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梦,一直出现在廖桂华的醒时梦里,山间的小院里,花开正好,清香四溢。
直到2012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美育·最基层——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展”中,廖桂华的《花涧幽梦》以极具现代气息和传统美感的浪漫意境,从全国上千幅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遂宁唯一入选的作品,她才感觉到自己的梦逐渐清晰。
梦在故乡
1968年8月,正是丹桂飘香的时节,廖桂华出生于蓬溪高坪的一个小村庄。1978年爷爷退休回乡,在农家小院里种下了玫瑰、月季和兰花等花卉,十岁的廖桂华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花开满园的场景,她才知道原来有一种美可以如此地沁人心脾、让人震撼。
“那种记忆太深刻了,就不断地要去回忆。小时候,爷爷的花园就像一个梦,我觉得我的创作就是一个圆梦的过程。”
1984年,豆蔻年华的廖桂华考进了蓬溪师校,师从欧至元老师,学习传统工笔花鸟画,之后工作、结婚、生子,生活的美好与琐碎都不能阻止廖桂华的艺术追求,1998年她再一次走进了校园。
“我就还是想去学画画,就考了西南师范大学的美术系,黄静老师的画风给我打开了另一扇门。”
廖桂华凭着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在传统的工笔画中加入了水彩画和油画的质感和技法,那些花朵开始在她的笔端呼吸。
工作之余,拿起画笔,廖桂华一步一步走進了那个童年的花香世界,四季不过是花儿轮番登场的舞台,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四季在轮回,但是廖桂华眼中每一朵花都是不一样的。
“我就觉得都是自己心中的花朵,心情不一样,花也不一样。”
绚烂的《兰之梦》,清幽的《睡莲》,五彩的《蝶之梦》,这些花朵以各自不同的美丽惊艳着世人的眼睛。就这么一步步地,她拾捡着自己梦:花涧幽梦,一帘幽梦……。
梦想花开
但2008年的“5·12”地震之后,廖桂华的花儿第一次成了灰色的。这些花朵表达着她的心声,倾诉着她的喜怒哀乐。
“现在就感觉到一种紧迫感,总是想着那些花儿还在等着我,不去画,它们就谢了。”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紧迫感,2014年9月,年过不惑的廖桂华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又背起了画夹,来到了北京画院,师从莫晓松,系统地学习工笔花鸟画。在这里,她的梦想终于开花。
每周除了上课,她就把自己泡在美术馆、画展里,浸淫在老北京的艺术天地间,她犹如一株久旱的植物,一只欲飞的鲲鹏,从故乡走到北京,从小溪汇入江河……她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毛笔写生,尝试新的没骨画法,那一枝一叶的花鸟景致都随着娴熟的画笔一一地跃然纸上。
“如果说以前画的画好多都是抱养的话,现在的画就是亲生的。”300多张写生稿,几百个日夜,廖桂华的画的构图和线描的质量不断提升,造型能力越来越强,每一样事物,在她的眼中都是一幅图画。
绘画就是她的信仰,心心念念都是美,心心念念都是画。
虽然就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对于廖桂华而言,世界又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
“现在看到任何一株植物,一朵花,都会在心里构思成一幅图画,我回到老家时,一天都可以画几张软卡,就几个干了的蒜头都好看,用毛笔勾勒出来。”
毕业作品展上,她创作的《温馨如玉》既有传统的宋人花鸟的清雅高贵又有着女性笔触的细腻婉转,不仅得到了恩师的首肯,还被北京中国工笔花鸟画院收藏。她自己也成为了北京中国工笔花鸟画院画家。
季季有花开,廖桂华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最完美的梦。
圆梦时节
2017年6月6日,由遂宁市文广新局、市美术馆、市书画院、问梅画馆主办的第二届“笔底春风——遂宁十人书画展”在遂宁美术馆开展。柏波、夏齐树、张达煜、唐书瑞、赖柱石、刘炎琦、李仁丽、廖桂华、陈硕、罗为民等十位书画家的作品齐聚一堂,共展出作品100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在那些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中,廖桂华的《温馨如玉》《微微晨露香》《暗香幽远芍药梦》等工笔花鸟画意境深远、视角独特,赢得了参观者的称赞。那些随着岁月积淀和高超技法所氤氲出的温润可人、清新灵动的美在画面上流淌,色彩是淡雅的,但情感却是浓郁的。在她的画中,你可以读出她心中的“真、善、美”。
对于那些花儿,她付出了自己的真情。每一朵花,每一片花瓣,她都知道它们的故事。她利用假期,花几十个小时坐车去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植物园,去观一株从未见过的植物,一朵不知名的花儿,不言不语,这足以表达她那一份真情。
对于那些花儿,她心中饱含善意。她连续三年,每年的春天去中江的芍药谷,带学生们一起去画画,她自己更是住下来,守着那些花儿的花开花落,阴晴雨雾中,花朵都在细微地变化着,虽然就短短几天的开放,短短一季的生命,但那些最绚烂的色彩,她都用心留住了,草木有情,也能感知她的那份慈悲。
对于那些花儿,她最懂最知道它们的美。在北京的学习不仅开拓了她的视野,更是打开了她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随便看到什么都觉得可以入画”,校园里,那些四季常开的小花在她的眼前招展着,生活成了一幅绵绵不绝的画卷,一点一滴的美都被廖桂华吸进了自己的笔端,笔底不止春风,她的笔底花开花落、春夏秋冬,美不胜收。
只有真、善、美的世界才是圆满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大的“中国梦”,小小的“花之梦”,廖桂华的心中花好梦圆,新的绽放刚刚开始。
廖桂华
四川蓬溪人。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现就职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进修于北京画院莫晓松工作室研修班,2018年于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美术学院主办“高等艺术职业学院中国画和书法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研修班”学习。现为北京中国工笔花鸟画院画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会员、四川省中学美术教育创作研究会常务理事、遂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花涧幽梦——廖桂华工笔画作品集》。2018年在遂宁市美术馆举办“花涧幽梦——廖桂华工笔画作品展”。
直到2012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美育·最基层——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展”中,廖桂华的《花涧幽梦》以极具现代气息和传统美感的浪漫意境,从全国上千幅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遂宁唯一入选的作品,她才感觉到自己的梦逐渐清晰。
梦在故乡
1968年8月,正是丹桂飘香的时节,廖桂华出生于蓬溪高坪的一个小村庄。1978年爷爷退休回乡,在农家小院里种下了玫瑰、月季和兰花等花卉,十岁的廖桂华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花开满园的场景,她才知道原来有一种美可以如此地沁人心脾、让人震撼。
“那种记忆太深刻了,就不断地要去回忆。小时候,爷爷的花园就像一个梦,我觉得我的创作就是一个圆梦的过程。”
1984年,豆蔻年华的廖桂华考进了蓬溪师校,师从欧至元老师,学习传统工笔花鸟画,之后工作、结婚、生子,生活的美好与琐碎都不能阻止廖桂华的艺术追求,1998年她再一次走进了校园。
“我就还是想去学画画,就考了西南师范大学的美术系,黄静老师的画风给我打开了另一扇门。”
廖桂华凭着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在传统的工笔画中加入了水彩画和油画的质感和技法,那些花朵开始在她的笔端呼吸。
工作之余,拿起画笔,廖桂华一步一步走進了那个童年的花香世界,四季不过是花儿轮番登场的舞台,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四季在轮回,但是廖桂华眼中每一朵花都是不一样的。
“我就觉得都是自己心中的花朵,心情不一样,花也不一样。”
绚烂的《兰之梦》,清幽的《睡莲》,五彩的《蝶之梦》,这些花朵以各自不同的美丽惊艳着世人的眼睛。就这么一步步地,她拾捡着自己梦:花涧幽梦,一帘幽梦……。
梦想花开
但2008年的“5·12”地震之后,廖桂华的花儿第一次成了灰色的。这些花朵表达着她的心声,倾诉着她的喜怒哀乐。
“现在就感觉到一种紧迫感,总是想着那些花儿还在等着我,不去画,它们就谢了。”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紧迫感,2014年9月,年过不惑的廖桂华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又背起了画夹,来到了北京画院,师从莫晓松,系统地学习工笔花鸟画。在这里,她的梦想终于开花。
每周除了上课,她就把自己泡在美术馆、画展里,浸淫在老北京的艺术天地间,她犹如一株久旱的植物,一只欲飞的鲲鹏,从故乡走到北京,从小溪汇入江河……她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毛笔写生,尝试新的没骨画法,那一枝一叶的花鸟景致都随着娴熟的画笔一一地跃然纸上。
“如果说以前画的画好多都是抱养的话,现在的画就是亲生的。”300多张写生稿,几百个日夜,廖桂华的画的构图和线描的质量不断提升,造型能力越来越强,每一样事物,在她的眼中都是一幅图画。
绘画就是她的信仰,心心念念都是美,心心念念都是画。
虽然就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对于廖桂华而言,世界又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
“现在看到任何一株植物,一朵花,都会在心里构思成一幅图画,我回到老家时,一天都可以画几张软卡,就几个干了的蒜头都好看,用毛笔勾勒出来。”
毕业作品展上,她创作的《温馨如玉》既有传统的宋人花鸟的清雅高贵又有着女性笔触的细腻婉转,不仅得到了恩师的首肯,还被北京中国工笔花鸟画院收藏。她自己也成为了北京中国工笔花鸟画院画家。
季季有花开,廖桂华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最完美的梦。
圆梦时节
2017年6月6日,由遂宁市文广新局、市美术馆、市书画院、问梅画馆主办的第二届“笔底春风——遂宁十人书画展”在遂宁美术馆开展。柏波、夏齐树、张达煜、唐书瑞、赖柱石、刘炎琦、李仁丽、廖桂华、陈硕、罗为民等十位书画家的作品齐聚一堂,共展出作品100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在那些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中,廖桂华的《温馨如玉》《微微晨露香》《暗香幽远芍药梦》等工笔花鸟画意境深远、视角独特,赢得了参观者的称赞。那些随着岁月积淀和高超技法所氤氲出的温润可人、清新灵动的美在画面上流淌,色彩是淡雅的,但情感却是浓郁的。在她的画中,你可以读出她心中的“真、善、美”。
对于那些花儿,她付出了自己的真情。每一朵花,每一片花瓣,她都知道它们的故事。她利用假期,花几十个小时坐车去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植物园,去观一株从未见过的植物,一朵不知名的花儿,不言不语,这足以表达她那一份真情。
对于那些花儿,她心中饱含善意。她连续三年,每年的春天去中江的芍药谷,带学生们一起去画画,她自己更是住下来,守着那些花儿的花开花落,阴晴雨雾中,花朵都在细微地变化着,虽然就短短几天的开放,短短一季的生命,但那些最绚烂的色彩,她都用心留住了,草木有情,也能感知她的那份慈悲。
对于那些花儿,她最懂最知道它们的美。在北京的学习不仅开拓了她的视野,更是打开了她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随便看到什么都觉得可以入画”,校园里,那些四季常开的小花在她的眼前招展着,生活成了一幅绵绵不绝的画卷,一点一滴的美都被廖桂华吸进了自己的笔端,笔底不止春风,她的笔底花开花落、春夏秋冬,美不胜收。
只有真、善、美的世界才是圆满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大的“中国梦”,小小的“花之梦”,廖桂华的心中花好梦圆,新的绽放刚刚开始。
廖桂华
四川蓬溪人。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现就职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进修于北京画院莫晓松工作室研修班,2018年于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美术学院主办“高等艺术职业学院中国画和书法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研修班”学习。现为北京中国工笔花鸟画院画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会员、四川省中学美术教育创作研究会常务理事、遂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花涧幽梦——廖桂华工笔画作品集》。2018年在遂宁市美术馆举办“花涧幽梦——廖桂华工笔画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