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高考三大科之一,英语的重要性自然无须赘述。要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师就必须对英语课的个性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共性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英语课的个性”就其广义而言,就是“一门需要活动刺激的学科”。众所周知,学习语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有一种浓郁的语言氛围。我们应在有限的45分钟里创设各种活动来操练英语。这样,相对于其他学科,我们会在英语课上看到更多的游戏,听到更多的“喧哗”。
学生过分活泼会有人怀疑其得了“多动症”,课堂过于热闹有人会担心效率低下。于是许多教师在考试指挥棒的压力下割舍了英语课中很多的活动环节,英语课被精简为“讲单词—讲句子—讲语法—背诵—默写—再背—再默”的高效模式。笔者不否认这种模式可以快速带来成效,并也曾几次据此原理收获过考试“硕果”,但长此以往,有此课堂经验的教师和学生都很清楚这样的课堂让彼此都很痛苦。而寓教于活动的模式应该更加符合英语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这种模式也是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认为英语课上的活动开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要坚持开展好,但是英语课堂上的活动并非是简单地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嬉闹,而是要通过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运用英语参与活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体会到平时做试卷时所体会不到的成就感,这样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学习英语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一篇课文,教师通常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然后回答问题,分析其中的句型和语法现象,再默写或背诵,这就算结束了。但是我们还可以把它改变为其他形式进行教授。可以举个实例:在学习牛津版高中英语M7U3 The world online时,笔者分析课文之后决定让学生自学,然后将班上学生分为两大组进行了一场题为“the Internet, good or bad?”的辩论。在这种情况下,课文学习不再是终极目标,而成了同学们辩论的资料来源。同学们不仅能借助课文内容慷慨陈词,还能在辩论过程中打开思路,许多有深度的见解让笔者和同学们大为惊叹。
辩论之后笔者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写了一篇同题作文,目的是为了给没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达的学生一个展现观点的平台。同学们兴奋了很久,一时间,同学们在英语课上投入的热情大幅度上涨。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一堂课的活动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其效果不是45分钟可以评价的。同学们在做之中学知识,远比听教师的“单口相声”效果好得多!
当然,开展活动需要时间,教学毕竟不是“单干”,备课组里的统一进度也是要遵循的。要赢得时间,笔者个人的做法是重组教材。
牛津版教材按一般模式除去习题训练讲解不说,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需要9~10课时(即“Welcome”1课时,“Reading”2~3课时,“Wordpower”1课时,“Grammar”2课时,“Task”2课时,“Project”1课时)。但熟悉该教材的同仁应该赞同这样一个看法:有些内容是可以省略的,有些内容是可有机结合的。根据具体单元情况,我们可以把Project作为对Reading的阅读补充,或以Reading为范本来讲解Grammar, 还可以根据情况将Welcome、Wordpower、Task三合一地捆绑“销售”……总之,时间是可以省出来的,但不是用来送学生们遨游题海,而是用来组织活动,给我们的英语学习创设更多自然一点的语用环境!
不过更大的现实在于我们的学生要经受得住试卷的检验。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英语课与其他课的共性就展露出来了,我们需要的是采用“三精”这个良方来给课堂增效:精选、精讲、精彩回放。
首先是精选练习。学生分给每门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若教师不加过滤地搬题给学生做,无异于让他们溺命于题海之中,所以教师要精选习题,宁可自己多花时间筛选,也不能让学生浪费时间来做没有巩固知识意义的废题;其次是精讲。教师精心挑选出来的题让学生精练之后就要开讲了,但讲解并不意味着从头到尾把这些宝贵习题细细分析,而应如魏书生前辈提倡的那样“讲七分留三分”,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探究的兴致;最后是精彩回放。教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学生对知识的遗忘是反复的,与其给他们“换汤不换药”地增添所谓的新知识,倒不如把精选精练的知识点有规律地原题回放(比如错题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题目中把握常见知识点,以轻松应对无限的变式训练题。
总之,了解英语课的个性及其所拥有的学科共性,教师一定可以驾驭课堂,从而把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英语课的个性”就其广义而言,就是“一门需要活动刺激的学科”。众所周知,学习语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有一种浓郁的语言氛围。我们应在有限的45分钟里创设各种活动来操练英语。这样,相对于其他学科,我们会在英语课上看到更多的游戏,听到更多的“喧哗”。
学生过分活泼会有人怀疑其得了“多动症”,课堂过于热闹有人会担心效率低下。于是许多教师在考试指挥棒的压力下割舍了英语课中很多的活动环节,英语课被精简为“讲单词—讲句子—讲语法—背诵—默写—再背—再默”的高效模式。笔者不否认这种模式可以快速带来成效,并也曾几次据此原理收获过考试“硕果”,但长此以往,有此课堂经验的教师和学生都很清楚这样的课堂让彼此都很痛苦。而寓教于活动的模式应该更加符合英语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这种模式也是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认为英语课上的活动开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要坚持开展好,但是英语课堂上的活动并非是简单地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嬉闹,而是要通过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运用英语参与活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体会到平时做试卷时所体会不到的成就感,这样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学习英语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一篇课文,教师通常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然后回答问题,分析其中的句型和语法现象,再默写或背诵,这就算结束了。但是我们还可以把它改变为其他形式进行教授。可以举个实例:在学习牛津版高中英语M7U3 The world online时,笔者分析课文之后决定让学生自学,然后将班上学生分为两大组进行了一场题为“the Internet, good or bad?”的辩论。在这种情况下,课文学习不再是终极目标,而成了同学们辩论的资料来源。同学们不仅能借助课文内容慷慨陈词,还能在辩论过程中打开思路,许多有深度的见解让笔者和同学们大为惊叹。
辩论之后笔者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写了一篇同题作文,目的是为了给没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达的学生一个展现观点的平台。同学们兴奋了很久,一时间,同学们在英语课上投入的热情大幅度上涨。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一堂课的活动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其效果不是45分钟可以评价的。同学们在做之中学知识,远比听教师的“单口相声”效果好得多!
当然,开展活动需要时间,教学毕竟不是“单干”,备课组里的统一进度也是要遵循的。要赢得时间,笔者个人的做法是重组教材。
牛津版教材按一般模式除去习题训练讲解不说,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需要9~10课时(即“Welcome”1课时,“Reading”2~3课时,“Wordpower”1课时,“Grammar”2课时,“Task”2课时,“Project”1课时)。但熟悉该教材的同仁应该赞同这样一个看法:有些内容是可以省略的,有些内容是可有机结合的。根据具体单元情况,我们可以把Project作为对Reading的阅读补充,或以Reading为范本来讲解Grammar, 还可以根据情况将Welcome、Wordpower、Task三合一地捆绑“销售”……总之,时间是可以省出来的,但不是用来送学生们遨游题海,而是用来组织活动,给我们的英语学习创设更多自然一点的语用环境!
不过更大的现实在于我们的学生要经受得住试卷的检验。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英语课与其他课的共性就展露出来了,我们需要的是采用“三精”这个良方来给课堂增效:精选、精讲、精彩回放。
首先是精选练习。学生分给每门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若教师不加过滤地搬题给学生做,无异于让他们溺命于题海之中,所以教师要精选习题,宁可自己多花时间筛选,也不能让学生浪费时间来做没有巩固知识意义的废题;其次是精讲。教师精心挑选出来的题让学生精练之后就要开讲了,但讲解并不意味着从头到尾把这些宝贵习题细细分析,而应如魏书生前辈提倡的那样“讲七分留三分”,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探究的兴致;最后是精彩回放。教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学生对知识的遗忘是反复的,与其给他们“换汤不换药”地增添所谓的新知识,倒不如把精选精练的知识点有规律地原题回放(比如错题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题目中把握常见知识点,以轻松应对无限的变式训练题。
总之,了解英语课的个性及其所拥有的学科共性,教师一定可以驾驭课堂,从而把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