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学校、社会、教师等原因提出相应的政策,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得到缓解甚至彻底解决。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037-02
随着我国工业化及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民成为我国主要的流动人口,从而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不断扩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从留守儿童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并随着留守儿童的发展日益突出,无论是从性格行为上,还是价值观念及其导致的行为结果上,与父母在家的儿童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需要社会各界从长期角度和近期角度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通过政府的干预,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让更多的农村儿童在父母打工地接受良好教育,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成乡一体化,吸引农民工返乡工作,消除留守儿童的存在也就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性格上存在一定缺陷
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性格上的内向、自卑、人性、冷漠和孤僻等特征,這些相对于正常儿童来说是有一定缺陷的。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这其中,55.5%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现为人性、自私、冷漠、内省和孤僻,缺乏爱心和同情心以及逆反心理严重等不良特征。
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常年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这种模式在我国被称为“隔代抚养”,这种抚养方式在农村最为普遍。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隔代抚养的爷爷奶奶一般都对儿童无法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在家的亲友又疏于管教,通常会导致儿童性格方面比较怪异,相比父母在家的儿童显得内向和自卑,并且对待事物的看法往往会从悲观的角度出发。祖辈们的管理方式的相对守旧也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性格上的孤僻,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或者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人交往,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时也不懂得如何向身边的亲人朋友或者老师求助,只能是自行解决,但由于年龄尚小,大多数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于解决的,所以长期的问题压抑着他们的正常成长,从而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焦虑。以上问题会在留守儿童的逐年成长中不断累积,导致留守儿童相比较于父母在身边的儿童来讲,性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行为上普遍表现出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心理问题而产生行为上的偏差,在行为问题上主要表现出孤立,冲动自控能力差,忧虑不安等症状。在笔者的家乡,现在留在家中的大多为老人、文化水平极其低下的妇女、上初中小学的小孩以及一些不愿外出务工的闲置人员。儿童正处于行为的学习期,对于很多事情还比较懵懂。多数留守儿童因为性格上的缺陷而不愿与他们主动交往,在行为上也就很难向一般的孩子保持一致,严重的甚至与正常儿童进行反方向的发展,对社会产生负面有影响,加上村中许多闲置青年的引诱,就更容易使留守儿童发生不良的行为。
(三)部分留守儿童价值观念扭曲
留守儿童在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的扭曲,他们大多金钱至上,拜金主义者严重,并且不重视教育,读书无用论盛行。留守儿童本身就是出现在生活水平低下,教育水平落后的农村,对待事物的看法通常都容易产生金钱导向,注重物质和眼前利益,不懂得考虑长远的发展。即使有些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已经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但由于打工热的冲击下,孩子们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但却能赚大钱,而且听说大量的有文凭者找不到工作,从而滋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同时,他们的父母又为他们设置了活生生的典范,他们通常认为,既然父母可以不读书外出打工生活,那他们也可以走同样的道路。
(四)学习心态上,不重视学习
在一项调查中,按照班主任对被测试学业成绩的评价,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被评为上的88人,中的115人,下的103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存在显著差异,非留守学生成绩较好。由于隔代抚养,大多数农村的爷爷奶奶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很难对儿童进行学习上的帮助,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通过长久的观察发现,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而孩子们在看待事物时,很容易只注重表面现象,大多数的农村人都是没有太高的文凭,但他们依然生活的还可以,于是孩子们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在学校里也只是混日子过,不注重学习成绩。留守儿童得不到好的监督,自身又无法辨别社会的发展方向,及其容易地走入学习的误区,从而不重视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差而无法向更高一级的学历进行升学。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父母与其沟通不够以及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性格上的缺陷以及价值观念上的不正确。笔者对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过观察,发现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远不如父母在身边的儿童。7-14岁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二)学校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主要在教师素质水平、教学内容上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影响。笔者通过日常的观察发现,许多农村教师不关注成绩差的学生,这也会导致留守儿童成绩越来越差,而成绩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留守儿童成绩不理想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行为导向,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三)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其次,社会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社会上有大量的闲置青少年,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引诱是很大的。最后,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救助行为十分缺乏,在发现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不会采取实际的行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 (四)自身因素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大多数儿童表现出自控能力差,毫无自我提升的意识,面对外界诱惑时容易陷入其中,对不良少年的引诱没有判断力。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父母的关心不够,感觉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和归属感,更容易走进不良少年集体,和他们一起做出不良行为留守儿童特别是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期,他们的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正好校外的不良少年就对这群留守儿童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成绩和品行下降,严重者也变成不良少年,然后该群体日益扩大再影响其他少年,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随着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其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笔者认为针对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监护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加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是最重要的。首先,父母应该增强对孩子心理教育意识,家长在外出打工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孩子心理成长,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在交流时一定要表现地主动积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这样可以极大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信任感。其次,选择合适的监护人,在选择孩子的监护人时尽量选择年青的家长,同时抚养人能够管也敢于管教孩子,最好是能够给予孩子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关注孩子的性格形成,及时遏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引导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外出打工的家长要多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和日常行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拉近孩子与其父母的距离,使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的存在,这样更加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管理
首先,学校要加强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教师能做到公正公平地对待学习成绩好与差的学生,切不可让留守儿童感觉到待遇的不平等。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及品行教育。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已经缺失了心理教育及道德价值观念的指导,学校应该承担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责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升学率,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成长障碍。最后,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的管理,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于问题儿童进行及时教育,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成长档案,跟踪记录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同时,学校要与留守儿童父母建立联系,让父母建立心理教育意识,强调父母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督促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做到对留守儿童全面地了解,这便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救意识
留守儿童自救意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生活中,抚养人及教师要灌输儿童主动积极的思想,遇见问题时能够主动向身边的长辈教师或朋友寻求帮助,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意识,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自救意识,从根本上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四)政府的介入和干预
政府可以加强对学校寄宿制的建设从而达到对留守儿童的集中管理教育,对于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儿童,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寄宿學校的优势在于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降低辍学奉献,培养道德情操和提高社交能力。对寄宿的留守儿童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弥补放学后住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空白,让住校的留守儿童在集体中享受到关爱,享受到来自同学及老师的温暖,同时引导孩子们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良好的集体氛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推动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相关政策和措施出台,推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做好与留守儿童父母的交流沟通工作。再次,政府应该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杜绝不良场所进入学校活动范围圈。及时清理、整顿、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公安、文化和工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定期对学校周围的网吧、音像商店、书摊、录像室、游戏机房等进行检查,采取严厉措施,坚决查禁淫秽书刊音像制品,依法取缔不健康网吧、黄色电影院和游戏厅,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力度,防止反动、迷信、邪教、庸俗低下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此外,公安、司法、工商和文化等有关部门协助管理,要对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进行治理,铲除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头,严防犯罪关口前移。积极提倡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区、街道或邻里互助活动,创设并形成健康活泼的居住环境与人文环境。
四、结论
在我国没有完全实现城市化转变的前提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将会日益增多,这势必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留守儿童是农村发展的下一代主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迫切和必要,而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全方位的参与和支持,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切不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并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得到全面彻底的解决。由于个体心理存在内隐性,本文仅用观察、文献这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很难全面的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地、深入地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君玲.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21.
[2]陈健芷,张艳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9):34.
[3]李松.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及学业成绩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9):71.
[4]黄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J].行政与法,2009(10):152.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037-02
随着我国工业化及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民成为我国主要的流动人口,从而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不断扩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从留守儿童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并随着留守儿童的发展日益突出,无论是从性格行为上,还是价值观念及其导致的行为结果上,与父母在家的儿童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需要社会各界从长期角度和近期角度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通过政府的干预,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让更多的农村儿童在父母打工地接受良好教育,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成乡一体化,吸引农民工返乡工作,消除留守儿童的存在也就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性格上存在一定缺陷
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性格上的内向、自卑、人性、冷漠和孤僻等特征,這些相对于正常儿童来说是有一定缺陷的。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这其中,55.5%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现为人性、自私、冷漠、内省和孤僻,缺乏爱心和同情心以及逆反心理严重等不良特征。
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常年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这种模式在我国被称为“隔代抚养”,这种抚养方式在农村最为普遍。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隔代抚养的爷爷奶奶一般都对儿童无法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在家的亲友又疏于管教,通常会导致儿童性格方面比较怪异,相比父母在家的儿童显得内向和自卑,并且对待事物的看法往往会从悲观的角度出发。祖辈们的管理方式的相对守旧也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性格上的孤僻,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或者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人交往,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时也不懂得如何向身边的亲人朋友或者老师求助,只能是自行解决,但由于年龄尚小,大多数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于解决的,所以长期的问题压抑着他们的正常成长,从而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焦虑。以上问题会在留守儿童的逐年成长中不断累积,导致留守儿童相比较于父母在身边的儿童来讲,性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行为上普遍表现出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心理问题而产生行为上的偏差,在行为问题上主要表现出孤立,冲动自控能力差,忧虑不安等症状。在笔者的家乡,现在留在家中的大多为老人、文化水平极其低下的妇女、上初中小学的小孩以及一些不愿外出务工的闲置人员。儿童正处于行为的学习期,对于很多事情还比较懵懂。多数留守儿童因为性格上的缺陷而不愿与他们主动交往,在行为上也就很难向一般的孩子保持一致,严重的甚至与正常儿童进行反方向的发展,对社会产生负面有影响,加上村中许多闲置青年的引诱,就更容易使留守儿童发生不良的行为。
(三)部分留守儿童价值观念扭曲
留守儿童在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的扭曲,他们大多金钱至上,拜金主义者严重,并且不重视教育,读书无用论盛行。留守儿童本身就是出现在生活水平低下,教育水平落后的农村,对待事物的看法通常都容易产生金钱导向,注重物质和眼前利益,不懂得考虑长远的发展。即使有些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已经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但由于打工热的冲击下,孩子们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但却能赚大钱,而且听说大量的有文凭者找不到工作,从而滋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同时,他们的父母又为他们设置了活生生的典范,他们通常认为,既然父母可以不读书外出打工生活,那他们也可以走同样的道路。
(四)学习心态上,不重视学习
在一项调查中,按照班主任对被测试学业成绩的评价,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被评为上的88人,中的115人,下的103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存在显著差异,非留守学生成绩较好。由于隔代抚养,大多数农村的爷爷奶奶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很难对儿童进行学习上的帮助,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通过长久的观察发现,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而孩子们在看待事物时,很容易只注重表面现象,大多数的农村人都是没有太高的文凭,但他们依然生活的还可以,于是孩子们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在学校里也只是混日子过,不注重学习成绩。留守儿童得不到好的监督,自身又无法辨别社会的发展方向,及其容易地走入学习的误区,从而不重视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差而无法向更高一级的学历进行升学。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父母与其沟通不够以及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性格上的缺陷以及价值观念上的不正确。笔者对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过观察,发现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远不如父母在身边的儿童。7-14岁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二)学校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主要在教师素质水平、教学内容上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影响。笔者通过日常的观察发现,许多农村教师不关注成绩差的学生,这也会导致留守儿童成绩越来越差,而成绩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留守儿童成绩不理想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行为导向,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三)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其次,社会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社会上有大量的闲置青少年,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引诱是很大的。最后,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救助行为十分缺乏,在发现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不会采取实际的行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 (四)自身因素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大多数儿童表现出自控能力差,毫无自我提升的意识,面对外界诱惑时容易陷入其中,对不良少年的引诱没有判断力。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父母的关心不够,感觉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和归属感,更容易走进不良少年集体,和他们一起做出不良行为留守儿童特别是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期,他们的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正好校外的不良少年就对这群留守儿童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成绩和品行下降,严重者也变成不良少年,然后该群体日益扩大再影响其他少年,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随着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其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笔者认为针对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监护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加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是最重要的。首先,父母应该增强对孩子心理教育意识,家长在外出打工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孩子心理成长,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在交流时一定要表现地主动积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这样可以极大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信任感。其次,选择合适的监护人,在选择孩子的监护人时尽量选择年青的家长,同时抚养人能够管也敢于管教孩子,最好是能够给予孩子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关注孩子的性格形成,及时遏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引导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外出打工的家长要多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和日常行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拉近孩子与其父母的距离,使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的存在,这样更加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管理
首先,学校要加强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教师能做到公正公平地对待学习成绩好与差的学生,切不可让留守儿童感觉到待遇的不平等。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及品行教育。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已经缺失了心理教育及道德价值观念的指导,学校应该承担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责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升学率,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成长障碍。最后,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的管理,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于问题儿童进行及时教育,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成长档案,跟踪记录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同时,学校要与留守儿童父母建立联系,让父母建立心理教育意识,强调父母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督促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做到对留守儿童全面地了解,这便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救意识
留守儿童自救意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生活中,抚养人及教师要灌输儿童主动积极的思想,遇见问题时能够主动向身边的长辈教师或朋友寻求帮助,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意识,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自救意识,从根本上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四)政府的介入和干预
政府可以加强对学校寄宿制的建设从而达到对留守儿童的集中管理教育,对于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儿童,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寄宿學校的优势在于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降低辍学奉献,培养道德情操和提高社交能力。对寄宿的留守儿童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弥补放学后住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空白,让住校的留守儿童在集体中享受到关爱,享受到来自同学及老师的温暖,同时引导孩子们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良好的集体氛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推动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相关政策和措施出台,推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做好与留守儿童父母的交流沟通工作。再次,政府应该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杜绝不良场所进入学校活动范围圈。及时清理、整顿、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公安、文化和工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定期对学校周围的网吧、音像商店、书摊、录像室、游戏机房等进行检查,采取严厉措施,坚决查禁淫秽书刊音像制品,依法取缔不健康网吧、黄色电影院和游戏厅,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力度,防止反动、迷信、邪教、庸俗低下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此外,公安、司法、工商和文化等有关部门协助管理,要对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进行治理,铲除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头,严防犯罪关口前移。积极提倡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区、街道或邻里互助活动,创设并形成健康活泼的居住环境与人文环境。
四、结论
在我国没有完全实现城市化转变的前提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将会日益增多,这势必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留守儿童是农村发展的下一代主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迫切和必要,而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全方位的参与和支持,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切不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并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得到全面彻底的解决。由于个体心理存在内隐性,本文仅用观察、文献这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很难全面的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地、深入地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君玲.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21.
[2]陈健芷,张艳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9):34.
[3]李松.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及学业成绩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9):71.
[4]黄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J].行政与法,2009(1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