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的特殊遗嘱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tiandetia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后,刘伯承虽然担任了中共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实际已经赋闲了。
   赋闲未敢忘忧国。
   1966年“文化大革命”狂潮冲天而起,刘伯承把陈毅叫到家里来问情况。
   刚听到陈毅下车的声音,刘伯承就摸索着迎到书房门口:“是陈老总来了吧?快讲讲,城里怎么样了?听说国防部大楼也被冲了,这还了得!还有贺胡子,你这几天见到他没有?小平同志的情况怎么样?”
   陈毅不想谈这些烦心事,岔开话题问:“怎么样,老同乡,最近身体可好?”
   刘伯承摇着头,叹息着说:“不行喽,啥子也看不清了。看样子,我这只左眼也快要瞎了。”
   “瞎了好。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嘛!”陈毅心里窝火,语气也冲,说完往沙发上一坐,重叹一口气。
   刘伯承与陈毅心灵相通,他明白挚友的感受,接过话:“就是我们又瞎又聋了也不成,我们还有一颗热心呀!你还是说说小平同志的情况吧。”
   陈毅说:“小平的日子不好过,林彪、江青给他安上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政治帽子,看样子,凶多吉少。”
   刘伯承痛心疾首地说:“这怎么得了!这怎么得了!”
   不久,邓小平被打倒,后流放江西。刘伯承基本上闭门不出,偶尔到陈毅寓所串串门。
   1972年1月6日,陈毅不幸离开人世。噩耗传来,刘伯承精神上遭到巨大打击,沉浸在撕心裂肺的悲痛之中。这时,他已年届80,左眼完全失明。在秘书的搀扶下,他来到医院。人未进门,哭声已经响起。他恨自己双目失明,不能再亲眼看看老友的遗容。他颤巍巍地走近床边,俯下身子,用手一寸一寸地抚摸着陈毅的遗体,从清瘦的面颊到腹部。嘴里一遍遍地呼唤:“陈老总呀,我刘瞎子离不开你这根拐杖呀!”
   此情此景令在场的护理人员无不潸然泪下。就在这时,他更加思念自己的老伙伴邓小平。
   1973年以后,刘伯承丧失了思维能力。两年后,他又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尽管多年来,刘伯承基本上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但邓小平1975年再次面临被打倒时,从北京传出一个政治消息,无翼而飞,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全国各个角落——刘伯承说:“我死了之后,只要一个人为我主持追悼会,那就是老邓。”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围绕解放邓小平,中国政坛再次传遍了刘伯承的遗嘱。这次是日本学者首先披露,然后流传一时。日本学者竹内实等人撰文说,刘伯承对前来看望自己的华国锋说:“我死后只提一个要求,就是要邓小平主持追悼会,否则决不进八宝山,让我的儿子把我的尸体扔进荒郊野外去算了。”
   刘伯承的预言没有落空,人民选择了三起三落的邓小平作为自己的领袖。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终于走完了他94年的人生旅程。7天后,中央在京西万寿路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礼堂前厅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
   那天,邓小平率全家子孙最先来到灵堂。
   卓琳与刘帅的夫人汪荣华抱头痛哭。
   邓朴方摇着轮椅来到刘伯伯面前,给这位自己的老前辈送别。
   邓小平向刘伯承遗体三鞠躬,然后长久地伫立在遗体前,凝视着、深思着,泪水无声地顺着脸颊流了下来。这是跨越了时空的宣泄,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酝酿。它是圣洁的祭礼,献给师长和战友。几乎所有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有的军队高级将领,还有仰慕一代元帅的各界人士都来为刘伯承送行。
   10月16日,刘伯承的追悼大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3000多人聚集在一起,追思缅怀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追悼大会由他同行近半个世纪共同打下新中国的老搭档邓小平主持。
  摘自《光明日报》2012.2.14
其他文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一个冬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些。这天上午,一队刚刚穿上绿军装的新战士,胸前戴着“参军光荣”的大红花,背着背包,在喧天的锣鼓声中,依依惜别前来送行的亲人,乘坐运输新兵的军列北上。在这支队伍中,唯一的一名女战士显得引人注目。她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从战士成长为博士的军事经济学院勤务指挥系副教授吕慧芳。    吕慧芳通过刻苦的学习,终于完成了从女战士到女博士的跨越。    实现梦想的那几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