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大航海时代开始,远洋活动变得容易与频繁,加剧了东西方之间文化与经济的交流,滋生了新的贸易之路,促使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到了18世纪前期,欧洲各国被允许在广州设置贸易机构进行贸易活动,此后中西方国家的贸易活动更加频繁,且形式多元,使中国外销艺术品的数量瞬时激增,其在欧洲贸易空前繁盛。如今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与海南自贸区、自贸港的大背景下,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简称我馆)作为南海区域文化交流的平台之一,为追溯历史、重拾那一段段在南海之上发生的动人故事,根据馆藏情况,精选清代外销艺术品230余件(套),精心制作“源同流异——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展品华美精致,绚丽多彩,工艺奇巧,既充溢着中国传统风格与意象,又别具西洋情调与趣味,它们不仅见证了海上贸易蓬勃发展的历史,更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景象
关键词:外销艺术品;展陈;形式设计
1 清代外销艺术品概况
17世纪的欧洲风靡巴洛克风格,继而是洛可可风格,而中国所生产的这种华丽、繁缛、工艺精巧的外销艺术品迎合了欧洲当时的审美,使欧洲皇室及贵族垂涎不已,在欧洲国家掀起了一阵“中国风”。中国外销艺术品之所以能够掀起这股热潮,究其根本来说,一是由于外销品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与丰厚的利润,促使大量拥有各种技艺的中国工匠加入到外销艺术品制作的行列,业内竞争不断,不仅工艺得到长足的提高,更激发出新的产物与设计风格。所以,中国手工业商品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拥有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可生产出大量的外销艺术品。各国商人都纷纷前来购买,使中国成为全球贸易的集散地。二是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经济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并存,中国外销艺术品在这种情况下滋生出新的艺术风格,拥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手工业品就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如今我们可以在许多的国外博物馆或私人藏家那里寻觅到中国外销艺术品的身影。在那一段段艰辛的贸易之路上,无论是抵港的商船,还是触礁的沉船,都是那段绚烂历史的重要见证。它们满载货物在风中前行、浪里穿梭,不仅承载着中国工匠心血的结晶与商人的财富之梦,也搭建起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
2 展览内容总括
“源同流异——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展览内容多元,展品种类丰富,工艺精良,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展览共分为六个篇章,包括瓷器、扇子、通草画、牙雕、银器、漆器六大类,其中不乏象牙镂雕团扇、牙雕鬼工球、黑漆描金女红桌等重量级文物。
第一章“流光溢彩·瓷器”。外销瓷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重要种类,又被称为洋彩。《陶雅》中记曰:“乾窑瓷器不但画碧睛棕发之人,其于楼台花木,亦颇参用界算(画)法,命曰洋彩。”此外,《陶录》中介绍外销瓷时也专门说明其目的是为了与西方商人“互市”。本单元囊括了广彩、青花、少量粉彩、五彩、斗彩及珐琅等各类在清代用于外销的瓷器。器物上大量出现西方题材的图案,在造型和装饰上呈现多种艺术风格,既有我国传统艺术,又吸收了欧美艺术的精华。
第二单元“怀袖雅物·扇子”。本展览共选取外销扇38件,既有中国传统的团扇、折扇和羽扇等式样,也有西方纹样、欧式造型的特殊形制——骨扇。这些外销扇色彩艳丽,纹饰华美,集合透雕、劈丝、剔地浅浮雕、镂通雕、阴刻、描金漆、金银累丝、广绣、彩绘等多种工艺,选材名贵多样,如象牙、玳瑁、砗磲、檀香木等。17世纪以来,外销扇引领了欧洲上流社会的风尚,它既是配饰品,又是优雅、知性、礼仪、时尚的象征,被视为欧洲女性必不可少的服装点缀品。
第三章“异技融合·画作”。18世纪的外销画在中国绘画的基础上吸收部分西方绘画技法及元素,写实性较强,题材极其广泛,或以中国的市井百态、花和植物为题材,或以西方人物故事、风土人情为题材,将中西方画风融为一体。外销画是研究清代历史风貌最具象、最生动的图像资料,也是研究清代中国绘画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
外銷画品类丰富,有玻璃画、通草画、菩提叶画、布本油画、纸本画等多个种类,本展览展示了12幅通草画,绘画内容既有中国人物形象,又有西方船只造型,比较鲜明地表现出外销画中中西画风融合的特点。
第四章“银光魅影·银器”。如今我们知道中国瓷器热销欧洲,但其实在200多年前中国银器也因其精美工艺被西方贵族所追捧。本次展览展示的外销银器色泽纯洁柔美,工艺繁复精美,有的呈现出纯西方风格,无论是款式还是装饰都按照西方人的审美情趣设计制作。同时因为中西往来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华西方人更为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并逐渐喜爱上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所以器物造型及装饰方面赋予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出现了以西式器形为主、中式纹饰为辅的银器产物。这些中国近代外销银器被一些藏家及学者们评为中国传统手工艺银器制作的最高峰,淋漓尽致得展现了东方古典优雅气质和匠人精神。
第五章“巧夺天工·牙雕”。牙雕制品主要分为编织、雕刻和镶嵌三大类,涉及阴刻、隐起、起突、镂空、立雕等技法,装饰题材主要为花鸟以及故事人物,常见牙雕作品如牙席、牙扇、多层镂空象牙球等。本展览展示牙雕艺术品雕工精细,独具匠心,在造型构思、图案装饰和雕刻技法等方面迎合外国客商的需要,如镂空人物提篮、镂空信插和名片插等都是颇具特色的外销牙雕制品。
第六单元“美轮美奂·漆器”。本次展览展示的漆器,装饰华丽,工艺考究,制作精良,每一件都是中国漆匠心血的结晶,体现了他们绝佳的技艺。展览中的漆器大多为黑漆描金设计。黑漆,即黑漆底;描金,简单来说即泥金漆画。其中黑漆描金女红桌刻画非常细腻,画有丰富的人物、建筑与风景,构图饱满,工艺精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美学价值。
展览的六个单元展现了清代外销艺术品不同的品类,自成特色,各不相同。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展览形式设计需从文物本身出发,挖掘并梳理六大类外销艺术品的艺术特征,力求能够抓住重点,体现各类艺术品的不同风格,准确再现清代东西方文化汇流的盛况,以及外销艺术品对西方社会及文化的影响。 3 展陈形式设计
3.1 空间与动线
本展览是基于临时展厅改建后制作的第一个展览,展厅空间划分灵活多变,移动活动隔断便可进行多种空间转换,这些为此次展览的空间划分、流线设计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通过分析每一类文物的数量及特征,将展厅空间分为三大块,呈U字形分布,瓷器数量大,作为展览的重要展项,占1/3的空间。扇子与画作在整个观展路线的中段,与场景相呼应。因瓷器、扇子、画作这些艺术品最令人称奇之处在于器物上的图案,以中国人物故事、欧洲生活场景、花鸟鱼虫等为主题的画面被生动刻画在器物上,观众的关注点在图案上自然较多。而牙雕、银器则完美地呈现了工匠们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艺,最后以漆器落幕。整个展览的逻辑性与合理性较为清晰,展线流畅,参展路线不走回头路。为疏散与分流观众,展览的分支呈支状结构,减少观众观展时的相互影响,给观众一个明确、轻松的观展环境。
3.2 色彩与版面
为了使展览在形式与内容上做到和谐统一,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展陈文本,了解文物、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做到准确清晰地传递内容和信息,使观众明确展览的内容。本次展览立足外销艺术品本身,力求体现外销艺术品对于西方国家的影响,以欧式风格作为展览的基本格调,并对展品进行分析和总结,从各个展品中归纳最具代表性的色彩与最独特的元素作为展览形式设计的依据。各单元分别采用蓝、紫、绿、灰、黄、黑6种色彩,来表现外销艺术品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展板将艺术品作为基本元素,对其进行分割,并配以金色浪花,体现这些在中国诞生的精美艺术品乘着货轮、漂洋过海,经过风浪的洗礼销往世界各地,明确了外销艺术品与大海的关系。
3.3 场景还原
本展览场景作为高潮部分,安排在整个展览的中间段,以具体的物真实还原了17世纪欧洲的家庭布局。根据现有历史资料与影片,精心挑选我馆馆藏的茶桌椅、梳妆台、壁柜、茶具等欧式家具进行组合搭配,铺设欧式地板,左右辅以描繪欧洲贵族在家中的悠闲娱乐情景的油画作品作为隔断,明亮的灯光使场景成为展览中的亮点。总体来说,本场景不仅完整,还使观众有时代与环境的代入感,开展以来多数观众在此驻足观看、摄影留念。
3.4 展柜分布与柜内陈列
博物馆展柜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在导演特定的桥段里,展柜是展示活动中最直接、最引人注意的窗口,对于文物展示起着重要作用。本展厅展柜有延墙通柜、不同尺寸的独立柜、平头柜等。首先,我们根据展览内容与文物的信息及其形态对文物进行分类。其次,从审美角度与观众的观看角度出发,对展柜的空间布局及展台样式进行设计。最后,我们力求摆脱静态、单纯的摆放,在有限的空间内采用最具艺术性的陈列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
本次展览将最具代表性与审美性的文物放置在独立柜中进行独立展示,延墙展柜则通过展台的立体式陈列,使文物不仅具有横向的延伸感,同时更有纵向的层次感。为了提高文物的稳定性,根据文物的尺寸与具体形态配以特定的展架及展托。展架与展托采用亚克力材质,设计轻巧隐蔽,与文物完美契合,柜内设计也尽量减少无关元素,以干净简单的背景凸出文物。
我馆馆藏外销扇,品类丰富,做工精美,作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流行的手持物,十分受欢迎。因扇子的形态平面感较强,区别于瓷器、银器等文物,若像其他器物一样放置在展台上,则会出现杂乱无章、无形式感现象。所以,我们选择了展厅中最大的展柜,通长8米,设计一大两小三个圆形背板,下面配以展台。根据上展扇子的种类及大小,将扇子进行排列组合,分布在不同的圆形背板上,同时较为珍贵的扇子则放在展台上。如此,在不同距离可以欣赏到不一样的外销扇,远观可看到外销扇固定在背板上。整体的形式灵动活泼,带动了整个展厅的氛围,成为了本展览亮点。近观则可清晰观看到展台上的外销扇,发现它的精美工艺。外销扇作为展览亮点放置在整个流线的中段,与仿制欧洲室内的场景相呼应。
4 观众反响
“源同流异——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自开展以来,本次展览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参观者络绎不绝,观众普遍认为本次展览展品精美,风格独特,且兼具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展览期间,我馆推出了“以扇会友,共话风雅”系列活动,主题鲜明,富有特色,为观众们的假期生活增添了乐趣。通过“交流互动、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方式和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观众们深刻领会了展览的教育意义,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融的魅力。
与此同时,观众也对展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经过归纳整理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展览内容过于专业,在展览创作期间查阅大量资料,针对外销艺术品进行深入地学习调研,力求更加深入地挖掘外销艺术品,并对其进行拓展延伸,但忽略了对受众群体的分析。由于展品丰富多彩,做工精良,不仅成年人对其感兴趣,也吸引了大量的未成年人争相观看,在观看过程中出现小朋友对一些知识点难理解的现象,展览中较少出现小朋友的展览语言与表达方式。二是缺少互动展项,由于制作周期短、经费不足等原因,本展厅作为临时展览只是针对内容本身做了形式表现与氛围营造,而互动环节考虑较少。
总体上展览较为吸引观众,六大类外销艺术品的展示,让观众感受到中国的工匠精神与艰辛的商贸之路,开启了一个观众通过观展了解与欣赏外销艺术品的有益模式,真正让大家看懂展览,读懂艺术品,拥有一段不一样的异域风情与东西方融合的文化体验。
5 结语
回溯中国与西方交通往来的历史,中国外销艺术品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在一条条商贸之路上绽放异彩。“源同流异——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试图让观众在领略这些外销艺术品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外销艺术品不仅是历史上海外贸易的见证,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实物载体,它们一方面保留自身特点,另一方面借鉴、吸收和利用西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共同体,交流与融合是发展的根本,正是由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才激发出外销艺术品这种新的艺术风尚与文化趣味,迸发出热烈的火花,给人类文明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参考文献
[1]赵成清.中国外销瓷装饰中的西方审美趣味[J].艺术设计研究,2017(3):98-103.
[2]何振纪.清代广产的外销描金漆器[J].岭南文史,2013(1):61-64.
[3]曾玲玲.瓷话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清)蓝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外销艺术品;展陈;形式设计
1 清代外销艺术品概况
17世纪的欧洲风靡巴洛克风格,继而是洛可可风格,而中国所生产的这种华丽、繁缛、工艺精巧的外销艺术品迎合了欧洲当时的审美,使欧洲皇室及贵族垂涎不已,在欧洲国家掀起了一阵“中国风”。中国外销艺术品之所以能够掀起这股热潮,究其根本来说,一是由于外销品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与丰厚的利润,促使大量拥有各种技艺的中国工匠加入到外销艺术品制作的行列,业内竞争不断,不仅工艺得到长足的提高,更激发出新的产物与设计风格。所以,中国手工业商品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拥有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可生产出大量的外销艺术品。各国商人都纷纷前来购买,使中国成为全球贸易的集散地。二是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经济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并存,中国外销艺术品在这种情况下滋生出新的艺术风格,拥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手工业品就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如今我们可以在许多的国外博物馆或私人藏家那里寻觅到中国外销艺术品的身影。在那一段段艰辛的贸易之路上,无论是抵港的商船,还是触礁的沉船,都是那段绚烂历史的重要见证。它们满载货物在风中前行、浪里穿梭,不仅承载着中国工匠心血的结晶与商人的财富之梦,也搭建起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
2 展览内容总括
“源同流异——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展览内容多元,展品种类丰富,工艺精良,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展览共分为六个篇章,包括瓷器、扇子、通草画、牙雕、银器、漆器六大类,其中不乏象牙镂雕团扇、牙雕鬼工球、黑漆描金女红桌等重量级文物。
第一章“流光溢彩·瓷器”。外销瓷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重要种类,又被称为洋彩。《陶雅》中记曰:“乾窑瓷器不但画碧睛棕发之人,其于楼台花木,亦颇参用界算(画)法,命曰洋彩。”此外,《陶录》中介绍外销瓷时也专门说明其目的是为了与西方商人“互市”。本单元囊括了广彩、青花、少量粉彩、五彩、斗彩及珐琅等各类在清代用于外销的瓷器。器物上大量出现西方题材的图案,在造型和装饰上呈现多种艺术风格,既有我国传统艺术,又吸收了欧美艺术的精华。
第二单元“怀袖雅物·扇子”。本展览共选取外销扇38件,既有中国传统的团扇、折扇和羽扇等式样,也有西方纹样、欧式造型的特殊形制——骨扇。这些外销扇色彩艳丽,纹饰华美,集合透雕、劈丝、剔地浅浮雕、镂通雕、阴刻、描金漆、金银累丝、广绣、彩绘等多种工艺,选材名贵多样,如象牙、玳瑁、砗磲、檀香木等。17世纪以来,外销扇引领了欧洲上流社会的风尚,它既是配饰品,又是优雅、知性、礼仪、时尚的象征,被视为欧洲女性必不可少的服装点缀品。
第三章“异技融合·画作”。18世纪的外销画在中国绘画的基础上吸收部分西方绘画技法及元素,写实性较强,题材极其广泛,或以中国的市井百态、花和植物为题材,或以西方人物故事、风土人情为题材,将中西方画风融为一体。外销画是研究清代历史风貌最具象、最生动的图像资料,也是研究清代中国绘画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
外銷画品类丰富,有玻璃画、通草画、菩提叶画、布本油画、纸本画等多个种类,本展览展示了12幅通草画,绘画内容既有中国人物形象,又有西方船只造型,比较鲜明地表现出外销画中中西画风融合的特点。
第四章“银光魅影·银器”。如今我们知道中国瓷器热销欧洲,但其实在200多年前中国银器也因其精美工艺被西方贵族所追捧。本次展览展示的外销银器色泽纯洁柔美,工艺繁复精美,有的呈现出纯西方风格,无论是款式还是装饰都按照西方人的审美情趣设计制作。同时因为中西往来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华西方人更为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并逐渐喜爱上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所以器物造型及装饰方面赋予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出现了以西式器形为主、中式纹饰为辅的银器产物。这些中国近代外销银器被一些藏家及学者们评为中国传统手工艺银器制作的最高峰,淋漓尽致得展现了东方古典优雅气质和匠人精神。
第五章“巧夺天工·牙雕”。牙雕制品主要分为编织、雕刻和镶嵌三大类,涉及阴刻、隐起、起突、镂空、立雕等技法,装饰题材主要为花鸟以及故事人物,常见牙雕作品如牙席、牙扇、多层镂空象牙球等。本展览展示牙雕艺术品雕工精细,独具匠心,在造型构思、图案装饰和雕刻技法等方面迎合外国客商的需要,如镂空人物提篮、镂空信插和名片插等都是颇具特色的外销牙雕制品。
第六单元“美轮美奂·漆器”。本次展览展示的漆器,装饰华丽,工艺考究,制作精良,每一件都是中国漆匠心血的结晶,体现了他们绝佳的技艺。展览中的漆器大多为黑漆描金设计。黑漆,即黑漆底;描金,简单来说即泥金漆画。其中黑漆描金女红桌刻画非常细腻,画有丰富的人物、建筑与风景,构图饱满,工艺精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美学价值。
展览的六个单元展现了清代外销艺术品不同的品类,自成特色,各不相同。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展览形式设计需从文物本身出发,挖掘并梳理六大类外销艺术品的艺术特征,力求能够抓住重点,体现各类艺术品的不同风格,准确再现清代东西方文化汇流的盛况,以及外销艺术品对西方社会及文化的影响。 3 展陈形式设计
3.1 空间与动线
本展览是基于临时展厅改建后制作的第一个展览,展厅空间划分灵活多变,移动活动隔断便可进行多种空间转换,这些为此次展览的空间划分、流线设计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通过分析每一类文物的数量及特征,将展厅空间分为三大块,呈U字形分布,瓷器数量大,作为展览的重要展项,占1/3的空间。扇子与画作在整个观展路线的中段,与场景相呼应。因瓷器、扇子、画作这些艺术品最令人称奇之处在于器物上的图案,以中国人物故事、欧洲生活场景、花鸟鱼虫等为主题的画面被生动刻画在器物上,观众的关注点在图案上自然较多。而牙雕、银器则完美地呈现了工匠们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艺,最后以漆器落幕。整个展览的逻辑性与合理性较为清晰,展线流畅,参展路线不走回头路。为疏散与分流观众,展览的分支呈支状结构,减少观众观展时的相互影响,给观众一个明确、轻松的观展环境。
3.2 色彩与版面
为了使展览在形式与内容上做到和谐统一,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展陈文本,了解文物、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做到准确清晰地传递内容和信息,使观众明确展览的内容。本次展览立足外销艺术品本身,力求体现外销艺术品对于西方国家的影响,以欧式风格作为展览的基本格调,并对展品进行分析和总结,从各个展品中归纳最具代表性的色彩与最独特的元素作为展览形式设计的依据。各单元分别采用蓝、紫、绿、灰、黄、黑6种色彩,来表现外销艺术品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展板将艺术品作为基本元素,对其进行分割,并配以金色浪花,体现这些在中国诞生的精美艺术品乘着货轮、漂洋过海,经过风浪的洗礼销往世界各地,明确了外销艺术品与大海的关系。
3.3 场景还原
本展览场景作为高潮部分,安排在整个展览的中间段,以具体的物真实还原了17世纪欧洲的家庭布局。根据现有历史资料与影片,精心挑选我馆馆藏的茶桌椅、梳妆台、壁柜、茶具等欧式家具进行组合搭配,铺设欧式地板,左右辅以描繪欧洲贵族在家中的悠闲娱乐情景的油画作品作为隔断,明亮的灯光使场景成为展览中的亮点。总体来说,本场景不仅完整,还使观众有时代与环境的代入感,开展以来多数观众在此驻足观看、摄影留念。
3.4 展柜分布与柜内陈列
博物馆展柜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在导演特定的桥段里,展柜是展示活动中最直接、最引人注意的窗口,对于文物展示起着重要作用。本展厅展柜有延墙通柜、不同尺寸的独立柜、平头柜等。首先,我们根据展览内容与文物的信息及其形态对文物进行分类。其次,从审美角度与观众的观看角度出发,对展柜的空间布局及展台样式进行设计。最后,我们力求摆脱静态、单纯的摆放,在有限的空间内采用最具艺术性的陈列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
本次展览将最具代表性与审美性的文物放置在独立柜中进行独立展示,延墙展柜则通过展台的立体式陈列,使文物不仅具有横向的延伸感,同时更有纵向的层次感。为了提高文物的稳定性,根据文物的尺寸与具体形态配以特定的展架及展托。展架与展托采用亚克力材质,设计轻巧隐蔽,与文物完美契合,柜内设计也尽量减少无关元素,以干净简单的背景凸出文物。
我馆馆藏外销扇,品类丰富,做工精美,作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流行的手持物,十分受欢迎。因扇子的形态平面感较强,区别于瓷器、银器等文物,若像其他器物一样放置在展台上,则会出现杂乱无章、无形式感现象。所以,我们选择了展厅中最大的展柜,通长8米,设计一大两小三个圆形背板,下面配以展台。根据上展扇子的种类及大小,将扇子进行排列组合,分布在不同的圆形背板上,同时较为珍贵的扇子则放在展台上。如此,在不同距离可以欣赏到不一样的外销扇,远观可看到外销扇固定在背板上。整体的形式灵动活泼,带动了整个展厅的氛围,成为了本展览亮点。近观则可清晰观看到展台上的外销扇,发现它的精美工艺。外销扇作为展览亮点放置在整个流线的中段,与仿制欧洲室内的场景相呼应。
4 观众反响
“源同流异——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自开展以来,本次展览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参观者络绎不绝,观众普遍认为本次展览展品精美,风格独特,且兼具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展览期间,我馆推出了“以扇会友,共话风雅”系列活动,主题鲜明,富有特色,为观众们的假期生活增添了乐趣。通过“交流互动、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方式和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观众们深刻领会了展览的教育意义,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融的魅力。
与此同时,观众也对展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经过归纳整理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展览内容过于专业,在展览创作期间查阅大量资料,针对外销艺术品进行深入地学习调研,力求更加深入地挖掘外销艺术品,并对其进行拓展延伸,但忽略了对受众群体的分析。由于展品丰富多彩,做工精良,不仅成年人对其感兴趣,也吸引了大量的未成年人争相观看,在观看过程中出现小朋友对一些知识点难理解的现象,展览中较少出现小朋友的展览语言与表达方式。二是缺少互动展项,由于制作周期短、经费不足等原因,本展厅作为临时展览只是针对内容本身做了形式表现与氛围营造,而互动环节考虑较少。
总体上展览较为吸引观众,六大类外销艺术品的展示,让观众感受到中国的工匠精神与艰辛的商贸之路,开启了一个观众通过观展了解与欣赏外销艺术品的有益模式,真正让大家看懂展览,读懂艺术品,拥有一段不一样的异域风情与东西方融合的文化体验。
5 结语
回溯中国与西方交通往来的历史,中国外销艺术品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在一条条商贸之路上绽放异彩。“源同流异——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试图让观众在领略这些外销艺术品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外销艺术品不仅是历史上海外贸易的见证,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实物载体,它们一方面保留自身特点,另一方面借鉴、吸收和利用西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共同体,交流与融合是发展的根本,正是由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才激发出外销艺术品这种新的艺术风尚与文化趣味,迸发出热烈的火花,给人类文明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参考文献
[1]赵成清.中国外销瓷装饰中的西方审美趣味[J].艺术设计研究,2017(3):98-103.
[2]何振纪.清代广产的外销描金漆器[J].岭南文史,2013(1):61-64.
[3]曾玲玲.瓷话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清)蓝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