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陶瓷史上青瓷名窑址分布最广,烧制年代最长和外销范围最大的当属龙泉窑。它将色彩上升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龙泉青瓷无疑在古今中外的各色瓷器中独领风骚。青瓷之青,正是大自然与生命力的表现。青瓷之美,在于那清静世界中缓缓跳动的生命脉搏。为此,2016年3月,我们走访了浙江西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龙泉。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法等方法,采访龙泉青瓷工艺美术大师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龙泉青瓷视觉之美的艺术特色,试图更全面地展现龙泉青瓷的釉色和开片,若能够妙地利用,可为龙泉青瓷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龙泉;青瓷;釉色;开片;视觉之美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124-03
一、釉色之问
接触龙泉窑青瓷,通常有人会问什么是粉青?什么是梅子青?两者的区别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相关问题。
龙泉青瓷在一千六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以温润如玉的釉色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粉青与梅子青都是龙泉窑的经典釉色,对于这两者的解读,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体会:
从原料上看,龙泉青瓷胎有白黑两种,它们出土在同一层次之中,表明它们是在同一窑中烧制的;胎的色调对釉色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宋代龙泉青瓷一般都在胎配方中掺加一定量的紫金土,以降低胎的白度,如粉青釉要求胎色白中带灰,梅子青釉要求胎的白度高一些或白中略帶灰,而黑胎青瓷则要求灰到灰黑色胎。
龙泉青釉大体分为石灰釉及石灰碱釉两类。北宋粉青釉属石灰釉,窑工控制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可以获得青玉般效果,粉青的烧成温度大约在1180℃~1230℃之间;南宋梅子青釉为石灰碱釉是另一成功作品,烧成温度则在1250℃~1280℃之间。其玻化程度比粉青釉高。石灰釉在高温中黏度比较小,烧成中易于流釉,釉层比较薄;石灰碱釉在高温中比较粘稠,不易流釉,釉层较厚。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其釉料中铁分含量的增加,对青瓷来说是一个创造性的巨大改进。瓷器的釉面由于运用了,石灰碱、多次施釉技术和还原气氛的技法革新,可以获得各种青翠娇艳如玉般的视觉之美,也代表了南宋时期龙泉青瓷最高的制作水平。
厚度不一样,同样会影响釉面的呈色。在高温熔融状态下,釉料粘度小,比较容易于流动,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当时技术较低带来的问题,只能把釉层施得较薄,不然就会出现流釉现象。石灰碱釉的出现,使得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从而使釉在高温下,粘度加大而不易流动。与此同时,在施釉方面的技术也改进了,采用多次施釉多次素烧的技术,使得南宋中后期的青瓷饱满莹润、釉层丰厚。在胎、釉的化学组成及生产工艺相同的条件下,釉愈厚,呈色愈深。一定的厚度具有饱满、滋润、凝重、肥厚的视觉感觉,而薄薄的一层则会显得稀薄、平淡。北宋的龙泉青瓷透明度较高、釉层较薄;南宋前期的龙泉青瓷仍然匀净透明,但釉层相对北宋来说有所增厚;到了南宋中后期,釉面有透明与较不透明都有生产,釉色变得浑厚而深沉,且釉层丰厚。南宋前期的透明薄釉是属于石灰釉,而中后期釉料的改进后属于石灰碱釉。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都呈现出温润丰厚的质感美,也是龙泉青瓷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釉色。但相比较而言,两种釉又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外观上粉青犹如美玉,釉色幽雅;从显微镜可见釉层中气泡小而多,仍存在着大量小颗粒未熔石英和硅灰石晶体。外观上梅子青釉面光泽很强,釉层清澈透明;在显微镜下观察,由于烧成温度较高,釉熔得比较透,所以未熔的颗粒和气泡都相对较少。从烧造工艺上看,可分为氧化气氛与还原气氛。在还原气氛中又可以分为弱还原气氛与强还原气氛。粉青、梅子青就是在强还原的气氛下烧成的。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当窑内游离氧大于-1就会处于氧化气氛状态。
二、开片之问
开片,也即裂纹对于陶瓷来说十分普遍,不独龙泉窑,几乎每一个窑口的瓷器都有开片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开片?因为胎体和釉层是两种不同物质,两者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当器体从烧制时的高温熔融状态冷却凝固至常温后,如果釉层比瓷胎收缩率高,釉层就会因过度收缩而出现裂纹,这种现象即称为开片。器物一出窑就有开片,它是难以控制的技术缺陷造成的,开片的深浅、长短、走向都是无意而自然的[2]。
除了热膨胀系数差造成的釉面开片,还有一种“二次开片”,也就是瓷器在保存过程中,随着岁月的变迁,釉面继续产生裂纹,这和瓷器所接触的空气、水分、气温等各种因素都是相关的,尤其是那些埋在土里,沉在水里的瓷片,釉面腐蚀,老化,更容易产生裂纹。“二次开片”也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原先的裂纹基础上继续延伸,这个不易被察觉;二是原先没有开片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却产生裂纹。前者往往是通体裂纹而后者则多为局部开片,开片之处一般都是胎釉结合不够紧密,相对较松之处,胎釉结合紧密的部位则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依然不会开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开片的瓷器才能算工艺最好最完美的瓷器。
那么龙泉窑的冰裂纹又是怎么回事呢?冰裂纹也是一种开片,不是所有的瓷器都能开冰裂纹,冰裂纹的产生与胎釉配方,烧成温度等都有着微妙的联系,不同的胎釉配方上釉工艺,会导致不同的开片,比如石灰质釉,也即玻璃釉的开片大都是细碎的,而像南宋官窑器,大开片很多。南宋官窑器的开片现象非常普遍,龙泉窑黑胎产品也比白胎更容易开片,这首先就跟胎釉料配方有关,其次是烧成温度,一般烧成温度高,釉面硬度愈高,开片也就愈快。
从原料上看,首先,紫金土和瓷石及熔剂等原料,是制作冰裂纹的重要原料,窑场附近正出产这种紫金土和瓷石,不同制瓷原料的使用及其胎釉配方组成是烧造成功冰裂纹的关键。其次,为了减少胎面的气孔率,提高胎的强度和致密性,对原料颗粒度的配比量和大小需要进行适当的控制,这样烧造才有利冰裂纹的形成。坯料原料过粗虽然可提高烧成温度,但烧成瓷胎气孔率增高,不能致密,并不利于冰裂纹的烧造;同时坯料颗粒也不宜过细, 过细的颗粒不仅降低了烧成温度,而且成形后干燥收缩较大,容易变形。最后,过粗过细的釉料在烧成后都存在缩釉的现象。当使用过细的原料做釉料,由于生釉料干燥收缩大,会造成在器物干燥后釉裂纹边沿翘起而产生坯釉脱离现象[3]。 从烧造工艺方面来看,烧成温度和烧成曲线直接影响冰裂纹纹片的形成,龙泉窑冰裂纹的烧成高温保温时间不低于1小时,高温烧成后冷却速度要慢,高温还原期Co含量控制为4%左右。不同厚度的釉層在烧成过程中产生不同层次的冰裂纹纹片,烧成后产生的冰裂纹纹片状态与生釉面的裂纹没有直接关系,但和釉层厚度有关。对于冰裂纹烧造过程中产生“鸡爪纹”的现象,在进行了鸡爪纹裂纹的试验后,发现产生裂纹主要决定于生釉层中是否存在气孔性裂纹,而不一定是由于釉厚形成的。从施釉的工艺实验来看,产生气孔性裂纹的情况在于上釉次数之间的间隔时间,而并不在于上釉次数,而。当上釉过程中釉层通过几次上釉后釉层厚度控制在1.2-1.5毫米左右,这时上釉次数的间隔时间要适当拉长,要让生釉层表面的水分完全浸透到坯体后继续上釉,可避免气孔性裂纹的产生,而产生“鸡爪纹”视觉感受都是出现在生釉层中夹有小孔气泡的裂纹之中。
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将釉的膨胀系数比胎大,才能够成功地烧造出龙泉窑冰裂纹。从视觉角度来看,釉层厚度对产生釉面纹样和纹片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冰裂纹的层次越多说明釉层越厚,越薄的釉层则很难产生变幻的冰裂纹的视觉之美[4]。
三、创新之问
以徐朝兴等一批为代表的龙泉制瓷人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大胆吸收外来技术,在政府扶植和行业自身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五十多年的恢复发展,龙泉青瓷在工艺水平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持续增长,产品形式更趋多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取得了复兴。龙泉青瓷已经成为龙泉乃至浙江的文化名片。
2016年9月4日至5日,举世瞩目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杭州举办,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等议题。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此次华美亮相于G20杭州峰会会场、国宾馆等多个重点区域,并被陈列使用,让灿烂的龙泉青瓷的视觉之美再次聚焦世界目光。
为了使青瓷艺术得到持续发展,在探求青瓷制作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之外,应当努力提高瓷釉质量,注重釉色开发与研究,让龙泉青瓷的美,与现代设计的简约风格融会贯通。当代青瓷必须根植于丰厚的青瓷文化,立足于现代生活,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相结合,注重龙泉青瓷产业化发展,根据青瓷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发设计一些新的视觉之美。
参考文献:
〔1〕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
〔2〕吴越滨,何鸿.浙江青瓷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3〕叶英挺.龙泉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4〕青瓷釉色[N].光明日报,2012-01-29.
(责任编辑 徐阳)
关键词:龙泉;青瓷;釉色;开片;视觉之美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124-03
一、釉色之问
接触龙泉窑青瓷,通常有人会问什么是粉青?什么是梅子青?两者的区别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相关问题。
龙泉青瓷在一千六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以温润如玉的釉色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粉青与梅子青都是龙泉窑的经典釉色,对于这两者的解读,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体会:
从原料上看,龙泉青瓷胎有白黑两种,它们出土在同一层次之中,表明它们是在同一窑中烧制的;胎的色调对釉色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宋代龙泉青瓷一般都在胎配方中掺加一定量的紫金土,以降低胎的白度,如粉青釉要求胎色白中带灰,梅子青釉要求胎的白度高一些或白中略帶灰,而黑胎青瓷则要求灰到灰黑色胎。
龙泉青釉大体分为石灰釉及石灰碱釉两类。北宋粉青釉属石灰釉,窑工控制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可以获得青玉般效果,粉青的烧成温度大约在1180℃~1230℃之间;南宋梅子青釉为石灰碱釉是另一成功作品,烧成温度则在1250℃~1280℃之间。其玻化程度比粉青釉高。石灰釉在高温中黏度比较小,烧成中易于流釉,釉层比较薄;石灰碱釉在高温中比较粘稠,不易流釉,釉层较厚。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其釉料中铁分含量的增加,对青瓷来说是一个创造性的巨大改进。瓷器的釉面由于运用了,石灰碱、多次施釉技术和还原气氛的技法革新,可以获得各种青翠娇艳如玉般的视觉之美,也代表了南宋时期龙泉青瓷最高的制作水平。
厚度不一样,同样会影响釉面的呈色。在高温熔融状态下,釉料粘度小,比较容易于流动,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当时技术较低带来的问题,只能把釉层施得较薄,不然就会出现流釉现象。石灰碱釉的出现,使得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从而使釉在高温下,粘度加大而不易流动。与此同时,在施釉方面的技术也改进了,采用多次施釉多次素烧的技术,使得南宋中后期的青瓷饱满莹润、釉层丰厚。在胎、釉的化学组成及生产工艺相同的条件下,釉愈厚,呈色愈深。一定的厚度具有饱满、滋润、凝重、肥厚的视觉感觉,而薄薄的一层则会显得稀薄、平淡。北宋的龙泉青瓷透明度较高、釉层较薄;南宋前期的龙泉青瓷仍然匀净透明,但釉层相对北宋来说有所增厚;到了南宋中后期,釉面有透明与较不透明都有生产,釉色变得浑厚而深沉,且釉层丰厚。南宋前期的透明薄釉是属于石灰釉,而中后期釉料的改进后属于石灰碱釉。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都呈现出温润丰厚的质感美,也是龙泉青瓷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釉色。但相比较而言,两种釉又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外观上粉青犹如美玉,釉色幽雅;从显微镜可见釉层中气泡小而多,仍存在着大量小颗粒未熔石英和硅灰石晶体。外观上梅子青釉面光泽很强,釉层清澈透明;在显微镜下观察,由于烧成温度较高,釉熔得比较透,所以未熔的颗粒和气泡都相对较少。从烧造工艺上看,可分为氧化气氛与还原气氛。在还原气氛中又可以分为弱还原气氛与强还原气氛。粉青、梅子青就是在强还原的气氛下烧成的。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当窑内游离氧大于-1就会处于氧化气氛状态。
二、开片之问
开片,也即裂纹对于陶瓷来说十分普遍,不独龙泉窑,几乎每一个窑口的瓷器都有开片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开片?因为胎体和釉层是两种不同物质,两者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当器体从烧制时的高温熔融状态冷却凝固至常温后,如果釉层比瓷胎收缩率高,釉层就会因过度收缩而出现裂纹,这种现象即称为开片。器物一出窑就有开片,它是难以控制的技术缺陷造成的,开片的深浅、长短、走向都是无意而自然的[2]。
除了热膨胀系数差造成的釉面开片,还有一种“二次开片”,也就是瓷器在保存过程中,随着岁月的变迁,釉面继续产生裂纹,这和瓷器所接触的空气、水分、气温等各种因素都是相关的,尤其是那些埋在土里,沉在水里的瓷片,釉面腐蚀,老化,更容易产生裂纹。“二次开片”也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原先的裂纹基础上继续延伸,这个不易被察觉;二是原先没有开片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却产生裂纹。前者往往是通体裂纹而后者则多为局部开片,开片之处一般都是胎釉结合不够紧密,相对较松之处,胎釉结合紧密的部位则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依然不会开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开片的瓷器才能算工艺最好最完美的瓷器。
那么龙泉窑的冰裂纹又是怎么回事呢?冰裂纹也是一种开片,不是所有的瓷器都能开冰裂纹,冰裂纹的产生与胎釉配方,烧成温度等都有着微妙的联系,不同的胎釉配方上釉工艺,会导致不同的开片,比如石灰质釉,也即玻璃釉的开片大都是细碎的,而像南宋官窑器,大开片很多。南宋官窑器的开片现象非常普遍,龙泉窑黑胎产品也比白胎更容易开片,这首先就跟胎釉料配方有关,其次是烧成温度,一般烧成温度高,釉面硬度愈高,开片也就愈快。
从原料上看,首先,紫金土和瓷石及熔剂等原料,是制作冰裂纹的重要原料,窑场附近正出产这种紫金土和瓷石,不同制瓷原料的使用及其胎釉配方组成是烧造成功冰裂纹的关键。其次,为了减少胎面的气孔率,提高胎的强度和致密性,对原料颗粒度的配比量和大小需要进行适当的控制,这样烧造才有利冰裂纹的形成。坯料原料过粗虽然可提高烧成温度,但烧成瓷胎气孔率增高,不能致密,并不利于冰裂纹的烧造;同时坯料颗粒也不宜过细, 过细的颗粒不仅降低了烧成温度,而且成形后干燥收缩较大,容易变形。最后,过粗过细的釉料在烧成后都存在缩釉的现象。当使用过细的原料做釉料,由于生釉料干燥收缩大,会造成在器物干燥后釉裂纹边沿翘起而产生坯釉脱离现象[3]。 从烧造工艺方面来看,烧成温度和烧成曲线直接影响冰裂纹纹片的形成,龙泉窑冰裂纹的烧成高温保温时间不低于1小时,高温烧成后冷却速度要慢,高温还原期Co含量控制为4%左右。不同厚度的釉層在烧成过程中产生不同层次的冰裂纹纹片,烧成后产生的冰裂纹纹片状态与生釉面的裂纹没有直接关系,但和釉层厚度有关。对于冰裂纹烧造过程中产生“鸡爪纹”的现象,在进行了鸡爪纹裂纹的试验后,发现产生裂纹主要决定于生釉层中是否存在气孔性裂纹,而不一定是由于釉厚形成的。从施釉的工艺实验来看,产生气孔性裂纹的情况在于上釉次数之间的间隔时间,而并不在于上釉次数,而。当上釉过程中釉层通过几次上釉后釉层厚度控制在1.2-1.5毫米左右,这时上釉次数的间隔时间要适当拉长,要让生釉层表面的水分完全浸透到坯体后继续上釉,可避免气孔性裂纹的产生,而产生“鸡爪纹”视觉感受都是出现在生釉层中夹有小孔气泡的裂纹之中。
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将釉的膨胀系数比胎大,才能够成功地烧造出龙泉窑冰裂纹。从视觉角度来看,釉层厚度对产生釉面纹样和纹片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冰裂纹的层次越多说明釉层越厚,越薄的釉层则很难产生变幻的冰裂纹的视觉之美[4]。
三、创新之问
以徐朝兴等一批为代表的龙泉制瓷人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大胆吸收外来技术,在政府扶植和行业自身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五十多年的恢复发展,龙泉青瓷在工艺水平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持续增长,产品形式更趋多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取得了复兴。龙泉青瓷已经成为龙泉乃至浙江的文化名片。
2016年9月4日至5日,举世瞩目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杭州举办,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等议题。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此次华美亮相于G20杭州峰会会场、国宾馆等多个重点区域,并被陈列使用,让灿烂的龙泉青瓷的视觉之美再次聚焦世界目光。
为了使青瓷艺术得到持续发展,在探求青瓷制作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之外,应当努力提高瓷釉质量,注重釉色开发与研究,让龙泉青瓷的美,与现代设计的简约风格融会贯通。当代青瓷必须根植于丰厚的青瓷文化,立足于现代生活,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相结合,注重龙泉青瓷产业化发展,根据青瓷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发设计一些新的视觉之美。
参考文献:
〔1〕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
〔2〕吴越滨,何鸿.浙江青瓷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3〕叶英挺.龙泉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4〕青瓷釉色[N].光明日报,2012-01-29.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