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涛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他一生饱览名山大川,注重“师自然”与“师造化”,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在绘画创作上不拘前人的束缚,有其自己的创作思想。晚年他著作了《画语录》,提出“笔墨当随时代”、“三叠两段”、“无法而法”、“神遇迹化”等山水画造境美学思想,他一生的造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分析石涛山水画的造境,希望对现当代绘画实践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石涛 山水画 造境
一、石涛生平
石涛(1642年-1708年)原姓朱,名若极,是明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他与朱耷、髡残和弘仁并称“清初四僧”。石涛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曾在武昌、安徽、金陵、北京和扬州等地居住。石涛在武昌度过了他的绘画启蒙少年时期,在这期间,他学习绘画、诗和书法等,这为他以后在绘画方面奠定了基础。1666年,石涛来到宣城,受到梅清影响后饱览名山,泛学诸家画法,以“搜尽奇峰打草稿”、“我自用我法”的态度,创造出苍郁恣肆的新画风。1680年石涛移居金陵,与戴本孝等人结交,对他美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石涛一生潜于画论的研究中,他把绘画创作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探索绘画艺术的一般规律,晚年所撰写的《画语录》是其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石涛不同时期山水画的造境风格
1.武昌时期山水画造境的稚气
石涛在师兄喝涛的带领下,被迫离开常年笼罩在战争阴霾中的全州,沿湘江北上,来到了社会相对稳定的武昌城。二十岁之前,石涛除了一度南游潇湘之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武昌。石涛喜欢临古帖,对颜真卿的书法极其推崇,当时董其昌书法尤为盛行,但石涛生性不喜趋时尚,后又学山水人物及花卉翎毛。他顽强的个性对其艺术特点、风格以及绘画理论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因素。
这一时期的石涛,在绘画领域尚属“初出茅庐”的新手,艺术水平显然无法与成年时代的作品相比,但是石涛此时在绘画创作上亦已脱颖而出。《人物山水花卉册》是石涛的代表作,在艺术领域中迈出可喜的一步。此时,石涛在绘画美学方面,己经崭露头角。在这幅画册的其中一页画面为临山的浩渺江水中,一叶扁舟正逐波荡漾,在舟的前端坐着一个和尚,正捧读《离骚》,这幅画的左下方题诗一首:“落木寒生秋气高,荡波小艇读离骚。夜深还向山中去,孤鹤辽天松响涛”,从中可以看出石涛早年学习了诗词、书法等方面的文艺知识,这幅画是石涛早期的作品,相对来说比较稚气。该画中有一页款署“小乘客石涛济写于岳阳夜艇”。这里的“小乘客”是出现在石涛画迹上最早的“号”,反映了石涛追求自我解脱、精神自由的思想倾向。
不久之后,石涛绘制了《黄鹤楼图卷》,此画作并非传统笔法上的临摹,而是他在生活中的写生创作。整幅画右下方树木繁茂,参差不齐的林间能够看到黄鹤楼顶,有两人相谈甚欢。左上角为对岸坡石,以干笔皴擦,用淡墨渲染使之渐入远处朦胧之境。右上方大江的尽处,有船帆数只。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萧疏旷达之感。
2.宣城时期山水画造境的革新
1666年,石涛到了安徽宣城,在广教寺刚落脚,便被周围山水所吸引,首选便是黄山。在安徽宣城,石涛结交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如梅清、施闰章、江注等。吴肃公在《街南文集》中说:“予不善竺乾氏教,而与石师游,以画以书以诗,而石画尤著,盖睥睨古今,横溢矩镬者也”。从此可以看出,吴肃公认为石涛的诗书画都很出众,而画最佳。
毫无疑问,石涛绘画艺术的发展主要受不同绘画环境的影响。他在宣城时期找到了艺术上真正志同道合的人,以禅会友,以诗会友,以画会友,在这些人中,梅清对石涛的影响最大。在梅清看来,石涛笔墨恣纵,画作堪与顾恺之和李公麟的传世珍品媲美,他的代表作品《汤谷图》,意境超远,令人叹为观止,这显然是由于石涛禅学功底深厚,所以画作呈现出超凡入圣的“萧爽”气象。
石涛师法古人、师法自然,加上他与梅清等人的相互切磋,为其书画艺术奠定并基本确立了风格面貌。他曾多次与友人一同去黄山探奇揽胜,《黄山图册》便是其代表作。这是石涛早年绘画中最为成熟、艺术形式感最强的一件代表作。在石涛看来,艺术家与大自然是师友关系,艺术家只有以大自然为师,真正做大自然的友人,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山水画作品。石涛黄山题材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挺拔淡雅,《黄山八胜图》共有八景,画幅虽小但诗意盎然。“莲花峰”是其一景,其线条勾勒丰富,石绿渲染山峰使得层次丰富多变,着色清淡。石涛造境清淡雅致,画面下方两株松树,松的苍劲与石的清雅浑然一体,使得画面刚柔结合。
3.南京和扬州时期山水画造境的升华
1680年,石涛来到南京,画技明显提高,除严谨的画风,也开始创造洒脱的风格作品,画面中开始出现大片留白,作品更具有意境,这与宣城时期绘写山水、画黄山有所不同。在南京时期,石涛的笔法随心所欲,水墨丰富,风格更突出。
晚年居住在扬州的石涛,绘画技巧趋于成熟。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作品有:《清湘书画稿》、《云山图》、《维扬洁秋图》等。《维扬洁秋图》是石涛为友人张潮所作。整幅画面用赭墨描绘远山近坡,近处房屋鳞次栉比,林木茂密,远山隱隐,淡淡一抹,景象明丽,突出“洁秋”气象。画面中宁静、祥和。近处水草与远处的芦苇相呼应,开阔的江面上一叶扁舟漂流,意境悠远。整幅画面给人平和之感,没有凸显的山石,远处的天空辽阔深远,江面上秋水茫茫,画面呈现了空寂超然的秋天景色,令人如痴似醉,有一种虚空深远的境界。这一时期,石涛的思想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重要思想是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创作具有时代性,艺术家必须善于将特定时代赋予特定的审美主客体关系表现在画面上,才能创造出堪称“史诗”的伟大作品。
三、石涛山水画造境对后世的影响
石涛是一位诗书画印兼备的画家,其山水画作品中的造境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在造境中石涛的绘画理论被后人所崇尚,通过对其作品中造境的思想理论研究,弄清绘画的风格转变和笔墨产生的不同趣味,能够更好地掌握其内在的精神内涵与意蕴,对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和山水画理论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绘画借鉴学习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朱良志.石涛研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丁家桐.石涛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夏昭炎.意境概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关键词:石涛 山水画 造境
一、石涛生平
石涛(1642年-1708年)原姓朱,名若极,是明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他与朱耷、髡残和弘仁并称“清初四僧”。石涛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曾在武昌、安徽、金陵、北京和扬州等地居住。石涛在武昌度过了他的绘画启蒙少年时期,在这期间,他学习绘画、诗和书法等,这为他以后在绘画方面奠定了基础。1666年,石涛来到宣城,受到梅清影响后饱览名山,泛学诸家画法,以“搜尽奇峰打草稿”、“我自用我法”的态度,创造出苍郁恣肆的新画风。1680年石涛移居金陵,与戴本孝等人结交,对他美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石涛一生潜于画论的研究中,他把绘画创作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探索绘画艺术的一般规律,晚年所撰写的《画语录》是其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石涛不同时期山水画的造境风格
1.武昌时期山水画造境的稚气
石涛在师兄喝涛的带领下,被迫离开常年笼罩在战争阴霾中的全州,沿湘江北上,来到了社会相对稳定的武昌城。二十岁之前,石涛除了一度南游潇湘之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武昌。石涛喜欢临古帖,对颜真卿的书法极其推崇,当时董其昌书法尤为盛行,但石涛生性不喜趋时尚,后又学山水人物及花卉翎毛。他顽强的个性对其艺术特点、风格以及绘画理论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因素。
这一时期的石涛,在绘画领域尚属“初出茅庐”的新手,艺术水平显然无法与成年时代的作品相比,但是石涛此时在绘画创作上亦已脱颖而出。《人物山水花卉册》是石涛的代表作,在艺术领域中迈出可喜的一步。此时,石涛在绘画美学方面,己经崭露头角。在这幅画册的其中一页画面为临山的浩渺江水中,一叶扁舟正逐波荡漾,在舟的前端坐着一个和尚,正捧读《离骚》,这幅画的左下方题诗一首:“落木寒生秋气高,荡波小艇读离骚。夜深还向山中去,孤鹤辽天松响涛”,从中可以看出石涛早年学习了诗词、书法等方面的文艺知识,这幅画是石涛早期的作品,相对来说比较稚气。该画中有一页款署“小乘客石涛济写于岳阳夜艇”。这里的“小乘客”是出现在石涛画迹上最早的“号”,反映了石涛追求自我解脱、精神自由的思想倾向。
不久之后,石涛绘制了《黄鹤楼图卷》,此画作并非传统笔法上的临摹,而是他在生活中的写生创作。整幅画右下方树木繁茂,参差不齐的林间能够看到黄鹤楼顶,有两人相谈甚欢。左上角为对岸坡石,以干笔皴擦,用淡墨渲染使之渐入远处朦胧之境。右上方大江的尽处,有船帆数只。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萧疏旷达之感。
2.宣城时期山水画造境的革新
1666年,石涛到了安徽宣城,在广教寺刚落脚,便被周围山水所吸引,首选便是黄山。在安徽宣城,石涛结交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如梅清、施闰章、江注等。吴肃公在《街南文集》中说:“予不善竺乾氏教,而与石师游,以画以书以诗,而石画尤著,盖睥睨古今,横溢矩镬者也”。从此可以看出,吴肃公认为石涛的诗书画都很出众,而画最佳。
毫无疑问,石涛绘画艺术的发展主要受不同绘画环境的影响。他在宣城时期找到了艺术上真正志同道合的人,以禅会友,以诗会友,以画会友,在这些人中,梅清对石涛的影响最大。在梅清看来,石涛笔墨恣纵,画作堪与顾恺之和李公麟的传世珍品媲美,他的代表作品《汤谷图》,意境超远,令人叹为观止,这显然是由于石涛禅学功底深厚,所以画作呈现出超凡入圣的“萧爽”气象。
石涛师法古人、师法自然,加上他与梅清等人的相互切磋,为其书画艺术奠定并基本确立了风格面貌。他曾多次与友人一同去黄山探奇揽胜,《黄山图册》便是其代表作。这是石涛早年绘画中最为成熟、艺术形式感最强的一件代表作。在石涛看来,艺术家与大自然是师友关系,艺术家只有以大自然为师,真正做大自然的友人,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山水画作品。石涛黄山题材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挺拔淡雅,《黄山八胜图》共有八景,画幅虽小但诗意盎然。“莲花峰”是其一景,其线条勾勒丰富,石绿渲染山峰使得层次丰富多变,着色清淡。石涛造境清淡雅致,画面下方两株松树,松的苍劲与石的清雅浑然一体,使得画面刚柔结合。
3.南京和扬州时期山水画造境的升华
1680年,石涛来到南京,画技明显提高,除严谨的画风,也开始创造洒脱的风格作品,画面中开始出现大片留白,作品更具有意境,这与宣城时期绘写山水、画黄山有所不同。在南京时期,石涛的笔法随心所欲,水墨丰富,风格更突出。
晚年居住在扬州的石涛,绘画技巧趋于成熟。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作品有:《清湘书画稿》、《云山图》、《维扬洁秋图》等。《维扬洁秋图》是石涛为友人张潮所作。整幅画面用赭墨描绘远山近坡,近处房屋鳞次栉比,林木茂密,远山隱隐,淡淡一抹,景象明丽,突出“洁秋”气象。画面中宁静、祥和。近处水草与远处的芦苇相呼应,开阔的江面上一叶扁舟漂流,意境悠远。整幅画面给人平和之感,没有凸显的山石,远处的天空辽阔深远,江面上秋水茫茫,画面呈现了空寂超然的秋天景色,令人如痴似醉,有一种虚空深远的境界。这一时期,石涛的思想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重要思想是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创作具有时代性,艺术家必须善于将特定时代赋予特定的审美主客体关系表现在画面上,才能创造出堪称“史诗”的伟大作品。
三、石涛山水画造境对后世的影响
石涛是一位诗书画印兼备的画家,其山水画作品中的造境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在造境中石涛的绘画理论被后人所崇尚,通过对其作品中造境的思想理论研究,弄清绘画的风格转变和笔墨产生的不同趣味,能够更好地掌握其内在的精神内涵与意蕴,对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和山水画理论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绘画借鉴学习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朱良志.石涛研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丁家桐.石涛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夏昭炎.意境概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