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21年山西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等精神的指引下,按照山西省“考改促课改,课改推考改”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中考正面导向功能,实现道德与法治试题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内涵发展.试题命制在形式不确定、难易度把控、开放探究及情境多元等方面,均做出调整变化,进而指出了学生在学科素养阅读能力培养及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方面的建议.
【机 构】
: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9;太原市迎泽区教育局教研室,山西 太原 030012;稷山县教育局教研室,山西 稷山 043200;大同市第七中学校,山西 大同 03704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山西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等精神的指引下,按照山西省“考改促课改,课改推考改”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中考正面导向功能,实现道德与法治试题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内涵发展.试题命制在形式不确定、难易度把控、开放探究及情境多元等方面,均做出调整变化,进而指出了学生在学科素养阅读能力培养及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方面的建议.
其他文献
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文学研究中,“反乌托邦”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但由于时下的相关研究主要将人工智能作为文学的一种外部因素,故而“系统”与“反乌托邦”问题仍处于外部批判阶段,相关研究尚未形成一种内在的“文学系统”视角.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反乌托邦文学”在“文体哲学”层面的演进史,探讨“文学系统”与科学主义视野下一般意义上的“系统”之间的同构关系.
1940年代末,身为诗人和青年教师的袁可嘉写下了一系列关于新诗的专题论文,虽未能如愿出版这本拟题名为《新批评》的专著,但他有关新诗的综合性理论思考在当时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80年代以来,随着上述论文重新以《论新诗现代化》为名结集出版,学界对其“新诗现代化”的体系构建及其思想内涵已有较多讨论,但由于该书在编辑过程对原刊本的内容有所删改,从而对相关论述不免会构成遮蔽或造成误导.本文在综述袁可嘉有关诗的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基于新的史料,即袁可嘉专论戏剧主义的英文文章《关于戏剧主义的笔记》(A Note On
抗战爆发后,诗人路易士流亡到香港,1939年初又返回“孤岛”上海并滞留一年多,在此期间的活动在其自传中被一笔带过,也被研究界忽视.经考证可知,路易士这次返沪之初曾参与左翼文学团体“上海诗歌座谈会”的活动,但后者旋因其“附逆”传言将其剔除.随即他与复刊的汪伪机关报《中华日报》发生密切关系,并使用“苗猫”“李素”等化名在该报发表作品.这些作品在总体上沿续其战前写作风格,但有些作品表现出取媚日伪的倾向,证明当时路易士“附逆”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在诗学追求与现实利害的双向撕扯下,路易士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和分裂.路易
兼具诗人、诗论家和翻译家身份的袁可嘉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属于他的独特痕迹,但是目前学界对他的史料整理工作尚不完善,亟待进一步展开.笔者就新见袁可嘉求学时期(包括中学和大学)的集外新诗进行梳理和考释,希望能让学界更多地了解袁可嘉的早期创作以及袁氏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变化,探讨作为诗人的袁可嘉的诞生,进而推动对袁可嘉和九叶诗派的相关研究.
诗人顾城之死使人们产生了对“童话诗人”之“童话”的质疑,“顾城现象”由此引出关于启蒙的许诺与失落、童话的纯真与危险的寓言.回到“童话诗人”一词形成的历史现场,彼时的诗人及批评家群体在“童话”之上寄予的启蒙期待与顾城对童话释义的差异便显现出来.前者希望借由其自然与天真的特质来治愈创伤并重新开始一个“新时期”,后者则赋予童话无始无终的时间观并塑造“无为无不为”的儿童形象,在解释历史暴力的同时成为了暴力的同谋.以告别过去的意识为共同起点的启蒙探索终究分道而行,童话话语内部的复杂与矛盾暴露出1980年代的历史症候
康德的教育学就是以哲学和教育学的内在关联为立足点,以实践哲学的基本内容来彰显教育学的本质.与其他教育学家不同的是,康德对“教育艺术”的内涵作出了奠基于判断力批判上的阐释,揭示了教育艺术中自由与强制的悖论,并最终指向天意教育中所蕴含的人的教育的终极旨归.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本身所具有的互融互生品质,就表明康德的教育学是一种实践教育学.
整理说明rn本文根据周作人先生1965年日记原件整理.rn原日记写在荣宝斋24×30筒子稿纸上,由著者手工装订成册,1964年日记与1965年1月1日至4月8日的日记同册,封面有著者编号“戊十二”,1965年4月9日至12月31日日记与1966年日记同册,著者编号为“戊十三”.
高校政策再制定是高校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自身发展情况,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对政策因地制宜情境化、再创造的过程.“强基计划”作为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教育政策,36所试点高校的培养方案是高校政策再制定的重要文本,也是高校执行该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政策再制定文本进行分析发现,高校政策再制定通过创新实施导师制,推动科教协同育人,建设本—硕—博一体化体系以及保障动态考核对上级政策上行下效,但又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即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集体选择、对就业教育的相对忽视以及对转专业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