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纸山物语
泽雅素有纸山的美称。
泽雅先民迁自福建南屏,本为避元末之乱。南屏森林资源丰富,造纸业发达。到了泽雅后,发现此处可安居,却无业可乐,惟山前溪后多水茂竹,而这正是传统造纸的两大先决条件。于是重操旧业,建水碓、纸槽,利用水力将水竹捣成纸绒、纸浆,最后成纸。这种纸,依旧唤做“南屏纸”。
附近居民纷纷效法。此后,行人双脚迈进泽雅地带,凡溪流处,必遇水碓叶轮翻滚,捣声通通……
泽雅的偏僻,与外界的隔绝,在屏纸发展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山外朝代更迭,几度兴废;山内依然是纸农合家做纸,成纸后交与进山收购的纸商,不曾改变。
资料显示,历元、明、清,至20世纪30年代,纸农已近10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80%。集散地在相距泽雅几十公里的古镇瞿溪。瞿溪有很多商户靠经营泽雅屏纸为生,知名的纸行有胡昌记、黄子昌、陈茂来等。
上世纪30年代末期,日寇侵华,屏纸销路严重受挫。泽雅曾发生纸农暴动。40年代,泽雅屏纸登陆上海,市场扩大至山东、江苏、福建、台湾及东南亚一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屏纸生产相当重视,先后设立“屏纸收购站”及“温州地区屏纸产销协作委员会”。生产高峰期,泽雅漫山遍野晒满黄灿灿的纸张,真正成了“金色的纸山”。
今天“泽雅完整保存着中国古代造纸术”这一信息渐为外界知晓。
不设防的世代家传
在纸山一带走动,随便拉住一位上了岁数的人,都可以唠上半天的“纸经”。做纸的每道工序都在户外,开放式,人们谈起操作要领,也毫不隐讳。我们有些奇怪,这儿的“家传”“祖传”怎么不作为“秘方”密藏起来呢?
他们笑着说:做纸还保什么密啊?这一带的村民谁不会做呢?
据了解,这儿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做纸,还未懂事就会做了。女儿长大,如是嫁到纸山以外,夫家有业的,姑娘就跟着不做纸了;如果没业,混不了吃,姑娘可以带着姑爷回娘家,在娘家的纸坊边搭一个纸坊,也做纸。村里人是同意的。用这儿的话,叫做“嫁出的闺女嘛,总是自家的人”。当然,如果是外地人(指无血缘关系),想来村里做纸,那就要遭拒绝了。
至于外面娶来的媳妇,就只能等她过门后再教了,但是一定要学会的。据说至今还没听说过谁家的媳妇学不会。只不过巧媳妇学得快些,笨媳妇学得慢些。“这是饭碗,每个人都要捧牢”!纸农们回答得十分朴素。
纸坊群 正在捞纸的人们
记者:大娘,你们有这世代相传的手艺,代代人都不需要为职业发愁啊。
大娘:短,这活儿累人,做苦兮!
(补注:“短”,温州方言,对少年、青年的亲昵称法; “做苦兮”即“做得很苦”的意思。)
记者:做苦兮?那大娘为什么还做上一辈子?
大娘:皇天,山上没有其他去向啊。
记者:那与其他没这行业的山头比较?
大娘:有的山头很苦,有的山头有其他的条件。我这里是没其他的去向,就这样子。我做了62年的纸啦。现在9个孙女都不做纸!
记者:大爷,你这山上都是做纸的竹。
大爷:你指着的那是毛竹,第一年可以做纸,第二年就太粗太老了。做纸用的是水竹。我们以前都种在屋前后,每年砍一批。现在常去买。
记者:大爷,你老人家给算一笔账听听?
大爷:买一百斤竹31块钱,加上其他的七八块钱,可做5条纸。一条纸就是一捆,40刀,卖给厂里21元钱。
记者:一天可做多少纸?
大爷:最快的人一天可做一条。但其他事情还多兮多的。赚钱不多,赚点吃用是有的。一年3000块左右吧。
记者:这纸是做什么用的?
大爷:以前是什么都用的,现在主要是用做鞭炮、冥纸啦。外面的纸好看,有尼龙袋包装。
记者:仅仅是因为尼龙袋吗?那你们的纸如果也包装?
大爷:这怎么说呢,也有人说我们的这种纸对身体有益些。
这位大爷莫非是说,他们的纸是最新潮的“绿色纸”?
养在深山人未识
纸农们对纸有着深情厚意,他们不仅称纸是“衣食钱”,还指着一间间房子对我们说,“这也是纸一张张叠起的”,虽然“做纸这活儿累人”。
纸在这些方面体现的价值都是传统的。至于在新兴的旅游经济中,这古老的手工活儿将给他们带来怎样灿烂的明天,这一点,他们还没考虑过。负责人坦率地告诉我们,原来的“泽雅一日游”中,是没有安排屏纸古作坊的,后来还是游客、特别是上海的游客,游玩时发现了,极感兴趣,非参观不可,泽雅人这才意识到了这里面的旅游契机。
上海的游客中有一位图书馆的研究员,他说,国内以造纸古作坊形式保存下来的,不少,如富阳、黄山等地。但以人工复原居多,或仅剩下几个遗迹供人赡仰。像泽雅这样一直在操作的成片活体,并且是在自然环境下与山水、经济融为一体,就难得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在别处还没有看到。他还认为:“由于传统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导致纸农对作坊的保护必然越来越少,这就很需要当地政府的介入。”
中国印刷博物馆的尹铁虎研究员为了找一整套古代手工操纸的活体资料,几乎查遍了全国。后来不经意间来到温州,感触很深。他说,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福全人类。于是马上在各地查访,从北方查寻到南方,了解到的不是几个残留的故址,就是人工复原的表演。依旧在生产的手工操纸基本上已不存在,年轻的纸业工人已没有手工造纸的概念,只知道现代化的机械生产。像泽雅这样成片的手工造纸古文化区,在国内已经很少很少了,应该在保护好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光大。
tips
四连碓位于泽雅镇石桥村南斗。明代先民为了反复利用水力资源,顺流分级连建四座水碓,故名“四连碓”。四连碓是省级风景区泽雅的精华所在,南靠南斗山,北临龙溪,是古老作坊与天然山水浑然一体的典范。
1997年发大水,冲塌四连碓的第四个水碓,现仅余三个。目前正在筹资修复,有关部门打算在此建造泽雅纸博物馆。
泽雅素有纸山的美称。
泽雅先民迁自福建南屏,本为避元末之乱。南屏森林资源丰富,造纸业发达。到了泽雅后,发现此处可安居,却无业可乐,惟山前溪后多水茂竹,而这正是传统造纸的两大先决条件。于是重操旧业,建水碓、纸槽,利用水力将水竹捣成纸绒、纸浆,最后成纸。这种纸,依旧唤做“南屏纸”。
附近居民纷纷效法。此后,行人双脚迈进泽雅地带,凡溪流处,必遇水碓叶轮翻滚,捣声通通……
泽雅的偏僻,与外界的隔绝,在屏纸发展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山外朝代更迭,几度兴废;山内依然是纸农合家做纸,成纸后交与进山收购的纸商,不曾改变。
资料显示,历元、明、清,至20世纪30年代,纸农已近10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80%。集散地在相距泽雅几十公里的古镇瞿溪。瞿溪有很多商户靠经营泽雅屏纸为生,知名的纸行有胡昌记、黄子昌、陈茂来等。
上世纪30年代末期,日寇侵华,屏纸销路严重受挫。泽雅曾发生纸农暴动。40年代,泽雅屏纸登陆上海,市场扩大至山东、江苏、福建、台湾及东南亚一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屏纸生产相当重视,先后设立“屏纸收购站”及“温州地区屏纸产销协作委员会”。生产高峰期,泽雅漫山遍野晒满黄灿灿的纸张,真正成了“金色的纸山”。
今天“泽雅完整保存着中国古代造纸术”这一信息渐为外界知晓。
不设防的世代家传
在纸山一带走动,随便拉住一位上了岁数的人,都可以唠上半天的“纸经”。做纸的每道工序都在户外,开放式,人们谈起操作要领,也毫不隐讳。我们有些奇怪,这儿的“家传”“祖传”怎么不作为“秘方”密藏起来呢?
他们笑着说:做纸还保什么密啊?这一带的村民谁不会做呢?
据了解,这儿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做纸,还未懂事就会做了。女儿长大,如是嫁到纸山以外,夫家有业的,姑娘就跟着不做纸了;如果没业,混不了吃,姑娘可以带着姑爷回娘家,在娘家的纸坊边搭一个纸坊,也做纸。村里人是同意的。用这儿的话,叫做“嫁出的闺女嘛,总是自家的人”。当然,如果是外地人(指无血缘关系),想来村里做纸,那就要遭拒绝了。
至于外面娶来的媳妇,就只能等她过门后再教了,但是一定要学会的。据说至今还没听说过谁家的媳妇学不会。只不过巧媳妇学得快些,笨媳妇学得慢些。“这是饭碗,每个人都要捧牢”!纸农们回答得十分朴素。
纸坊群 正在捞纸的人们
记者:大娘,你们有这世代相传的手艺,代代人都不需要为职业发愁啊。
大娘:短,这活儿累人,做苦兮!
(补注:“短”,温州方言,对少年、青年的亲昵称法; “做苦兮”即“做得很苦”的意思。)
记者:做苦兮?那大娘为什么还做上一辈子?
大娘:皇天,山上没有其他去向啊。
记者:那与其他没这行业的山头比较?
大娘:有的山头很苦,有的山头有其他的条件。我这里是没其他的去向,就这样子。我做了62年的纸啦。现在9个孙女都不做纸!
记者:大爷,你这山上都是做纸的竹。
大爷:你指着的那是毛竹,第一年可以做纸,第二年就太粗太老了。做纸用的是水竹。我们以前都种在屋前后,每年砍一批。现在常去买。
记者:大爷,你老人家给算一笔账听听?
大爷:买一百斤竹31块钱,加上其他的七八块钱,可做5条纸。一条纸就是一捆,40刀,卖给厂里21元钱。
记者:一天可做多少纸?
大爷:最快的人一天可做一条。但其他事情还多兮多的。赚钱不多,赚点吃用是有的。一年3000块左右吧。
记者:这纸是做什么用的?
大爷:以前是什么都用的,现在主要是用做鞭炮、冥纸啦。外面的纸好看,有尼龙袋包装。
记者:仅仅是因为尼龙袋吗?那你们的纸如果也包装?
大爷:这怎么说呢,也有人说我们的这种纸对身体有益些。
这位大爷莫非是说,他们的纸是最新潮的“绿色纸”?
养在深山人未识
纸农们对纸有着深情厚意,他们不仅称纸是“衣食钱”,还指着一间间房子对我们说,“这也是纸一张张叠起的”,虽然“做纸这活儿累人”。
纸在这些方面体现的价值都是传统的。至于在新兴的旅游经济中,这古老的手工活儿将给他们带来怎样灿烂的明天,这一点,他们还没考虑过。负责人坦率地告诉我们,原来的“泽雅一日游”中,是没有安排屏纸古作坊的,后来还是游客、特别是上海的游客,游玩时发现了,极感兴趣,非参观不可,泽雅人这才意识到了这里面的旅游契机。
上海的游客中有一位图书馆的研究员,他说,国内以造纸古作坊形式保存下来的,不少,如富阳、黄山等地。但以人工复原居多,或仅剩下几个遗迹供人赡仰。像泽雅这样一直在操作的成片活体,并且是在自然环境下与山水、经济融为一体,就难得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在别处还没有看到。他还认为:“由于传统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导致纸农对作坊的保护必然越来越少,这就很需要当地政府的介入。”
中国印刷博物馆的尹铁虎研究员为了找一整套古代手工操纸的活体资料,几乎查遍了全国。后来不经意间来到温州,感触很深。他说,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福全人类。于是马上在各地查访,从北方查寻到南方,了解到的不是几个残留的故址,就是人工复原的表演。依旧在生产的手工操纸基本上已不存在,年轻的纸业工人已没有手工造纸的概念,只知道现代化的机械生产。像泽雅这样成片的手工造纸古文化区,在国内已经很少很少了,应该在保护好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光大。
tips
四连碓位于泽雅镇石桥村南斗。明代先民为了反复利用水力资源,顺流分级连建四座水碓,故名“四连碓”。四连碓是省级风景区泽雅的精华所在,南靠南斗山,北临龙溪,是古老作坊与天然山水浑然一体的典范。
1997年发大水,冲塌四连碓的第四个水碓,现仅余三个。目前正在筹资修复,有关部门打算在此建造泽雅纸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