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他能够认真学习、成绩优秀,成为一个国际舞台上的法律从业者,他总能发挥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作用、产生他的影响。”她相信,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游子终究会回到母亲的怀抱。这就是何美欢,她的视野遍及寰宇,但无论身在何处,却永远心向中国。
何美欢,1948年11月生于香港。1972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硕士学位,1977年获多伦多大学法律博士学位,毕业后加盟当时全球唯一的国际律师事务所——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作为执业律师从事跨国法律业务。1982年回港加盟何耀棣律师事务所,主持多个与中国改革开放相关的大型工程的法律工作。1988年获剑桥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香港大学法学院。2002年8月加盟清华大学法学院任全职教授,2008年8月起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院教授和清华大学双聘教授,2010年9月3日因病逝世。
2010年3月26日晚6点半,北医三院。一辆国际SOS救援中心的推车迅速而又谨慎地从ICU病房下到大厅,一个半小时后,病人将乘机转至香港圣玛丽医院治疗,就在此时,原本嘈杂的医院大厅忽然变得安静肃穆——从电梯口到大厅,门廊,再到医院门口的道路,近百名不同年龄的人手牵手分列道旁,组成两道严密的防护线,一路护送推车通行。他们脸上有通宵熬夜的阴影,有流出眼眶的泪滴,但所有人的视线都专注地汇往一处——推车上那位眼睛蒙着纱布的瘦小老人。
她是谁?他们又是谁?周围人群配合地让开道路,留下心中这道疑问。
这个疑问,医护人员在7天前病人紧急入院时也曾有过。7天来,他们见证了中国最精英的一批法律人从全球和全国各地赶来,见证了他们以惊人的分析力、判断力和行动力排表值班看护,搜索并尝试借用北京唯一一台移动CT设备,在治疗的每个环节制定执行周密的保障方案,强忍悲痛不遗余力地挽救病床上脑干出血的62岁老人……
她是谁?何美欢,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作为一位加拿大籍华人法学家,她倾力为中国培养优秀法律人才,直至生命最后时刻。
他们是谁?学校领导、同事、亲友,尤其是她在清华工作8年间每一届毕业生、在校生的代表,最让她骄傲的人。
带领中国学生走上国际普通法舞台
来清华前,何美欢已是具有丰富执业经验的大律师、学养深厚的法学家。曾与她共同应邀设计中国国有公司在香港上市(H股)规范机制的香港资深大律师、著名法学家梁定邦先生这样评价何美欢:“她的教材博采各普通法领域之长,可以说是学界必备的参考书。”“一个大学,如果有何教授这样水平和成就的最为出类拔萃的师资,就一定会有优良的水准。”
2002年8月1日,这位“最为出类拔萃”的教授到清华法学院报到时,包里揣着一份策划多年、特为中国内地学生设计的普通法教学计划。
普通法法系又称英美法系,是以判例法为主要渊源,与大陆法系并立的世界两大主要法系之一。在当代国际贸易、投资、金融、争端解决等领域中,普通法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在国际舞台上从事法律业务必须运用的知识体系和制度。在全球化日益凸显的时代,中国要培养能在国际舞台上得心应手的法律人无不能不讲普通法,不能不为学生“武装”普通法的基本知识、制度和实践技能。而在当时整个中国大陆的法学教育体系中,还看不到系统的、特别是用英文开设的英美普通法课程。
为此,何美欢在清华创设了全新的、需要学生连续学习4个学期的《普通法精要》系列课程。这是一个大胆的创造:它不仅是在没有普通法传统的中国大陆用英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普通法教学的创举,而且是对现行普通法教学的改革一因为即使在英美各大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中,也找不到这样一门没有特定专业领域、不局限于具体部门法的范围,而是着眼于对学生进行完整的普通法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运用普通法知识从事法律研究和实务能力的系列课程。
这意味着,她需要自编全新的大纲、教材,从浩如烟海的普通法判例中挑选学习资料,需要耐心而严格地指导学生进行大量原始材料阅读、小组讨论、口头报告、书面写作和模拟法庭训练。
义无反顾地,她上路了。法学院明理楼门前8根雄伟洁白的廊柱,8年里一次次目送她背着硕大的双肩包健步如飞“跑”进课堂。白衬衫或院衫、西装裙加上运动鞋,看似不搭配的装束是她一年四季不变的行头。
第一堂课她便告诉学生,课程重点不在阅读内容而在思考过程,大量反复实践才能最终获得正确方法。她给学生定下了每天保证至少10个半小时学习时间的“规矩”——她看到了学生的为难,但她决心付出一切努力,帮助他们消灭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她宽容学生不够熟练的英文。学生作报告时,她从来没有摇过头,从来都是聚精会神:说对的地方她使劲点头,用含笑的眼神示意继续;说错了她也只是轻轻皱眉,然后把错误的点记录在纸上。
但是对学生思维的淬炼,她严格甚至严苛:逐字逐句挑出学生作业的每处细小错误,在小组讨论中无情戳破他们的一次次“狡辩”,一步步将他们逼向“绝境”。每堂课上都充满了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和启发:通过强有力的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通过高明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到正确答案。
她呵护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尊重每个人的想法,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课堂上被逼问到哑口无言、羞愧难当的学生,往往因为课后她一句真诚的“你有进步了!”再次激发起学习的勇气。
从那副大眼镜后亲切的笑容里,学生们读懂了她的良苦用心和期待。他们在通宵“啃”案例、赶报告和拍案辩论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能力的提升,享受着奋斗中的点滴进步。“她在那里,我们就有了挑战自己、挑战乏味生活的勇气。她的勇敢和彪悍激发了每一个人心中的勇敢和彪悍。在咬着牙熬过这些日子的同时,每一个人都在心中暗暗佩服自己:原来我真的可以这样!”
就这样,何美欢和她的学生在一片“处女地”上,艰准却坚定地培育着中国普通法教学的种子。
8年来,70余名全程修毕《普通法精要》系列课程的学生中有20名已取得美国一流法学院的法学硕士学位,数名攻读北美著名大学法律博士学位。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军曾感慨地说,他在国外几家著名律师事务所遇到的中国员工,很多都是受过何美欢普通法训练的学生。他们能把英文法律文件做得非常地道,与一般中国学生感觉完全不同,这显然得益于何老师的正确培养。而在北京外国律所云集的国贸地区,几乎每家精英律所都有(《普通法精要》课程的受益者,他们“共同分享了一种法律理念和思维方式”。
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兆杰认为,何美欢的普通法教学,为学生们打通了从中国大陆走向国际舞台非常重要的学术渠道和职业生涯渠道。
一切学术为中国而做
时间倒回1991年底,那时的李兆杰还是一名在多伦多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生活拮据的中国留学生。有一天,学院告诉他收到一笔校友何律师家族提供的捐款,专门资助来自中国 大陆的法学院留学生。这位何律师,正是日后成为李兆杰同事的何美欢。李兆杰感激地说:“这笔奖学金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博士学业,而且整个四年半的博士学习对我的影响,至今仍然明显存在。可以说,没有这笔奖学金,我自己就出不了道。”
李兆杰曾问何美欢:“你就不怕你资助的学生不回国吗?”她说:“我不怕。只要他能够认真学习、成绩优秀,成为一个国际舞台上的法律从业者,他总能发挥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作用、产生他的影响。”她相信,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游子终究会回到母亲的怀抱。这就是何美欢,她的视野遍及寰宇,但无论身在何处,却永远心向中国。
香港大学法学院在何美欢的讣告中这样写道:“她曾说,她的学术是为中国而做。”
这句话完全可以解释,作为一位在香港出生、从小接受英文教育的加拿大籍华人,何美欢为什么要自学中文、从汉语拼音开始学讲普通话,为什么要花费大量时间把自己的全部英文著作翻译成中文,以及为什么放弃高薪,辞别亲友,只身一人来到清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将中国最优秀的学子培养成世界一流法律人才的事业中。
在清华,她拿着和普通教授一样的工资,自己主动出资请外教讲课,在学生身上从不吝惜付出……在法学院历任院长、党委书记的记忆中,何美欢从来没有为个人困难找过领导,每一次交谈,都是为学生培养大计。
以在清华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自己长期的研究与思索,何美欢在2005年出版了《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一书。她保存了学生所有的作业和试卷,花高昂运费送回多伦多,准备以后好好分析总结,再写一本讨论普通法教学的书。
2008年明底,何美欢在回多伦多大学任教前夕,为清华学子作了一场题为“商法救国”的报告。她殷切期待学生们在求学期间努力装备自己,不要把商法视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而要用商法的力量帮助祖国赢得世界的尊重、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今年8月18日,也就是何美欢突发脑溢血入院前的两天,她和同事们一起吃饭,兴奋地谈到中国法学教育和律师业发展的各种话题。同事问她:“您的很多优秀学生都到了世界名校读书,或是在有名的律所工作,您希望他们十几年后做些什么?”何美欢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希望他们10年或更长时间后,会回到学校中来。”
“君子务本”是何美欢的座右铭。作为一位著名法学家、资深大律师,她不仅对如何在中国本土培养国际化的精英法律人才作了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最重要、也最难得的就是她坚持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实践,为1995年才复建的清华法学院迅速建立国际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她是为学生亲身示范了一条在实践中壮大自己,再回到学校培养新人、报效姐国的路。
一直在燃烧,永远在奉献
很难想象何美欢超负荷的工作量:除了限制选课人数的《普通法精要Ⅰ-Ⅳ》系列课程,她还面向更大范围的学生开设了《普通法基础》,同时承担《英美银行法》等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2008年成为多伦多大学和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后,她更是放弃了全部休假,每年5月多伦多大学的考试阅卷一结束便立刻飞回北京,用整个暑期集中完成《普通法精要》的教学。年复一年,如同燃烧的蜡烛,没有任何犹豫和停顿。
何美欢的辛苦更在于,她不容许自己的课堂进行“批量生产”或是“炒大锅饭”,她对每个人、每个字、每个观点的关注,都是单独的、个别的、付出心血的。把每个学生的辛劳乘以总人数,才是她一个人的辛劳程度。
她曾罹患严重的眼疾,得戴上专门定做的眼镜,凑得很近才能看清纸上的字。她为学生审阅论文,拿出的修改意见有时比论文本身还厚。她会逐字逐句追问:为什么这里要用“因为”?为什么得出那个结论?“各国”是哪些国家?……在看完一位学生长达70多页的毕业论文后,她细心指出:“这个脚注援引的书的页码不对,不是12项,而是124页。”
她心疼学生上课太累,不仅为学生准备丰富的餐点,还自费请学生吃遍了清华周边的餐馆。而她自己总是第一时间赶回办公室,将心准备一小时后的课程。她病倒后,学生在办公室里看到的食品只有速溶咖啡和面包袋。在她家中,除了简单的家具和少许衣服,最多的就是书,还有堆在桌上的学生作业和罐头。
何美欢病重期间,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曾专程到医院看望,他动情地对医护人员说:“何美欢教授是一个大好人,是法学界的白求恩。”
在明4日召开的清华大学暑期干部会上,何美欢的事迹感动了所有在场干部。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建议全体起立为何美欢教授默哀一分钟,这在清华历史上是少有的。
何美欢走了,她没能完成许诺给2010年《普通法精要Ⅰ》学生的结课演讲,但她的精神并没有逝去,她的事业并没有终结。何美欢去世后,清华法学院师生积极筹建“何美欢普通法教育基金”,希望通过设立奖学金、奖教金、普通法讲席教授等方式致力于普通法人才培养工作,继续她没有上完的课……
何美欢,1948年11月生于香港。1972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硕士学位,1977年获多伦多大学法律博士学位,毕业后加盟当时全球唯一的国际律师事务所——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作为执业律师从事跨国法律业务。1982年回港加盟何耀棣律师事务所,主持多个与中国改革开放相关的大型工程的法律工作。1988年获剑桥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香港大学法学院。2002年8月加盟清华大学法学院任全职教授,2008年8月起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院教授和清华大学双聘教授,2010年9月3日因病逝世。
2010年3月26日晚6点半,北医三院。一辆国际SOS救援中心的推车迅速而又谨慎地从ICU病房下到大厅,一个半小时后,病人将乘机转至香港圣玛丽医院治疗,就在此时,原本嘈杂的医院大厅忽然变得安静肃穆——从电梯口到大厅,门廊,再到医院门口的道路,近百名不同年龄的人手牵手分列道旁,组成两道严密的防护线,一路护送推车通行。他们脸上有通宵熬夜的阴影,有流出眼眶的泪滴,但所有人的视线都专注地汇往一处——推车上那位眼睛蒙着纱布的瘦小老人。
她是谁?他们又是谁?周围人群配合地让开道路,留下心中这道疑问。
这个疑问,医护人员在7天前病人紧急入院时也曾有过。7天来,他们见证了中国最精英的一批法律人从全球和全国各地赶来,见证了他们以惊人的分析力、判断力和行动力排表值班看护,搜索并尝试借用北京唯一一台移动CT设备,在治疗的每个环节制定执行周密的保障方案,强忍悲痛不遗余力地挽救病床上脑干出血的62岁老人……
她是谁?何美欢,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作为一位加拿大籍华人法学家,她倾力为中国培养优秀法律人才,直至生命最后时刻。
他们是谁?学校领导、同事、亲友,尤其是她在清华工作8年间每一届毕业生、在校生的代表,最让她骄傲的人。
带领中国学生走上国际普通法舞台
来清华前,何美欢已是具有丰富执业经验的大律师、学养深厚的法学家。曾与她共同应邀设计中国国有公司在香港上市(H股)规范机制的香港资深大律师、著名法学家梁定邦先生这样评价何美欢:“她的教材博采各普通法领域之长,可以说是学界必备的参考书。”“一个大学,如果有何教授这样水平和成就的最为出类拔萃的师资,就一定会有优良的水准。”
2002年8月1日,这位“最为出类拔萃”的教授到清华法学院报到时,包里揣着一份策划多年、特为中国内地学生设计的普通法教学计划。
普通法法系又称英美法系,是以判例法为主要渊源,与大陆法系并立的世界两大主要法系之一。在当代国际贸易、投资、金融、争端解决等领域中,普通法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在国际舞台上从事法律业务必须运用的知识体系和制度。在全球化日益凸显的时代,中国要培养能在国际舞台上得心应手的法律人无不能不讲普通法,不能不为学生“武装”普通法的基本知识、制度和实践技能。而在当时整个中国大陆的法学教育体系中,还看不到系统的、特别是用英文开设的英美普通法课程。
为此,何美欢在清华创设了全新的、需要学生连续学习4个学期的《普通法精要》系列课程。这是一个大胆的创造:它不仅是在没有普通法传统的中国大陆用英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普通法教学的创举,而且是对现行普通法教学的改革一因为即使在英美各大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中,也找不到这样一门没有特定专业领域、不局限于具体部门法的范围,而是着眼于对学生进行完整的普通法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运用普通法知识从事法律研究和实务能力的系列课程。
这意味着,她需要自编全新的大纲、教材,从浩如烟海的普通法判例中挑选学习资料,需要耐心而严格地指导学生进行大量原始材料阅读、小组讨论、口头报告、书面写作和模拟法庭训练。
义无反顾地,她上路了。法学院明理楼门前8根雄伟洁白的廊柱,8年里一次次目送她背着硕大的双肩包健步如飞“跑”进课堂。白衬衫或院衫、西装裙加上运动鞋,看似不搭配的装束是她一年四季不变的行头。
第一堂课她便告诉学生,课程重点不在阅读内容而在思考过程,大量反复实践才能最终获得正确方法。她给学生定下了每天保证至少10个半小时学习时间的“规矩”——她看到了学生的为难,但她决心付出一切努力,帮助他们消灭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她宽容学生不够熟练的英文。学生作报告时,她从来没有摇过头,从来都是聚精会神:说对的地方她使劲点头,用含笑的眼神示意继续;说错了她也只是轻轻皱眉,然后把错误的点记录在纸上。
但是对学生思维的淬炼,她严格甚至严苛:逐字逐句挑出学生作业的每处细小错误,在小组讨论中无情戳破他们的一次次“狡辩”,一步步将他们逼向“绝境”。每堂课上都充满了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和启发:通过强有力的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通过高明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到正确答案。
她呵护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尊重每个人的想法,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课堂上被逼问到哑口无言、羞愧难当的学生,往往因为课后她一句真诚的“你有进步了!”再次激发起学习的勇气。
从那副大眼镜后亲切的笑容里,学生们读懂了她的良苦用心和期待。他们在通宵“啃”案例、赶报告和拍案辩论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能力的提升,享受着奋斗中的点滴进步。“她在那里,我们就有了挑战自己、挑战乏味生活的勇气。她的勇敢和彪悍激发了每一个人心中的勇敢和彪悍。在咬着牙熬过这些日子的同时,每一个人都在心中暗暗佩服自己:原来我真的可以这样!”
就这样,何美欢和她的学生在一片“处女地”上,艰准却坚定地培育着中国普通法教学的种子。
8年来,70余名全程修毕《普通法精要》系列课程的学生中有20名已取得美国一流法学院的法学硕士学位,数名攻读北美著名大学法律博士学位。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军曾感慨地说,他在国外几家著名律师事务所遇到的中国员工,很多都是受过何美欢普通法训练的学生。他们能把英文法律文件做得非常地道,与一般中国学生感觉完全不同,这显然得益于何老师的正确培养。而在北京外国律所云集的国贸地区,几乎每家精英律所都有(《普通法精要》课程的受益者,他们“共同分享了一种法律理念和思维方式”。
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兆杰认为,何美欢的普通法教学,为学生们打通了从中国大陆走向国际舞台非常重要的学术渠道和职业生涯渠道。
一切学术为中国而做
时间倒回1991年底,那时的李兆杰还是一名在多伦多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生活拮据的中国留学生。有一天,学院告诉他收到一笔校友何律师家族提供的捐款,专门资助来自中国 大陆的法学院留学生。这位何律师,正是日后成为李兆杰同事的何美欢。李兆杰感激地说:“这笔奖学金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博士学业,而且整个四年半的博士学习对我的影响,至今仍然明显存在。可以说,没有这笔奖学金,我自己就出不了道。”
李兆杰曾问何美欢:“你就不怕你资助的学生不回国吗?”她说:“我不怕。只要他能够认真学习、成绩优秀,成为一个国际舞台上的法律从业者,他总能发挥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作用、产生他的影响。”她相信,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游子终究会回到母亲的怀抱。这就是何美欢,她的视野遍及寰宇,但无论身在何处,却永远心向中国。
香港大学法学院在何美欢的讣告中这样写道:“她曾说,她的学术是为中国而做。”
这句话完全可以解释,作为一位在香港出生、从小接受英文教育的加拿大籍华人,何美欢为什么要自学中文、从汉语拼音开始学讲普通话,为什么要花费大量时间把自己的全部英文著作翻译成中文,以及为什么放弃高薪,辞别亲友,只身一人来到清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将中国最优秀的学子培养成世界一流法律人才的事业中。
在清华,她拿着和普通教授一样的工资,自己主动出资请外教讲课,在学生身上从不吝惜付出……在法学院历任院长、党委书记的记忆中,何美欢从来没有为个人困难找过领导,每一次交谈,都是为学生培养大计。
以在清华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自己长期的研究与思索,何美欢在2005年出版了《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一书。她保存了学生所有的作业和试卷,花高昂运费送回多伦多,准备以后好好分析总结,再写一本讨论普通法教学的书。
2008年明底,何美欢在回多伦多大学任教前夕,为清华学子作了一场题为“商法救国”的报告。她殷切期待学生们在求学期间努力装备自己,不要把商法视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而要用商法的力量帮助祖国赢得世界的尊重、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今年8月18日,也就是何美欢突发脑溢血入院前的两天,她和同事们一起吃饭,兴奋地谈到中国法学教育和律师业发展的各种话题。同事问她:“您的很多优秀学生都到了世界名校读书,或是在有名的律所工作,您希望他们十几年后做些什么?”何美欢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希望他们10年或更长时间后,会回到学校中来。”
“君子务本”是何美欢的座右铭。作为一位著名法学家、资深大律师,她不仅对如何在中国本土培养国际化的精英法律人才作了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最重要、也最难得的就是她坚持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实践,为1995年才复建的清华法学院迅速建立国际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她是为学生亲身示范了一条在实践中壮大自己,再回到学校培养新人、报效姐国的路。
一直在燃烧,永远在奉献
很难想象何美欢超负荷的工作量:除了限制选课人数的《普通法精要Ⅰ-Ⅳ》系列课程,她还面向更大范围的学生开设了《普通法基础》,同时承担《英美银行法》等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2008年成为多伦多大学和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后,她更是放弃了全部休假,每年5月多伦多大学的考试阅卷一结束便立刻飞回北京,用整个暑期集中完成《普通法精要》的教学。年复一年,如同燃烧的蜡烛,没有任何犹豫和停顿。
何美欢的辛苦更在于,她不容许自己的课堂进行“批量生产”或是“炒大锅饭”,她对每个人、每个字、每个观点的关注,都是单独的、个别的、付出心血的。把每个学生的辛劳乘以总人数,才是她一个人的辛劳程度。
她曾罹患严重的眼疾,得戴上专门定做的眼镜,凑得很近才能看清纸上的字。她为学生审阅论文,拿出的修改意见有时比论文本身还厚。她会逐字逐句追问:为什么这里要用“因为”?为什么得出那个结论?“各国”是哪些国家?……在看完一位学生长达70多页的毕业论文后,她细心指出:“这个脚注援引的书的页码不对,不是12项,而是124页。”
她心疼学生上课太累,不仅为学生准备丰富的餐点,还自费请学生吃遍了清华周边的餐馆。而她自己总是第一时间赶回办公室,将心准备一小时后的课程。她病倒后,学生在办公室里看到的食品只有速溶咖啡和面包袋。在她家中,除了简单的家具和少许衣服,最多的就是书,还有堆在桌上的学生作业和罐头。
何美欢病重期间,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曾专程到医院看望,他动情地对医护人员说:“何美欢教授是一个大好人,是法学界的白求恩。”
在明4日召开的清华大学暑期干部会上,何美欢的事迹感动了所有在场干部。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建议全体起立为何美欢教授默哀一分钟,这在清华历史上是少有的。
何美欢走了,她没能完成许诺给2010年《普通法精要Ⅰ》学生的结课演讲,但她的精神并没有逝去,她的事业并没有终结。何美欢去世后,清华法学院师生积极筹建“何美欢普通法教育基金”,希望通过设立奖学金、奖教金、普通法讲席教授等方式致力于普通法人才培养工作,继续她没有上完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