的热潮随着人们的重视逐渐掀起,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在将环境会计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开始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由于我国的坏境会计起步较晚,披露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及时响应党中央关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号召,工业企业积极应对,节能减排,截止2017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3年实现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上市公司通过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使企业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取得双赢的效果。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都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相关研究。董淑兰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即企业将其与环境相关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信息主动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由于缺乏相应环境会计准则的指导,企业会计与环境保护难以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迫在眉睫。王唯聪,于善波认为政府应充分发挥监督和主导作用,建设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专用系统。同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能使企业价值提升,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能源行业本身属于重污染行业,更需要以专业的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内容要具体有针对性。张兆磊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通过独立报告和补充报告,目前没有哪一种占绝对优势,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应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采矿业上市公司
本文选取的样本为采矿业所有上市公司,收集了总共89家上市公司,同时剔除了近三年间ST的公司、中小板块以及其他板块以及2019年刚刚上市的公司。最后选取了60家公司作为样本数据。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和比例分析
我国采矿业上市公司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大部分都体现在年度报告中的重要事项部分,通过披露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来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部分企业将环境会计信息在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本文通过对采矿业6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对比2017年和2018年两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统计数据如下:
通过表2-1可以看出,对比两年的数据,2018年相比较于2017年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司呈增长趋势。80%以上的公司都在重要事项中披露了有关环境信息,主要涉及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所应披露的内容,如排污信息等,多为定性信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多为定量信息,主要披露为环境治理所付出的必要的有关环境费用。独立报告披露以社会责任报告为主,披露的比例由2017年的20%上升为2018年的43.33%。其他类型的报告本质上与社会责任报告内容一致,仅命名有所区别。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分析
我国采矿业上市公司主要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为重要事项中所包含的信息以及排污环保费等。现将各个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容进行整理并计算其比例,具体内容如表2-2、2-3所示。
资料来源:以上数据均通过巨潮资讯网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各公司年报数据整理得出。
根据上表2-2、2-3所示,采矿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以排污信息为主,2018年占比81.67%,其次为环保项目设备投资,2018年占比80%。2018年与 2017年相比,披露相关内容的公司均有所增加。可见越来越多的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开始重视起来。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采矿业60家上市公司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倾向于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与此同时在披露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企业自身缺乏主动意识。通过对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分析,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業很少,大部分企业仅仅是由于国家要求披露才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说明企业自身并没有积极主动向社会各界传达本公司的环境信息。因此,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自身对环境问题是否重视。只有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加重视环境工作。
其次,披露内容多是定性信息。在重要事项中披露的环境信息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信息主要是定性信息,只有在报表附注中才有少许的定量信息。这就说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在我国仍存在缺陷,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
最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大部分企业只是在重要事项中提到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其中用一段话表达对环境问题的处理,没有详细说明企业是如何履行其应有的环境责任。部分企业仅在管理费用中列出本年发生的排污费或者绿化费等,并没有具体说明费用如何使用。
四、采矿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第一,相关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制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规。根据研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方式,采矿业不同公司披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使各个公司能够依据法规进行披露。
第二,对采矿业上市公司进行结构调整。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调整结构,对采矿业上市公司进行重组,使公司规模扩大,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有助于企业进行自我管理,同时规范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第三,加强公司结构治理。我国大部分公司已经实行公司制改革,实现两权分离。但是在实际执行中权利仍然集中在一个职权的手中,这就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应加强对董事会的治理,真正实现两权分离,监督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状况,使企业能够真正披露对外界对公司负责任的环境信息。
第四,加强对采矿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管。相关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监管的规章制度,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对于披露内容不全面或者违反规定的企业,建议出台明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对于首次不按规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予以警告责令限期修改。对于屡次告诫依然不改的企业,要求暂时停止经营,给予罚款惩罚,整顿完毕后再决定是否继续经营。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在社会上的信誉度,上市公司作为我国企业中的“标杆”,理当带好头,及时响应国家号召,明确其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地位,引导企业的外部相关者关注环境信息,为政府、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绿色信息,助力绿色投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继续进步。(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