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2名自闭症儿童为对象,通过几种治疗技术联合使用的的方法对改善自闭症的沟通障碍进行讨论。
关键词:自闭症、社交障碍
中国分类号:G76
一、研究背景
自闭症因其突出的社交障碍吸引了各种教学治疗方法踊跃尝试,各种方式对不同的自闭症都有不同程度效果出现。从目前文献研究的资料看来,用于个训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大多以一种手段为主要康复方式。然而自闭症的沟通情况的多变性常常让某一种治疗出现力所不及。因此探讨多种结合的治疗方式成为了本文的研究课题。由于发现这两种治疗方法中有类似的心理学源头和治疗理念,因此萌发了尝试讨论几种方法同时运用后对自闭症产生可能的影响。
二、探索问题
本论文将在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运用动作训练的场所设置对美术活动的影响。
2. 由动作法引入美术活动需要的注意点。
3. 两种治疗方法同时使用的利弊。
也许有人认为美术治疗和美术课差不多,那么可以通过一个对比来明确它们具体是什么?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目的不同。美术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了什么,而美术治疗是让被治疗者在活动中心理获得发展,可以是社会性的发展,也可以是问题行为得到解决……动作法跟体育课、律动课的区别也是如此。
之所以使用两种方法,是因为动作法和美术治疗有相通之处,第一,对象,美术治疗和动作法的对象并没有限制,都是任何人都可以来做的治疗;第二,运动,都从运动来观察治疗者状况,再确定治疗方针,第三,引导,都通过语言或肢体的动作对治疗者进行心理引导。第四。灵活,两者都没有设定固定的训练程式,而是通过治疗者自然的表现和反应进行治疗。
四、案例分析
以下两个案例在入学前都没有接受过类似的心理疗法。
案例一:
A,女,自闭症,能说完整句并有简单的理解能力,爱独处,请求帮忙时候喜欢拉别人,会无故发脾气。由于她比较抗拒别人肢体互动。她在活动中社交进步很明显,达到这样的效果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完全孤立的自我。最初在画画的时候,稍微的靠近都会激发她强烈的自我保护,把桌子当做自己领域,完全拒绝别人靠近。
第二阶段:輕松场所中建立关注和共情,抓住机会展开交流。后来我改为一起坐在大垫子上,并采用非语言的方式逐步介入。渐进的方式使她没有戒备的开始注意我。这种注意由少到多,并开始欣赏我的美术活动。在发现她对我的活动有兴趣之后,我将她带入我的美术活动。此后的互动越来越多也越积极。
第三阶段:利用互动中突发情况扩展交流。在我们的互动中,会出现她要求帮忙,或者她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要发脾气,第一种,我坚持让她说出帮忙,我才会帮忙,后者我会立刻引导她说出要做什么。
本案例在家校联系的本子里,家长有了新发现。在描述了A在家的各种表现后,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如下的突变:“从近两天的事情中,我们顿时感到A的表达能力确实在提高,她已从过去的行为(表示)如拉你,转变为正确用语言在表达自己的意愿。”
其实并非她的表达能力在提高,而是社交方式在提高,因为她本来就有完整的语言能力,只是不会在相应的情景下应用。
案例二:
B,男,自闭症,轻度言语障碍,只能通过少部分的口语和肢体动作与人沟通。基于个案的理解能力很低,注意力非常短暂,但不排斥触碰,所以我选择了动作法与美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以期由动作引入美术,并让孩子在互动的创作中丰富内心世界。
第一阶段,无意识的捏橡皮泥,而且对画画完全没有兴趣。
第二阶段,建立互动,从B喜欢四处乱走和掐橡皮泥入手,从他自己玩,发展成俩人一起追逐,互丢橡皮泥玩,建立比较稳定的伙伴关系。
第三阶段,引导活动。在伙伴关系稳定的玩闹游戏中,开始加入动作,有意识的让B习惯我在玩闹时拍拍他的身体,边说儿歌边带他做纸笔游戏。此时,孩子开始注意身边的纸笔。
第四阶段,美术活动开始。在B注意纸笔的时候,迅速做出画线的动作,同时说明,笔在纸上画画。并将笔放到他的手里,再次在B面前模拟画画。B会用笔在纸上随手画一些直线和曲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在引导中会画一些线条。
本案例中,看似B目前只能做简单的画线条。其实,B在活动中,得到三方面发展:1. 分享,与我一起分享玩橡皮泥的快乐。2. 拍手的动作法引导中,注意力开始变长。3. 开始随着感觉涂鸦。
五、总结
环境设置方面:
1. 在动作法布置的环境中,孩子因感觉舒适而更加放松,不似坐在椅子上拘谨,更容易放开。
2. 老师和孩子一起坐在垫子上,视觉平视降低了老师的威严感和距离感,更容易营造轻松的气氛让学生本性自然流露。
3. 相比桌子,宽大的垫子受到的限制更小,会让人感受更大的创作空间。
动作和美术活动融合的注意点:
1. 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需要两种结合的方法。言语提示就能接受引导的孩子,不必介入动作。
2. 注意动作使用时尽可能轻柔,动作使用的本身是为了介入孩子的世界引导孩子,而不是打破这个世界重新建立一个秩序。
3. 动作引入美术的时候,连接需要紧密,尽可能避免跳跃。而且一般需要动作法引入的,言语理解都比较差,所以引导语言尽量使用简洁明了。
两种治疗结合的利弊
利:可以降低康复对象的排斥感;组合的康复方式使活动内容更多样,可以观察到孩子更多的方面,沟通点暴露的更多;康复的范围更大。
弊:两种手段的粘合点比较难把握。
六、反思
在之前的活动中,虽然不断变化的引导中孩子得到了一些社会性的发展,但明显看出材料准备的不丰富,对孩子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不但容易逼着康复者增加刺激来吸引康复对象,也影响了康复的效果。而且康复室内的陈设不宜有无关联的物品,否则会严重影响孩子注意力,最好凸显的是纯色垫子和美术工具,尽可能不出现易吸引孩子物品,如彩图、玩具、电子产品。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的习惯,很容易带入治疗中,从而导致康复变成普通的上课。特别是准备的不充分,孩子的兴趣没有被激发时,特别容易变成“我要你做XXXX”。活动的宗旨是引发学生主动的社会性行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指令。因此这一点应该尤为注意。
最后,虽然尝试的是由动作引入美术活动,也许还可以尝试美术到动作。但具体实施还需要看活动进行的情况来决定。
参考文献:
[1]孙霞.特殊儿童的美术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2]郭承澈.临床动作法的理论和实践[M].2006
[3]蓋瑞·兰詹斯(Garry L. Landreth)著.高淑贞译.游戏治疗 建立关系的艺术[M].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2
[4]杜晓新 宋永宁编著.特殊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5]方俊明 雷江华主编.特殊儿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关键词:自闭症、社交障碍
中国分类号:G76
一、研究背景
自闭症因其突出的社交障碍吸引了各种教学治疗方法踊跃尝试,各种方式对不同的自闭症都有不同程度效果出现。从目前文献研究的资料看来,用于个训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大多以一种手段为主要康复方式。然而自闭症的沟通情况的多变性常常让某一种治疗出现力所不及。因此探讨多种结合的治疗方式成为了本文的研究课题。由于发现这两种治疗方法中有类似的心理学源头和治疗理念,因此萌发了尝试讨论几种方法同时运用后对自闭症产生可能的影响。
二、探索问题
本论文将在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运用动作训练的场所设置对美术活动的影响。
2. 由动作法引入美术活动需要的注意点。
3. 两种治疗方法同时使用的利弊。
也许有人认为美术治疗和美术课差不多,那么可以通过一个对比来明确它们具体是什么?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目的不同。美术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了什么,而美术治疗是让被治疗者在活动中心理获得发展,可以是社会性的发展,也可以是问题行为得到解决……动作法跟体育课、律动课的区别也是如此。
之所以使用两种方法,是因为动作法和美术治疗有相通之处,第一,对象,美术治疗和动作法的对象并没有限制,都是任何人都可以来做的治疗;第二,运动,都从运动来观察治疗者状况,再确定治疗方针,第三,引导,都通过语言或肢体的动作对治疗者进行心理引导。第四。灵活,两者都没有设定固定的训练程式,而是通过治疗者自然的表现和反应进行治疗。
四、案例分析
以下两个案例在入学前都没有接受过类似的心理疗法。
案例一:
A,女,自闭症,能说完整句并有简单的理解能力,爱独处,请求帮忙时候喜欢拉别人,会无故发脾气。由于她比较抗拒别人肢体互动。她在活动中社交进步很明显,达到这样的效果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完全孤立的自我。最初在画画的时候,稍微的靠近都会激发她强烈的自我保护,把桌子当做自己领域,完全拒绝别人靠近。
第二阶段:輕松场所中建立关注和共情,抓住机会展开交流。后来我改为一起坐在大垫子上,并采用非语言的方式逐步介入。渐进的方式使她没有戒备的开始注意我。这种注意由少到多,并开始欣赏我的美术活动。在发现她对我的活动有兴趣之后,我将她带入我的美术活动。此后的互动越来越多也越积极。
第三阶段:利用互动中突发情况扩展交流。在我们的互动中,会出现她要求帮忙,或者她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要发脾气,第一种,我坚持让她说出帮忙,我才会帮忙,后者我会立刻引导她说出要做什么。
本案例在家校联系的本子里,家长有了新发现。在描述了A在家的各种表现后,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如下的突变:“从近两天的事情中,我们顿时感到A的表达能力确实在提高,她已从过去的行为(表示)如拉你,转变为正确用语言在表达自己的意愿。”
其实并非她的表达能力在提高,而是社交方式在提高,因为她本来就有完整的语言能力,只是不会在相应的情景下应用。
案例二:
B,男,自闭症,轻度言语障碍,只能通过少部分的口语和肢体动作与人沟通。基于个案的理解能力很低,注意力非常短暂,但不排斥触碰,所以我选择了动作法与美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以期由动作引入美术,并让孩子在互动的创作中丰富内心世界。
第一阶段,无意识的捏橡皮泥,而且对画画完全没有兴趣。
第二阶段,建立互动,从B喜欢四处乱走和掐橡皮泥入手,从他自己玩,发展成俩人一起追逐,互丢橡皮泥玩,建立比较稳定的伙伴关系。
第三阶段,引导活动。在伙伴关系稳定的玩闹游戏中,开始加入动作,有意识的让B习惯我在玩闹时拍拍他的身体,边说儿歌边带他做纸笔游戏。此时,孩子开始注意身边的纸笔。
第四阶段,美术活动开始。在B注意纸笔的时候,迅速做出画线的动作,同时说明,笔在纸上画画。并将笔放到他的手里,再次在B面前模拟画画。B会用笔在纸上随手画一些直线和曲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在引导中会画一些线条。
本案例中,看似B目前只能做简单的画线条。其实,B在活动中,得到三方面发展:1. 分享,与我一起分享玩橡皮泥的快乐。2. 拍手的动作法引导中,注意力开始变长。3. 开始随着感觉涂鸦。
五、总结
环境设置方面:
1. 在动作法布置的环境中,孩子因感觉舒适而更加放松,不似坐在椅子上拘谨,更容易放开。
2. 老师和孩子一起坐在垫子上,视觉平视降低了老师的威严感和距离感,更容易营造轻松的气氛让学生本性自然流露。
3. 相比桌子,宽大的垫子受到的限制更小,会让人感受更大的创作空间。
动作和美术活动融合的注意点:
1. 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需要两种结合的方法。言语提示就能接受引导的孩子,不必介入动作。
2. 注意动作使用时尽可能轻柔,动作使用的本身是为了介入孩子的世界引导孩子,而不是打破这个世界重新建立一个秩序。
3. 动作引入美术的时候,连接需要紧密,尽可能避免跳跃。而且一般需要动作法引入的,言语理解都比较差,所以引导语言尽量使用简洁明了。
两种治疗结合的利弊
利:可以降低康复对象的排斥感;组合的康复方式使活动内容更多样,可以观察到孩子更多的方面,沟通点暴露的更多;康复的范围更大。
弊:两种手段的粘合点比较难把握。
六、反思
在之前的活动中,虽然不断变化的引导中孩子得到了一些社会性的发展,但明显看出材料准备的不丰富,对孩子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不但容易逼着康复者增加刺激来吸引康复对象,也影响了康复的效果。而且康复室内的陈设不宜有无关联的物品,否则会严重影响孩子注意力,最好凸显的是纯色垫子和美术工具,尽可能不出现易吸引孩子物品,如彩图、玩具、电子产品。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的习惯,很容易带入治疗中,从而导致康复变成普通的上课。特别是准备的不充分,孩子的兴趣没有被激发时,特别容易变成“我要你做XXXX”。活动的宗旨是引发学生主动的社会性行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指令。因此这一点应该尤为注意。
最后,虽然尝试的是由动作引入美术活动,也许还可以尝试美术到动作。但具体实施还需要看活动进行的情况来决定。
参考文献:
[1]孙霞.特殊儿童的美术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2]郭承澈.临床动作法的理论和实践[M].2006
[3]蓋瑞·兰詹斯(Garry L. Landreth)著.高淑贞译.游戏治疗 建立关系的艺术[M].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2
[4]杜晓新 宋永宁编著.特殊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5]方俊明 雷江华主编.特殊儿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