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如何让课堂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效学习,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 生活化; 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21-001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思想品德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共同发展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是“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不断循环。
然而,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知识化,片面强调道德思想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个体自由自觉的活动,远离了个体的生活现实,没有真正走进个体内心世界,缺乏教育的实效性。[1]
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已是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生活,通过各种道德实践与生活实践,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和谐发展。“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一、创造生活情境,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主要方面,创造生活情境是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在课堂中创造生活情境,再现教材文本,从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探究生活。
如在教学《生命宝贵》一课时,为了增加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深化学生对尊重生命的理解,我运用多媒体演示了“野味餐馆前的对话”情景:星期天,小刚和叔叔一家外出郊游,中午,叔叔带大家去一家野味餐馆吃饭,小敏积极响应,走进野餐馆,小刚发现餐馆里有好多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他立即向老板提出了责问,老板笑着回答:“这有什么,我们这儿好些这样的餐馆呢,生意很好!”然后,我组织大家讨论:这一现象,反映了哪些生活问题?我们能不能吃野生动物?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该怎样办?如果你发现有人捕杀野生动物,那又该怎样做?有人开野味餐馆呢?
通过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在课堂上再现生活,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激发了学生走进生活的愿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我认知、自我感悟,在文本与生活的融合中,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内化。
二、构建生活空间,组织形式生活化
通过构建生活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拉近学生认知、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寻求学生生活与文本的结合点,营造氛围,用真情实感打开学生的心扉。
如在教学《创造美好的未来》一课时,我把课桌围成半圆形,模拟电视节目“焦点访谈”,为学生们构建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把教学过程变为一次访谈,大家推选一名代表担当主持人,每小组各推选一名代表当嘉宾,其余同学当观众。课堂上,大家从不同角度,畅谈了新时代新要求,探讨了我们初中生如何理智面对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选择升学与就业之路,访谈节目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波澜,深刻的道理自然地渗透到了学生的心境中。
在教学《我与父母》一课时,我把学生家长请进课堂,学生与家长面对面,先让学生诉说各自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苦恼,然后,让家长们也谈谈家长的烦恼,再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换位思考,共同分析交往中的困惑,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使学生自然地从中学会如何与父母交往。
在生活化的学习空间中,学生交流更真实更充分,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课堂中弥漫的是民主、宽松、愉悦的氛围,这样的教学设计强化了主题意识、生活意识,激发了学生主动走进生活的热情,从而促使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
三、依托生活实际,实践探究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每一课后都设置了实践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对这些内容要么是纸上谈兵,要么是避而不谈,还有老师把探究活动作为书面作业来做,这些做法违背了实践探究的主旨。实践探究课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通过真实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习惯得到养成,品德得到发展,价值观得到培养。实践探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引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获得的书本知识实践现实生活的有效途径。所以,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利用实践探究这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积极走上社会,有效地促进个体社会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如到十字路口观察体验交通规则的作用,领悟遵守规则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也可组织学生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采访、参观,举办调查成果汇报会;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服务社会的快乐等等。让他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与课堂和文本内容一致的生活认识和生命思考。[2]
初三学生学了关于持续发展的内容之后,我要求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调查了解你所生活的小区或村庄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思考解决浪费水的办法?并制定出节约用水的方案。学生们设计了许多方案: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将卫生间里水箱的浮球向下调整2厘米;淋浴时,关掉龙头擦香皂;适当提高水价;宣传到每一家每一人……引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社会生活,既深化了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应该是一种内化和丰富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来自生活的生命价值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4]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感悟,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使思想道德与实践行动达到和谐统一。
总之,让教学回归人的感性的、具体的、动态的、真实的生活中来,思想品德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在综合实践中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E-c/2011/2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2
[2]郭元祥.论课堂生活的重建[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6,(1)
[3]邓玉明.“课程生活化”不要走入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4]马桂林.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J].教育科研,2010,(3)
关键词:思想品德; 生活化; 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21-001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思想品德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共同发展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是“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不断循环。
然而,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知识化,片面强调道德思想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个体自由自觉的活动,远离了个体的生活现实,没有真正走进个体内心世界,缺乏教育的实效性。[1]
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已是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生活,通过各种道德实践与生活实践,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和谐发展。“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一、创造生活情境,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主要方面,创造生活情境是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在课堂中创造生活情境,再现教材文本,从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探究生活。
如在教学《生命宝贵》一课时,为了增加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深化学生对尊重生命的理解,我运用多媒体演示了“野味餐馆前的对话”情景:星期天,小刚和叔叔一家外出郊游,中午,叔叔带大家去一家野味餐馆吃饭,小敏积极响应,走进野餐馆,小刚发现餐馆里有好多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他立即向老板提出了责问,老板笑着回答:“这有什么,我们这儿好些这样的餐馆呢,生意很好!”然后,我组织大家讨论:这一现象,反映了哪些生活问题?我们能不能吃野生动物?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该怎样办?如果你发现有人捕杀野生动物,那又该怎样做?有人开野味餐馆呢?
通过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在课堂上再现生活,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激发了学生走进生活的愿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我认知、自我感悟,在文本与生活的融合中,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内化。
二、构建生活空间,组织形式生活化
通过构建生活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拉近学生认知、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寻求学生生活与文本的结合点,营造氛围,用真情实感打开学生的心扉。
如在教学《创造美好的未来》一课时,我把课桌围成半圆形,模拟电视节目“焦点访谈”,为学生们构建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把教学过程变为一次访谈,大家推选一名代表担当主持人,每小组各推选一名代表当嘉宾,其余同学当观众。课堂上,大家从不同角度,畅谈了新时代新要求,探讨了我们初中生如何理智面对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选择升学与就业之路,访谈节目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波澜,深刻的道理自然地渗透到了学生的心境中。
在教学《我与父母》一课时,我把学生家长请进课堂,学生与家长面对面,先让学生诉说各自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苦恼,然后,让家长们也谈谈家长的烦恼,再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换位思考,共同分析交往中的困惑,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使学生自然地从中学会如何与父母交往。
在生活化的学习空间中,学生交流更真实更充分,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课堂中弥漫的是民主、宽松、愉悦的氛围,这样的教学设计强化了主题意识、生活意识,激发了学生主动走进生活的热情,从而促使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
三、依托生活实际,实践探究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每一课后都设置了实践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对这些内容要么是纸上谈兵,要么是避而不谈,还有老师把探究活动作为书面作业来做,这些做法违背了实践探究的主旨。实践探究课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通过真实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习惯得到养成,品德得到发展,价值观得到培养。实践探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引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获得的书本知识实践现实生活的有效途径。所以,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利用实践探究这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积极走上社会,有效地促进个体社会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如到十字路口观察体验交通规则的作用,领悟遵守规则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也可组织学生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采访、参观,举办调查成果汇报会;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服务社会的快乐等等。让他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与课堂和文本内容一致的生活认识和生命思考。[2]
初三学生学了关于持续发展的内容之后,我要求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调查了解你所生活的小区或村庄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思考解决浪费水的办法?并制定出节约用水的方案。学生们设计了许多方案: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将卫生间里水箱的浮球向下调整2厘米;淋浴时,关掉龙头擦香皂;适当提高水价;宣传到每一家每一人……引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社会生活,既深化了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应该是一种内化和丰富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来自生活的生命价值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4]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感悟,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使思想道德与实践行动达到和谐统一。
总之,让教学回归人的感性的、具体的、动态的、真实的生活中来,思想品德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在综合实践中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E-c/2011/2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2
[2]郭元祥.论课堂生活的重建[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6,(1)
[3]邓玉明.“课程生活化”不要走入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4]马桂林.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J].教育科研,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