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改后,语文课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然而,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才是根本。教师必须在课前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备好课;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恰当地提问,上好课;构建适应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语言作业,巩固好课堂效果。只有这样,一堂课才不会仅仅停留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真正做到有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24-02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语文课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推进课改,各地的教育机构每年都要组织不少优秀课的比赛。笔者也听了很多公开课,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但是,每一节课上完,都听到很多教师有这样的评价:这节课很活跃,一气呵成,可是每一节课都这样上的话怎么去考试?对此笔者深有同感,而且每次听这些公开课之前,都会拿到一份教案,拿得多了就发现这些教案几乎都是一个套路。一节公开课结束了,作业也就不了了之。一节课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很好,当然值得推崇,但如果问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了些什么,很多人都说不出来。这样的课堂无论如何热闹,究其本质,只不过是“花架子”,教学效率低,效果差。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的是实效,不是形式。那么在课改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一、要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备好课
以前,很多教师一提到备课,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教参。现在,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有很多教师直接在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剪剪贴贴,拼拼凑凑,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其实,无论是哪种版本的教参都不能满足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对语文这门学科来讲,语文中考的试题除了少量的诗文默写在课本中有迹可寻外,其他的都无踪可寻。因此,书本中课文的一点内容以及教参上少量的补充知识,是无法达到中考的要求的。至于网络上的教案更是良莠不齐,即使是优秀的教案拼贴在一起,也会因为风格不同导致学生在上完课后脑海中“五味杂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教案是“一杯水”,备课时至少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多方面、多渠道收集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与特点来进行取舍。做到这一步还没有结束,不管是哪一堂课,我们都必须谨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须将学生放在第一位,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来进行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备好课。
二、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恰当地提问,上好课
课改之前,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以“书”为本。语文书“独领风骚”,教参“大行其道”,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读几遍课文,听教参上的几点内容以外,再学不到其他知识。课改以后,处处提倡启发式教学,语文课自然也不能“免俗”。教学形式便由以往的“讲”转变为现在的“问”,“满堂讲”变成“满堂问”。教师在教学中“问”是好的,但很多教师要么不精心设计问题,粗制滥造;要么在设计问题时狠下了一番工夫,却没有考虑学生实际;要么是机械地按照“启发式”教学的模式提问,为了问而问,没有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果运用这样的启发式教学生,学生往往会被问得哑口无言。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为依据;提问时,要顾及学生的学习基础,由浅入深,恰当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会运用知识。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传统教学注重“讲”,语文新课程标准并不是要我们抛弃“讲”,更不能以“问”代“讲”,而是要将“讲”与“问”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讲”是“问”的基础,“问”是为了让学生将所“讲”的知识“据为己有”,并运用自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用“讲”打好基础,用“问”来启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构建适应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语文作业,巩固好课堂效果
作业既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又是让学生独立运用知识、锻炼技能的过程。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作业的设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切不可敷衍了事。
但在众多学科中,学生最不重视的可能就是语文作业,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关于基础知识的作业,像词语的抄写、诗文的背诵等,学生认为很简单,现在花了时间,到考试时又忘了,抄写几遍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2.像阅读、写作这类需要学生思考的作业,学生花时间做了以后,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比对以后,发现差距很大。如果遇到喜欢强调与“答案”保持一致的教师,学生会觉得花了时间,没有效果,再加上这类作业和前面提到的作业相比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怕做。
3.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但这种积累见效比较慢,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希望自己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与精力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很多人不大愿意认真做语文作业。
基于以上情况,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多花心思。首先,要控制好“量”。有的学生在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时还在重复抄写,这是一种浪费;也有学生抄是抄了,可是抄写的时候,“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抄不记,抄了也是白抄;更有甚者,请人代抄。对抄写类的作业,可以因人而异,可以少抄,甚至不抄,当然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在需要用到这些基础知识时,要准确无误。当然,阅读、写作类作业也要控制量,不能搞题海战术。其次,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形式的变化,切不可天天抄写加阅读训练。天天如此,再好的作业也会失去作用,就如同一个人天天山珍海味,时间久了也是味同嚼蜡。总之,布置作业可以多方位、多形式、多变化,但一定要有效果。
可以说,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会仅仅停留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语文课真正做到有效,须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既要传授好知识,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也不能忘了课后巩固这重要的一步。因此,要实现一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取得预定的效果,教师不仅要备好课、上好课,还要精心布置好作业,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张万青.谈高中语文的有效学习[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6).
[2]关晓玲.浅析语文教学的灵活性[J].考试周刊,2008(13).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24-02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语文课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推进课改,各地的教育机构每年都要组织不少优秀课的比赛。笔者也听了很多公开课,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但是,每一节课上完,都听到很多教师有这样的评价:这节课很活跃,一气呵成,可是每一节课都这样上的话怎么去考试?对此笔者深有同感,而且每次听这些公开课之前,都会拿到一份教案,拿得多了就发现这些教案几乎都是一个套路。一节公开课结束了,作业也就不了了之。一节课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很好,当然值得推崇,但如果问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了些什么,很多人都说不出来。这样的课堂无论如何热闹,究其本质,只不过是“花架子”,教学效率低,效果差。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的是实效,不是形式。那么在课改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一、要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备好课
以前,很多教师一提到备课,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教参。现在,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有很多教师直接在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剪剪贴贴,拼拼凑凑,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其实,无论是哪种版本的教参都不能满足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对语文这门学科来讲,语文中考的试题除了少量的诗文默写在课本中有迹可寻外,其他的都无踪可寻。因此,书本中课文的一点内容以及教参上少量的补充知识,是无法达到中考的要求的。至于网络上的教案更是良莠不齐,即使是优秀的教案拼贴在一起,也会因为风格不同导致学生在上完课后脑海中“五味杂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教案是“一杯水”,备课时至少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多方面、多渠道收集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与特点来进行取舍。做到这一步还没有结束,不管是哪一堂课,我们都必须谨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须将学生放在第一位,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来进行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备好课。
二、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恰当地提问,上好课
课改之前,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以“书”为本。语文书“独领风骚”,教参“大行其道”,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读几遍课文,听教参上的几点内容以外,再学不到其他知识。课改以后,处处提倡启发式教学,语文课自然也不能“免俗”。教学形式便由以往的“讲”转变为现在的“问”,“满堂讲”变成“满堂问”。教师在教学中“问”是好的,但很多教师要么不精心设计问题,粗制滥造;要么在设计问题时狠下了一番工夫,却没有考虑学生实际;要么是机械地按照“启发式”教学的模式提问,为了问而问,没有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果运用这样的启发式教学生,学生往往会被问得哑口无言。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为依据;提问时,要顾及学生的学习基础,由浅入深,恰当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会运用知识。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传统教学注重“讲”,语文新课程标准并不是要我们抛弃“讲”,更不能以“问”代“讲”,而是要将“讲”与“问”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讲”是“问”的基础,“问”是为了让学生将所“讲”的知识“据为己有”,并运用自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用“讲”打好基础,用“问”来启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构建适应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语文作业,巩固好课堂效果
作业既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又是让学生独立运用知识、锻炼技能的过程。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作业的设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切不可敷衍了事。
但在众多学科中,学生最不重视的可能就是语文作业,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关于基础知识的作业,像词语的抄写、诗文的背诵等,学生认为很简单,现在花了时间,到考试时又忘了,抄写几遍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2.像阅读、写作这类需要学生思考的作业,学生花时间做了以后,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比对以后,发现差距很大。如果遇到喜欢强调与“答案”保持一致的教师,学生会觉得花了时间,没有效果,再加上这类作业和前面提到的作业相比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怕做。
3.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但这种积累见效比较慢,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希望自己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与精力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很多人不大愿意认真做语文作业。
基于以上情况,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多花心思。首先,要控制好“量”。有的学生在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时还在重复抄写,这是一种浪费;也有学生抄是抄了,可是抄写的时候,“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抄不记,抄了也是白抄;更有甚者,请人代抄。对抄写类的作业,可以因人而异,可以少抄,甚至不抄,当然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在需要用到这些基础知识时,要准确无误。当然,阅读、写作类作业也要控制量,不能搞题海战术。其次,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形式的变化,切不可天天抄写加阅读训练。天天如此,再好的作业也会失去作用,就如同一个人天天山珍海味,时间久了也是味同嚼蜡。总之,布置作业可以多方位、多形式、多变化,但一定要有效果。
可以说,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会仅仅停留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语文课真正做到有效,须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既要传授好知识,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也不能忘了课后巩固这重要的一步。因此,要实现一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取得预定的效果,教师不仅要备好课、上好课,还要精心布置好作业,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张万青.谈高中语文的有效学习[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6).
[2]关晓玲.浅析语文教学的灵活性[J].考试周刊,2008(13).