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兴趣是一种喜好的情绪,是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情绪,消除紧张和疲劳,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理解、巩固知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采取下面几种方法:
一、引入生动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儿童都喜欢听故事。有些课文,理论性较强,讲多,讲久了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如果适时地讲一个动人的故事,或穿插一个耐人寻味的寓言,或讲一段逗人喜爱的笑话,便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重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讲《两个农夫》一文时,老师可以先讲《塞翁失马》的故事,不仅为学生学习课文铺平了道路,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有趣的谜语,调动学习热情
小学生好奇心都特别强,喜欢尝试新鲜且富有挑战性的事情。老师在导入课文或介绍作者时,让学生动脑猜谜便是一种好方法。例如:在教《神奇的书》一文时,可用“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史地天文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来导人,让学生一开始就有高涨的学习情绪;又如在教《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时,老师可以自编“赤壁之战立奇功,空城吓退十万兵。舌战群儒四座惊,七擒六出扬美名“——打一《三国人物》”这个谜语来导入。这些谜语的引入,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活了学生思维,又开拓了学生思路,激发了学习热情,收效甚好。
三、将故事性作品改编成戏剧表演,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如果对某种事有兴趣,就会用全部精神去做,学与乐不分”。模仿和表演是儿童的爱好。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模拟情境表演,要比老师讲授更生动,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例如:在教《丢失的骆驼》、《一个苹果》以及《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将课文内容自编成课本剧去表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举多得。
四、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锻炼学生胆量和口才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三分钟演讲就是如此。在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内容和形式不限,让学生自由地发挥,选择好的题材来进行演讲,效果非常好。这一举措,使学生由以前的无精打采变成现在的聚精会神,而且大家演讲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的讲笑话,有的讲故事,有的朗诵优美的诗文……从而使学生在锻炼中享受了知识之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还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变得更加开朗和大方,同时也使其他同学开阔了眼界,明白了事理,受益匪浅。
五、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认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使学生乐学和会学、从而达到学会。例如在教学《向命运挑战的人》一文时,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感知内容,理解霍金不屈不挠、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然后便趁热打铁,适时创设学生与霍金在《走近名人》栏目中见面并对话的情境,老师扮演霍金,学生可以在这个栏目中向“老师”提出三个最感兴趣的问题。这一情境设置,会让学生更加深人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到霍金精神的伟大与崇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新型玻璃》一文时,老师引导学生熟悉各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后,就可设置近期要在我市举行“新型玻璃展览会”,如果你是推销员,你会怎样向人们介绍自己厂的新型玻璃?这一情境设置,会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巩固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此外,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很重要。教师亲切、生动、幽默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会像一块块磁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中。正如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
总之,教师只有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引导,积极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达到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语文教学只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断实施生动活泼的新教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尽情领略语文的神奇魅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张晓楠
一、引入生动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儿童都喜欢听故事。有些课文,理论性较强,讲多,讲久了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如果适时地讲一个动人的故事,或穿插一个耐人寻味的寓言,或讲一段逗人喜爱的笑话,便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重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讲《两个农夫》一文时,老师可以先讲《塞翁失马》的故事,不仅为学生学习课文铺平了道路,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有趣的谜语,调动学习热情
小学生好奇心都特别强,喜欢尝试新鲜且富有挑战性的事情。老师在导入课文或介绍作者时,让学生动脑猜谜便是一种好方法。例如:在教《神奇的书》一文时,可用“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史地天文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来导人,让学生一开始就有高涨的学习情绪;又如在教《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时,老师可以自编“赤壁之战立奇功,空城吓退十万兵。舌战群儒四座惊,七擒六出扬美名“——打一《三国人物》”这个谜语来导入。这些谜语的引入,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活了学生思维,又开拓了学生思路,激发了学习热情,收效甚好。
三、将故事性作品改编成戏剧表演,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如果对某种事有兴趣,就会用全部精神去做,学与乐不分”。模仿和表演是儿童的爱好。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模拟情境表演,要比老师讲授更生动,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例如:在教《丢失的骆驼》、《一个苹果》以及《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将课文内容自编成课本剧去表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举多得。
四、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锻炼学生胆量和口才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三分钟演讲就是如此。在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内容和形式不限,让学生自由地发挥,选择好的题材来进行演讲,效果非常好。这一举措,使学生由以前的无精打采变成现在的聚精会神,而且大家演讲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的讲笑话,有的讲故事,有的朗诵优美的诗文……从而使学生在锻炼中享受了知识之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还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变得更加开朗和大方,同时也使其他同学开阔了眼界,明白了事理,受益匪浅。
五、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认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使学生乐学和会学、从而达到学会。例如在教学《向命运挑战的人》一文时,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感知内容,理解霍金不屈不挠、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然后便趁热打铁,适时创设学生与霍金在《走近名人》栏目中见面并对话的情境,老师扮演霍金,学生可以在这个栏目中向“老师”提出三个最感兴趣的问题。这一情境设置,会让学生更加深人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到霍金精神的伟大与崇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新型玻璃》一文时,老师引导学生熟悉各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后,就可设置近期要在我市举行“新型玻璃展览会”,如果你是推销员,你会怎样向人们介绍自己厂的新型玻璃?这一情境设置,会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巩固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此外,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很重要。教师亲切、生动、幽默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会像一块块磁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中。正如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
总之,教师只有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引导,积极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达到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语文教学只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断实施生动活泼的新教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尽情领略语文的神奇魅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