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讨论川崎病伴支原体感染患儿的护理,为患儿能快速有效地康复。方法:查阅我市最近几年收纳的患有川崎病伴支原体感染患者的病例,共24例,对患儿均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静脉注射阿奇霉素针的流程治疗,同时对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包括高温、皮肤和黏膜、用药的方面的护理。结果:经过医护人员认真细心的治疗与护理,24例川崎病伴支原体感染患儿均康复出院。结论:及时准确地观察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同时适当的采取降温措施、皮肤护理、饮食和用药护理等,可以帮助患儿快速有效的恢复健康。
关键词:川崎病支原体感染儿童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415【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56-01
川崎病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并且男孩多于女孩,有1.2%的病死率[1]。本文对我市医院近几年收治的川崎病伴支原体感染患儿治疗及护理方面做了调查研究。
1一般资料
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调查选取的为我市医院近几年收治的川崎病伴支原体感染患儿,总共24例,其中男患儿15例,女患儿9例,8例为两岁以内,12例为三到四岁,五到六岁患儿4例,平均年龄3.5岁。住院时病程2~8天,平均住院时间12天。
1.2临床症状。①持续发烧5天以上,平均体温在37-41℃之间,使用抗生素没有疗效;②两眼睛结合膜出现充血现象,但没有脓;③所有患儿嘴唇有明显充血,而且嘴唇干燥,出现杨梅舌;④患儿颈部的淋巴结肿大,而且按压有痛感;⑤发烧两到三天身上出现红色皮疹、四到五天后患儿手和脚发生硬性水肿,十天以上有脱皮现象等[2]。
1.3辅助检查。在患儿住院后的第二天早晨采集10 ml肘静脉血,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治疗之后对同样的指标进行检测,进行对比。
2治疗与护理
2.1治疗与转归。对所有的24名患儿静脉滴注1g/(kg•次)的丙种球蛋白,其中16名患儿滴注了一次,另外8名患儿滴注了两次;接下来,给患儿口服30mg/(kg•d)的阿司匹林,每周逐渐减少计量,直到患儿的冠状动脉内径回复正常的六周以后;一天注射一次阿奇霉素针,每次10mg/kg,5天为一个疗程,20例使用了两个疗程,4例使用了三个疗程,平均住院天数为12天,全部治愈出院。
2.2护理。
(1)高温护理:需保持病房安静,可以让患儿更好的卧床休息,减少能量损耗[3]。每四个小时测一次体温,观察并记录患儿的热型和变化趋势,当体温超过39℃时,采取肛塞布洛芬栓或口服美林等药物进行降温,防止高烧晕厥,当体温低于39℃时,一般采用冰敷等物理降温方法。及时擦除身上的汗液,同时注意给患儿补充水分。
(2)呼吸道护理:晚间和晨起,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会出现急剧的咳嗽,并有白痰咳出,适度拍患儿的背部,使其顺利把白痰咳出,保持呼吸畅通,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病房内要保持空气清新,室温保持在17到23℃。
(3)皮肤和黏膜护理:发热3到5天后,患儿身上会出现红色皮疹,继续发热还会引起手和脚的硬性水肿,趾端和肛周脱皮等情况,要及时给患儿降温,同时退烧后要用温水擦净皮肤,禁用洗浴用品擦洗;禁止用手抓搔皮肤,以免抓伤出血和进一步感染。
(4)药物治疗和饮食护理:应及时注意观察患儿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好用药指导。饮食方面应当让患儿进食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要将食物烹调的可口美味,以促进患儿的食欲。给患儿喂食要有耐心。
(5)健康指导和出院指导:对于患儿家长,医护人员应当通过讲解和安全教育等方式,让家长其川崎病有一定的了解,注意安抚家长的心情,消除焦虑情绪,让患儿静卧休息,配合治疗。出院时,也要向家长详细说明出院带药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3结果
本次试验回顾调查的24例川崎病伴支原体感染患儿,都治愈出院。调查的相关数据如下:
表1患者入院前的发热情况及治疗方案
具体情况患儿人数入院前病程(天)住院天数(天)体温<39℃182~310~12体温>39℃64~810~151次滴注丙种球蛋白162~510~122次滴注丙种球蛋白86~812~15注射阿奇霉素针2疗程202~610~15注射阿奇霉素针3疗程47~8>15表224例患儿治疗前后血样检测指标比较
检测项目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超敏C反应蛋白(mg/L)63±3212±78.325<0.05降钙素原(μg/L)0.62±0.330.16±0.077.265<0.05白细胞计数(109/L)15±510±34.758<0.05血小板计数(109/L)360±125586±169–7.947<0.05红细胞沉降率(mm/h)81±3292±24–1.376>0.05由表2可以明显得看出,川崎病伴支原体感染患儿治疗前后各项指标除红细胞沉降率之外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4结论
近几年来,随着对川崎病认识的不断增加,临床医生越来越多的重视非典型川崎病,必须对患儿进行及时准确的观察,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及早确诊,确定对症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另外,患过川崎病的患儿,依然存在1%到3%的再次发病几率,所以医护人员和家长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早期注射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可降低冠状动脉损伤率。医护人员对患儿的病情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和早用药,做好高热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和黏膜护理、用药和饮食护理,对患儿家长做好出院指导,帮助患儿快速有效的恢复健康。参考文献
[1]宋玉芹.川崎病19例的整体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4):3387-3387
[2]黄云,黄路圣,叶林华.川崎病合并支原体感染14例诊治体会[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86-87
[3]刘翠红,付蓉,甘娜,等.川崎病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对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0,31(4):1515
关键词:川崎病支原体感染儿童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415【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56-01
川崎病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并且男孩多于女孩,有1.2%的病死率[1]。本文对我市医院近几年收治的川崎病伴支原体感染患儿治疗及护理方面做了调查研究。
1一般资料
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调查选取的为我市医院近几年收治的川崎病伴支原体感染患儿,总共24例,其中男患儿15例,女患儿9例,8例为两岁以内,12例为三到四岁,五到六岁患儿4例,平均年龄3.5岁。住院时病程2~8天,平均住院时间12天。
1.2临床症状。①持续发烧5天以上,平均体温在37-41℃之间,使用抗生素没有疗效;②两眼睛结合膜出现充血现象,但没有脓;③所有患儿嘴唇有明显充血,而且嘴唇干燥,出现杨梅舌;④患儿颈部的淋巴结肿大,而且按压有痛感;⑤发烧两到三天身上出现红色皮疹、四到五天后患儿手和脚发生硬性水肿,十天以上有脱皮现象等[2]。
1.3辅助检查。在患儿住院后的第二天早晨采集10 ml肘静脉血,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治疗之后对同样的指标进行检测,进行对比。
2治疗与护理
2.1治疗与转归。对所有的24名患儿静脉滴注1g/(kg•次)的丙种球蛋白,其中16名患儿滴注了一次,另外8名患儿滴注了两次;接下来,给患儿口服30mg/(kg•d)的阿司匹林,每周逐渐减少计量,直到患儿的冠状动脉内径回复正常的六周以后;一天注射一次阿奇霉素针,每次10mg/kg,5天为一个疗程,20例使用了两个疗程,4例使用了三个疗程,平均住院天数为12天,全部治愈出院。
2.2护理。
(1)高温护理:需保持病房安静,可以让患儿更好的卧床休息,减少能量损耗[3]。每四个小时测一次体温,观察并记录患儿的热型和变化趋势,当体温超过39℃时,采取肛塞布洛芬栓或口服美林等药物进行降温,防止高烧晕厥,当体温低于39℃时,一般采用冰敷等物理降温方法。及时擦除身上的汗液,同时注意给患儿补充水分。
(2)呼吸道护理:晚间和晨起,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会出现急剧的咳嗽,并有白痰咳出,适度拍患儿的背部,使其顺利把白痰咳出,保持呼吸畅通,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病房内要保持空气清新,室温保持在17到23℃。
(3)皮肤和黏膜护理:发热3到5天后,患儿身上会出现红色皮疹,继续发热还会引起手和脚的硬性水肿,趾端和肛周脱皮等情况,要及时给患儿降温,同时退烧后要用温水擦净皮肤,禁用洗浴用品擦洗;禁止用手抓搔皮肤,以免抓伤出血和进一步感染。
(4)药物治疗和饮食护理:应及时注意观察患儿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好用药指导。饮食方面应当让患儿进食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要将食物烹调的可口美味,以促进患儿的食欲。给患儿喂食要有耐心。
(5)健康指导和出院指导:对于患儿家长,医护人员应当通过讲解和安全教育等方式,让家长其川崎病有一定的了解,注意安抚家长的心情,消除焦虑情绪,让患儿静卧休息,配合治疗。出院时,也要向家长详细说明出院带药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3结果
本次试验回顾调查的24例川崎病伴支原体感染患儿,都治愈出院。调查的相关数据如下:
表1患者入院前的发热情况及治疗方案
具体情况患儿人数入院前病程(天)住院天数(天)体温<39℃182~310~12体温>39℃64~810~151次滴注丙种球蛋白162~510~122次滴注丙种球蛋白86~812~15注射阿奇霉素针2疗程202~610~15注射阿奇霉素针3疗程47~8>15表224例患儿治疗前后血样检测指标比较
检测项目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超敏C反应蛋白(mg/L)63±3212±78.325<0.05降钙素原(μg/L)0.62±0.330.16±0.077.265<0.05白细胞计数(109/L)15±510±34.758<0.05血小板计数(109/L)360±125586±169–7.947<0.05红细胞沉降率(mm/h)81±3292±24–1.376>0.05由表2可以明显得看出,川崎病伴支原体感染患儿治疗前后各项指标除红细胞沉降率之外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4结论
近几年来,随着对川崎病认识的不断增加,临床医生越来越多的重视非典型川崎病,必须对患儿进行及时准确的观察,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及早确诊,确定对症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另外,患过川崎病的患儿,依然存在1%到3%的再次发病几率,所以医护人员和家长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早期注射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可降低冠状动脉损伤率。医护人员对患儿的病情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和早用药,做好高热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和黏膜护理、用药和饮食护理,对患儿家长做好出院指导,帮助患儿快速有效的恢复健康。参考文献
[1]宋玉芹.川崎病19例的整体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4):3387-3387
[2]黄云,黄路圣,叶林华.川崎病合并支原体感染14例诊治体会[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86-87
[3]刘翠红,付蓉,甘娜,等.川崎病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对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0,31(4):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