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观察思考,勤于积累素材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w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丰富”,《考试大纲》有四点要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其中的“材料丰富”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论据充实”专就议论文而言,指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即论据)丰富而典型,论证全面而有力。这两条是针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内容空洞单一、论据苍白无力的现状提出的重要标准,考生应善于观察思考,勤于从生活、阅读中汲取新鲜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
   一、重视平时的积累
   高考作文尽管范围宽广,但从大处来说无非包括自我体验、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等几个方面。如果平时阅读中就针对这些方面多思考,积累一些有用的材料,考场上就不愁没东西可写。考生备考时可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归纳知识材料,比如从“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教育”“我与哲学”“我与历史”“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宇宙”等八个方面,精心构筑自己的材料库。
   二、做到三个“力求”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通常说的论据有两类,一是事实,一是道理)。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论据要选得典型,选得充分。具体应做到:
   1.力求事例充足。有些议论文(包括议论性性散文)为了使论据充实,往往采用铺排的方式摆出大量事实,既显得材料丰富,又很有气势。
   2.力求引用丰富。恰当引用名言警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谓恰当,主要指所引名言的基本思想与论点是相通的,引用后能使自己的观点更令人信服。
   3.力求分析透彻。在说理类作文中,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作者对论据意蕴的深刻揭示上,它往往使文章见地高超,不落俗套。
   如时评《打好你的精神底色》:
   每个人受教育程度和人生阅历不同,对精神底色的理解和定位也就不同。有人非经典不读,有人只满足于“职场攻略”“入行指南”。短时间内还看不出多大差别,甚至那些看了“攻略”的人,可能还会显出几分乖巧和机灵。但日子久了,就难免显出底色的单薄和苍白。所以一般說来,人们无不向往和选择厚重的精神底色。不同的选择,会形成不同的精神状态,焕发不同的精神力量。其结果,当然是人生境界的天壤之别。
   什么是厚重的精神底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发展证明了的经典作品,是曾经实实在在推动思想文化前进的作品,是为各类学科奠基的作品。古往今来,思想文化光辉灿烂,各类著述汗牛充栋。以有涯之人生,怎能穷尽浩如烟海之无穷知识?网络时代,海量信息,更使读书学习变得无所适从。然则在无穷著述和海量信息面前能够保持一份冷静,作出理性选择,本身就体现为一种能力。我们不能像希腊哲学中那头愚蠢的驴子一样,徘徊在两堆草料之间,最后无法作出选择而饿死。知识的海洋虽然浩瀚无边,但并非无迹可寻。一般说来,决定一门学科成为学科的知识,往往集中在少量经典著作中。以西方哲学为例,无论秉持怎样的学术观点,支持哪个流派,都绕不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不能不提洛克、笛卡尔、狄德罗、霍尔巴赫,都必须阅读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都必须对尼采、叔本华有所了解和把握。没有这些知识打底,就不可能真正读懂马克思、恩格斯,就不可能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深沉厚重的理解,对后来的雅斯贝尔斯、克尔凯郭尔,以及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解读就缺乏一个适当的根基。我们天天喊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把它作为指导思想,但对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什么却不甚了解,对马克思的原著涉猎甚少,对马克思主义赖以生长的整个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缺乏起码的把握,那种所谓“坚持”不是很值得怀疑吗?
   …………
   当然,底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指望一劳永逸。聪明人应该懂得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生长、更新、发展的道理。但不管怎样,总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取得共识的东西需要下死功夫反复研习。有些人曾经是苦读的学生,但进入职场之后,特别是当了一官半职以后,就不再读书,把“敲门砖”扔得远远的,精神生活永远定格在大学毕业的水平上。他们总能为自己的不长进找到“工作太忙”之类冠冕堂皇的借口。其实真有那么忙吗?在他的时间表上,有读书学习的安排吗?在他的精神生活中,有克服恐慌焦虑的本领吗?他愿意为读书学习推掉无聊的饭局应酬、少说几句官话套话、少搞一点形式主义的表演作秀吗?
   此文强调“后天的道路可以选择,读什么书、做什么事,给自己的精神世界打上怎样的底色,完全可以选择”,不仅观点明确、文脉清晰,而且对论据的分析足资借鉴。对比分析等方法运用娴熟、理据充分。整篇文章既举例又分析,完全摆脱了浮泛与肤浅,也就具备了充沛的说服力。
   三、学会恰当地使用材料
   1.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选择论据。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为了达到“丰富”的目的就随意堆砌材料,容易导致行文拖沓,臃肿不堪。因此,注意分类标准非常必要。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领袖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这样一组合,行文有序,论据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观点,材料不是就非常丰富了吗?
   2.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列举材料。材料要丰富,涵盖面要宽,又不能一一展开,那怎么办?“点面结合”是常用的方式:“点”上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
其他文献
近日,新疆昌吉州阜康市文化路西侧一小区民房发生火灾。当时,家中只有两名女童(一名6岁、一名3岁),发生火灾后,6岁女童苗苗(化名)及时拨打了119报警电话向消防队进行求助。在消防接警员的引导下,这名6岁小女孩不仅说出了所在地址,还把自己3岁的妹妹从火灾现场带至安全地带。   女孩苗苗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是因为在学校参加过消防演练。但处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个很大的隐患:苗苗先用小杯子灭火,后又用一只水
期刊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機如同人的体外器官,而手机上安装的APP就像组成细胞。可以说,过好移动生活,首先从用好智能手机的APP开始。   然而,现实不如理想那样美好。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了一项评测结果,针对的是39款网购、旅游、生活类常用手机APP涉及个人信息权限问题。评测发现,超过6成的APP“不老实”,在用户安装时申请了很多敏感权限,却不提供实际功能。这其中包括读取通讯录、电话权限、短信权限、
期刊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这样一个案件:一名女子在半夜不慎掉下露台受重伤,一名男子路过时发现了伤者,这名男子洗劫了毫无反抗能力的受伤女子,然后又不忍女子伤重而亡,于是报警后离开。但事件经过被附近的监控摄像头拍摄下来,警察成功地抓获了这名男子,并予以起诉!在经过长达四周的激烈辩论和商讨后,法庭作出该男子无罪释放的判决。  法官的判决宣言是这样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脆弱和阴暗的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些年,以白燕升、马东、刘建宏、柴静、张泉灵、张羽为代表的诸多央视名嘴纷纷辞职,转战新媒体,他们在央视大门之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材料二:主持过《东方时空》《感动中国》等节目的白岩松,1993年进入央视,时至今日依然坚守岗位。他说:“守土有责,在央视可能会比去互联网更好。”他还在自己的新书《白说》中直言要“做好你一个新闻人该做的事情”。  
期刊
【导语】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段旅程,在这个过程中谁都希望能够一帆风顺,可是谁也无法真正一帆风顺。于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学会战胜困难,打败挫折,否则,前方再美,你也看不到。  夜归人  〔美国〕爱伦·坡   妇人回想起几小时前的一个插曲:丈夫告诉她那包钱的事的时候,正是站在这个窗台前,双手轻轻地搭在她的肩膀上。她丈夫是一个边区的税务员,把一大包税款拿回了家,放在一个饼干箱里,藏到了厨房的
期刊
作者简介  苏叔阳,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诗人。他三患癌症,一次轻度中风,两次大手术,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如海般的深情、似火般的热情。患病之后,苏叔阳展示出奇迹般的生命韧性,并开始了他写作生涯的第二春,先后完成的作品达数百万字。苏叔阳的文字大多融入了他对国家民族的眷念与热爱,对生命生活的豁达与乐观,表现出来的赤子丹心,震撼和感染了无数读者。  范本呈现  妈妈,谢谢您  苏叔阳  今天是我的生日,妈
期刊
回顾2018年高考作文特点   一、增强“四个自信”,落实立德树人   2018年的作文试题命制充分调动文化积淀,融会新思想,将“四个自信”贯穿其中,并着力画龙点睛,在关键处破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   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既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
期刊
如果说核弹是军事斗争中锐利的“矛”,那么防护工程则是一面坚固的“盾”。为国铸盾,是钱七虎从大学就开始研究的“命题”。上世纪60年代,人迹罕至的戈壁一声巨响,荒漠里蘑菇状的浓云在空中骤然升起……当人们欢呼庆贺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冲进了核弹爆炸中心勘查爆炸现场。年轻的钱七虎就是其中之一。他所从事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核弹防护工程研究。这是一项开创我国核生化防护工程的崭新学科,其研究对象和测试方法
期刊
1月8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创立的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他没读完高中,当过4年矿工,全靠自学考上大学;为了做实验,他变卖过自己的衣物,筹钱买电子元件;为了实地检测,他带着自制仪器,和学生们几乎攀遍了我国的崇山峻岭;勘探中,风餐露宿是常态,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如今年过八旬却从不停止脚步……   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弗兰
期刊
刘永坦,1936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了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   1月8日,因在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82岁的刘永坦站到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