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问的技巧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文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yl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和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而不是追求标准答案的人。
  关键词:教学 问题意识 问题能力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唤醒学生“问”的意识,使学生产生想问的冲动,让学生尝到问的好处,在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教师提问的技巧和要求
  
  提問常被认为是启发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也是一项教师必备的技能,但滥用提问或提问不当并不能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提问要体现提问的价值,不能流于形式。笔者认为,提问要体现以下几点要求:
  (一)提问要以引起学生思考为基点。“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如果教师的问题平铺直叙,一眼就能从书中找出来,学生就不会自己去思考问题;或者教师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只要用“对”或“错”、“是”或“不是”来回答就行。这都是没有“撞钟”引起“鸣”的表现。问题没有一定的深度,无法引起学生的思考。这类问题常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形成一种惰性。一旦问题脱离课本,学生就无法给予回答,这无形中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提问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难度。问题要局限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教师提的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问题不能停留在课本知识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不盲从,激励学生善于质疑。答案有开放性,不把学生的思维定在书本上,不以教师为权威,要在求同和求异的基础上去创。
  (三)提问要以学生达到“愤悱”阶段为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所谓“愤”、“悱”阶段,就是学生经过思考后,仍然没有达到认清事物本质的状态,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似乎隔着一层薄雾,时隐时现。这时,教师的启发、开导往往能使学生“云开雾散”,一语惊醒梦中人,达到通和言的地步。
  (四)提问要以触动学生的自我反思为目标。提问不能以寻求“正确”的答案为目的,也不是检查学生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应能触动学生的思考,触动学生的自我反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重视学生回答的理由,使学习得以深化、发展。反思是自觉地对教学认知活动进行考察、分析、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学生调控学习的基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的问题意识获得充分的发挥和张扬,促进学生反思性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益。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
  
  袁振国认为,学生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陆九渊则说得更具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毫不夸张地说,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教学的关键。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通过实践操作,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巧设课堂“空白”,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激活学生思维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用激情法、启趣法、演示法、故错法等创设问题情境,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巧妙设置“空白”(“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激起学生思维火花,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新奇”、“愤悱”和“动手”中“问”,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教师要允许学生问各种问题,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管学生问的问题的深浅,也不管学生回答的程度,要认为学生提问都是对的。
  (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是教学中师生联系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好问、多问、深问、怪问、错问,增强学生自信心,树立质疑精神。问题促使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使师生关系在探讨问题中融洽起来,改变了以往学生总是围着教师、教材转的现象,以及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生提出问题使课堂由“静”变为“动”,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内容由死记变成理解,教师由“独白”到对话。
  (三)多元评价学生的问题能力。教师应以问题来评价教学效果,多元评价学生,让学生知道评价标准,学生提出问题没有对与错之分,而是看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提出多少问题,能不能回答问题、回答了多少问题,特别是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要倾听学生不同的见解,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要让问题成为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鼓励学生问倒教师。多数问题是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直接观察受到启发后提出来的,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积累,这也是学生能力的表现。
  (四)学生是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要由教师提出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把学生作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教师提问,仍然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转,以教师为中心,应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养成多思、多疑的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该由谁来回答呢?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所有的惑都由教师来解答,学生得到的仍然是标准答案,学生提出的问题又失去了价值。有的教师生怕学生不明白,把课本中的知识要点和自己的理解“倾囊相授”,把该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的地方也“越俎代疱”了,学生只有集中精力听课,又哪来的问题意识呢?因此,要由教师解决问题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既是提问的主体,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学生的回答是学生自己在原有经验上的理解,教师不能包办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包办对问题的思考,不能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应重视学习的合作和分享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五)提问要形成一个“问题圈”。笔者认为,教师提问时应做到以下四点:1.引疑。教师提供的信息要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起学生想探究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但又不会太难,能“跳起来摘到桃子”;2.质疑。引起疑问只是第一步,让学生对问题进一步去思考,去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只有对问题不停地追问、质问,才会逐渐发现事物的本质。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当学生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问学生“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你是怎样去想这个问题的?为什么会这样想?”等,帮助学生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走向问题的核心,不断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质疑就是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否则,学生会有疑不问,有疑不质,学生就会变成“无疑”;3.思疑。思疑是对问题通过不停地追问以后再引起的思考。质疑是思考的过程,思疑是对问题的总结过程。在思疑的过程中,学生要不停地总结、归纳,把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疑要以一定的抽象思维为基础,反映学生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4.释疑。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是对问题的理解达到某一阶段后的结束,但不是终结,而是在新的基础上引起新的疑问的过程。从引疑到释疑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螺旋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启发学生,但启发学生不是引导学生朝着教师期待的答案走。教师启发学生时,不要急于得到答案,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不停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样,学生的回答才可能丰富多彩。学生只有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才能带着更多的新问题走出教室,学生的大脑才能始终保持在一种思考状态,他们才会对知识进行更深刻的学习。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演的场所,而是学生主动探索的乐园。套用韩愈的一句话,“师者,所以帮助学生悟道、学业、有惑也”。教师是去帮助、引导学生悟道、学业、有惑的,而不是去代替、包办学生悟道、学业、有惑的,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这个非常重要的工程地质勘查过程中,在工程项目中水文地质的问题有巨大的影响,为了保证地质工作的勘察质量和效率,施工单位应当重视地质勘察工作并做到充分准备,加强勘察与研究,保障勘察质量。基于此,下文将对地质勘察工作在水文地质当中的重要性及在地质勘查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并提出有效的优化措施及详细的分析,基于此分析,我们会探究出现的问题,就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可以对目前的现状提供几个详细的处理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整体性,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目的。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思索,就英语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并对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教学;教师;学生    一、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产业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循环可再生发展,促进生态产业系统的稳定运行。在生态产业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公共产品生态脆弱性,各种活动频繁发生剧烈波动,使资金断裂导致生态产业链不稳定,甚至直接威胁到生态产业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对生态产业链的治理模式积极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生态产业链治理框架,总结我国生态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空气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以宁夏石嘴山地区空气质量为研究内容,通过Python语言的网络爬虫技术完成该地区近八年来的历史数据的获取,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处理,最后通过HTML语言、JS语言、Echarts等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加载和可视化等功能。完成后的系统,界面友好、数据分析准确度高、统计功能较完备、分析结果展示人性化,为石嘴山地区的环境保护提供一系列决策
期刊
摘要:本文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内涵来探讨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的关系。并从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来谈何谓和谐大学。和谐社会为和谐大学提供强有力的稳定基础。大学的和谐也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目的。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大学;系统论;高等教育规律    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
期刊
摘 要 为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与养护工作,本文将展开相关分析,主要论述施工管理与养护之间的关系,后提出相关施工管理要求与养护技术。因为现代人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各大城市为了满足居民的要求,纷纷展开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旨在美化城市环境,修复城市内部生态。采用文中方法与技术,可以有效保障施工管理与养护工作质量,使得园林绿化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发挥园林作用。  关键词 园林绿化工程 施工管理
期刊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被推为“婉约之宗”,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抒情艺术更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本文从李清照词作的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语言技巧三个方面来谈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  关键词:李清照;情感;意象;语言    宋代词坛,人才辈出,李清照作为女辈却能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被誉为“词坛正宗”,赢得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交口称赞。正如著名诗人臧克
期刊
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云:“樂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缙绅及闾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这是元人第一次准确地指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他们作为有元一代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人物,以杂剧这种鲜活
期刊
《白鲸》(Moby Dick)创作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在此期间,淘金热,西进运动,大量移民的涌入等等重大问题使美国在经济、政治以及宗教等领域经历着深刻变革,也给美国的思想界提供了巨大的思考空间。这部19世纪的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不可能不涉及到这些问题,表面上看,这是一部探险小说,但仔细阅读就能发现作者梅尔维尔(Herman Melveil)在作品中通过象征手法和朦胧的暗示体现对19世纪美国的宗教、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高邮市1996年与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加深了对高邮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认识。结果表明,高邮市虽然存在生态赤字,但生态赤字较低,基本可以满足其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但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邮市的生态赤字将会增大,这势必会对高邮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自1987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