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的问题与思考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gli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近10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大学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教育投入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多综合性大学、非艺术院校都纷纷增设和开办艺术类专业,如果说综合性大学在其长期固有的人文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开办艺术类专业是一种顺势延展的话,那么在工科院校开办艺术类专业则更多的需要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关注和培养。不可否认,艺术生在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和鉴赏力,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所做的贡献,但是,作为专业特色突出、学生气质相对严谨、素朴的工科院校而言,如何正面的引导艺术类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扩招带来艺术类学生专业成分的淡化
  上个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艺术类专业从以前的深宅大院走向前台。种种对神秘“天赋”猜测与艳羡,陪伴着艺术类专业的大面积开办与增设而逐渐掀开面纱。艺术生,曾经高等学府中的绝对少数,如今已遍布中国高校的各个角落。如果说综合性大学从学科布局的需要出发,依靠较为深厚的人文积累在艺术专业的开办上还有一些历史和气质优势的话,那么,生活在传统工科院校中的艺术生就难免萌生一种异样感。这种看似有些格格不入的身份和气质差异,让这些学习、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艺术生赶到自己距离“科学”和“真理”的遥远。而且,随着高校扩招而带来的艺术类学生专业成分的淡化,更使得工科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一个必须面对又有些棘手的问题。
  毋庸讳言,我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的文理分科办学模式和高考指挥棒的权威意义,加之大学在中国家长心目中近乎神化的向往,使得“艺术类”这样一条中间道路,几乎成为很多渴求大学又实在没有冲过高考独木桥必胜把握的中国“高考”家庭的一个共同关注点。于是乎,很多人在各种各样的“盘算之下”最终决定利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学一些“艺术”,例如素描,以某几样“拿手好戏”而勉强登陆高等教育这艘大船。不难想象,这群走进大学校园的孩子们当中,有多少拥有明确的艺术理想,有多少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又有多少熟练掌握基本业务技能。于是,大学开始为我们的艺术生补课,这种业务上的“重头来过”,注定了我们很难在“天赋的基础上培养艺术家”而更多的是在“众人当中训练基本功,顺带引导兴趣,寄希望在其中能有个别人表现出某方面的才能”。除了少数知名的艺术院校和名牌大学的艺术专业外,更多的院校,只能把基本功的培养和文化常识的补习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就因为受教者在业务素养和文化常识的双重不自信下,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为难和担忧。
  二、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
  作为通过专业“突击”而以“艺术”之名挤进大学的部分艺术生来说,既然最初就不曾考虑过自己生命中的“艺术”或“美学”因缘。那么,在走进大学之后,当外在没有了高考的巨大压力,内在缺失了艺术冲动的交困时,难以保持高度的专业兴趣,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成为一种看似“合理”的现象。特别是在专业特色突出、学生气质相对严谨、素朴的工科院校当中,当身边的几乎所有人都忙于试验和作业时,课程相对较松的艺术生们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异样感,这种异样,是专业气质上的差异,是在一种压抑、严谨、忙碌、素朴的工科院校中,面对来来往往的“一致性”而表现出的自身个体的迷惘。艺术生在工科学校中最大的异样感就是觉得自己无处可去,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里,艺术生总显得有些无措,当别的专业的同学们奔走于教室与宿舍之间时,艺术生看到的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与忙碌。当别的专业的同学们可以为了一道高数题争论的面红耳赤时,艺术生则更需要在“自我”的环境下,实现某种“美”的形式化表现,况且,这种“美”的标准还是“因人而异”的。艺术类学生往往被冠之以“个性”十足的称谓,但这种艺术创作的个性张扬与业务基础薄弱,文化素养缺失之间形成的张力,成为很多学生的困惑和瓶颈。同时,作为大学生,必须面对实实在在的大学生活。在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下,艺术生在工科学校的校园生活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三、校园生态圈里的强势地位与校园文化圈中的边缘身份。
  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无论一个人多么的追求自我实现,社会性都是人作为人的重要证明。大学,聚集着一群有思想、有活力的年轻人。在大学生当中,必然也存在着特定的社会关系,而与社会一样,这种微缩的社会关系也必然的与其“经济基础”存在着逻辑关联。艺术类专业由于远高出其他专业的教育投入,往往被视为高校生态圈里的贵族。当扩招使更多国人的大学梦变得清晰起来时,高校收费制这个从1989年就启动的重大政策就被赋予更多的想象。艺术生作为很多人搭上高等教育航母的“快捷方式”,由于“成本高昂,分数较低”成为不少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淘得一桶金的家庭在“读书荣耀”的传统观念下的一种顺势选择。于是可以看到,在大学校园里,艺术类学生往往最先拥有电脑,通常穿戴比较时尚,几乎人人拥有手机,在与非艺术类同学们的交往中,艺术类学生很经常也很自然的扮演起“仗义疏财”的角色。在大学这个“社会关系”中,艺术类学生也很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去弥补由于自身文化课成绩薄弱带来的心理自卑。特别是在工科大学中,以素朴、严谨为主要标志的理工科学生大多数没有艺术类学生的张扬和空闲,很多情况下,自己的生活质量远不及艺术类学生。所以,在大学生态圈里,特别是在工科院校的生态圈里,艺术生由于其特定的专业特色和教育投入成为这里“社会关系”中的强势角色。而十分吊诡的是,正因为教育投入的相对低廉,使工科学生在与艺术类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内在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得益于自己较小在的付出,较少的压力下,对自身努力的认可。同时,作为一所工科大学的主导力量,工科学生掌握着学校的主要教学资源和校园文化当中主导话语权。艺术类学生除了在生活上显示出一点优越性外,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和理工科学生共同合作、平等对话的平台,自己也往往有种“装点”意识。在工科大学的校园文化圈,艺术类学生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和主导话语权的缺失,处于被边缘的位置也是可以想见的。   四、文化素养的缺失与就业困境
  工科院校的艺术类学生,除了少数偶然原因和某些专业的历史传承外,往往业务素质和人文修养都无法与专业艺术院校或著名大学的艺术学院学生相比。高校从办学效益的角度衡量开办艺术类专业也是利大于弊的。故而,工科院校的艺术类学生除了在整个校园文化角色的定位中处于边缘身份之外,还必须承认,从自身角度讲,确实有专业底子薄,突击学艺术,文化课成绩差的事实存在。于是,这些艺术生们经常被当做高考的“先天不足者”从一进校开始,就进行着各样的“补习”教育,学生们在教师的一再强调下也渐渐接受了自己底子薄、素质低等自我认知。从这种种“暗示”中,学生们形成了一种无所谓式的“不自信”。而事实上,由于工科学校缺乏艺术类专业的办学优势,也难以得到包括市场声誉在内的社会认同,很多用人单位,对工科院校的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都有一种想当然的不接受。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底气不足”,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最后,不得不补充的一点是,虽然艺术类学生的教育投入高的惊人,就业困境又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多花钱、学艺术”的选择可以直接降低高考的难度系数,所以,无论学生的基础怎样、兴趣如何,更重要的是不管家庭承受能力多大,选择艺术类都很容易的成为众多“高考”家庭既兴奋又无奈的选择。所以,关注艺术类专业的贫困生,尤其应当成为我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毕竟,我们自己都很难向学生清晰地描绘出大学毕业后的情景,也自然无法保证在工科院校中学了几年艺术会为经济困难的家庭带来什么。所以,我们需要告诉学生们,学艺术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既然走进大学就必须以一名大学生的名誉要求自己,除了刻苦努力之外,更需要平和的心态,也需要利用短短几年的求学机会,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如果说,工科院校的艺术类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还有部分话语权的话,那么,思维的扩散性和独特性就是重要的方面。相对于工科生普遍的一致性,艺术生往往展示的是鲜明的差异性和一旦确立专业理想后那种舍我其谁的顽固性,这些气质结合在一起,在普遍的就业困境面前,艺术生就很容易表现出一种创业的冲动,只要加以正确引导,艺术生可能在大学四年都无法成为工科大学主导情况下,在就业创业的角逐中再度确立自己的优越态势。
  总之,工科大学的艺术生由于专业特点而带来的某种“先天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师利用课堂展开的业务训练和文化补习对于艺术生心理落差的弥补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利用身份优势,提高针对性,对艺术生展开区别于理工科学生的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伟,许洪范,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交通高教研究,2004,04.
  [2]李建华,做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 03.
  作者简介:李鹏(1981-10-),男,陕西西安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助教。
其他文献
数学自学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自学能力之一。良好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今后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小学生的自学要求,能理解数学课本内容,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具有学习数学的习惯,独立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
期刊
摘 要: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中职生在就业时,能够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与政治素养,为进入社会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现在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开展的情况并不理想,德育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对此,本人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现状以及要如何应用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广大中职院校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教育;对策研究  一
期刊
摘要:教育软坏境与学生素质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良好的软教育环境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采用理论探讨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鲁掌中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矫正、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和鲁掌中学的教育软环境与中学生素质发展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重视教育的软环境。  关键词:教育软环境; 学生素质发展;
期刊
摘 要:新闻评论被誉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在报纸版面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同报纸的评论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尤其在选题来源、评论主题、评论对象等特征信息方面,其差异性更为显著。本文试图从党报与都市报两类不同的报纸入手,对其评论文章进行特征分析,并就文章选题、评论对象、文本结构和标题制作等方面做出比较。  关键词:新闻评论;党报;都市报  当今社会,新闻评论在指导读者、引导舆论、解读社会
期刊
摘 要: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文化的浑厚以及源远不言而喻,然而文化的发展与群众息息相关。“群众文化”这一词是出现在1953年,近几年来我国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的加强上,更加体现在群众精神上的满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两个方面。要想群众文化继续昂扬发展,离不开创新。唯有与时俱进,吸取群众文化的精华,弃其糟粕,加强群众文化的自主性和多样性,群众文化才能摆脱良莠不齐等一
期刊
面临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信息技术教作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
期刊
摘 要: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传统中学语文在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所以在中学语文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另一个发展高度,各大高校的档案管理,则需要不断的跟进与发展。虽然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事业进行的井井有条,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就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字:档案管理;重要地位;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地位  1.1高校档案记录是学校办学以来的真实历史记录  高校档案是学校在多年
期刊
摘 要:课程整合这个概念自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资源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之下,具有社会学特性的语文课程与贴近生活的影视资源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本文主要论述了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意义、作用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小学语文课程;课程整合;影视资源  一、小
期刊
摘 要: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就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群众路线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最高纲领的实践主脉,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制定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方法,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正确贯彻和实现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方法,也是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始终赢得群众拥护和信赖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