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强化治疗临床已开展广泛,但术后强化椎体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情况临床常见。为了解邻椎骨折的发生机制,多年来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邻椎骨折发生机制的理论。其中患者的一般情况因素(年龄、性别、骨密度值、体重指数等)、骨水泥的材料学特性、骨水泥的分布模式因素(骨水泥的注射量及终板下分布、骨水泥的单或双侧分布、骨水泥的团块状分布、骨水泥的异常椎体外分布)、脊柱矢状位失衡因素、抗骨质疏松治疗及行为治疗因素、初始伤椎的节段定位因素、邻近椎间盘退变因素等,均被考虑为潜在的致病因素。然而,由于不同研究采用的方法及纳入的研究因素各异,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甚至完全对立。针对近年来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强化术后邻椎骨折的各方面研究结果,综合考虑其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及局限性进行综述,以期为椎体强化术后邻椎骨折风险的认识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