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叶的生命情怀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81065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对黄叶的感受,是从童年开始的。
  依然保留着童年时的一个片段。因为风的骤起,树上的叶子争先恐后落下来,光秃秃的树枝摇晃出凄厉的声音,落叶在空中呼啸着,宛若群魔乱舞。在放学回家的沣河岸上,面对这样的景象,我忽然莫名其妙地恐惧起来,以为人类会有什么灾难降临。
  童年,难以用审美的意识以及生命的历练来认识自然界的黄叶。
  那一刻的景象似一片飘飞的黄叶盘桓在我的脑海中。依稀记得,我拼命躲开即将落在身上的黄叶,双脚颤抖着绕开地上那些黄叶。那时,我们家住在沣河边的秦渡镇。回忆起童年的点滴片断,如片片枯黄的叶子铺满心海。仿佛一幅幅梦魇的影子,演绎着生命的起源。
  然而,随着时间的点点流逝,经历了无数的秋冬,我才悟出了黄叶的飘飞不过是大自然的一种物象,无所谓恐惧。渐渐的,我眷恋起那些翩翩起舞或者匍匐于地的黄叶。我不再躲它,而是将它视为灵魂里的蝴蝶。是的,黄叶飘飞的样子很像蝴蝶。
  年轻时,我曾收藏过秦岭牛头山那面坡上的一片金黄的枫叶。这片枫叶,掌状五裂形,正反两面呈金黄色,边缘有七八个齿角,叶脉坚硬,质地精致,背面还有几圈回旋的花纹,花纹中间点缀着或大或小的圆点,圆点的色泽有深有浅。我还发现,这些花纹的附近,隐隐约约透露出一些高山流水的痕印。这些图案,像极了一幅山水素描。保存这片枫叶的起因,是因为它具备着艺术的特质。我把它夹在一本书里,是杨沫写的《青春之歌》。许多的岁月里,它就躺在书页里,和我喜欢的女主人公林道静一起呼吸,一起嗅着书墨的芳香。不知何时,那本书再也找不到了,我因此忧伤了许多日子。后来,再碰到秋天的枫树时,我就专注看它的叶子,幻想着能够出现我年轻时收藏过的那种色彩和形状的枫叶,然而总是失望。
  喜欢枫叶红黄兼备的那种色彩。秋深的季节,那是牛头山绝美的风景,可惜那时没有相机,无法留下它的倩影。人到中年,我喜欢上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看到了他的《红叶》,诗中写道:“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在他眼里,枫叶竟是偷喝了“天酒”而被染红的。
  关于枫叶,有这样一个传说:枫叶飘落前,谁如果有幸接住枫叶,就会得到幸运。而能亲眼目睹枫叶成千成万落下的人可以在心底许下一个心愿,在将来的某一天就会悄悄实现。如果能与心爱的人一起看到枫叶飘落,两人就可以永不分离。这是枫叶赋予的人生况味。往事的回忆,人生的沉淀,情感的永恒,岁月的轮回,以及对昔日伊人的眷恋,真的就凝聚于一片叶子上了?
  珍惜一件凝聚情感的物品,对人生来说,并不是一件虚无的事情。虽然,那片被我珍藏的枫叶再也找不到了,但仍然挂念着它。四十多年来,每当拥有一处空闲的角落,思绪漫无目的地荡漾时,我就想起那片黄叶。我不会亏待这一刻的感觉。泡上一杯茶,点燃一支烟,摒除一切杂念,闭上眼细细地品味它的色彩,它的花纹,它的韵律。
  二
  人对景物的感受,在文人的笔下,往往赋之于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语道破:“一切景语皆情语。”王氏所见 ,与汪中“所谓‘丽语’即‘柔语’也” 相同。此处之“丽语”,即婉丽的景语;“柔语”,即柔媚的情语。周颐在《蕙风词话·论词》中也说道:“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此等境界,唯北宋人词往往有之。”范仲淹的《苏幕遮》,正是北宋初年的代表词作。他宦海沉浮,终年漂泊异乡,因抨击宰相吕夷简循私,被贬谪至饶州,尔后在我的家乡陕西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风飒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他借“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描写,真切地吐露了征人“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旅思之情。
  写这首词时,范仲淹感激着遍地黄叶。那个瞬间,在他的眼里,黄叶便是他的亲人,是他的精神慰藉。我在做中学语文教师时,曾将这首诗用粉笔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抄下来,作为课外的阅读和欣赏。我不想看见我的学生们整天若无其事的样子,想把自己天生的忧郁强加给他们。大多数学生喜欢苏轼的《赤壁怀古》,我启发说:人啊,要适应各种感觉。我的这番话,学生们那时还不太懂。二十多年后,学生们聚会,每个人都要出节目。有位当年的女学生就朗诵了这首《苏幕遮》。我后来才知道,她的婚姻很不幸,自己又没有勇气解脱。而那个爱着她的男人,十年前就远走他乡。朗诵的时候,我隐约感到,她的眉间有一股落叶的气息。我在想,她一定是在怀念着那个远走的人。
  同学、战友聚会渐成风气。五十岁之前,我是不大参加这类活动的。理由在于,当初在一起的时候,就如春天里树上鲜绿的叶子,生机勃勃。尔后,随着四季的轮回,年轮的增长,叶子渐渐暗淡,直至发黄。这是人走下坡路的时候,需要的是年轻人的慰藉,或者在孩子身上寻觅希望。一帮上了岁数的人在一起,彼此都是挂在树枝的黄叶,难于抵御秋风的扫荡,不免生出凄凉的感叹。知天命之后,我才悟出此类聚会的内涵。人生到了这个年纪,是树上的黄叶,人生的阅历、经验使他们充满着大智慧,相互间的交流无疑会使他们更加徹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们激情荡漾,焕发青春。有了如此的感悟,每逢这种活动,我便格外珍惜,只要身子有空一定不会缺席。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很少进电影院了。我并不排斥电影艺术,只是不喜欢那种观看的方式。人与人是要有距离的,就像在冬天里怀念夏天。我最后看的一部片子是《英雄》。是在庐山参加一个笔会,会上演的。那情节实在无聊,可我还是看完了,是影片中的一幕情景感染了我。一处遍地黄叶的树林中,章子怡同张曼玉在比武,意境极其凄美。两个女人不知为何在风中对打,黄叶在身边旋绕飞舞。那呈现给我的是一种旋律,应该是贝多芬的《悲怆》钢琴曲,婉转中带着忧伤。据说,场景中的黄树叶是导演张艺谋发动老乡捡来的真品,因此画面效果逼真感人。影片此后的情节,经过我的艺术想象,好像都被黄叶弥漫的意境感染着,诱导我看完了那部影片。回到宿舍,同宿一室的文友在看电视转播的球赛,他问电影咋样?我脱口而出:遍地黄叶啊。   看过一幅凡高的油画《森林中的少女》。画面是几棵绿色山毛榉的树身,一片盖着干树叶的地面和一个穿白衣的小姑娘。铺满落叶的红褐色地面,因树荫而乍明乍暗,斑驳陆离。我的目光聚焦在少女脚下的黄叶上,嗅出了树木的芳香,听见了少女的心跳。凡高自己也说:“我非常喜欢黄叶的效果,绿色山毛榉的树身在它的烘托下显得很突出,小姑娘的身体也一样。”在艺术的殿堂里,遍地黄叶的景色不是阴冷,而是柔美。
  三
  无论再好的春夏之景,到了深秋的季节,也会黄叶飘飞,唯剩一树枯零。
  回到我家老屋门前的那片荷塘。秋风来了,摧残了荷塘亭亭的风致。荷叶日渐萧疏,柔软的叶片不知不觉变得干枯,微黄卷曲,布满孔洞,间或一两枝已经折断,与水中的返影结合成不规则的影像,这便是残荷之相。秋雨飘落在残荷上,给荷带去一缕润湿的忧伤,感受着“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清冷,体验着“菡萏香消翠叶残”的苍凉。要说风景如画,荷的黄叶在风中的摇曳,在水中的倒影,叶面与叶面的互相抚慰,更是神来之美了。
  对自然的植物来说,黄叶是一种悲伤。然而此种悲伤,从人类审美的角度来看,却又是生命过程中的某种提炼。
  寒塘殘影,冷雨花魂。残荷的黄叶,表达的是历练、凝重,叶面的抹抹橘黄是风雨留下的烙印。就像从青春一路走来的母亲,在繁华褪尽的萧索里,坦对枯荣,静观浮沉,维系心灵的豁达与宁静,完成生命的守望。
  残荷,将芬芳渗透到枯梗上,将黄叶匍匐于水中,表述着生命的凝练。一些秃枝更像画家的笔,在水面上描画出千姿百态的水墨丹青。
  枯黄的荷叶,母亲总是舍不得扔掉。父亲收获了莲藕,她卷着裤腿,弯下腰将荷塘里荷的黄叶一一打捞上岸,整整齐齐地叠起来抱回家放在楼上。来年端午节前,她上楼抱下来那些荷叶包粽子。荷叶包的粽子,味道是那样清香。吸吸鼻子,那清香的味儿似乎尚存。
  看过一幅《残荷听雨》图。暮秋天气里,寂寥的远山隐隐迢迢,一池塘素净的水,萎谢的叶子和花萼,耷拉着脑袋的黄褐色荷叶挂在枯茎上,空灵、孤寂、凄清。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悲秋常与伤春相提并论。悲秋情结,士皆有之。秋,这个收获的季节,恰恰预示着生命由盛转衰的时刻。自然界的盛衰交替,使善感的文人自然联想到人事的盛衰变化。文人借肃杀、衰败的秋天来悲人生之秋,抒发深沉的人生感慨。每个人都是一棵生命之树,最后都将是化为一片黄叶。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秋天投射在文人心灵上的创伤,恰恰是因为有感于自然界的草木枯黄。
  梧桐的叶子是秋天最早枯黄的,《群芳谱》中载:“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故此,梧桐总是与词人的情结密切相联。冷冷的清秋,寂寂的夜晚,词人举首遥望,只见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空中,映照着冷冷清辉的黄叶,有种禅意的美。
  四
  我诧异的是,大凡枯萎的草木,都会呈现出黄色。
  黄,本是一种亮色,给人带来轻快,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感觉。但草木之枯萎,却偏偏呈现出黄色,似乎不属审美之相。
  秋末,冬初,我眼界里的风景,仿佛只有落叶。
  秋风吹过,轻轻地一声声叹息,凋谢的叶儿随它漫天飞舞。一片片如蝶,如精灵,在天空中久久飘零,不肯落下。小城的街头忽然清冷起来,树便成了一种空旷静态的意象,小城的街头弥漫的是《汉宫秋月》般的无奈和惆怅。我独喜欢这种意境,伫立,凝思谛听,忽然就来了感觉:风吹落树叶时的沙沙声,就是落叶最后一次与树的对话。黄叶拼尽生命全部的赤诚从空中坠落,点染了萧瑟的小城,昭示了生命成熟的厚重和沧桑。
  傍晚的景色更好。空中的黄叶在风里坠落于泥土或者马路上,安静地躺在地上,孤独地诉说着悲寂,晚霞将温和的余晖洒在它们的身上,叶子金灿灿的,绽放出最后的光芒。那是它们留给尘间的一道风景线。紧闭双眼,忽然想起龚自珍的两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身处的小城,杨树是最普通的树种。别小瞧这北方最普通的树种,佛语中却以它的黄叶为金,比喻天上乐果,能止人间众恶。秋天里,它的叶子半黄半绿时就开始坠落,无风的日子里,宽大的叶片转几个身就落在马路上。提醒人们季节的轮换。杨树的黄叶颜色虽不值得称道,但踩在脚下清脆的破裂声,以及首先渲染出的秋韵,却让人回味。
  冬日里,到野外散步,踩踏松软的黄叶荒草,内心便拥满柔软。这是年轻时的感觉,过了知天命之年,我便不再踩踏它们,因为从它们柔弱的响声中,我听到了呻吟之声。
  在我居住的户县,行道树隔些年头就换一茬。记得,道旁最早的是杨树。杨树后来伐掉了,陆续换成了柿树、松树、银杏、槐树。无论怎么换,都无法改变秋末时节黄叶飘落的命运。我知道,我会在这里老死的,这是生命的抉择。所以,面对着秋天遍地的黄叶,我会生出感慨。我不是神仙,生生死死,这个生命的规律,我自然无法绕过。岁月无情,落叶无情,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片叶子,从枝头迸出的新芽到飘落的黄叶,从呱呱坠地到垂暮之年,只不过人的生命轮回比树叶漫长一些罢了。
  在户县,我走过最多的是娄敬路。四十岁后,我几乎每天都在用步子丈量它。鞋底摩擦着它,我才会有踏实回家的感觉。久而久之,这条路和我就有了感情。过了长虹饭店,我知道,该拐弯了。那儿有棵老槐树,对我来说,它是家的标志。树的身围很粗,陪伴这座县城应该有些年头了。树木的品种里,我尤其喜欢槐。秋风扫荡的日子里,老槐细碎的叶子在树根拱起凸凹的土地上堆积了一层深沉的黄色,与稳健的青色树干融合得自然和谐。探出脚尖,轻轻地触摸它们,足下沙沙的细响,像生命的耳语。我甚至不忍心踩踏那些铺展在地上的落叶,因为,从吱吱呀呀的声音里,我总能感受到叶子的心碎。蹲下身子,掬一捧槐叶,伸手一握,枯黄的叶应声而碎。碎叶流沙般地从指尖流淌,宛若品味生命的漫溯,抚触时间的脉络。没有雨的日子,树冠下的阴影里总是摆着一副象棋,一些人围着,不知疲倦地对弈着。有时我想,他们是在无意识地守护着老槐的余生。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会靠在树身上,眯着眼睛,歪着脖子,用手掌支起下巴,仰头看着枝上的叶子。用这样的姿势来观察自然界的景物,对我来说,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前几天,女儿在“亲宝宝”中发了一组不到两岁的外孙的照片,画面是外孙在一片树林里捡拾黄叶。面对着铺满于地的黄叶,外孙异常兴奋,或弯腰捡拾,或举叶欢笑,或用一只叶子遮住一只眼睛做出顽皮状。
  我认出来了,那是银杏的叶子。
  写到这儿一扭头,书房的窗外正是一树金黄的银杏叶。金黄,我不大喜欢这样招摇的词语,可是又寻找不出更好的词替代。正是冬初,银杏的叶子是奔着衰老去了,却张扬出异常亮丽的色彩,令我拥有了奇异的心灵感受。
  五
  去年冬天,去县医院探视一位身患绝症的老人——他曾是我尊敬的上级。坚毅、沉静、孤寂,面对上司不唯唯诺诺,在下级面前不摆架子。他是从政协主席的位子上退下来的。每年的中秋和春节,我都会去登门看望他。在病房里找不到他,我就来到住院部大楼前的花园里。果然,他坐在一条石凳上安静地注视着地上的树叶、花叶、草叶。夕阳下,四处飘落的黄叶泛着金黄色的光。我轻声地呼唤着他,他回过头慈祥地对我一笑,脸上竟没有丝毫我所担心的悲伤。我陪他坐下,只是坐着,因为任何安慰都失去了意义。他捡起脚下的一片树叶注视着。那是一片极规则的楓叶,伸出七只工整的角,在夕阳的红晕下泛出一片金黄色。他在微笑,是那种让人欣慰的笑容。我被他的笑容深深地触动了,情不自禁地也捡起一片枫叶注视着,仿佛注视着自己的生命一般。
  离开老人,我突然想起20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落叶》。那是一个由一片藤叶演绎出的经典故事:病床上的乔安娜看到窗外的爬山虎叶子不断被秋风吹落,不无伤感地说,最后一片叶子代表她自己的死亡。老画家贝尔曼用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挂在乔安娜病房的窗前。乔安娜绽放出了往日的笑容,精神日渐好转,终于活了下来。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故事。但谁能否认生命中的奇迹呢?我的老上级,那样专注地注视着一片落地的枫叶,无疑是在感慨岁月的短暂,留恋往昔的时光。
  一叶一生命,一叶知春秋,历尽人间沧桑,等来的仍是独自漂泊,衰竭的黄叶依然无怨无悔,安然化为尘埃,把如烟如梦的祝福留给来年的绿叶。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在《一片树叶》里这样描写:“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春去秋来,树木荣枯,是自然法则;世事更替,人生荣辱,皆无常因果。一片黄叶,既是旧生命的终结,也是新生命的轮回,生命正是在终结和轮回中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黄叶的沧桑赋予了深秋霜浓时节一种诗的意象。
  英国女作家莱辛在著名的《拉奥孔》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意象是诗人醒着的梦。”说的真好。为一朵迎风摇曳的花而感怀,为一片悄然飘落的黄叶而悲伤。这都是意象的作用。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那种“带霜烹紫蟹,煮酒烧落叶”的风雅,是历经了沧桑的文人们到达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
  在生命四季的轮回中,黄叶灿烂的一刻是在使命完成后,飞身坠落。轻盈,从容,让生命的弧线,划过天空的轨迹。即使化为淤泥,也是为大树的又一个生命轮回补充着营养。
  六
  枯黄的落叶本是自然现象,预示着植物生命的枯萎。这就很自然地让人们联想起自己的命运,生发出悲悯之怀。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那首《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借黄叶抒发对妻子的思念,表露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为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背景是纳兰性德随扈出巡南北,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期间。秋风乍起,吹落朵朵黄叶,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妻子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不免充满惆怅,心中顿生愁苦。
  唐宋古诗词对落花黄叶的抒情之句都写得凄美感人。常常,我就手捧一卷厚厚的古诗词,沉浸在诗句的境界里,踩踏着无数文人吟哦感慨的纷繁情感,挥洒着春恨秋悲惜时伤世的无奈,走进一个个黄叶飘落的世界。或是浅斟低唱,或是缓步前行,任身后黄叶舞秋,醉月摇花,只为找寻蕴于字里行间的悲喜愁乐,重温凄婉清丽的文人情怀。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个充满了秋韵的地方。二〇〇四年十一月,在京参加中国首届散文论坛期间,我去了西山脚下,朝拜心中的雪芹。雪芹晚年移居西山黄叶村(即今天北京植物园内),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一九七一年,一些专家在香山地区正白旗发现了一座带有几组题碑诗的老式民居,他们认为这便是雪琴著书的黄叶村,后以此为基础建成了曹雪芹纪念馆。往昔的黄叶村里有很多枣树,入秋以后叶子逐渐变黄,村子由此得名。面对黄叶坠地所产生的悲剧美,文人难免对生命进行一番形而上的深刻思考。从这个角度上讲,黄叶村的确是酝酿《红楼梦》的好地方。现在,当年的枣树多半无存,只剩下院门前的老槐。居高临下,我看到,纪念馆后面的山坡上黄叶遍地。山坡上的碉楼本来就是棕色岩石砌成的,在灌木和秋草的衬托下更显出萧瑟的古意。深秋,他的故居掩映在如火的红叶中分外妖娆。我看见雪芹的塑像了,头上肩上蒙了一层黄叶,眉头紧皱,低头沉思。“卧雪黄叶村,红楼梦无休。”香山街市关于黄叶村的宣传画上,雪芹只身立在雪中,他的脚下,掩藏着遍地黄叶。我感到在冰雪料峭、遍地黄叶中写出的文字,是将身外的冰雪和黄叶转化为心中的彻冷,再化作对人世的冷察,化作不朽的华章。“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敦诚《寄怀曹雪芹》) 如果,曹氏家族不遭遇抄家厄运,雪芹不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苦环境中发奋著书,而是仍然在灯红酒绿、温软甜香中过他的阔少爷生活,绝对写不出《红楼梦》。
  雪芹在书中叹道:“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遍地的黄叶,在他的眼前,成为一个时代的终结。
  穿越时间的邈远,品评空间的寂寥,在千年的落花黄叶里,感受心灵的契合。这样的感觉,真的惬意。   从审美的角度看,鲜花绿叶令人愉悦,残花落叶让人感伤。读古人的诗词,常从字面的凋谢里觉察出诗人的悲伤和失意。譬如周密,他是个有气节的词人,南宋灭亡后,他坚决不仕元朝。他的《吊雪香亭梅》词中有如此的句子:“叹花与人凋谢,依依歲华晚。共凄黯。”这首词作于宋亡以后,作者通过写梅花的凋谢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对新朝的抵触。
  我是一个对自然异常敏感的人。我总是觉得,叶绿叶黄、花开花谢,只是生存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环节,绿叶和鲜花开不意味着幸福,黄叶和花落也不代表忧伤。自然界并不比人类简单,因此在有限的生命里,我总是无限地亲近自然。譬如在深秋至冬的季节,我总是缅怀着花园里、田野里铺地的黄叶以及凋谢的花瓣,满怀深情地走近它们。我眼前的画面是:所有的叶子虽已枯萎,但依然为自然界吟诵着生命之凄美。我所痛心的是,躺在地上的一片片黄叶,竟然被一只只罪恶的脚踩过。那个瞬间,我感受到了心的凋谢,心灵在汩汩滴血。
  绿叶变黄,是植物生命周期的完美谢幕。无须感伤,无须凄凉,捡起一片落叶,一朵枯萎的花瓣,回忆它曾经的鲜活与芳香,感恩它曾经给予我的美好和欢乐,之后如林黛玉一般将它深埋在泥土之下。只是,不必像她那样悲伤,而是怀着一种期盼:来年,与你再见。
  我的这种落叶情怀是不是导致了我的创作风格?自然界的一切物象,人类的情感和生活,在我的笔下,都具有柔美的特质。这也可能注定了我难成大器,最多是个婉约派作家。认识不少编辑,他们几乎都在说:来点亮色吧。我懂得他们的意思,可就是无法改变。这么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固定了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角度,也就坚守着创作的风格。我明白,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没办法,我是脚下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植物上的一片叶子,透过春天的表象,我预知到它的悲凄。
  七
  从城市到乡村,凡是生长着树木的地方冬天都有遍地黄叶的情景。小时,祖母说过,地上有多少人,天上就有多少颗星星。我借用祖母的句式:世上有多少人,地上大约就有多少落叶。每个人都具备不同于他人的特征,而每一片落叶也都各不相同,就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子,也会有细微的差别。人类常常忽视了植物的细节,这使我感到悲哀。
  三年前的那个秋冬衔接的季节,我卸去了官场的拖累,第一个念头便是回到家乡的牛头山那面坡上欣赏枫的黄叶。脚步不由自主地牵着我走向牛头山。不知什么原因,那面山坡的枫树很少了,唯剩下孤零零的十余株,那些依然挂在树枝上,或者正在飘落的黄叶为一面山坡坚守着风景。绕着枫树转圈,仰望一树的金黄,竟产生了清雅芬芳的情怀,浮闪出清凉迷人的怀旧。我捡起一片枫叶,让它躺在掌心,欣赏着它禅意般的身姿。更多的时候,我微笑着坐在坡上,俯视着枫叶落地时的笑靥,奢望用诗性的语言,低声轻唤它沉默的金黄,描述它灿烂的扇形。
  德国哲人尼采这样说过:“寻找的人容易迷失。”在牛头山寻找枫叶,我的意识陷入了迷离中,常常就忘了下山。在山坡上谈不上漫步的惬意,可是我在牛头山上的上下奔波,完全是为了一种树叶,这是精神的享受,比惬意那种表述更迷人。我与枫叶在一面山坡上相遇,是冥冥之中的约定。我甚至不忍心踩踏那一层层堆积的枫叶,怕听见它心碎的呻吟,怕惊动了藏匿在它体内生命的韵律。
  生命就是一枚灿烂的枫叶。如此的表述,算不算一种禅意呢?
  牛头山毕竟距离县城有一段漫长的距离。为了欣赏黄叶,于是我选择了在黄叶遍地的草堂路轻松地行走。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如果心中没有俗尘和杂念,行走那个词的含义,原来竟是如此简单。在体育场南边的饮食街,我抬头看见了一片梧桐树的黄叶。一树光秃,只有它没有掉下来,在树枝上孤零零地摇曳,仿佛和我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我知道,不久它就会消失在风里,回到养育了它的土地,这是它的归宿。但是,让我惊奇的是,那片叶子竟然在树枝上悬挂了五十多天。
  自然界的一些奇异现象,常常令人类惊诧。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慧能说以“无住为本”,即“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系缚”(《新敦煌本六祖坛经》)。春来了,发出新芽,秋来了,落叶归根,无系无缚,才得自在。那片黄叶没有掉下来,是眷恋什么呢?一叶知秋。《淮南子·说山训》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那片没有掉落的叶子,是在为自己的命运做着抗争吗?
  惦念着那片叶子,我因此改变了傍晚散步的路线。我想着,那是那个冬天户县街头最后的一枚黄叶,一片具备着特立独行风格的树叶。就如人类中的某些人。譬如孤立雪中的雪芹,黑夜独行的尼采,终生与昆虫为伴的法布尔,走向鲜花广场火刑柱的布鲁诺……
  那些日子,我常常做着一个梦:秋风簌簌吹过,卷起片片落叶,飘扬,飞舞……唯有饮食街梧桐树上那最后一片黄叶定格于梦境里……忽然,它一声欢呼,从树枝上坠下,我伸出手掌接住它轻盈的身子……
  燕子归来的时候,那片高挂树枝的梧桐树叶,终于回归大地。那个傍晚,我在那棵树下站了许久。寻找一片叶子的踪影,纯属于精神的需求。我没有找到它的去向。不过,我不感伤。一个冬天的守候,便是生命的奇迹,还有什么遗憾呢?
  八
  当秋风乘着白露清霜踏上这个世界,黄叶开始了自己最后的独舞。这是千年、万年不变的物象,人的力量、神的力量都无法改变。这并非生命的悲歌。由绿变黄,季节的主色调顺利完成着转换。在我的审美理念里,绿叶具备着美感,黄叶同样具备着美感,只是,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析生命的含义。青春红颜,白发迟暮。在人生这本厚重的词典中,抒写的都是生命的价值。
  大雁搭建了人字形的舞台,寒蝉进行着告别前的演唱。风在呐喊,雨在伴奏。黄叶登场的前奏曲不同凡响。它选择了这个季节,向人们娓娓诉说尘世往事,吟诵着人类的悲欢离合。落叶缤纷,有谁不留恋生命的晚季?谁又能拒绝人生的悲欢离合?季节更替,沧海桑田,人生冷暖变幻,本来就是自然的规律,谁又能舍弃?那飘飞的黄叶,何尝不是写照世事沧桑的载物呢?在生命四季的轮回中,黄叶辉煌、灿烂的一刻是在使命完成后,飞身坠落化为淤泥,为大树又一个生命轮回补充营养。
  面对着大千世界的自然物象,我不会是一个观众。生命的旅途中,我常常蹲下身子,拾起大地上瘦骨的落叶,细数可见的纹理,仿佛我生命轮回的意象。我将它贴在胸前,然后闭眼祈祷。虔诚,源自心灵深处的一次次颤栗。
  如我一般钟情黄叶的大有人在,这令我惊喜。清朝时,历城有进士名曰王苹,字秋史,自称七十二泉主人,写过不少黄叶佳句,如“乱泉声里才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黄叶下时中背晚,青山缺处酒人行”等等。同为清朝进士的王士祯索性以“王黄叶”称呼王苹。其实,王士祯的诗里,也不乏黄叶,且妙句不少:“青山初日上,黄叶半江飞”“数听清磬不知处,山鸟晚啼黄叶中”“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也令人称绝。
  清朝还有一人也喜写黄叶,他叫崔华,被人送与“崔黄叶”的称号。
  一叶知秋。这是何等诗性的表述。黄叶,是入诗入文的好材料。在文人的审美思维里,黄叶宛若清高的隐士。
  秋风,物语,在喧闹与清冷衔接着的自然界里,黄叶轻轻地在人海的世界上飘来舞去,形成这个季节的主旋律。天高云淡中,掠过一群雁影。突然,一片落叶扰乱了我的视线,在我的头顶和眼前旋转。我缓缓地伸展开手掌,让它安详地躺在我的手心。
  无论别人是否喜欢黄叶,我都不会在意,只是孤寂地从落叶的情愫中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寻觅自我生命的色彩,还有我逼近晚年的情怀。
  人的生命,离不开一些细节的呵护,就如为一片黄叶祈祷。如此的细节宛如佛的拂尘,在心中默默地念着经文,拂去心灵里的蒙尘。是的,佛的力量就是过滤尘世的浮躁。那是神圣的洗涤,让人的生命清新,澄明。
  户县的饮食街头,那片曾经挂在梧桐树梢的黄叶,作为生命过程的一个细节,将我孤寂的灵魂置于温暖的记忆里。也许,这样的记忆便是我们生命的底蕴,在逐渐老去的岁月里芬芳。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在太湖,想找个无人之地放下皮囊:  我一直小心打理的  平庸工作,滄桑风雨,劳苦功低  躺下来,看天上的乌云  一点点散去,听身旁的流水  把污秽悄悄带走  腾空半生所得,收集地理的绿  眺望劳作的女人,把世界的美  分批归还与她  我还想通过行走,把不能做成的事  告知我陌生的草木与果蔬  我不求宽宥,只为做一道栅栏  在花亭湖畔  山的绿水的亮把我涂抹成  静默的点。风也特别乖  吹动水波,挠
期刊
不爱发声的事物  我喜欢那些  不爱发声的事物  像安静的月光和沉默的母亲  看似庸碌  却事事执念于心  从高处来  又低过人世间的一切  一棵树  树叶飘零  果子坠落  枝丫反复折断  这是一棵树的常态  根埋在地里  云朵压在树冠上  风绕树三匝  这是一棵树的现状  一匹烈马拴在树下  鸟儿的巢筑在枝丫间  月光有倾斜之美  这是一棵树在人间的插曲  世间事  时间是多么的尴尬  谁也验
期刊
1  我仿照孔子的方式  在水之湄  观逝水不复  一个哭泣的真理  我仿照庄子的方式  忘情于时间之外  可我一直未曾找到时间的边  也曾仿照考古发掘的方式  发掘不同的地层和年代  忘却而寻找  寻找而忘却  化时间所做的一切  2  我的眼睛开与合  开,现实的世界  合,梦中的世界  我的嘴巴  向眼睛学习痛苦和快乐  一条苦涩与甜蜜的分水岭  我的下巴杂草丛生  我每日都要做除草工  3
期刊
1.话剧《一双眼睛两条河》里,一对男女相遇了,但他们各自有家庭,所以就是在文学艺术里拥抱一会儿,最终还是要回到各自的生活里去。排戏时,另一位导演不想像剧本安排的那样让他们拥抱,他觉得要维持那样一个朦胧感。老爷子激动了,说:“一定要拥抱,他们是人啊!他们是人啊!”这里的“老爷子”是童道明先生。那天,不经意看见这一段,瞬间湿了眼睛。童先生始终散发着人的气息,老派的,古旧的,他的言语,让我领略着孤欢之美
期刊
丁小兵是一家烧烤店的老板。每天临近关门前,他总是习惯回看一下当天的监控视频。视频里有回头客,也有陌生人。  冬天的生意明显不如夏天,而隔壁火锅店的生意在这个季节毫无悬念的好。此刻,丁小兵的大厅里只有两桌客人,先来的一桌是对面广告公司的两个创业小白领,他们吃得很快,一人一碗牛肉粉丝汤,昂着脑袋“哧溜溜”吃完后扫码付款走人。丁小兵知道等他们回去,会有两个主管模样的人随后到来,点两份羊肉粉丝汤,加份薄饼
期刊
《礼花满天》通篇写实,朴素无华,但是,它让人感到亲切,在平淡叙述中是悠长深远的人生况味。常言说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主人公雪樵的人生,让人感到一种共性。这人世间,叱咤风云或志得意满的毕竟是少数,芸芸众生中还是普通、平凡甚至庸碌者居多。小说把时间集中在岁末三日,通过雪樵的一系列行动和他的所见所思所忆,像镜头一样,将他人生中的场景一幕幕回放,从而展示出他的人生轨迹:一个乡村少年,十八歲参军,部队
期刊
南瓜头,你给我出来!  新调来的黄泥乡乡长丁一正在会上安排工作,尖锐的声音像子弹一样破窗而入,咔嚓一下射在了丁乡长咽喉,话筒摔掉了,会场沉寂无声。  四眼蛇,你给我出来!  第二颗“子弹”射出来时,负责会议记录的王秘书似乎回过神来,紧急出列,咚咚咚冲下楼去。丁乡长吼叫,政法组给我出去一下,看看是哪个吃了豹子胆,敢在乡大院撒野!我急随着老余出来,还未走出会议室的门,又一颗“子弹”射过来:  矮冬瓜,
期刊
风从故乡来,带着熟悉的艾草气息,裹着粽叶的清香。站在城市的这头,我敏感的神经随风摇曳,仿佛见它掠过树林,淌过塘坝,一个唿哨,又从塘湾那丛石菖蒲的叶尖飘向另一边的艾蒿,各种植物的气息杂糅在一起,又一齐弥散开去,漫过了那青青箬叶。  这南来的风,贯古穿今,走街串巷,捎来的又何止一湖月光、半亩方塘?它连缀着故乡和我,还有梦中的乡音,流淌的端午。  我的故乡,曲溪浅渚,在阳光下走一走,到处都是水的波光。似
期刊
1  你正站在那个高度往下看。  在视线范围内有99%的建筑,都在你踩的地板下面。  你此刻在这个位置,忽然想起初入職场的第一天,带领你的学长用训练有素的疲惫神态和骄傲语气对你说:  “这家公司真正smart的人,比我右手目前长出的手指还少。可是,这其中一两根手指头动一动,就能让这家在地球九十九处插了旗帜的公司,再度翻倍赚钱。”  你记得他锐利精准的眼神在布满血丝的眼眶里,像箭镞般射出来:“所以学
期刊
短篇小说《礼花满天》是一篇散文化风格的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失败的“平民英雄”形象。对这部作品的风格,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的。但是从精益求精的角度看,作品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杨永磊笔下,男主人公雪樵的一生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一生,也是世俗意义上失败者的一生。用雪樵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我这辈子没有一件事是称心如意的。在税所干了三十年,不顺心;跟着你三舅跑运输,好不容易掙了点儿钱,又被集资诈骗骗去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