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事型教学”从具体事入手,视野狭小,如同林中看树,只看清树,看不清林。这种方法精于局部而疏于全局,缺乏学理分析,不仅得不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而且无法解读复杂的多要素关联的宏观战略整体的事。“学理型教学”首先是要建立理论框架,以理立论,揭示贯通全局的轴线,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学理型教学”登高远眺,拓展了看待问题的视野,贯通了理论体系的轴线,升华了观点表达的境界。开展“学理型教学”必须创造如下条件:一是必须确立以培养“高端思维能力”为着力点的教学指导思想;二是必须培养出理论通达、思维创新、视野广阔、德性优良的教师队伍;三是必须构建鼓励教学创新的一系列制度。
[关键词]大学理论教学 “论事型教学” “学理型教学” 转化 高端思维能力 高层视野
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就要说服人,能说服人的教学是有效教学,反之则是无效教学。多年来,为增加理论教学的说服力,理论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探索改革,涌现出从内容到方法浩如烟海的“新经验”,但说服人的教学仍然屈指可数。甚至,继续改革已是搜肠刮肚、穷途末路。
这一尴尬状态在于,过去的改革万变不离其宗,只是在视野狭小的“论事型教学”上打转,无法在高端思维上整体驾驭社会系统中事物关联性背景下发展方向的客观必然性。结果是:在局部讲通的理儿,从全局上看出了矛盾;在此域讲通的理论,到彼域就难说通。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抓到揭示贯通局部与全局的规律轴线,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中轴。有的只是观点加例子式的就事论事,疏有大智慧的剖析和理性的归纳,很难让人信服。自然,教者难受,学者被动,甚至抵触,效果也就可见一般了。
那么,理论教改的方向究竟在哪里?我以为在于跳出以往“论事型教学”圈子,到“学理型教学”中去找出路。
一、“论事型教学”与“学理型教学”的异同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基本上有两类:一是论事型。从具体事件出发,分别论述一件件事,从事综合出理,这是一种实学思路。二是学理型。先确定原理,从总体上把握研究对象,以理贯通事,这是一种理学思路。这两种研究方法,促成了相应的两种教学方法。两种方法无所谓对错,只是使用的教学对象不同。“论事型教学”多适用于初等教育阶段,“学理型教学”更适用于高等教育教学过程。
论事型方法是从具体事入手,由于这种方法视野狭小,如同在林中看树,只看清树,看不清林。这种方法精于局部而疏于整体,缺乏学理分析,不仅得不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而且无法解读关于宏观战略整体的事。所谓学理型教学,首先是要建立理论框架,以此立论,揭示贯通全局的轴线,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按照理学的思路,要看清林,就要登高远眺,高瞻远瞩,扩大视野,或运用望远镜,理论框架就起到望远镜的作用。就是先确定理论框架,先立论,后论事。这就是“学理型教学”。
开展“学理型”理论教学,并不是彻底抛弃“论事型”传统教学方式,而是把“学理型”与“论事型”两种教学方式合理运用,避免用微观个别事件去佐证宏观战略问题,或者只是观点加例子,把个别等同一般、把局部当作全局。假若如此,那只能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势必出现错误归因,以视野的狭隘、思维的片面、简单的逻辑,误导教育对象。这是及其危险的,更是辜负理论教育初衷的。
二、“学理型教学”增加教学效果的根据
为什么“学理型教学”能够有效增加教学效果?根据在于:拓展了看待问题的视野,贯通了理论体系的轴线,升华了观点表达的境界。
高等教育中的理论教学,必须要有高端思维和高层视野,必须贯通理论体系的轴线,升华观点表达的境界。“学理型教学”正是立足广域视野、把握理论轴线、升华表达境界基础上的,看待、理解、讲解问题的教学方式。比如,我们讲授科学发展观,如果就中国现实问题的角度看,科学发展是既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又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突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解释本没有错,但仅仅在这个思维层次上论及,那还只是“论事型”的理解,视野还不够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贡献也没说到位。
如果,我们把科学发展观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看待,就可大大提升其历史贡献,并能够真正说服人。比如,我们从“二元选择理论”的角度看,社会变革既遵循客观规律,又是人们主体的选择。人类有两种基本选择: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选择平等公正。生产力是衡量物质文明的根本标准,平等是衡量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水平低,人为了求生存,首先选择发展生产力,故历史上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力起决定作用。人选择发展生产力,沿发展轨道前进,人又追求平等公正,选择沿平公轨道前进。人类社会正是沿着发展和公平两大轨道选择前行的。从几千年的历史看,两条轨道是同向的,不可逆转的,但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看,两条轨道又不完全同向、同步。所以,历史上的执政者都面临在发展与平等之间的两难选择,其又为执政的核心问题。我们党对此认识也是经历了不断深入的过程。幼年毛泽东,痛恨富人对穷人的剥削,痛恨社会的不平等,所以立志“造反”,追求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社会。所以,毛泽东领导建立新中国后,思想偏重于平等轨道,难容社会的不平等,结果忽视了国家贫困状态下,首先要选择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国家总体贫困的现实问题,而是为了公平,人为加快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一大二公”,结果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邓小平领导改革开发,着力解决过去社会主义老是穷的问题,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把工作的根本标准,确定为首先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致力于主要在发展轨道上实现国家富强。社会经济在“效益优先”基础上发展加快,但社会不平等却随之迅速扩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景涛及新的党中央,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上,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更加科学合理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国的根本价值标准、方法途径,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的真谛所在。从而全面统筹发展与平等之间的关系,自觉协调和引导社会沿两条轨道关联运行。这就把握了执政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解决执政核心问题的大政方略,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学说的最新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从理性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的公平规律和生产力规律有机统一,把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强国与公平分配上的富民有机统一,使中国开始走上合规律性与合理性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历史发展时期。真正做到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这就是科学发展观重大的历史贡献,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超思维能力和执政能力。
可见,按照“学理型教学”的思路,先确定理论框架,先立论,后论事,就会在更高的视域看清事物的本质,道理也就讲得更加透彻、清晰明了,自然能够更好地说服受教育者。
三、开展“学理型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
开展“学理型教学”是一项更加艰巨的教学改革,需要彻底的脱胎换骨。
一是必须有以培养高端思维能力为着力点的教学指导思想。高端思维能力,就是立足战略层面,认清事物发展规律和把握趋势走向,统揽全局,能够寻求创新发展出路的前瞻性系统思维能力。它是战略思维能力、超前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培养高端思维能力为着力点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高等教育区别与初等教育的主要环节。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只有抓住提升其战略思维能力,才能使之善于在统揽全局中把握大势;只有抓住提升超前思维能力,才能使之善于在紧跟时代中引领发展;只有抓住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使之善于在推进发展中锐意求新;只有抓住养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才能使之善于在实践中驾驭规律;只有抓住提升系统思维能力,才能使之善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这些思维能力的有机协同运用与实践,才能体现高层次人才应有的水平。因此,确立培养高端思维能力为着力点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大学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开展“学理型教学”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大学理论教学 “论事型教学” “学理型教学” 转化 高端思维能力 高层视野
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就要说服人,能说服人的教学是有效教学,反之则是无效教学。多年来,为增加理论教学的说服力,理论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探索改革,涌现出从内容到方法浩如烟海的“新经验”,但说服人的教学仍然屈指可数。甚至,继续改革已是搜肠刮肚、穷途末路。
这一尴尬状态在于,过去的改革万变不离其宗,只是在视野狭小的“论事型教学”上打转,无法在高端思维上整体驾驭社会系统中事物关联性背景下发展方向的客观必然性。结果是:在局部讲通的理儿,从全局上看出了矛盾;在此域讲通的理论,到彼域就难说通。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抓到揭示贯通局部与全局的规律轴线,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中轴。有的只是观点加例子式的就事论事,疏有大智慧的剖析和理性的归纳,很难让人信服。自然,教者难受,学者被动,甚至抵触,效果也就可见一般了。
那么,理论教改的方向究竟在哪里?我以为在于跳出以往“论事型教学”圈子,到“学理型教学”中去找出路。
一、“论事型教学”与“学理型教学”的异同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基本上有两类:一是论事型。从具体事件出发,分别论述一件件事,从事综合出理,这是一种实学思路。二是学理型。先确定原理,从总体上把握研究对象,以理贯通事,这是一种理学思路。这两种研究方法,促成了相应的两种教学方法。两种方法无所谓对错,只是使用的教学对象不同。“论事型教学”多适用于初等教育阶段,“学理型教学”更适用于高等教育教学过程。
论事型方法是从具体事入手,由于这种方法视野狭小,如同在林中看树,只看清树,看不清林。这种方法精于局部而疏于整体,缺乏学理分析,不仅得不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而且无法解读关于宏观战略整体的事。所谓学理型教学,首先是要建立理论框架,以此立论,揭示贯通全局的轴线,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按照理学的思路,要看清林,就要登高远眺,高瞻远瞩,扩大视野,或运用望远镜,理论框架就起到望远镜的作用。就是先确定理论框架,先立论,后论事。这就是“学理型教学”。
开展“学理型”理论教学,并不是彻底抛弃“论事型”传统教学方式,而是把“学理型”与“论事型”两种教学方式合理运用,避免用微观个别事件去佐证宏观战略问题,或者只是观点加例子,把个别等同一般、把局部当作全局。假若如此,那只能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势必出现错误归因,以视野的狭隘、思维的片面、简单的逻辑,误导教育对象。这是及其危险的,更是辜负理论教育初衷的。
二、“学理型教学”增加教学效果的根据
为什么“学理型教学”能够有效增加教学效果?根据在于:拓展了看待问题的视野,贯通了理论体系的轴线,升华了观点表达的境界。
高等教育中的理论教学,必须要有高端思维和高层视野,必须贯通理论体系的轴线,升华观点表达的境界。“学理型教学”正是立足广域视野、把握理论轴线、升华表达境界基础上的,看待、理解、讲解问题的教学方式。比如,我们讲授科学发展观,如果就中国现实问题的角度看,科学发展是既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又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突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解释本没有错,但仅仅在这个思维层次上论及,那还只是“论事型”的理解,视野还不够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贡献也没说到位。
如果,我们把科学发展观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看待,就可大大提升其历史贡献,并能够真正说服人。比如,我们从“二元选择理论”的角度看,社会变革既遵循客观规律,又是人们主体的选择。人类有两种基本选择: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选择平等公正。生产力是衡量物质文明的根本标准,平等是衡量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水平低,人为了求生存,首先选择发展生产力,故历史上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力起决定作用。人选择发展生产力,沿发展轨道前进,人又追求平等公正,选择沿平公轨道前进。人类社会正是沿着发展和公平两大轨道选择前行的。从几千年的历史看,两条轨道是同向的,不可逆转的,但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看,两条轨道又不完全同向、同步。所以,历史上的执政者都面临在发展与平等之间的两难选择,其又为执政的核心问题。我们党对此认识也是经历了不断深入的过程。幼年毛泽东,痛恨富人对穷人的剥削,痛恨社会的不平等,所以立志“造反”,追求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社会。所以,毛泽东领导建立新中国后,思想偏重于平等轨道,难容社会的不平等,结果忽视了国家贫困状态下,首先要选择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国家总体贫困的现实问题,而是为了公平,人为加快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一大二公”,结果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邓小平领导改革开发,着力解决过去社会主义老是穷的问题,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把工作的根本标准,确定为首先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致力于主要在发展轨道上实现国家富强。社会经济在“效益优先”基础上发展加快,但社会不平等却随之迅速扩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景涛及新的党中央,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上,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更加科学合理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国的根本价值标准、方法途径,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的真谛所在。从而全面统筹发展与平等之间的关系,自觉协调和引导社会沿两条轨道关联运行。这就把握了执政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解决执政核心问题的大政方略,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学说的最新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从理性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的公平规律和生产力规律有机统一,把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强国与公平分配上的富民有机统一,使中国开始走上合规律性与合理性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历史发展时期。真正做到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这就是科学发展观重大的历史贡献,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超思维能力和执政能力。
可见,按照“学理型教学”的思路,先确定理论框架,先立论,后论事,就会在更高的视域看清事物的本质,道理也就讲得更加透彻、清晰明了,自然能够更好地说服受教育者。
三、开展“学理型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
开展“学理型教学”是一项更加艰巨的教学改革,需要彻底的脱胎换骨。
一是必须有以培养高端思维能力为着力点的教学指导思想。高端思维能力,就是立足战略层面,认清事物发展规律和把握趋势走向,统揽全局,能够寻求创新发展出路的前瞻性系统思维能力。它是战略思维能力、超前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培养高端思维能力为着力点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高等教育区别与初等教育的主要环节。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只有抓住提升其战略思维能力,才能使之善于在统揽全局中把握大势;只有抓住提升超前思维能力,才能使之善于在紧跟时代中引领发展;只有抓住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使之善于在推进发展中锐意求新;只有抓住养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才能使之善于在实践中驾驭规律;只有抓住提升系统思维能力,才能使之善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这些思维能力的有机协同运用与实践,才能体现高层次人才应有的水平。因此,确立培养高端思维能力为着力点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大学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开展“学理型教学”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