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科学地、生动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爱国主义精神、辩证的观点、崇尚科学的精神,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培养学生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的教育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与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乃至生物与非生物,都是广泛联系,互相影响的。所有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统一的有机系统——生物圈。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制于环境中生物及非生物的发展状况。生物对于人类的价值是如此之大,但人类是否已经意识到了它们的价值呢?是否真的关怀处于灭绝边缘的生物呢?青蛙是有益的动物,这是在小学教科书中就学到的知识,然而这样的朋友,却仅仅因为肉味鲜美,就遭到飞来横祸,好不可怜。在广州,每年仅吃掉的蛇就达上千吨。在一家私人开设的海鲜舫里,一次便查获活猴数只,猴头十多个以及娃娃鱼几十条和上百只飞禽。多少无辜的精灵就这样遭受人们的荼毒,成为人们的餐桌上的牺牲品。新的生物课程改革标准确立“人与生物圈”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爱护身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的教育,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环保观念,养成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形成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
二、培養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苏科版《生物》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德育素材丰富,若能充分利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我们可以利用小资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七(上)、(下)中有小资料很多处,其中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信心,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如,“我国古代在生物学方面的光辉成就”的小资料,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再如,小资料“我国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当代科学家的智慧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贡献,进一步激励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三、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就存在着辨证唯物性。笔者认为,只要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就容易帮助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形成对立统一的观点。事物的发展始终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生物体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性。如,“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同化、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教学中只要合理运用、因势利导就能帮助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
2.形成内、外因关系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对待事物的发展变化,要学会分析其内、外因的变化特征,不要一叶障目、片面的看待问题,应从现象到本质,全面的认识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逐步形成内、外关系的观点。如,利用新教材中“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细胞衰老内外因”等内容,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内外因关系的观点。
四、培养崇学生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青年学生的大脑易接受非现实的东西,加之学习上竞争的压力,往往就可能使缺乏价值判断标准的青年出现精神空虚而走入歧途甚至误入邪教。因此,在教学时不可忽视学生积极的精神需求,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课外读是生物教材的一大特色,它增加了教材知识的延展性和可读性,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素材。笔者认为:应充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分析并加以理解,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其内涵,渗透德育教育。如,教材八(下)“植物性神经调节”强调的是植物性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及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关系;“探索大脑的奥秘”分析了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及科学家对大脑研究的成果的展望。这些素材不仅拓展了知识、增强了可读性而且体现了科学性,教学中对学生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误入歧途,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和理想。
五、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顽强奋斗的无畏精神
一部生物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教育李时珍经过27年临床实践和标本采集,甚至亲身尝试,写出了《本草纲目》。达尔文历时五年环球考察,用23年时间写成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科学家们的这种不畏艰辛,不怕困难,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对学生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形成坚强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养成谦虚谨慎、治学严谨的作风习惯有重要作用。
通过挖掘生物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德育要素,把道德教育和人语言教育结合起来,把道德观和科学技术发展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性功能,使德育教育贯穿到文化传统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之中。
一、培养学生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的教育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与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乃至生物与非生物,都是广泛联系,互相影响的。所有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统一的有机系统——生物圈。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制于环境中生物及非生物的发展状况。生物对于人类的价值是如此之大,但人类是否已经意识到了它们的价值呢?是否真的关怀处于灭绝边缘的生物呢?青蛙是有益的动物,这是在小学教科书中就学到的知识,然而这样的朋友,却仅仅因为肉味鲜美,就遭到飞来横祸,好不可怜。在广州,每年仅吃掉的蛇就达上千吨。在一家私人开设的海鲜舫里,一次便查获活猴数只,猴头十多个以及娃娃鱼几十条和上百只飞禽。多少无辜的精灵就这样遭受人们的荼毒,成为人们的餐桌上的牺牲品。新的生物课程改革标准确立“人与生物圈”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爱护身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的教育,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环保观念,养成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形成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
二、培養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苏科版《生物》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德育素材丰富,若能充分利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我们可以利用小资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七(上)、(下)中有小资料很多处,其中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信心,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如,“我国古代在生物学方面的光辉成就”的小资料,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再如,小资料“我国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当代科学家的智慧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贡献,进一步激励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三、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就存在着辨证唯物性。笔者认为,只要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就容易帮助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形成对立统一的观点。事物的发展始终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生物体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性。如,“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同化、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教学中只要合理运用、因势利导就能帮助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
2.形成内、外因关系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对待事物的发展变化,要学会分析其内、外因的变化特征,不要一叶障目、片面的看待问题,应从现象到本质,全面的认识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逐步形成内、外关系的观点。如,利用新教材中“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细胞衰老内外因”等内容,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内外因关系的观点。
四、培养崇学生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青年学生的大脑易接受非现实的东西,加之学习上竞争的压力,往往就可能使缺乏价值判断标准的青年出现精神空虚而走入歧途甚至误入邪教。因此,在教学时不可忽视学生积极的精神需求,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课外读是生物教材的一大特色,它增加了教材知识的延展性和可读性,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素材。笔者认为:应充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分析并加以理解,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其内涵,渗透德育教育。如,教材八(下)“植物性神经调节”强调的是植物性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及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关系;“探索大脑的奥秘”分析了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及科学家对大脑研究的成果的展望。这些素材不仅拓展了知识、增强了可读性而且体现了科学性,教学中对学生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误入歧途,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和理想。
五、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顽强奋斗的无畏精神
一部生物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教育李时珍经过27年临床实践和标本采集,甚至亲身尝试,写出了《本草纲目》。达尔文历时五年环球考察,用23年时间写成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科学家们的这种不畏艰辛,不怕困难,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对学生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形成坚强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养成谦虚谨慎、治学严谨的作风习惯有重要作用。
通过挖掘生物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德育要素,把道德教育和人语言教育结合起来,把道德观和科学技术发展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性功能,使德育教育贯穿到文化传统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