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油油的童谣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毒疮的眼睛
  我七八岁的时候,得了一种怪病。
  成年以后,父亲母亲老是说,我从小营养不良,大大的脑袋,黄唧唧的头发,深陷下去的眼眶,又细又长的脖颈,一副弱不禁风病殃殃的样子,着实让人担心。在那些日子里,我经常发恶心,成天不停地流着哈喇子。只要静静地坐下来,过不上三五分钟,我的面前准会留下一大滩清口水。
  为这事,愁坏了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不止一次带着我上医院看医生。那位戴着厚厚的眼镜,唇上的胡须和牙齿一样稀疏的老中医,把我细麻秆一样的手腕把玩了半天,然后要我长长地伸出舌头。老中医把眼镜推到前额上,两只青灰的眼睛凑过来把我的舌头研究得又酸又麻,还舍不得让我的嘴巴合下来。老中医研究的结论,是毛边纸上几排手指拇大的字儿。那树疙篼一样的字,虬枝缠绕,虽然过了很多年我才弄懂,那是写在处方上的药名和剂量,但一点不影响父亲母亲催我吃中药的耐心。那些又苦又涩的中药,我捏着鼻子不知吃了多少,还是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倒是父亲在医院开的宝塔糖,起了一定的作用。这玩意儿没有把我流哈喇子的病治好,可是我在排便的时候排出了很多蛔虫,让父亲母亲多了几分安慰:把这些长在肚子里的虫灭杀掉,娃娃身体就好起来了!
  父亲母亲的担忧远不止这些。那些日子,最糟糕的是我对周围世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只要我一个人,在家里待不上三五分钟,我会觉得无比的害怕,身上毛骨悚然,血脉贲张,就像一条受到惊吓的小狗,巴不得逃到外面安全的地方去。
  為此,我没有少挨父母的责骂和奚落。
  父亲母亲用长吁短叹抚熨岁月的忧伤,他们把我得的怪病归罪于神灵。在历经苦苦的煎熬后,他们下决心请端公跳大神,期望把附在我身上的鬼魂拿住,以保佑我健康成长。
  端公进门支好香案,掐指一算,说是我的魂让一个远方的野鬼衔起跑了,得想办法把魂撵回来。端公指挥父亲把家里那只打鸣的公鸡宰了,把鸡血往院子里、房间里、门上到处洒。所有的门上,都贴上了沾着鸡毛的神符。端公在堂屋里点燃香蜡纸钱,就开始作法,背神,驱鬼。烟雾缭绕的堂屋里,端公咚咚咚敲着锣鼓,呜呜呜吹着螺号,一会儿握着竹剑四处挥舞,一会儿赤着脚跳来跳去。嘴里吚吚呀呀,或唱或吟或哼,摇头晃脑,不停地祷念着咒语。满屋的烟雾,呛得人鼻涕眼泪直流。屋里的苍蝇蚊子早被烟雾薰得半死,嘤嘤嗡嗡进行严正的抗议。
  到了下半夜,端公瞪着熬得通红的眼睛,哈哈一笑,说:“这个死瘟的鬼了不得,我作了七七四十六道大法,才把它勒住……”
  端公咕咕咕的笑声犹如一把锈迹斑斑的锯子,把黑沉沉的夜割得连打了几个冷噤。端公就着我家那半边陈年老火腿,喝光了家里仅有的一桶酒,醉得左脚绊右脚,拍着他干瘪瘪的胸脯千保证万保证,什么鬼都不可能再出来作祟。
  可是,一想起他作法时候那鬼哭狼嚎般的唱腔,以及叮当作响的法器,我就觉得无比的害怕。我经常夜里一声尖叫,醒过来已是大汗淋漓。
  后来,父亲又找人为我烧鸡蛋,占卜,打卦,不仅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反而让我的恐惧与日俱增。
  伯父见我家常常夜里闹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就对父亲说:“真正有病,还得上医院。再说,神仙都有打瞌睡的时候,说不定娃娃长大点,这个毛病自然就好了,成天瞎折腾起啥用?”
  伯父读过初中,父亲当然掂量得出哥哥这话的分量。果然,家里谁也不再提这事儿,这莫名的恐惧在我的潜意识里就一天天淡下去。
  这一年冬天,风裹挟着寒冷,把树上那些黄透的叶子一把一把揪下来,为来年树梢披上绿装做着准备。入冬以后,父亲和寨子里的青壮年被派到另外一个公社修水库,十天半个月难得回家一次。这天一大早,母亲跟着几个乡亲到柴山修地埂去了,家里只剩下我和五岁的弟弟。
  那块地是农业学大寨的产物。借助上面有一个小型水电站,硬生生在金沙江大峡谷的半坡上开出了两百来亩地,全部种上了甘蔗。从我们寨子到柴山,有三十来里陡峭的山路,其中有十多里长的悬崖,走在上面让人头晕目眩。过去,我曾经跟母亲去过一次,我站在妈妈背着的篮子里,只见悬崖下面烟雾缭绕,眼睛根本不敢往下看。那时候我当然还不知道有恐高这一说,但一想到那个地方心里就发怵。
  太阳迈着急匆匆的脚步,一点一点往西边的山头上移。寨子上空弥散着饭菜的香味,不用说有人已经开始准备晌午。劳累了一天,他们可以有短暂的闲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简朴的晚餐。可是,我和弟弟还在眼巴巴的盼着,妈妈能够早一点回来。
  我的心都快跳起来了。妈妈一大早就出了门,怎么这个时候还不回家呢?到柴山那一段悬崖绝壁,山上经常有飞石滚落,脚下偶尔也有松动的岩石,每隔三两年总会听到有人在那条路上死伤的坏消息。
  一想起这些,我更为担心。天这么晚了,妈妈从那地方过,万一遇上落石,或不小心一脚踩空,那该怎么办?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人影从门前一闪,就到房后去了。我心里一喜,赶紧揉揉眼睛,顺着那条人影就跟了过去。
  太阳已经跌落西边的山头,暮色让远远近近的山更加凝重。脚步快的风占据树梢发出尖锐的低鸣,还有相当一部分性子慢的,在地上翻捡着落叶,显得极有耐心。房后有一间用包谷秆搭成的茅厕,这个人已经钻了进去。
  凭直觉,进厕所的人不是母亲。即便没有看清母亲的身影,但她的脚步声老远我就能够辨别出来。父亲曾经给我们讲过鬼故事,每到黄昏,就是女鬼出没的最佳时刻。可是,我顾不了这么多,拉开门,用叮咚作响的心跳为自己壮胆,一步步朝房后趟了过去。此时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想知道茅厕里的这个人,到底是不是我的母亲。
  几只藏在树丛中的小鸟,叽叽喳喳,呼儿唤娘,声音清脆凄婉。屋后的风很轻,有一搭无一搭把玩着茅厕上没有压实的草。简易的茅厕前面有一块遮羞的草帘,隔着那层帘子,无法看清里面的情况。
  “妈——!”我觉得底气不足,这个字从嘴里嘣出来的时候显得犹犹豫豫。   里面有了一声响亮的咳嗽声。那样的声音我很熟悉,寨子里不分男女厕所,在里面方便的听到响动,一般都用咳嗽或其它声响警示外面的人。事隔多年,这样的默契在广大乡村依然存在。
  我敢肯定,那一声咳嗽不是母亲发出来的。但我不死心,我依然想探究清楚。
  “妈,你在哪里?”我用手揭着帘子。
  可是,我低估了茅厕里那只手的力量。我往左边拉,里面的手往右边扯;我往右边拉,里面的手往左边拽。里面除了有人在喘气外,我什么也没有看到。
  “死娃儿,滚过去玩!”
  是三婶凶巴巴的声音。
  她不是跟母亲一起到柴山去了吗,怎么她回来了,母亲还没有到家呢?我还是不甘心,加大了手上拉扯帘子的力度。
  “死娃儿,你想干啥?干啥?!”
  三婶咆哮的声音从茅厕里汹涌而出,每颗唾沫星子中都是咄咄逼人的恼怒。
  我想干什么,我不就是想问问母亲怎么还没有回来吗?可是,三婶并没有给我这样的机会,她把门帘一掀,一手提着裤子,另外一只手毫不犹豫地探过来,张牙舞爪地寻找我的耳朵。
  我那时已经上小学二年级,当然不会轻易让三婶的阴谋得逞。三婶见我跑开,把那只手收回来叉在她已经开始发福的腰上,嘴里热辣辣地喷着一句事隔多年仍然让我耳热心跳的话:
  “小龟儿的不学好,你就不怕眼睛上生毒疮?”
  三婶骂完,气冲冲地回家了。就在我和三婶斗智斗勇的时候,五岁的弟弟也跟了出来,紧张地在我的身后默默进行声援。
  我像落敗了的仔公鸡,垂头丧气把弟弟带回家,却有了意外的惊喜:母亲已经进了家门。原来,母亲回来后,在自家菜园地里找了些猪草,晚到了几步。
  三婶后来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知道事情的原委并没有过多的责怪。这一天,我五岁的弟弟突然偏起头,一本正经地对我说:
  “哥哥,你的眼睛怎么还没有长毒疮呢?”
  “你瞎说啥?”我大为惊骇,没想到五岁的弟弟会冒出这样一句话来,凶巴巴地冲弟弟嚷道:“我的眼睛怎么会长毒疮呢?”
  “干妈说,看女人尿尿,眼睛是会长毒疮的!”
  “呸,我啥时候看过?”
  “那天,你不是在看三婶上茅厕吗?”弟弟把鼻子里的浓鼻涕紧了回去,伸出他那只脏乎乎的手,就要来看我的眼睛。
  我百口难辨,双手往地上一拍,说:“嗨,我什么都没有看到,眼睛怎么会长毒疮呢?”
  发现了一个贼
  老家是一辈子值得回味的地方。
  我的老家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水草丰盛,不管种什么都有好收成。在我的印象中,小地方的人善良真诚,田里地里有的是瓜果蔬菜,今天你来我家抱个瓜,明天我去你家地里扯棵菜,谁也不会计较。最难得的是我们老家门前有一条小路,经常有外地人通过这条路到寨子里去。我的父亲母亲碰见了,总是高声招呼:
  “小哥,你们从哪儿来,到我家吃饭去!”
  “走嘛,进屋去喝杯水,把饭吃了,明天慢慢走……”
  父亲母亲满面笑容里没有半点虚情假意。在父亲母亲看来,有人来无外乎锅里多添把米,桌上多双筷子而已,生多大的关系。
  于是,经常有走村串户的外地人,在我家简陋的院子里操着天南地北的方言,就着父亲自家地里种的兰花烟,用呱嗒呱嗒的闲龙门阵温暖着岁月的苍凉。母亲则忙进忙出,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张罗饭食。暖融融的阳光下,母亲忙碌的身影,宾客乐哈哈的笑声,在农家小院里氤氲出一道独特的风景。
  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参加工作以后,和外面接触的人多了,也知道江湖世道的险恶,我也曾善意地提醒一天天年迈的父母,对这些来路不明的人,多少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要有点安全防范意识。母亲听到这样的话题,不时点着头,脸上多少有些不安。父亲却不是这样,哈哈一笑,说:“有啥不安全的?人家大老远来,难道说我们请他吃饭,他还会起心害我们?”
  事实上,跟父亲母亲说这些话是多余的。来的都是客,下次有人来,照样还是老远就热情地打着招呼,生怕把远方的客人怠慢了。
  乡下人就是用这样的质朴厚道,把简朴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一天天拉长的岁月里镌刻下温馨的记忆。
  我们家门前,有三棵枝繁叶茂的树:桑树、柿子树和槐树。金沙江畔的农家,普遍养牛养猪养羊,我们家也不例外。院子里圈舍里,牲畜的粪便,加上父亲母亲割来的草料,沤烂以后都是上好的农家肥。到了夏天,雨水倒灌进来,这些污浊的东西就会顺着墙根往外渗。院子外面的三棵树暗中占了便宜,一棵棵长得粗壮憨实,如盖的浓阴枝枝蔓蔓彰显着脚下这片土地的肥沃。
  三棵树品种各异,分工也有所不同。又粗又壮的桑树上,桑葚拇指般粗大,表面那层细微的绒毛下闪着黑油油的光泽,勾引着小孩子目光里的馋虫。杮子树则不一样,从春天冒出嫩芽,抽条疯长,开花结果,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蓬勃向上的脚步,直到入秋后枝头挂满又红又大的杮子。那棵短粗的槐树同样绿阴如盖,父亲早早就把它的主干拦腰锯断,让它的几根侧枝尽可能伸长,因为它的下面种了一大蓬洋丝瓜,每年墨绿的瓜蔓顺着它的枝叶往上爬,让大大小小的洋丝瓜缀在上面,它就成了天然的瓜架。
  夏天的傍晚,黄褐色的甲壳虫成群结队从地里钻出来,嘤嘤嗡嗡飞在门前的树上,咬得树叶吱吱喳喳地响。那一只只肥硕的虫子,紧贴在肉上的翅膀短,飞行的速度并不快,看上去憨实而笨拙。这些肉肉的虫子,吃饱喝足,多半飞回家了,还有很多因为吃得太撑,掉落在地上,慢慢寻找回家的路。每天早上,母亲会把我们撵起来,把树下那些还没睡醒或撑得奄奄一息的虫子捡在罐子里,作为家里那一群鸡的饲料。
  这一天早上,妈妈从地里回来,风风火火忙着做饭,嘴上一刻也没有闲着,把我和弟弟从床上催起来。那是我们哥俩每天的功课,大到捡麦穗稻穗,背柴抱草,小到帮着妈妈到地里扯棵葱拔颗蒜。过了很多年,我一直这样认为,母亲的唠叨的习惯,就是从我们哥俩身上磨练出来的。母亲怕我们闲着,她老是说,人的懒惰,都是小时候闲出来惯出来的。   这个时节,从树叶上落下的虫子,又让妈妈找到了催促我们起床的理由。我们哥俩揉着酸涩的眼睛,蓬松着乱哄哄的头发,用粘乎乎的哈欠对母亲的唠叨表示不满,晕晕乎地提着罐子开始了早起的家庭作业。
  天蓝得醉人,风还躲在被窝里睡觉,一点声响没有。太阳懒洋洋地在山头涂上的那一抹淡淡的嫩黄,把山下雨后蓬蓬勃勃的树衬托得更加苍翠。林子里早起的鸟雀一定做好了早餐,正在扯着嗓子找它的同伴過来品尝,欢快的声音婉转,嘹亮,悠长。门前的几棵树跟我们一样,似乎才从睡梦中醒过来,傻乎乎地聆听着鸟儿的欢唱,让我和弟弟的呼吸在寂静的早晨显得越发凝重。
  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哥俩就发现了一个秘密。
  一个急匆匆的身影,从我家门前经过。门前的槐树下,茂盛的洋丝瓜藤蔓已经密密实实地铺在树上,上面结满了大大小小的洋丝瓜。可是,这个人从树下走过的时候,扬起头,叭叭就摘了两个瓜,看样子还不解气,用衣襟把这两个瓜篼起来,又摘了几个才心满意足地走了。
  我们哥俩目瞪口呆。
  那可是我家的洋丝瓜呀,这个家伙目中无人不说,一口气摘了七八个,就是再好的瓜也经不起这样打劫。我们恨得牙痒痒的,憋了一肚子气,却没有地方发泄出来!
  因为,摘洋丝瓜的人,是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伯娘。
  我们哥俩实在想不通,伯娘怎么会是贼呢?伯娘经常到我们家里来,做了好吃的也会端一些过来,两家人一起分享。可是,不管怎么说,眼见为实,我们眼睁睁看着她摘了这么多瓜。
  伯娘一走,我们就赶紧回家,弟弟抢着跟母亲说:“妈,你晓得不?今天我们看到一个贼!”
  母亲大为惊赅,瞪大了眼睛,脸上的笑挤成一团,说:“啥?贼——”
  弟弟说:“贼,真的是贼!”
  母亲收敛起脸上的笑容,说:“不要乱说,大白天的哪来的贼?”
  弟弟赶紧作了补充:“不是白天,是今天早上看见的!”
  母亲把弟弟脸上的鼻涕收拾干净,说:“你在哪儿看到的,人家偷了啥?”
  弟弟直往母亲怀里凑,说:“我家伯娘,她偷我们家的洋丝瓜,偷了好多好多!”
  母亲脸上多了几分惊讶:“是不是啊……”
  “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我相信自己的眼睛,对于具体数目一定不会记错,我打断母亲的话,说:“我数了的,她偷了8个!”
  “有啥稀奇的,树上地上到处是。就是摘去送人家,人家也不耐烦要哩!”母亲摇摇头,显然没有把这么重大的事放在心上。
  “那她为啥还要偷我们家的?”
  母亲没有更多的解释,撵苍蝇般挥了几下手,就下了最后通牒:“你弟兄俩,不许喳起嘴巴乱说!”
  母亲的武断,并没有消除我们哥俩心中的不满。
  吃过饭,我和弟弟从家里出来,伯娘刚好端着一个盆子,和一个女的说说笑笑往河边走。我和弟弟抓住伯娘从我们面前经过的机会,狠狠地睕了她一眼。回来的时候,伯娘还在河边洗衣服,我们哥俩跑过去对着她狠狠地翻着白眼。为了增强我们心中的愤怒,以及渲染出悲剧性的效果,我们还朝着地上,吐了一泡口水,并在上面用力地跺了几脚。
  这天下午,伯娘提了只菜篮子进来。伯娘把菜篮子上面的两棵白菜拿出来,指着半篮子洋丝瓜,对母亲说:“幺妹,我摘几个洋丝瓜还你家!”
  母亲愣了一下,急忙把菜篮子往外推:“还洋丝瓜?二嫂开啥玩笑,洋丝瓜到处都是,你这是唱的是哪一折?”
  伯娘双手往大腿上一拍,脸上虽然还挂着笑,但已经相当一本正经了:“早上家里来了个客,回家走得急,顺手在你家瓜架上摘了几个洋丝瓜……”
  母亲赶紧打断伯娘的话,说:“嫂子,不就是几个洋丝瓜嘛,好稀奇!”
  “你家两个娃儿,拿双白眼瞪了我一天,嗨,这两个小砍脑壳的儿子!”伯娘又在大腿上拍了一下,指着我们,哈哈哈地笑起来。
  “嘿,这些挨刀的,他们晓得啥屁香屁臭!”母亲沉下脸来,顺手就捡起了门后那根细竹棍,吓得我和弟弟夺门而逃。
  母亲去地里扯了几个胖萝卜,摘了些平时连我们都舍不吃的花红梨,一起提到了伯娘家。不知道两个女人遇上了什么开心事,院子外面老远都能听到她们欢快的笑声。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母亲又一次郑重告诫我们:娃娃家不要喳起嘴开黄腔,啥贼不贼的,不能乱说!
  早晨的阳光纷纷扬扬地筛落在院子里。一点风也没有,连屋外喜欢拍打手掌的杮树叶都悄无声息。这事让我们郁闷了很久:明明别人偷了我们家的东西,为啥我们反倒做得不对?
  直到有一天伯娘到我们家串门,说了一句话才让我慢慢缓过劲来:
  那天也是,该给他哥俩说一声!
  责任编辑  包倬
其他文献
雪的遗骸  世间的一切,除了海与水  谁都别想闯进我的心门  以石头的方式抵达水  水与水相逢,然后走散  两个人走散的地方,即是天涯海角  此刻的印度洋,不断地撕裂自己  再给自己灌入水,河流与海仿佛千山万水之后  所有的苦难,更深地渗入彼此  海岛的手掌,抓不住海的梦游  惊涛拍岸。水与岸是相濡以沫的鱼  肉体相互撞击,彼此打造成船  江湖无水。水在海中打捞自已  水的铁石心肠,埋葬著怎样的海
期刊
海伦堡中央广场澜香苑1-3709室  127平米不說多余吧,也只是寄居  两人其实住在对方身体里  多么盛大,多么幽深  清晨,她从一夜欢愉中醒来  在经由飘窗而来的阳光和尘埃里  他像个贪睡的婴儿  想起他喊她:小,妈,妈  她就只想将他重新养大成人  凌晨四点半  蔷薇丛里一些蔷薇想开放了,月光晃动  一片花瓣就打开了,几片花瓣就打开了  花香从窗户飘进来,我醒了,想你  只是小别啊,你去北方
期刊
摘要:利用GPS数据研究南天山地区地壳运动特征,截取了该区域2005~2009年GPS数据,在统一框架下进行解算,并绘制出不同时段的主应变、剪应变以及基线变化速率等图像,研究表明该区域的地壳形变具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减弱的特点,主压应变主要表现为受印度板块向北推挤而形成的近南北向压性应力场。2005~2009年基线变化速率表明,以喀什沿经线南北向为界,其东部区域基本上为压缩区,其西部区域基本上为拉
期刊
瓣瓣紫薇轻扣琉璃筒瓦  钟的声音唤醒山水  一双守望的眼点亮一方横匾  天音醒世紫薇醉  古朴穿越龙安山河的苍劲  北山的骨,涪江的魂  深省晨昏脱尘脱俗  晨钟暮鼓拉深尘缘  钟声涤荡王玺父子的山水恩  王氏父子的功德载进铭文  一种善根源远流长  花绽花落伴蒲牢  钟的声音韵远  光振龙山龙水,山高水长  二經幢  空阔的广场中央  二幢凌云  梦的枝头是两盏灯  点亮招摇的广场  明灭的记忆
期刊
春雷响过一次之后  几场雨,像菩萨  将山川和田野救活  布谷鸟唤醒春天  情歌里藏着心跳  种子不辞辛劳开始备孕  被严寒冻僵身体的土地  已经松软。躲在土壤里避寒的生灵  拽著春风,在月光的琴键上舞蹈  阳光耐心翻晒着草木  那些曾经被秋风化过妆的植物  重新泛出绿意  所有的花朵,都幻想做一个诗人  一心一意守着树枝  酝酿一首有关春天的诗歌  荷  总有一池荷,会被藏在心间  如一缕乡愁,
期刊
张开翅膀到处扑腾  在城市的午夜  在薄霜如雪的旷野  想象故乡亮着微黄的灯盏  一切都是宿命  奔走在归乡之途  岁月飞溅的火星  仿佛是我骨头的粉末  下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  白鹭  白袍的修行者  成群结对在原野里起落  辽阔的原野  是它们修炼的禅房深深  我沉湎于流水远逝  在光阴的暗影中梦魇  白鹭冲天长鸣  如一声棒喝把我惊醒  流水依旧潺流  时光的影子覆盖我  如纷纷鸟语  白
期刊
她走过去之后  空气中就一直弥漫着香气  那是女人所特有的  犹如馈赠一般  停留  我曾经不止一次  梦到衣袂飘飘的女子  有古琴古扇  她均匀的小手  在我的心间不断地滚动  躺在怀里  她的呼吸声  是那么均匀  就这样一直攥着彼此  直到醒来的那一刻  银杏  就这样一片片飘落  干枯的色调  牵引力般  在跟前投下影子  积攒厚厚的一层  消化那块锈迹  我想着一生  在树冠投下的影子 
期刊
吕翼 彝族,昭通日报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高研班学员。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中国作家》《大家》《边疆文学》《滇池》等发表小说多篇(部),有作品入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小说月报少数民族作家精品集(2001-2015)》,2018年、2019年、2020年《中国中篇小说精选》等。  一  从战场上回来,乌铁丢掉了双脚。日本那些鬼家伙的炮弹威力不小,只听
期刊
春秋  早些年,二爷喝酒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劳累了一天,浑身筋骨疼,到了夜里,会让二婆弄一盘腌菜,一个人只喝三两盅酒,然后脱鞋上炕,坐到光线最弱的墙角,将煤油灯照得最亮的地儿让给二婆腾出来,俩人唠嗑一阵,打发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  二爷和二婆都没有多少文化,他俩唠嗑的话题很简单。首先是二爷,他稍带几分命令的口气给二婆说,赶明儿,你做几双鞋垫子,给村长老婆送去,她家儿子上大学了,用得上的。  二婆有
期刊
吴娱:两篇小说《一个被收留的夜晚》《饥饿的草》中都有与题目相关的具有鲜明隐喻性的意象——夜晚和草。它们看上去有两层属性,其一,它们是自然物,带着自然里未知的神秘力量;其二,它们都和小说中的人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像是从人物体内钻出来的欲望、贪婪、妄求的聚合体。但无论怎样,它们似乎都能主宰、掌控、左右人物的生活,使人物的行动看上去总是处于被动。在你看来它们是什么?是否无法反抗?  周燊:就象征意义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