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实践工作中,人们常常把会计研究生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模式混为一谈,本文从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对这两种培养模式做出比较。
关键词:会计;专业学位;学术学位;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多样化,我国的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已从单一的学术学位培养模式走向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并重的双元模式。但由于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的时间较短,人们对这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关系认识不够,在实践中甚至混为一谈。本文将对这两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做出比较。
一、培养目标角度
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主体开展培养活动使培养对象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规定了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
在未出现专业学位之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学术和科研能力作为导向。2003年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并迅速发展。关于其培养目标,教育部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学位从学术学位衍生而来,有联系又有区别。两类研究生都要接受会计学科基础教育,掌握会计学科基础理论。然而二者又有差别,表现在:学术学位教育强调培养具备原创能力的会计科研人才,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学术价值,知识结构上更偏重于关注会计“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该类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专业学位教育强调培养具有合理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应用价值,知识结构上更偏重于关注会计“做什么”、“怎么做”和“有什么用”,该类研究生主要在会计及相关领域从事实务性工作。
二、入学形式角度
入学形式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招生对象、入学考试、录取标准等方面。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对象不要求考生有工作经验,大学本科毕业直接可以考。考试科目初试政治、英语、数学、会计学或管理学。录取标准为录取优秀的具备科研能力的人才为主,初试要求很高,复试重点对专业课知识及理论考察。
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下发文件,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2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且具有两年工作及以上经验的大学专科毕业生。自2009年起,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入学考试笔试采取全国联考,联考科目包括:外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各招生单位加试政治和综合面试,面试由各单位自行组织。各单位结合笔试、面试、个人经历和工作业绩组织录取。2012年会计专业硕士考试改革,将考试形式调整为初试是英语和管理联考综合能力。录取标准主要以录取具备职业化素质的人才为主,初试要求偏低,复试重点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尤其重点对职业背景进行考察。
三、培养方式角度
1.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设置是针对培养对象选定的各类课程所进行的教学安排,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及职业选择。学术学位教育传授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目前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和任选课,其中核心课程是必修课,选修课包括方向课和任选课。然而课程体系基本沿袭了学术学位的课程体系,属性上大都是理论课程,专业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小。
2.导师队伍的构成。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导师指导的目的在于开拓思路、挖掘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计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生源对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导致两类教育在导师队伍的组建上、指导方式上存在差异。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科研的交叉化及边缘化,很多院校组建来自不同学科的导师队伍,保证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目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即校方导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理论基础及一定指导能力的各行业部门的校外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校内导师以学术指导为主,校外导师以指导实践工作为主。
3.教学方法的选择。会计学术学位研究生授课模式一般采用课堂授课,老师讲授、学生记录,教师基本上以传授知识体系为主;目前专业硕士的教育基本沿袭了学术学位研究生授课模式,少数院校有能力培养的意识和行动,强调教学的互动,推行案例教学。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中对批判思维训练的忽略,教师对案例的讲授以及学生对案例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对案例教学的推广有一定的阻碍。此外,还有研讨、模拟训练、社会调查、学术讲座等方法。
四、质量评价角度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成果主要包括课程学习成果和学位论文。学术学位的学习成果,尤其是学位论文,要求原创性科研成果,注重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要求对本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要求有创造性、理论性、专业性;而对专业学位的要求,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专业性、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和实用价值”,即创新性、实用性、综合性。
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对学术学位的研究生注重的是科研能力,而对专业学位的学生则是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的比较,希望有助于高等财经院校明确不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运行方式,另一方面也希望有助于教育主管部门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规定,促进两类会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及协同发展,提高两类人才的培养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永泽,赵合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2(2).
[2]王景升.关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J].财务与会计,2012(6).
关键词:会计;专业学位;学术学位;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多样化,我国的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已从单一的学术学位培养模式走向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并重的双元模式。但由于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的时间较短,人们对这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关系认识不够,在实践中甚至混为一谈。本文将对这两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做出比较。
一、培养目标角度
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主体开展培养活动使培养对象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规定了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
在未出现专业学位之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学术和科研能力作为导向。2003年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并迅速发展。关于其培养目标,教育部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学位从学术学位衍生而来,有联系又有区别。两类研究生都要接受会计学科基础教育,掌握会计学科基础理论。然而二者又有差别,表现在:学术学位教育强调培养具备原创能力的会计科研人才,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学术价值,知识结构上更偏重于关注会计“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该类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专业学位教育强调培养具有合理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应用价值,知识结构上更偏重于关注会计“做什么”、“怎么做”和“有什么用”,该类研究生主要在会计及相关领域从事实务性工作。
二、入学形式角度
入学形式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招生对象、入学考试、录取标准等方面。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对象不要求考生有工作经验,大学本科毕业直接可以考。考试科目初试政治、英语、数学、会计学或管理学。录取标准为录取优秀的具备科研能力的人才为主,初试要求很高,复试重点对专业课知识及理论考察。
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下发文件,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2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且具有两年工作及以上经验的大学专科毕业生。自2009年起,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入学考试笔试采取全国联考,联考科目包括:外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各招生单位加试政治和综合面试,面试由各单位自行组织。各单位结合笔试、面试、个人经历和工作业绩组织录取。2012年会计专业硕士考试改革,将考试形式调整为初试是英语和管理联考综合能力。录取标准主要以录取具备职业化素质的人才为主,初试要求偏低,复试重点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尤其重点对职业背景进行考察。
三、培养方式角度
1.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设置是针对培养对象选定的各类课程所进行的教学安排,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及职业选择。学术学位教育传授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目前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和任选课,其中核心课程是必修课,选修课包括方向课和任选课。然而课程体系基本沿袭了学术学位的课程体系,属性上大都是理论课程,专业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小。
2.导师队伍的构成。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导师指导的目的在于开拓思路、挖掘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计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生源对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导致两类教育在导师队伍的组建上、指导方式上存在差异。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科研的交叉化及边缘化,很多院校组建来自不同学科的导师队伍,保证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目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即校方导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理论基础及一定指导能力的各行业部门的校外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校内导师以学术指导为主,校外导师以指导实践工作为主。
3.教学方法的选择。会计学术学位研究生授课模式一般采用课堂授课,老师讲授、学生记录,教师基本上以传授知识体系为主;目前专业硕士的教育基本沿袭了学术学位研究生授课模式,少数院校有能力培养的意识和行动,强调教学的互动,推行案例教学。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中对批判思维训练的忽略,教师对案例的讲授以及学生对案例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对案例教学的推广有一定的阻碍。此外,还有研讨、模拟训练、社会调查、学术讲座等方法。
四、质量评价角度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成果主要包括课程学习成果和学位论文。学术学位的学习成果,尤其是学位论文,要求原创性科研成果,注重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要求对本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要求有创造性、理论性、专业性;而对专业学位的要求,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专业性、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和实用价值”,即创新性、实用性、综合性。
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对学术学位的研究生注重的是科研能力,而对专业学位的学生则是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的比较,希望有助于高等财经院校明确不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运行方式,另一方面也希望有助于教育主管部门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规定,促进两类会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及协同发展,提高两类人才的培养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永泽,赵合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2(2).
[2]王景升.关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J].财务与会计,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