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作业布置已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因此要摒弃传统模式下教师作业留置和评价的惟一主体、学生被动地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任务的方式,倡导从作业的提出、确定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与互动,以体现和发挥学生在作业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作业的效率,并实现作业再生成新的知识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效能。
一、布置实践性的课后作业
实践性是指布置的作业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旨在强调学生的实际经历,是通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中,培养其主动动手、积极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以求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以往传统作业中的“问题”和“数据”都是根据教材或教师精心准备的,不是学生自行提出和采集的。长期下来,让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造成学生无条件接受,不愿质疑、不想创新。新课程的理念是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为重要方式之一。实践性的数学作业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地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亲自探索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如在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当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后,可布置学生们去调查班上的同学每周所扔垃圾的数量。在调查活动中,学生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在统计中学会收集、分析数据。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创造出许多新的收集、记录数据的方法。这些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的数学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让学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二、布置的作业内容要精练
首先,要求数学作业内容的质量。布置作业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来精心布置,尽量使所要布置的作业具有典型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还要考虑到给学生所布置的作业内容必须按照由易到难、逐渐提高的原则来进行,使学生通过作业能达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的作业布置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合理控制数学作业的量。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布置10~2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比较合适。因为受到学生的不同素质、年龄特征以及所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数学作业的布置切忌千篇一律。要精心选择辅导资料,注意作业不要重复,要布置高质量与典型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达到“练一题而知一类”的效果。
第三,布置作业时还要注意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作业的布置必须要注意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作业布置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同时,作业布置尽可能让学生自主选择,以提高学习自觉性,并掌握学习方法,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作业布置要体现多样化与层次化
传统的数学作业的布置大多数都是笔答题型,一贯的题型会使学生毫无兴趣,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毫无益处。对此,数学作业的布置一定要注意多样化,让学生从各种题型的练习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有趣,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与喜欢做作业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对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该不该布置作业,布置什么题型的作业,决不能老一套。根据所学内容可布置口头的,书面的作业;可只需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讨论的,也可以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还可以通过作业对知识的识记、运用及对学生应用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的。总之,一定要做到多种形式合理地组合,搭配得当。
根据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及课后的作业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对全体学生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布置等量的作业并不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与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对作业中的必答题与选做题一定要作出标示,可用不同记号标明,对选做题可以不作统一要求。这样就可从量上将定量型改为弹性型,难易与数量上也做到了合理地调控,把不同问题分难易区别,作业时对学生也作不同要求,这样使差生缓解了原有的心理压力,也使优生提高了探求能力,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对同一问题还要尽可能全方位设问。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地探索,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设问的多梯度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数学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四、重视数学作业的批改
数学教学中作业的布置固然重要,但是对作业的批改也不能忽视,作业的批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让学生通过作业来了解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教师在修改作业的过程中,应仔细认真,并对明显的错误予以标注,让学生快速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作业批改时,不能单纯打“√”“×”,要在错误之处写下评语,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学生再次出现这种错误。
作业的批改是教师与学生间交流的最基本方式,当新课讲解完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在学生完成后就及时的公布答案,并予以评讲,这样能使学生对犯下的错误予以及时地纠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对作业进行批改时,对优秀的学生予以挖掘,成立数学作业小组,让优秀的学生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与讲解,学生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现问题。当教师不在时,他们就可以向班内的数学小组请教,以此来解决问题,数学小组的学生在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讲解时,不仅使基础较差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还能让数学小组的同学对知识予以巩固。
总之,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在教学中有效地布置作业,不仅能使学生巩固和加强教学内容,还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布置实践性的课后作业
实践性是指布置的作业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旨在强调学生的实际经历,是通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中,培养其主动动手、积极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以求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以往传统作业中的“问题”和“数据”都是根据教材或教师精心准备的,不是学生自行提出和采集的。长期下来,让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造成学生无条件接受,不愿质疑、不想创新。新课程的理念是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为重要方式之一。实践性的数学作业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地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亲自探索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如在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当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后,可布置学生们去调查班上的同学每周所扔垃圾的数量。在调查活动中,学生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在统计中学会收集、分析数据。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创造出许多新的收集、记录数据的方法。这些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的数学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让学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二、布置的作业内容要精练
首先,要求数学作业内容的质量。布置作业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来精心布置,尽量使所要布置的作业具有典型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还要考虑到给学生所布置的作业内容必须按照由易到难、逐渐提高的原则来进行,使学生通过作业能达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的作业布置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合理控制数学作业的量。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布置10~2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比较合适。因为受到学生的不同素质、年龄特征以及所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数学作业的布置切忌千篇一律。要精心选择辅导资料,注意作业不要重复,要布置高质量与典型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达到“练一题而知一类”的效果。
第三,布置作业时还要注意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作业的布置必须要注意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作业布置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同时,作业布置尽可能让学生自主选择,以提高学习自觉性,并掌握学习方法,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作业布置要体现多样化与层次化
传统的数学作业的布置大多数都是笔答题型,一贯的题型会使学生毫无兴趣,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毫无益处。对此,数学作业的布置一定要注意多样化,让学生从各种题型的练习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有趣,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与喜欢做作业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对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该不该布置作业,布置什么题型的作业,决不能老一套。根据所学内容可布置口头的,书面的作业;可只需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讨论的,也可以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还可以通过作业对知识的识记、运用及对学生应用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的。总之,一定要做到多种形式合理地组合,搭配得当。
根据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及课后的作业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对全体学生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布置等量的作业并不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与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对作业中的必答题与选做题一定要作出标示,可用不同记号标明,对选做题可以不作统一要求。这样就可从量上将定量型改为弹性型,难易与数量上也做到了合理地调控,把不同问题分难易区别,作业时对学生也作不同要求,这样使差生缓解了原有的心理压力,也使优生提高了探求能力,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对同一问题还要尽可能全方位设问。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地探索,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设问的多梯度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数学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四、重视数学作业的批改
数学教学中作业的布置固然重要,但是对作业的批改也不能忽视,作业的批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让学生通过作业来了解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教师在修改作业的过程中,应仔细认真,并对明显的错误予以标注,让学生快速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作业批改时,不能单纯打“√”“×”,要在错误之处写下评语,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学生再次出现这种错误。
作业的批改是教师与学生间交流的最基本方式,当新课讲解完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在学生完成后就及时的公布答案,并予以评讲,这样能使学生对犯下的错误予以及时地纠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对作业进行批改时,对优秀的学生予以挖掘,成立数学作业小组,让优秀的学生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与讲解,学生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现问题。当教师不在时,他们就可以向班内的数学小组请教,以此来解决问题,数学小组的学生在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讲解时,不仅使基础较差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还能让数学小组的同学对知识予以巩固。
总之,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在教学中有效地布置作业,不仅能使学生巩固和加强教学内容,还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