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旧机制并行运转的矛盾
新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轨迹表明,在新旧机制转换过程中,原有的机制会表现出强大的惯性,对新的机制因素生长和发展起着相当强的抑制作用,客观上在不断抵消新机制带来的效果,而改革不能一步到位,这就会使新机制必须在传统机制中逐步构筑和健全,而这种新旧机制并行运转的情形下,我国档案事业将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
1、档案在经济建设中的“中介”功能远未发挥
尽管在观念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如何有效地开展档案资源利用,为科学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认识层次上还有深有浅。档案馆(室)基本上还停留在储藏的阶段上,或是表面层次的开发利用上,档案工作在向社会辐射信息、转换情报等方面还刚刚起步,远未发展到人们所期望的广度和深度,再由于档案馆(室)工作长期的封闭性,使得人们接受新观念较为滞后,因此,新旧观念的冲突与转化仍主导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
2、档案工作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尽管新时期我国档案事业不论是设备,还是人员素质、管理等都有了显著的改观,但是传统的工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这就是档案馆体制改革比其他行业改革更为艰难的原因所在。这种艰难性不仅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也反映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因此如果说目前的档案工作重点是努力发展档案事业,那么在“十一五”的后两年将是努力探索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框架,其基本要求是档案事业的运行机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依靠科技进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信息服务网络。
3、经费短缺仍然是阻碍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档案事业一方面热切希望能在经济建设中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却又为多年来的经费严重短缺所苦恼,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经费严重不足的阴影下,设备跟不上,现代化的管理水平跟不上,档案资源结构难以调整,管理手段不能提高,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利用率。因此,在我国档案事业远未实现产业化之前,国家应在鼓励档案事业微观搞活的同时,增大经费投入,力求科技体制与档案工作的分工协作关系合理化,把设备及经费纳入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4、人员素质与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档案工作人员数量不可谓之不多,但其素质仍令人失望。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各种形式的专业教育,他们的素质较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总体水平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在职人员进修培训得不到保障,经济待遇普遍较低等原因,使档案专业人才严重流失,应该说21世纪我国档案事业的成败在于人才的合理使用。
二、高效能的档案社会化服务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机制
在欧美一些国家,档案社会化服务早已成为一种稳定的档案职业理念和档案工作促进机制。这与其较高的社会档案意识、信息民主意识、体系结构基础是分不开的。我国自《档案法》规定向社会开放档案,公民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以来,档案的公共性才开始成为讨论的话题。关于社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讨论,才使得档案馆开始进入信息专家的视野,成为不少地方信息化建设的试点部门。档案馆现代化设施的加强、网站的建设、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尤其是现行文件向公众开放所带来的便利,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促使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普遍增强,同时也激发了其对档案方式和档案信息的更高热情,提高了其对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期望值,也促使档案馆内部不得不以服务作为管理创新的思维轴心,并围绕其思维轴心研究开展工作。
三、激发档案事业活力的驱动机制
无数事实说明,档案在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真实性和原始凭证作用是任何材料无法替代的,同时档案无时无刻对社会科技生产力诸多因素的渗透,不断推动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利用各种机制,激发档案事业的活力。
1、科学意识机制
档案事业的科学意识是应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眼点落实在档案收藏的质量、资源利用、服务效益等方面。收藏质量就是要将档案收藏方面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的提高;档案利用就是由单纯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收藏体系转变为注重档案资源合理布局与资源共享;服务效益就是由简单的档案利用转变为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努力提高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档案资源的有偿利用机制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它凝结着人们的具体劳动和社会的必要劳动。在商品经济中它是具有商品属性的,具有相当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多少年来我们档案界几乎忽视了这一点,造成档案事业一直游离于商品经济活动之外,既挫伤了相当一部分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档案事业将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下,积极参与社会信息的有偿服务活动,与社会各界等组成经济联合体,加速档案信息成果与商品经济的有机融合。
3、运行环境机制
任何机制必须有它的运行环境,档案事业的运行环境主要是指经济环境、投资环境、市场信息环境和文化心态环境。这是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商品经济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信息商品转化、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因此档案事业也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以往的生存方式,积极拓宽发展道路,适应社会经济环境、投资环境发展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档案事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档案事业也应通过有偿服务弥补和加大自身建设,前提是必须符合现有信息服务的政策和法规。在市场信息环境下,信息辐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档案成果的转化。档案事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要运用各种服务手段,将档案信息转化成市场信息,向社会辐射。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是促进档案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由于文化与商品生产有着日益密切的关系,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也将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将日益重视信息的利用,传统的“文不经商”的观念也将被摒弃,档案工作者也应该成为信息市场的“弄潮儿”。
4、竞争激励机制
档案工作是人类为了更有效地保存、积累已往的文明成果,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现实的社会活动。档案信息如果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外无压力,内无动力”,这句话非常典型地表达了非竞争环境对档案事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档案工作的内部竞争环境,鼓励合理合法的公平竞争,利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充分调动档案人员的积极性,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5、系统效应机制
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系统内容要素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档案事业运行机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建立既牵涉到科技活动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必须置于公平竞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环境中。目前阶段,国家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对档案事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扶持,鼓励档案工作产业化,参与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使档案工作、科技工作、商品市场三者形成良好的互动。
参考文献:
1、王信功:《关于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问题的思考》,《档案学研究》,2005年第6期。
2、许兆来:《构建档案事业和谐运行机制》,《中国档案》,2005年第11期。
3、胡雪梅:《论现代档案事业的社会化特征》,《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第2期。
4、陈丽:《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7期。
新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轨迹表明,在新旧机制转换过程中,原有的机制会表现出强大的惯性,对新的机制因素生长和发展起着相当强的抑制作用,客观上在不断抵消新机制带来的效果,而改革不能一步到位,这就会使新机制必须在传统机制中逐步构筑和健全,而这种新旧机制并行运转的情形下,我国档案事业将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
1、档案在经济建设中的“中介”功能远未发挥
尽管在观念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如何有效地开展档案资源利用,为科学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认识层次上还有深有浅。档案馆(室)基本上还停留在储藏的阶段上,或是表面层次的开发利用上,档案工作在向社会辐射信息、转换情报等方面还刚刚起步,远未发展到人们所期望的广度和深度,再由于档案馆(室)工作长期的封闭性,使得人们接受新观念较为滞后,因此,新旧观念的冲突与转化仍主导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
2、档案工作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尽管新时期我国档案事业不论是设备,还是人员素质、管理等都有了显著的改观,但是传统的工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这就是档案馆体制改革比其他行业改革更为艰难的原因所在。这种艰难性不仅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也反映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因此如果说目前的档案工作重点是努力发展档案事业,那么在“十一五”的后两年将是努力探索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框架,其基本要求是档案事业的运行机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依靠科技进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信息服务网络。
3、经费短缺仍然是阻碍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档案事业一方面热切希望能在经济建设中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却又为多年来的经费严重短缺所苦恼,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经费严重不足的阴影下,设备跟不上,现代化的管理水平跟不上,档案资源结构难以调整,管理手段不能提高,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利用率。因此,在我国档案事业远未实现产业化之前,国家应在鼓励档案事业微观搞活的同时,增大经费投入,力求科技体制与档案工作的分工协作关系合理化,把设备及经费纳入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4、人员素质与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档案工作人员数量不可谓之不多,但其素质仍令人失望。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各种形式的专业教育,他们的素质较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总体水平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在职人员进修培训得不到保障,经济待遇普遍较低等原因,使档案专业人才严重流失,应该说21世纪我国档案事业的成败在于人才的合理使用。
二、高效能的档案社会化服务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机制
在欧美一些国家,档案社会化服务早已成为一种稳定的档案职业理念和档案工作促进机制。这与其较高的社会档案意识、信息民主意识、体系结构基础是分不开的。我国自《档案法》规定向社会开放档案,公民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以来,档案的公共性才开始成为讨论的话题。关于社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讨论,才使得档案馆开始进入信息专家的视野,成为不少地方信息化建设的试点部门。档案馆现代化设施的加强、网站的建设、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尤其是现行文件向公众开放所带来的便利,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促使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普遍增强,同时也激发了其对档案方式和档案信息的更高热情,提高了其对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期望值,也促使档案馆内部不得不以服务作为管理创新的思维轴心,并围绕其思维轴心研究开展工作。
三、激发档案事业活力的驱动机制
无数事实说明,档案在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真实性和原始凭证作用是任何材料无法替代的,同时档案无时无刻对社会科技生产力诸多因素的渗透,不断推动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利用各种机制,激发档案事业的活力。
1、科学意识机制
档案事业的科学意识是应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眼点落实在档案收藏的质量、资源利用、服务效益等方面。收藏质量就是要将档案收藏方面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的提高;档案利用就是由单纯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收藏体系转变为注重档案资源合理布局与资源共享;服务效益就是由简单的档案利用转变为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努力提高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档案资源的有偿利用机制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它凝结着人们的具体劳动和社会的必要劳动。在商品经济中它是具有商品属性的,具有相当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多少年来我们档案界几乎忽视了这一点,造成档案事业一直游离于商品经济活动之外,既挫伤了相当一部分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档案事业将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下,积极参与社会信息的有偿服务活动,与社会各界等组成经济联合体,加速档案信息成果与商品经济的有机融合。
3、运行环境机制
任何机制必须有它的运行环境,档案事业的运行环境主要是指经济环境、投资环境、市场信息环境和文化心态环境。这是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商品经济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信息商品转化、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因此档案事业也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以往的生存方式,积极拓宽发展道路,适应社会经济环境、投资环境发展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档案事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档案事业也应通过有偿服务弥补和加大自身建设,前提是必须符合现有信息服务的政策和法规。在市场信息环境下,信息辐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档案成果的转化。档案事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要运用各种服务手段,将档案信息转化成市场信息,向社会辐射。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是促进档案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由于文化与商品生产有着日益密切的关系,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也将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将日益重视信息的利用,传统的“文不经商”的观念也将被摒弃,档案工作者也应该成为信息市场的“弄潮儿”。
4、竞争激励机制
档案工作是人类为了更有效地保存、积累已往的文明成果,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现实的社会活动。档案信息如果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外无压力,内无动力”,这句话非常典型地表达了非竞争环境对档案事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档案工作的内部竞争环境,鼓励合理合法的公平竞争,利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充分调动档案人员的积极性,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5、系统效应机制
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系统内容要素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档案事业运行机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建立既牵涉到科技活动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必须置于公平竞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环境中。目前阶段,国家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对档案事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扶持,鼓励档案工作产业化,参与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使档案工作、科技工作、商品市场三者形成良好的互动。
参考文献:
1、王信功:《关于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问题的思考》,《档案学研究》,2005年第6期。
2、许兆来:《构建档案事业和谐运行机制》,《中国档案》,2005年第11期。
3、胡雪梅:《论现代档案事业的社会化特征》,《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第2期。
4、陈丽:《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