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政权建立后,女真族开始全方位学习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同时女真特有的民族文化对汉民族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女真文化对汉族影响多以民族性格和习俗文化影响为主,并以民间交流为平台,其影响力随着地域不同而发生变化。
【关键词】辽金时期;女真文化;汉文化;影响
女真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是满族的先民。辽金时期女真人迅速崛起,很快就灭亡了辽和北宋,建立起庞大的军事帝国。女真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全方位地学习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对汉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女真文化对汉民族的影响
1、民族性格。女真族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长期以来生活在广袤的草原,或是崇山峻峭,特殊的地理环境,高寒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女真人吃苦耐劳、勇猛尚武、顽强刚毅的意志品质和不服输的精神。《大金国志·初兴风土》这样描述女真人:“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女真人这种非同寻常的生活习性和独特的品格,为它统一北方,驰骋中原历史舞台,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条件。
女真民族的尚武传统,勇于进取精神风貌对中原王朝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促使了中原王朝开始反思和觉醒,认识到那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偏居一隅、安于现状是没有前途的。女真的民族性格对汉人也产生了影响。时人“从塞外习,驰骋田猎,颇以材勇自奋”[1],很多汉人趋之若鹜,开始练骑马、射箭,并以尚武为荣耀。辽金时期的长期熏陶,使大批汉人一改谦谦君子之貌而有任气豪侠之风[2]。女真人的民族性格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因子,补充了新的活力。
2.生活习俗。
①服饰。女真人生活环境和中原地区有很大的不同,着装主要便于骑射和劳动。女真人习惯穿麻布衣服,皮衣是女真先人的传统服饰。金人在南下过程中,与汉文化相互交融,民族服饰在不断变化,并开始向汉族看齐,金政权一度禁止女真人穿汉人服装。另一方面,中原汉人也受到女真人的影响,喜欢穿女真人的传统服饰。1169年南宋一官员出使金国,在中原所到之处,河山依旧,“但改变衣装耳”、“服饰甚异”等等,这是指中原地区的汉人已改着女真人服装了。南宋诗人陆游在描写1173年金统治下的汴京时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舞女不记宣和妆,庐儿尽能女真语”。“庐儿”是指奴仆,“宣和妆”是指汉人的装饰。舞女当时穿着女真的服装进行各方面的表演,而这些情况的发生距北宋灭亡仅仅不到五十年的时间,这足以说明当地汉人穿女真服,说女真语等“胡化”趋势已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了。
②饮食。女真族是游猎民族,普通百姓的饮食不是特别讲究。《大金国志·饮食》这样记载:“其饮食鄙陋,以豆为浆,又嗜半生米饭,渍以生狗血及蒜之属和而食之。嗜酒好杀,酿糜为酒。”。金人在军事征服中原后,也把女真的饮食文化带了过来,影响着当地汉族百姓的生活。如女真人喜欢吃的一道菜叫“猪肉盘子”其做法如下:“以极肥猪肉或脂阔切大片,一小盘装虚架起,间插青葱三数茎,名曰‘肉盘子’非大宴不设”[3]。现在我国北方汉族人爱吃的“扣肉”、“清蒸肉”的做法与“猪肉盘子”的做法没有太大的差异。女真人爱吃的豆酱,也一直是今天北方汉族人餐桌上的佐餐佳品。另外女真人的酒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今天东北地区的人们。如大口吃肉,大碗饮酒,高叫划拳,一醉方休,东北人这种豪放的饮酒风格实际上是金人饮酒遗风的再现。
③居住。女真族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雪多风大,“其居多依山谷,联木为栅,或覆以板或桦皮如墙壁,亦以木为之。冬极寒,屋才高数尺,独开东南一扉,既掩复以草绸缪塞之。穿土为床,煴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4]。这种居室御寒能力是比较差的,女真人之所以能够居住,除了自身体质比较健壮外,更主要的是依靠女真人自己发明的“火炕”进行取暖。史载:“阿骨打与其妻大夫人者,于炕上设金装交椅二副并坐。”[5]“遇阿骨打聚诸酋共食,则于炕上”[6]。这种采暖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东北广大乡村地区汉族和其它民族取暖的主要方式,这是女真人抵御严寒为人类生存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④改姓。金代改姓的事例很多,以女真及其它少数民族改汉姓的比例居高。当然也有一部分汉人改女真姓,主要指金皇帝授予汉族官员女真姓氏。例如金太宗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春正月,“降臣郭药师、董才皆赐姓完颜氏”[7],另外还有武仙、李咬住、张甫、李霆等汉族人也享受此待遇。完颜氏是金皇族姓氏,能获该姓也算是尊贵荣耀吧。辽金时期赐姓不具有普遍性,但是能有一些汉族官员被赐国姓,这说明女真民族姓氏文化也对汉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文学艺术。
①文学。金代诗词对汉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女真人喜欢自由洒脱、豪放不羁的气质,而金代诗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北方民族这一特色。如描绘辽阔壮丽的景色,抒发英勇而豪迈的气概,在艺术格调上充满了阳刚之气。“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8]这是北方非常有代表性的诗句。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其作品受金文学影响颇深。小时候他在金统治下的北方长大,耳濡目染北方文学,回到南方后,他以豪迈悲壮,慷慨激荡的词作,震动了中国整个词坛,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为南北文学的交融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汉文学的发展书写浓重一笔。
②音乐。金朝的音乐包括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金代宫廷音乐是在北宋王朝灭亡之后才出现的,到了金代中期得以定型。金代的民间音乐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民族特色。女真人不论贵族与平民,大都有音乐天赋,多能即兴创作。音乐是女真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民俗广泛存在女真社会当中。女真音乐由于特色鲜明,在中原地区甚至是南宋汉族居民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原乐曲就是融会女真等北方民族的乐曲,自成体系,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不怪乎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经过中原地区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虏乐悉变中华”[9] 了。总之女真等北方民族音乐增添了中华民族音乐的种类,丰富了汉民族的文化生活。 二、女真文化对汉民族影响的主要特征
1、女真族文化对汉族的影响是以民族性格和习俗文化影响为主,并以民间交流作为平台。女真人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在制度文化领域没有过多的创新。女真民族在建国前后,处于奴隶制度下的半农耕半狩猎的状态,进入中原后他们不得不面对农耕文化环境和业已成熟的封建各种文化制度。对于广大汉人来讲,虽然统治者变成女真贵族,但面临的生产环境没有改变,社会制度文化也没有改变,他们没必要向比自己落后很多的女真民族去学习新的制度文化,所能做的就是从对方文化中吸取汉族所欠缺的某些文化因素,来丰富自身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女真人特有民族性格、生活习俗、音乐舞蹈正好弥补了汉民族的不足。这种文化交流一般通过女真和汉民族的杂居、通婚就会实现,而金政权的移民政策、民族通婚政策,又恰恰为这种文化的民间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2、许多汉文化因素被女真人吸收之后又影响到汉民族。初始的女真文化其文化涵载量是很小的,对汉民族的影响也是十分有限的。女真民族经过多年的不懈的努力,吸收了大量的汉文化因素,把一个贫瘠的女真文化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金源文化。充实的女真文化在某些方面反过来又对汉民族产生了影响。例如在物质文化方面,纺织技术是汉族比较成熟的手工技术,但传入北方后,金的纺织业迅速发展,金人生产的纺织品不逊于汉族的手工作品,其手工技术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超越汉族手工工匠。金人生产的纺织品除供应本国使用外,还要大量销往南宋各地,许多汉人及其它民族的人也纷纷前去购买。南宋的“蕃罗”、“北绫”、“北绢”即来自北方的金境,金的“商旅多以丝绢易茶”[11]。再如金代的文学、戏剧,从初始到发展,都有汉文化的烙印。但金文学、戏剧不是盲目抄袭汉族文学,是在吸收过程中加以创新,形成独自特色。当金文学传入中原后,对汉文学造成了较大地冲击。它加速汉文学的传统文学走向衰落,促使通俗文学快速发展,之后通俗文学的优秀作品开始大量涌现。
3、女真族文化对汉族的影响是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金帝国强盛时所控制的疆域北到外兴安岭,南到淮河以南广大地区。女真文化对汉族影响的地域范围,北到金源内地,主要指今天的东北地区,中到今天的北京、晋、陕一带,即华北地区,南到江南的广大地区。其文化影响程度在地域分布上呈现的是北强南弱,由北向南逐渐递减这一特点。金源内地的女真文化对汉族影响的程度最深,原因在于金源内地是金的肇兴之地,女真人聚集生活的地区,民族传统保存完好,受外界影响非常小。后来金都城移往燕京以及战争形势的需要,一些女真贵族和女真民户被迫南迁,但女真人口在当地仍占多数,女真传统仍然十分浓厚。一些外迁而来的汉族人,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不得不“入乡随俗”,习染女真民族的传统或者是完全“胡化”就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了。
华北、中原等地区则不同,虽然有女真人口大量移民过来,但从人口比例来看,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口总数仍远远超过女真人数,并且这一地区又是汉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丰富多彩的汉文化深深吸引着远道而来的女真人,他们尽情享受汉族文化带给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乐不思蜀。而该地区的汉人没有必要进行“胡化”,只是在生活习俗方面从对方吸取自己需要的部分罢了。女真文化对汉族的影响在该地区根本比不上金源内地。
淮河以南地区,女真文化的影响力就更弱了。金军曾一度攻占淮南,但并未进行大规模移民,也未实行有效的行政控制,只是通过官方的榷场贸易和民间的走私贸易进行经济往来。之后不久宋金议和,金军便退出了这一地区。其后金军虽曾再度光临,但也是匆匆而过。因此淮河以南地区女真族文化的涵载量要远远小于北方,当然对汉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也远远小于北方。
参考文献:
[1]尹洙.河南集:14卷赵公墓志铭[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顾奎相.东北古代民族研究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46.
[3]赵永春.奉使辽金语录[M]·长白丛书(5).第153页.
[4]《大金国志》卷三十九.
[5]《三朝北盟会编》卷144,第4页.
[6]《茅斋自叙》.
[7]脱脱.金史:3卷太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元好问:《论诗绝句》.
[9]《范石湖诗集.<真定舞>诗注》.
[10]《金史》卷49《食货志》.
作者简介:
黄飞,(1965-),男,辽宁丹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基金项目:
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东北古代民族与中央政权关系研究——以满族的先民为中心》(2014lslktzilsx-08).
【关键词】辽金时期;女真文化;汉文化;影响
女真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是满族的先民。辽金时期女真人迅速崛起,很快就灭亡了辽和北宋,建立起庞大的军事帝国。女真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全方位地学习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对汉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女真文化对汉民族的影响
1、民族性格。女真族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长期以来生活在广袤的草原,或是崇山峻峭,特殊的地理环境,高寒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女真人吃苦耐劳、勇猛尚武、顽强刚毅的意志品质和不服输的精神。《大金国志·初兴风土》这样描述女真人:“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女真人这种非同寻常的生活习性和独特的品格,为它统一北方,驰骋中原历史舞台,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条件。
女真民族的尚武传统,勇于进取精神风貌对中原王朝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促使了中原王朝开始反思和觉醒,认识到那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偏居一隅、安于现状是没有前途的。女真的民族性格对汉人也产生了影响。时人“从塞外习,驰骋田猎,颇以材勇自奋”[1],很多汉人趋之若鹜,开始练骑马、射箭,并以尚武为荣耀。辽金时期的长期熏陶,使大批汉人一改谦谦君子之貌而有任气豪侠之风[2]。女真人的民族性格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因子,补充了新的活力。
2.生活习俗。
①服饰。女真人生活环境和中原地区有很大的不同,着装主要便于骑射和劳动。女真人习惯穿麻布衣服,皮衣是女真先人的传统服饰。金人在南下过程中,与汉文化相互交融,民族服饰在不断变化,并开始向汉族看齐,金政权一度禁止女真人穿汉人服装。另一方面,中原汉人也受到女真人的影响,喜欢穿女真人的传统服饰。1169年南宋一官员出使金国,在中原所到之处,河山依旧,“但改变衣装耳”、“服饰甚异”等等,这是指中原地区的汉人已改着女真人服装了。南宋诗人陆游在描写1173年金统治下的汴京时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舞女不记宣和妆,庐儿尽能女真语”。“庐儿”是指奴仆,“宣和妆”是指汉人的装饰。舞女当时穿着女真的服装进行各方面的表演,而这些情况的发生距北宋灭亡仅仅不到五十年的时间,这足以说明当地汉人穿女真服,说女真语等“胡化”趋势已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了。
②饮食。女真族是游猎民族,普通百姓的饮食不是特别讲究。《大金国志·饮食》这样记载:“其饮食鄙陋,以豆为浆,又嗜半生米饭,渍以生狗血及蒜之属和而食之。嗜酒好杀,酿糜为酒。”。金人在军事征服中原后,也把女真的饮食文化带了过来,影响着当地汉族百姓的生活。如女真人喜欢吃的一道菜叫“猪肉盘子”其做法如下:“以极肥猪肉或脂阔切大片,一小盘装虚架起,间插青葱三数茎,名曰‘肉盘子’非大宴不设”[3]。现在我国北方汉族人爱吃的“扣肉”、“清蒸肉”的做法与“猪肉盘子”的做法没有太大的差异。女真人爱吃的豆酱,也一直是今天北方汉族人餐桌上的佐餐佳品。另外女真人的酒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今天东北地区的人们。如大口吃肉,大碗饮酒,高叫划拳,一醉方休,东北人这种豪放的饮酒风格实际上是金人饮酒遗风的再现。
③居住。女真族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雪多风大,“其居多依山谷,联木为栅,或覆以板或桦皮如墙壁,亦以木为之。冬极寒,屋才高数尺,独开东南一扉,既掩复以草绸缪塞之。穿土为床,煴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4]。这种居室御寒能力是比较差的,女真人之所以能够居住,除了自身体质比较健壮外,更主要的是依靠女真人自己发明的“火炕”进行取暖。史载:“阿骨打与其妻大夫人者,于炕上设金装交椅二副并坐。”[5]“遇阿骨打聚诸酋共食,则于炕上”[6]。这种采暖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东北广大乡村地区汉族和其它民族取暖的主要方式,这是女真人抵御严寒为人类生存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④改姓。金代改姓的事例很多,以女真及其它少数民族改汉姓的比例居高。当然也有一部分汉人改女真姓,主要指金皇帝授予汉族官员女真姓氏。例如金太宗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春正月,“降臣郭药师、董才皆赐姓完颜氏”[7],另外还有武仙、李咬住、张甫、李霆等汉族人也享受此待遇。完颜氏是金皇族姓氏,能获该姓也算是尊贵荣耀吧。辽金时期赐姓不具有普遍性,但是能有一些汉族官员被赐国姓,这说明女真民族姓氏文化也对汉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文学艺术。
①文学。金代诗词对汉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女真人喜欢自由洒脱、豪放不羁的气质,而金代诗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北方民族这一特色。如描绘辽阔壮丽的景色,抒发英勇而豪迈的气概,在艺术格调上充满了阳刚之气。“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8]这是北方非常有代表性的诗句。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其作品受金文学影响颇深。小时候他在金统治下的北方长大,耳濡目染北方文学,回到南方后,他以豪迈悲壮,慷慨激荡的词作,震动了中国整个词坛,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为南北文学的交融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汉文学的发展书写浓重一笔。
②音乐。金朝的音乐包括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金代宫廷音乐是在北宋王朝灭亡之后才出现的,到了金代中期得以定型。金代的民间音乐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民族特色。女真人不论贵族与平民,大都有音乐天赋,多能即兴创作。音乐是女真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民俗广泛存在女真社会当中。女真音乐由于特色鲜明,在中原地区甚至是南宋汉族居民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原乐曲就是融会女真等北方民族的乐曲,自成体系,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不怪乎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经过中原地区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虏乐悉变中华”[9] 了。总之女真等北方民族音乐增添了中华民族音乐的种类,丰富了汉民族的文化生活。 二、女真文化对汉民族影响的主要特征
1、女真族文化对汉族的影响是以民族性格和习俗文化影响为主,并以民间交流作为平台。女真人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在制度文化领域没有过多的创新。女真民族在建国前后,处于奴隶制度下的半农耕半狩猎的状态,进入中原后他们不得不面对农耕文化环境和业已成熟的封建各种文化制度。对于广大汉人来讲,虽然统治者变成女真贵族,但面临的生产环境没有改变,社会制度文化也没有改变,他们没必要向比自己落后很多的女真民族去学习新的制度文化,所能做的就是从对方文化中吸取汉族所欠缺的某些文化因素,来丰富自身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女真人特有民族性格、生活习俗、音乐舞蹈正好弥补了汉民族的不足。这种文化交流一般通过女真和汉民族的杂居、通婚就会实现,而金政权的移民政策、民族通婚政策,又恰恰为这种文化的民间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2、许多汉文化因素被女真人吸收之后又影响到汉民族。初始的女真文化其文化涵载量是很小的,对汉民族的影响也是十分有限的。女真民族经过多年的不懈的努力,吸收了大量的汉文化因素,把一个贫瘠的女真文化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金源文化。充实的女真文化在某些方面反过来又对汉民族产生了影响。例如在物质文化方面,纺织技术是汉族比较成熟的手工技术,但传入北方后,金的纺织业迅速发展,金人生产的纺织品不逊于汉族的手工作品,其手工技术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超越汉族手工工匠。金人生产的纺织品除供应本国使用外,还要大量销往南宋各地,许多汉人及其它民族的人也纷纷前去购买。南宋的“蕃罗”、“北绫”、“北绢”即来自北方的金境,金的“商旅多以丝绢易茶”[11]。再如金代的文学、戏剧,从初始到发展,都有汉文化的烙印。但金文学、戏剧不是盲目抄袭汉族文学,是在吸收过程中加以创新,形成独自特色。当金文学传入中原后,对汉文学造成了较大地冲击。它加速汉文学的传统文学走向衰落,促使通俗文学快速发展,之后通俗文学的优秀作品开始大量涌现。
3、女真族文化对汉族的影响是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金帝国强盛时所控制的疆域北到外兴安岭,南到淮河以南广大地区。女真文化对汉族影响的地域范围,北到金源内地,主要指今天的东北地区,中到今天的北京、晋、陕一带,即华北地区,南到江南的广大地区。其文化影响程度在地域分布上呈现的是北强南弱,由北向南逐渐递减这一特点。金源内地的女真文化对汉族影响的程度最深,原因在于金源内地是金的肇兴之地,女真人聚集生活的地区,民族传统保存完好,受外界影响非常小。后来金都城移往燕京以及战争形势的需要,一些女真贵族和女真民户被迫南迁,但女真人口在当地仍占多数,女真传统仍然十分浓厚。一些外迁而来的汉族人,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不得不“入乡随俗”,习染女真民族的传统或者是完全“胡化”就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了。
华北、中原等地区则不同,虽然有女真人口大量移民过来,但从人口比例来看,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口总数仍远远超过女真人数,并且这一地区又是汉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丰富多彩的汉文化深深吸引着远道而来的女真人,他们尽情享受汉族文化带给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乐不思蜀。而该地区的汉人没有必要进行“胡化”,只是在生活习俗方面从对方吸取自己需要的部分罢了。女真文化对汉族的影响在该地区根本比不上金源内地。
淮河以南地区,女真文化的影响力就更弱了。金军曾一度攻占淮南,但并未进行大规模移民,也未实行有效的行政控制,只是通过官方的榷场贸易和民间的走私贸易进行经济往来。之后不久宋金议和,金军便退出了这一地区。其后金军虽曾再度光临,但也是匆匆而过。因此淮河以南地区女真族文化的涵载量要远远小于北方,当然对汉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也远远小于北方。
参考文献:
[1]尹洙.河南集:14卷赵公墓志铭[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顾奎相.东北古代民族研究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46.
[3]赵永春.奉使辽金语录[M]·长白丛书(5).第153页.
[4]《大金国志》卷三十九.
[5]《三朝北盟会编》卷144,第4页.
[6]《茅斋自叙》.
[7]脱脱.金史:3卷太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元好问:《论诗绝句》.
[9]《范石湖诗集.<真定舞>诗注》.
[10]《金史》卷49《食货志》.
作者简介:
黄飞,(1965-),男,辽宁丹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基金项目:
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东北古代民族与中央政权关系研究——以满族的先民为中心》(2014lslktzilsx-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