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参加院优质课大赛为切入点,结合在备课、讲课过程中的具体案例事件,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认识到一堂好课必须要经过 “磨砺”,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不断挖掘课程资源,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修养,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放松专业成长的步伐,踏实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使优质课常态化,才能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历史;学习;磨砺;创新;常态化
前不久,参加了院组织的优质课大赛,获得了一等奖,并代表所有参赛选手做了经验总结发言。在这次优质课大赛中,我积极参与,认真准备,整个执教过程也是我 “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其间我经历了精神上的磨砺,在理想和实践之间艰难跋涉,同时我也总结经验,收获着快乐,回顾整个参赛过程,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堂优质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俗话说:“一节好课是磨出来的”。整个“磨课”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仅靠授课教师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本次优质课准备中,我先后试讲了两次,在两次试讲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组内的每位教师,从课堂结构设计到专业知识的准确性,再到每一句话的严密性,甚至包括我自身一些习惯性的缺点如口头禅、语速过快等方面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使我的课逐步走向完善。可以说,正是因为我身后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所以我才能取得好成绩,我为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中感到幸运和自豪。
二、清空杯子再注满,你将重获一片天地
得知上优质课的消息后,我便开始着手准备。当时我脑中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赶紧上网查找一下,看看其他教师对此课是如何设计的,有哪些课件。接连的三、四天坐在电脑旁,不断地复制粘贴,结果资料收集了一大堆,面对繁杂的资料无从下手,对有些问题的解释总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当我再次回到课本时,却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本节课主要向学生讲解两个宪法的内容。但为什么要重点讲宪法的内容?通过讲解要向学生传达什么?本节课历史与现实的切合点又在哪里?这些基本问题我都没能搞清楚,又怎么能准确到位地讲好此课呢?意识到这些后,我便抛开所有资料,重新专研教材,调整思路,并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的去查找资料、选择课件、填充内容。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不要盲目地跟从别人的思路。二要活用教材,要“用教材来教”不要单纯地讲授课本知识,要以课本为切入点,向外延伸,为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和时事内容,这样才能开拓思路,深入浅出地讲解问题,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本次公开课中也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例如:课上学生在“材料分析”和“规律总结”中出现了困难,看到学生没能按着自己的“预设”来进行,心里不免很着急,总是试图把学生重新引到自己的思维轨道中来,结果越提示学生越紧张,打乱了课堂节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甚至闹出了笑话。这些遗憾恰恰折射出了我自身的不足,今后我要在怎么提问题,怎么在提高问题的水平和效果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同时也使我认识到,无论怎样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它都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预想发展,在课堂上随时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新生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进行多角度的设计,准备多种解决方案,这样遇到问题才能镇定从容。
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这次参赛,使我更深刻的感受到,要想上一节好课,对教师的要求很多。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博采古今,对历史和现实作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对教材理解到位,取舍得当,运用自如。其次,要提升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信息、指导学生、发布活动指令的载体。教学语言不但要清晰流畅,高亢激昂,而且要轻重合理,高低相宜,要善于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历史,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让历史在师生之间激情流动,这样历史课才能呈现出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的一面。
四、踏实地对待每一节课
当优质课的热潮逐渐消退时,我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每节课都能如此精心地准备吗?在每节课上都能如此注意课堂教学效率吗?在试讲中,出现了学生认为自由女神像在法国,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十六个代表”的尴尬局面,面对这种局面,我该如何应对?在理想和现实间怎样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对于这些问题,我想每位教师都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但有一点我相信大家是一致的,那就是我们每位教师都不愿靠“混日子”来打发时间,都希望在教学中能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我想我们每位教师要做的就是踏实地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从实际出发,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抛开那些高高在上的东西,尽最大的努力把每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加强课堂常规,不断完善自我,不因为种种不利因素而放慢了自己专业成长的步伐。
有所思便有所得,十余年的从教经验,无数次的“磨砺”,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将成为我日后继续成长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勇《试论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技能》 2007年《教育天地》第二期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历史;学习;磨砺;创新;常态化
前不久,参加了院组织的优质课大赛,获得了一等奖,并代表所有参赛选手做了经验总结发言。在这次优质课大赛中,我积极参与,认真准备,整个执教过程也是我 “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其间我经历了精神上的磨砺,在理想和实践之间艰难跋涉,同时我也总结经验,收获着快乐,回顾整个参赛过程,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堂优质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俗话说:“一节好课是磨出来的”。整个“磨课”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仅靠授课教师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本次优质课准备中,我先后试讲了两次,在两次试讲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组内的每位教师,从课堂结构设计到专业知识的准确性,再到每一句话的严密性,甚至包括我自身一些习惯性的缺点如口头禅、语速过快等方面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使我的课逐步走向完善。可以说,正是因为我身后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所以我才能取得好成绩,我为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中感到幸运和自豪。
二、清空杯子再注满,你将重获一片天地
得知上优质课的消息后,我便开始着手准备。当时我脑中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赶紧上网查找一下,看看其他教师对此课是如何设计的,有哪些课件。接连的三、四天坐在电脑旁,不断地复制粘贴,结果资料收集了一大堆,面对繁杂的资料无从下手,对有些问题的解释总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当我再次回到课本时,却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本节课主要向学生讲解两个宪法的内容。但为什么要重点讲宪法的内容?通过讲解要向学生传达什么?本节课历史与现实的切合点又在哪里?这些基本问题我都没能搞清楚,又怎么能准确到位地讲好此课呢?意识到这些后,我便抛开所有资料,重新专研教材,调整思路,并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的去查找资料、选择课件、填充内容。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不要盲目地跟从别人的思路。二要活用教材,要“用教材来教”不要单纯地讲授课本知识,要以课本为切入点,向外延伸,为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和时事内容,这样才能开拓思路,深入浅出地讲解问题,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本次公开课中也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例如:课上学生在“材料分析”和“规律总结”中出现了困难,看到学生没能按着自己的“预设”来进行,心里不免很着急,总是试图把学生重新引到自己的思维轨道中来,结果越提示学生越紧张,打乱了课堂节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甚至闹出了笑话。这些遗憾恰恰折射出了我自身的不足,今后我要在怎么提问题,怎么在提高问题的水平和效果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同时也使我认识到,无论怎样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它都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预想发展,在课堂上随时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新生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进行多角度的设计,准备多种解决方案,这样遇到问题才能镇定从容。
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这次参赛,使我更深刻的感受到,要想上一节好课,对教师的要求很多。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博采古今,对历史和现实作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对教材理解到位,取舍得当,运用自如。其次,要提升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信息、指导学生、发布活动指令的载体。教学语言不但要清晰流畅,高亢激昂,而且要轻重合理,高低相宜,要善于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历史,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让历史在师生之间激情流动,这样历史课才能呈现出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的一面。
四、踏实地对待每一节课
当优质课的热潮逐渐消退时,我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每节课都能如此精心地准备吗?在每节课上都能如此注意课堂教学效率吗?在试讲中,出现了学生认为自由女神像在法国,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十六个代表”的尴尬局面,面对这种局面,我该如何应对?在理想和现实间怎样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对于这些问题,我想每位教师都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但有一点我相信大家是一致的,那就是我们每位教师都不愿靠“混日子”来打发时间,都希望在教学中能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我想我们每位教师要做的就是踏实地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从实际出发,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抛开那些高高在上的东西,尽最大的努力把每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加强课堂常规,不断完善自我,不因为种种不利因素而放慢了自己专业成长的步伐。
有所思便有所得,十余年的从教经验,无数次的“磨砺”,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将成为我日后继续成长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勇《试论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技能》 2007年《教育天地》第二期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