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黄陵背斜段地质时期结晶岩风化剥蚀速率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dousansa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江三峡东段黄陵背斜核部结晶岩分布区,选择6条有代表性的地质地形剖面,恢复了古地形,通过古今地形对比,计算出不同地貌部位的剥蚀厚度.又根据剥蚀沉积相关原理,在黄陵背斜相邻沉积区——江汉平原的沉积地层中,确定了黄陵背斜结晶岩初始剥蚀的层位和年代为56.5 Ma.大面积的强烈剥蚀大约发生在2.4Ma左右.以地形极点、流域系统、地形层面及整体平均四种体系,计算出了不同点、河流上中下游、各地形层面及整体平均剥蚀速率.最大点剥蚀速率为49.56 mm/ka,平均剥蚀速率为16.97 mm/ka.
其他文献
针对在轨航天器柔性附件的热-动力学耦合系统,提出了一种稳定性分析有限元方法。该系统的状态方程既包括考虑辐射换热且耦合了结构变形的非线性瞬态热传导方程,也包括与瞬态
野外调查获得甘孜-玉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及近代地震破裂的新证据,由7个地点的断错地貌及其相关沉积物年龄确定出近5万年来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122)mm/a,该结果与鲜水河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估值很接近,反映了沿川滇~羌塘活动地块的北~东北边界的晚第四纪水平运动总体上是协调的,沿断裂的3个段落均发现近代大地震地表破裂的遗迹,其中,北西段1896年破裂至少长70km,相应地震的矩震级为7.3;中段
超低频(SLF)电磁波技术利用地球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相结合的原理,由人工产生大功率电磁波信号.在地面很大范围的许多测点同时测量该信号,可研究空间电磁场和地下电阻率结构,研
采用块结构网格与二阶精度流场分区求解技术,对高速旋转含侧向支柱双锥外压轴对称冲压增程弹丸进气道内外复杂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对应于不同旋转角速度、
基于单状态变量摩擦定律,把协同学和分岔理论联系起来,建立了边坡失稳时间预报的协同分岔非线性理论模型.该模型体现了边坡在演化过程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及分岔现象,并
为保证静电悬浮微陀螺在工作状态下具有期望的动态特性,需要得到微陀螺六自由度运动的空气阻尼模型。根据流体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在考虑空气流动状态、温度和气膜可
根据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中空间信息服务需求,针对空间信息的网络可视化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ArcObjects(ESRI公司提供的基于接口编程的组件库)的空间信息可视化表达设计及
高动态全球定位系统(GPS)信号的快速捕获是GPS接收机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现有算法难以兼顾捕获速度和硬件成本。该文研究在低成本通用GPS器件上实现快速捕获算法。对高动态GPS信号的并行捕获方法基于商用GPS系列芯片GP4000进行了改进,通过扩大算法频率搜索步长提高搜索效率。对该算法进行仿真验算并利用接收的GPS卫星信号进行实测。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可以有效地扩大GPS接收机频率搜索步长,提高接收
研究了如何利用Washout滤波器的混沌控制技术来控制Colpitts振荡器中的混沌.首先得到振荡电路的归一化状态方程及基于Washout滤波器技术的控制方程,然后通过调整滤波器的控制
为了查明泥炭分子化石记录的古植被状况与古植物学分析结果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分子化石所记录的古气候信息,本文利用气相色谱仪(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