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扭曲人性,婚姻带来痛苦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70780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说法都认为莫泊桑《珠宝》的主旨是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堕落,表现出金钱对人性的蹂躏和摧残,人们道德支柱的坍塌。这样的理解忽视了小说的结尾,疏忽了作者的生平思想。结合这二者,《珠宝》表现了作者对人性堕落的失望,对婚姻生活的悲观。
  关键词: 莫泊桑 《珠宝》 情节结构 悲观主义 婚姻生活
  《珠宝》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艺术成就最突出的篇章之一。人们公认《珠宝》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心理描写非常细腻,全面、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灵轨迹;结构单纯而严整,线索清晰而又有波澜,详略得当;语言洗练而细腻。传统说法认为,《珠宝》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堕落,用人物的所作所为触目惊心地表现出金钱对人性的蹂躏和摧残,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支柱已经坍塌。笔者认为,如果抛开小说的结尾,不联系莫泊桑的生平思想,仅就小说中珠宝由“假”变真这一故事情节而言,则这样理解是完全没有疑义的。若仔细推敲小说的结尾,再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主旨,传统的说法就有些片面。
  一
  《珠宝》中,莫泊桑在写郎丹拿到卖珠宝的大笔金钱,开始挥霍、享受之后,结尾特别交代:“半年以后,他又结婚了。他的第二个妻子虽然很规矩,可是脾气难伺候,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
  笔者曾专门就《珠宝》结尾的理解查找过相关资料,发现论者要么对《珠宝》结尾忽略不提,要么语焉不详,说它“深化主题,令人回味”而一句带过。那么,郎丹的第二个妻子“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和“人性的堕落、金钱对人性的蹂躏和摧残”有什么关系,怎么进行深化等就不好解释。因为按照《珠宝》里郎丹卖亡妻珠宝过程中的心理表现,接下来他该快活地享受这一大笔钱,感到很幸福、满足才是,怎么会有“许多痛苦”?莫泊桑的看似闲谈的结尾究竟有何用意,作何理解?
  按照莫泊桑对小说情节结构的一贯重视,笔者认为《珠宝》的结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对结尾是否真正重视、理解,将影响对《珠宝》主旨的准确、全面的理解。
  情节与结构是小说重要的构成因素。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其小说结构完整、构思巧妙,是举世公认的。莫泊桑许多短篇小说的情节结构,不仅线索清晰,而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张弛相间,引人入胜。他精心设计的情节结构是为突出人物,揭示主题服务的。莫泊桑说过:小说家的目的“不是讲故事来打动我们或让我们开心,而是迫使我们去思考、去理解事件中的暗藏的深邃含义”。即他主张小说的情节结构必须体现作家的深邃思想。
  那么,莫泊桑在《珠宝》的情节结构安排中,究竟要“迫使我们去思考、去理解事件中暗藏的”什么“深邃含义”呢?
  《珠宝》是以“珠宝”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的。郎丹先生是内政部的一个主任科员,薪水微薄。他的妻子“仿佛是规矩女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婚后“他的幸福简直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只不过她有两个嗜好为丈夫所不满:爱看戏,爱假珠宝。一个冬天的夜晚她看戏回来受了冻,一星期以后得肺炎死了。郎丹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中,而且经济也捉襟见肘,眼看要挨饿了,只得变卖亡妻留给他的“假首饰”,结果竟发现是昂贵的真珠宝。郎丹经历了短时间的“疑窦”、“伤心”和耻辱,但一夜之后,为了求得“有财产”的“幸福”,终于抵挡不了“有钱”的诱惑,用本象征耻辱的珠宝换回大量的金钱,而且迅即开始挥霍和享受。故事情节发展到这儿,已很真实地表现了“金钱对人性的蹂躏和摧残”的主题,后面完全没有必要加一个再婚的情节,这样的情节结构安排目的何在?既然作者认为小说的情节结构“是迫使我们去思考、去理解事件中的暗藏的深邃的含义”,那么作者安排这个结尾就一定有其深邃的含义。
  纵观整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郎丹在前一段婚姻里,原本是幸福的,生活也“好像过得很阔绰”,从物质到精神都很快意、满足。真相大白后,原先的幸福感只会让他更痛苦,原来自以为幸福的婚姻带给他的只有欺骗、耻辱,好在他后来“有钱了”,应该享受到有钱带来的幸福了,但是,第二段婚姻仍带给他“许多痛苦”,虽然妻子“很规矩”。前后两段婚姻对比起来,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他对婚姻生活的看法:婚姻的本质就是痛苦。无论所娶的女人是规矩的还是不规矩的,脾气好还是不好,都各有各的痛。所以婚姻生活最终带给人的都是痛苦。
  二
  知人才能论世,要真正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只有走近作家,了解其身世经历及思想状态,才能对其作品做准确、完整的解读。
  只要留心莫泊桑的有关研究资料,就知道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悲观主义思想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
  莫泊桑童年少年时代家庭生活不幸,埋下了悲观主义的种子。莫泊桑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童年时有过短暂的美好生活。年纪稍长懂事之后,就发现了家庭的危机。他的父母经常吵架,他的母亲是个温和善良的贵族妇女,父亲却是个浪荡子,在外吃喝嫖赌,酗酒,胡作非为,不仅将祖先的产业挥霍殆尽,连妻子陪嫁的产业也被败得精光。无奈之下,在莫泊桑10岁时,母亲只好和父亲协议分居。家庭的不幸,在莫泊桑幼小的心灵里涂上了一层阴影。这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就有所体现,例如《一生》等小说中,就有他家庭悲剧的影子,在他眼里,爱情婚姻就像一场游戏,在这游戏中不是男人不忠于女人,就是女人不忠于男人,在婚姻中不是女人受伤,就是男人受伤。
  青年时代看到的腐败、自私、丑恶和伪善的社会,又使莫泊桑悲观主义的种子发芽、破土而出。莫泊桑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社会,各种阶级矛盾和斗争十分剧烈。他亲身经历了普法战争、第二帝国的覆灭、国防政府的成立及巴黎公社革命等重大事件和政治斗争。这些带给他更多的是悲哀和痛苦。显示在作品里,就是在揭露、谴责统治阶级的罪恶的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类前途感到黯淡和灰色的情绪。
  同时代的文豪的影响和悲观主义哲学思潮的熏染,使莫泊桑沉沦,看不到光明的前景。例如,福楼拜独身主义行为就对莫泊桑产生极大的影响,莫泊桑始终把女人当做“祸水”。在莫泊桑笔下,妇女的不贞和追求肉欲享受是常谈不休的话题。所以,莫泊桑终身未婚,有三个私生子,只供养不承认。另外,自然主义的左拉,悲观主义的屠格涅夫都对他的思想产生过影响。19世纪上半叶,叔本华和尼采的悲观主义哲学的流行及后来各种颓废思潮的兴起,当时大部分作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悲观的思想学说,莫泊桑也不例外。
  身体饱受病魔的折磨也是莫泊桑悲观的原因之一,病痛几乎伴随莫泊桑的整个创作生涯。眼疾、偏头痛、幻觉等交替出现,致使他精神错乱,病痛的折磨使他痛不欲生,曾三次企图自杀。疾病也使莫泊桑最终成为一个生活的绝望者。
  以上几种因素叠加,使莫泊桑成为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这种思想观念在他的创作中有所表现,在《珠宝》中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莫泊桑的悲观思想:看似贞洁、完美的女人,其实是个贪慕虚荣、贪图享受的不忠者;沉溺在幸福虚像里的丈夫是个痛苦的受伤者,但当面对巨额金钱的诱惑时,又扭曲了人性,他的性格的核心也是贪图虚荣、贪图富贵。由此可以看出莫泊桑对人性的批判、失望。郎丹再婚的妻子,是个规矩的女人,却一身臭脾气,给郎丹带来了许多的痛苦。所以,《珠宝》告诉人们,人性令人失望,婚姻生活带给人的只有痛苦。这篇小说是莫泊桑悲观主义思想的很好的注解。
  综上所述,结合小说的结尾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可以看出,莫泊桑在《珠宝》里,通过郎丹的故事告诉读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人们的道德支柱坍塌了;在婚姻生活里,幸福只是虚假的幻象,它带给人的只有痛苦。
  参考文献:
  [1]邓楠,杨志平.论莫泊桑的文学观.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2]邓楠.论莫泊桑的悲观主义.武陵学刊,1995,(5).
  [3]钟菲菲.莫泊桑爱情观管窥.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4]李锋.落魄的举子与无奈的小职员.淄博师专学报,2006,(2).
其他文献
摘 要: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关键词: 余华小说 苦难 “人性之丑恶”
摘 要: 本文从画面的视觉中心与平衡,空间与光源,用色与笔法,以及形象与意图四个不同视角对17世纪西班牙著名绘画大师迭戈·委拉斯开兹的著名画作《宫娥》进行探讨评析,解读画面营造的审美效果和意蕴。画面中的光源、色调、空间透视、人物形象和氛围等要素线索,看似为画家捕捉瞬间细微变化的真实再现,其实皆为画家的别有用意。  关键词: 画作《宫娥》 准备 意外    这是一场有准备的意外。在
摘 要: 政治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要从传统的角色里走出来,从“点菜者”转变为“菜单提供者”,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组织、引导学生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 政治教师 课堂角色 “点菜者” “菜单提供者”    1.前言  教师的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表现出的由其特殊地位决
摘 要: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中,主要人物孔子的言行贯穿始终。教师应打破编者选文的逻辑顺序,立足原典,“散”而能“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发现真实的孔子。这理应成为《〈论语〉〈孟子〉选读》重要的教学定位之一。  关键词: 《〈论语〉〈孟子〉选读》 孔子 教学定位    孟子曾言:“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教学《〈论语〉〈孟子〉选读》,不可避免地要与孔子这个世界
摘 要: 《海上花列传》作为作家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其世态人情、情感对话及“平淡而近自然”的美学追求,表现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及人生态度。细读张爱玲一系列“传奇”小说,不难发现《海上花列传》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本文从《传奇》第一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出发,通过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与《海上花列传》中的赵二宝的形象分析,体会此篇小说受《海上花列传》的影响及张爱玲对此的延续与超越。  关键词: 张爱玲
摘 要: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课改理念下的互动式教学渐已成为新课改的“亮点”。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是,要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还要不断实践,不断锤炼教育教学艺术。  关键词: 中学地理课 互动式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师生交往与对话的互动过程,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构筑灵活开放与
摘 要: 2012年,一群南京的历史教师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事业——尝试把iPad应用到基于新课标的教学中。而此时在南京,iPad课还是一个无人尝试过的课题。尽管如此,这群历史老师还是满怀信心地上路了。本文就是对这段探索中满满的收获和点滴的困惑的一个记录,时至今日,这场孜孜不倦的探索还在进行着。  关键词: iPad教学 新课标 历史教学  一  2012年,一场雄心勃勃的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
摘 要: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对自然景物的色彩本身进行细致的描摹,而且完成对包括色彩在内的绘画艺术资源的整合,使诗歌成为绘画的升华。王维诗歌中的色彩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传达出诗人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渲染出特定的情感氛围。这源于王维广泛的艺术才能、深厚的艺术修养、平和的心境、细腻敏锐的直觉感受。同时,王维一生大部分时间亦仕亦隐,在自然山水、乡村田园中寻求心灵自由,弥补人生自由的缺失,实现对现
摘要: 女性散文以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思考力和细腻的表现力,关注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命题,体验人生、感受自然、评价历史、观照文化、探寻现实。本文以张洁的散文创作为例,论述女性散文的抒情个性。  关键词: 张洁女性散文心灵内蕴抒情个性特征    散文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文体,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方法来抒发真情实感,袒露心灵世界。具有独特个性和性情之美,是散文的艺术生命。女性散文在文学中占据重要的位
摘 要: 隨着“非虚构小说”在国内兴起,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也受到关注。本文结合乔叶作品,探析了非虚构小说的文类特征:真实的叙事题材和小说叙事技巧。强调了此类创作关注现实描写现实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  关键词: 非虚构小说 乔叶 《盖楼记》 《拆楼记》  “非虚构”是个舶来品,英语中的“Nonfiction”一词,直译是“非小说”,还可译为“非虚构文学”。上世纪60、70年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