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消息人士向媒体透露,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同意参加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颁奖典礼将于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办。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的国内舆论“反思”多于庆贺。不能痛快庆贺的因素只有一个:当年依靠人海战术发现青蒿素的方式和途径均不可复制。
青蒿素确切地说叫“黄蒿素”,中医选择入药的青蒿(香蒿)中并不含青蒿素。即便取用黄蒿,依据中医药的用法,无论是煎服还是浸水绞汁服用,均不能治疗疟疾。诺奖评审委员会发言人强调“这次诺奖不是颁发给传统医药,而是颁发给受传统医药启发而做出的发现”。如果细究青蒿素发现的过程——那是针对中药有效性第一次真刀实枪的检验,第一次严肃的“验药”。
当年以人海战术地毯轰炸式的“验药”,检验了中医古方中记载的所有号称能治疗疟疾的草药,结果无一安全有效。屠呦呦获奖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触动更多的人思考中医药;如果政府层面介入其中,那么未来几年到十几年,“验药”将成为一个关键词。
如果完全按照医学科学的原则,针对一种药物或治疗手段必须使用“有罪推定”,即:没有给出足够证据证明这种药物安全并有效,那么,就应该先假定它有毒且无效。
国际上验证药物有效性的金标准,是“大样本随机双盲对比试验”。即,依照统计学的“大数原则”,试验选取的样本数要尽可能多,这样统计结果就越能逼近真实情况。样本选取遵循随机原则,以避免病人由于病情轻重而导致的痊愈效果阶段性差异。医生和病人双方都不知道病人所属的对照组,以屏蔽来自医生的主观意识影响,让实验更加客观公正。
“验药”的方向与结果决定于从业者的人群构成。然而,与屠呦呦接受的是现代医药学教育不同,中国目前的中医药研究者多出身于中医,不具备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更不掌握科学手段。
由于缺乏对医学科学的深刻理解,一些“验药”者不认同国际上采用的客观标准,往往不是以“检验”一种药物是否有效、安全为目的,而是先已经设定了药物安全有效,然后单方面寻找那些对“安全有效”有利的证据,最后在此基础上去寻找所谓的“功效成分”。
这个“验药”群体中还是有一批出身于现代医药学教育背景的人员,并且也确实做过一些正规的检验工作。遗憾的是,这些人员往往屈从于企业利益。比如,有的中药药企在申报药品批号时会隐瞒真实药效,其最简易的操作方法就是往中成药里面加西药。
综上所述,就可以理解为何中成药在国内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却迄今为止,没有一种中药或中成药能通过国外权威机构的三期临床试验。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医药会摸索出某些安全有效的药物和疗法,值得挖掘,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检验中药和其他中医疗法是否安全和有效,是一条中医药的可行之路。
有人预测,中国在中医药研究方面的政府投入将会增加。但如果增加的这笔钱还像以往那样的用法,那只意味着有更多的钱被打水漂。如前所述,将严格检验中药有效性这项工作交给自负盈亏的药企就很不现实了——除非是国家投资、企业按指令操作。
“验药”还将带来阵痛:随着越来越多的药物被证明是“无效”“有害”而被迫下架,将意味着大量的药企面临破产关门;当然,中医院也将进一步西化,为数不少的“国医大师”们将失去饭碗。但为保护民众健康计,以及为中国医疗体系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着想,则必须忍受这个阵痛。
美国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专门出过一本书,介绍美国如何对待补充与替代医学,实际上就是指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这本书较少讨论“有效性”,通篇都在强调“安全性”。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政府对于中医药(包括针灸)的管理原则是:第一,中药只能作为保健品卖,不能宣扬有疗效;第二,所售的中药必须无毒、是安全的。这两条管理原则放到中国也依然适用。
屠呦呦获奖之后,社会上一股神化中医药之风泛起。最近传出“南京中医药大学505名学生身着汉服行古代拜师礼”和“浙江省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堂”两则新闻,更是让人担心:这不是要让中医药现代化,而是要复古,重新推崇腐朽和愚昧思想,是要让年轻人和孩子们重新回到蒙昧状态去。
笔者对此十分担心。假如医药科研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屠呦呦获奖的认识也是如此,那么中国大陆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所起的作用不是激发民众向往科学,而将引发一轮反智狂潮。
作者为基因农业网主编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的国内舆论“反思”多于庆贺。不能痛快庆贺的因素只有一个:当年依靠人海战术发现青蒿素的方式和途径均不可复制。
青蒿素确切地说叫“黄蒿素”,中医选择入药的青蒿(香蒿)中并不含青蒿素。即便取用黄蒿,依据中医药的用法,无论是煎服还是浸水绞汁服用,均不能治疗疟疾。诺奖评审委员会发言人强调“这次诺奖不是颁发给传统医药,而是颁发给受传统医药启发而做出的发现”。如果细究青蒿素发现的过程——那是针对中药有效性第一次真刀实枪的检验,第一次严肃的“验药”。
当年以人海战术地毯轰炸式的“验药”,检验了中医古方中记载的所有号称能治疗疟疾的草药,结果无一安全有效。屠呦呦获奖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触动更多的人思考中医药;如果政府层面介入其中,那么未来几年到十几年,“验药”将成为一个关键词。
如果完全按照医学科学的原则,针对一种药物或治疗手段必须使用“有罪推定”,即:没有给出足够证据证明这种药物安全并有效,那么,就应该先假定它有毒且无效。
国际上验证药物有效性的金标准,是“大样本随机双盲对比试验”。即,依照统计学的“大数原则”,试验选取的样本数要尽可能多,这样统计结果就越能逼近真实情况。样本选取遵循随机原则,以避免病人由于病情轻重而导致的痊愈效果阶段性差异。医生和病人双方都不知道病人所属的对照组,以屏蔽来自医生的主观意识影响,让实验更加客观公正。
“验药”的方向与结果决定于从业者的人群构成。然而,与屠呦呦接受的是现代医药学教育不同,中国目前的中医药研究者多出身于中医,不具备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更不掌握科学手段。
由于缺乏对医学科学的深刻理解,一些“验药”者不认同国际上采用的客观标准,往往不是以“检验”一种药物是否有效、安全为目的,而是先已经设定了药物安全有效,然后单方面寻找那些对“安全有效”有利的证据,最后在此基础上去寻找所谓的“功效成分”。
这个“验药”群体中还是有一批出身于现代医药学教育背景的人员,并且也确实做过一些正规的检验工作。遗憾的是,这些人员往往屈从于企业利益。比如,有的中药药企在申报药品批号时会隐瞒真实药效,其最简易的操作方法就是往中成药里面加西药。
综上所述,就可以理解为何中成药在国内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却迄今为止,没有一种中药或中成药能通过国外权威机构的三期临床试验。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医药会摸索出某些安全有效的药物和疗法,值得挖掘,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检验中药和其他中医疗法是否安全和有效,是一条中医药的可行之路。
有人预测,中国在中医药研究方面的政府投入将会增加。但如果增加的这笔钱还像以往那样的用法,那只意味着有更多的钱被打水漂。如前所述,将严格检验中药有效性这项工作交给自负盈亏的药企就很不现实了——除非是国家投资、企业按指令操作。
“验药”还将带来阵痛:随着越来越多的药物被证明是“无效”“有害”而被迫下架,将意味着大量的药企面临破产关门;当然,中医院也将进一步西化,为数不少的“国医大师”们将失去饭碗。但为保护民众健康计,以及为中国医疗体系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着想,则必须忍受这个阵痛。
美国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专门出过一本书,介绍美国如何对待补充与替代医学,实际上就是指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这本书较少讨论“有效性”,通篇都在强调“安全性”。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政府对于中医药(包括针灸)的管理原则是:第一,中药只能作为保健品卖,不能宣扬有疗效;第二,所售的中药必须无毒、是安全的。这两条管理原则放到中国也依然适用。
屠呦呦获奖之后,社会上一股神化中医药之风泛起。最近传出“南京中医药大学505名学生身着汉服行古代拜师礼”和“浙江省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堂”两则新闻,更是让人担心:这不是要让中医药现代化,而是要复古,重新推崇腐朽和愚昧思想,是要让年轻人和孩子们重新回到蒙昧状态去。
笔者对此十分担心。假如医药科研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屠呦呦获奖的认识也是如此,那么中国大陆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所起的作用不是激发民众向往科学,而将引发一轮反智狂潮。
作者为基因农业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